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1966年3月8日邢台6.8级地震后的异常进行了逐项分析与讨论,发现有些震后异常与后续7.2级主震有比较可信的内在联系。本文在归纳邢台震后异常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6条可能在同类条件下对预报后续地震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1989年10月18日大同-阳高6.1级地震8度区、7度区与该地区1991年3月26日5.8级地震7度区,6度区大致重合。根据抽样调查资料,计算出6.1级地震8度区在7度,7度区在6度情况下的破坏程度及经济损失,与5.8级地震7度区、6度区进行比较,得出由于5.8级地震时新建房屋抗震性能好减少了损失,因而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安卫平  孙国学 《山西地震》1995,(1):57-59,24
1989年10月18日大同-阳高6.1级地震8度区、7度区与该地区1991年3月26日5.8级地震7度区,6度区大致重合,根据抽样调查资料,计算出6.1级地震8度区在7度,7度区在6度情况下的破坏程度及经济损失,与5.8级地震7度区,6度区进行比较,得出由于5.8级地震时新建房屋抗震性能减少了损失,因而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孟连西7.3级地震前跨断层形变反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省孟连西7.3级地震前跨断层形变反映张兴华,宋金玲(云南省地震工程研究所,昆明650204)1995年7月10日、12日在滇西南孟连以西(北纬22.1°东经99.3°)连续发生Ms6.2级和7.3级强烈地震.1993年1月─1995年5月,云南中...  相似文献   

5.
李凡德 《内陆地震》1994,8(3):241-246
根据地形、地貌、地震地质特征以及地震活动情况研究了准噶尔西界山带的地震活动性。认为1990年6月14日原苏联斋桑7.3级地震和同年8月3日6.8级地震应属准噶尔西界山带地震。显然,准噶尔西界山带范围内的地震烈度区划(1990)应该调整。  相似文献   

6.
关于1999年岫岩偏岭5.6级地震前震群序列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利用经验类比的方法,对1999年11月29日岫岩偏岭5.6级地震前群序列及以往在辽宁地区发生的典型具有预报意义的1988年2月25日彰武4.8级地震前岫岩偏岭兆震群和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前序列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显示,1999年11月29日岫岩偏岭5.6级地震前震群序列与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前震序列的统计特征及性质相同,因此,认为该序列属于前震序列。同时, 将序列的表象  相似文献   

7.
对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后的异常了逐项分析与讨论,发现有些震后异常与后续营口6.0级地震,唐山7.8级地震有比较可信的内在联系,在归纳海城地震震后异常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6条在同类条件下对预报后续地震可能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1998年1月至11月,新疆境内共发生6级地震4次;5级地震8次(包括余震);4级震群2次。全疆4级地震活动较频繁,地震活动表现出频度高、强度大的特点。1998年3月19日阿图什发生6.0级地震;8月2日和8月27日伽师连续发生2次6级强震;5月29日塔里木盆地西南边缘发生皮山6.2级地震。皮山6.2级地震震源区历史上无强震活动,地表也无明显构造出露。不包括余震,1998年新疆发生5级地震2次,分别是发生在阿克苏和拜城的5.2和5.4级地震。1998年全疆4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新疆西部柯坪块体及…  相似文献   

9.
1995年10月7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7.0级地震概况1995年10月7日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占碑省的葛林芝火山地区发生一次强烈地震,造成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据报道,这是该地区自1909年6月3日7.6级地震以来发生的最大的一次地震。1.震源参...  相似文献   

10.
地震大形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陆地区(含边境)1999年已进入为期12年的相对平静幕,幕内可能发生3次7级地震,最大震级不超过7.2级。首发7级地震为2000年6月8日缅甸7级(位于中缅边境)。预计第二个7级地震危险时间在2005±0.5年。第三个在2008年前后。分析了我国主要地震区强震概率增益,给出了3个危险地点。未来3年即2001~2003年是相对安全时段,我国大陆不会发生7级以上破坏性地震。2011~2020年可能进入新世纪第一个7级大地震相对活跃幕,预计该幕持续10年, 可发生10次7~7.6级大震。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三维粘弹性有限元模型,首先研究了1966年3月22日邢台7.2级地震所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的震时变化,以及百年时间尺度流变效应的动态演化图象及其特征,然后模拟了自该地震开始,经过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直到1980年的15年间,两次7级以上强地震对华北地区应力场的震时扰动作用及其引起的1年时间尺度的库仑破裂应力的动态变化速率,探讨了一次强地震对潜在的下一次强地震可能的加速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12.
林邦慧  胡小幸 《地震学报》1990,12(4):348-356
本文利用邢台地震台网的地震目录资料,研究了邢台地区强震前小震的密集——平静特点及其空间分布的立体图象.研究结果表明: (1)1966年3月邢台地区发生的几个6级以上强震前小震均有密集——平静现象,但明显程度随时间减小.部份4.5级地震前小震也有密集——平静现象,但因出现在6级以上地震后的余震活动背景上,情况比较复杂.相对平静期的长度,密集期中最大地震的震级均与相应主震震级之间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讲,主震震级越大,平静期越长,密集期中最大地震震级也越大. (2)3月22日7.2级主震前,小震的密集——平静过程在空间上有清晰的物理图象.3月8日6.8级地震发生后,3月20日在其余震区的两个端部中介质强度较弱的南西端首先达到破裂强度,发生一系列中小地震,对应于主震前的密集期.3月21日至22日主震前小震明显减少,是主震前的相对平静期,而且小震有由南西端向北东方向迁移的趋势.显示震区应力场在迅速地改变,应力由南西端向北东端进一步集中,并促使22日在北东端尖端部位失稳而发生6.7级及7.2级主震.3月26日6.2级强震前小震的密集——平静过程在空间上也有类似清晰的物理图象. 此外,本文对大震前小震的密集——平静特点作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刘万琴 《地震学报》1983,5(1):116-125
本文通过对1966年3月22日邢台7.2级地震前 Ms>4.6地震的破裂方向及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图象综合分析,推测邢台震区南部莲子镇附近存在一障碍物.并认为它是支配这一时期地震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邵志刚  李旖雯  王芃 《地震》2015,35(3):1-9
在1966年3月邢台强震群水准观测基础上, 本文首先对同震位移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 认为邢台强震群发震断层浅层是牛家桥阳断层和永福庄断层, 深部发震断层是倾向北西的北东向断层; 然后以区域水准观测为约束, 通过反演给出了邢台强震群震前断层无震滑移、 同震断层位错和震后断层余滑空间分布。 结果表明, 震前显著无震滑移主要发生在3月8日6.8级前震的发震断层上, 而3月20日宁晋7.2级和6.7级地震发震断层深部同震位错相对弱的断层段, 震前也存在较为明显的无震滑移; 震后断层余滑主要分布在束鹿凹陷西侧的牛家桥阳断层。 从邢台强震群过程中断层运动时空演化特征可以看出, 强震破裂成核过程中震前断层无震滑移既可能发生于前震发震断层, 也可能发生于主震发震断层, 震后断层位移空间分布与同震位错具有互补性; 而震前断层无震滑移是否为有关震前前兆的真正原因, 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 Among the mechanisms of earthquake, the essentials may be that the earthquake is a dynamic process of energy accumulation, reaching critical status and failure in focal region. Some nonlin-ear mechanical studies (Bak, Tang, 1989; Ito, Matsuzaki, 1990) show that earthquakes as a self-organized critical phenomenon may be induced by relative small stress disturbance. WANG, et al (1980) already carried out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earthquake migration in the beginning of 1980s. …  相似文献   

16.
应用加卸载响应比的理论,对宁晋井水位数据进行加卸载响应比计算,结果表明,在2002年4月22日邢台M4.8级地震前存在加卸载响应比异常,该方法可作为今后邢台及邻区一项中短期地震趋势预测异常依据。  相似文献   

17.
邢台地震区浅部构造特征及其与深部构造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邢台7-2 级和6-8 级地震震中区的浅层和超浅层地震勘探结果,查明了震中区浅部铲形断裂的性质及活动年代,认为新河断裂(F1) 自晚更新世以来已不再活动,它不是发震断裂。另外,结合该区深地震反射剖面和深地震测深剖面结果,讨论了震中区的深浅部构造形态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定了发震断裂应为震源之下的高倾角超壳断裂①。邢台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幔岩浆的上侵作用产生附加应力场,并与区域构造应力场共同作用使该断裂重新活动,引发了邢台地震,并引起浅部断层及地表物质的运动  相似文献   

18.
气象变化与邢台地震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小沼  杨永胜 《地震研究》1996,19(4):377-384
本对刑台地震活动与气象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刑台除1966年3月大震前有明显的气象异常,大震后的中强余震亦有气象异常,此外,还发现低气压对强震,余震活动均有显影响,经分析,我们认为低气压天气过程对地震活动有不可忽略的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邢台地震台网资料研究了1966年3月邢台地震强震活动期间地震位置的空间分布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给出了一系列反映邢台地震序列强震孕育、破裂、应力场调整及地震构造的立体图象。进一步探讨了震区地壳介质中存在的障碍体与地震发生的关系。认为这种震区介质的非均匀构造所导致的邢台地震的破裂是一个沿北北东方向的断断续续的发展过程。较好地解释了几个六级以上强震的发生以及强震期后出现的中强余震两头跳现象。本文还对六级以上强震的破裂过程进行了讨论,并与已有结果作了对比,还考察了强震活动期间震源深度随时间变化与大震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