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之气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涂长望  卢鋈 《气象学报》1938,(5):175-218
赵九章先生(1935)前曾就北平南京之高空纪录,草为“中国东部空气图之分析”一文,对於中国气团之秉性,颇多阐述,惟冉冉至今,迄已三载,集成纪录,视赵氏所用已超过三倍之多,故亟宜重新整理,作进一步之探讨,赵氏文中,曾计算平均数字,以为代表各气团  相似文献   

2.
卢鋈 《气象学报》1936,12(4):184-194
天气分析,为近年来气象学上最大之收获,气团之分布,与极面之移动既明,则短期预告,自较昔日仅凭经验之法则为准确。惟地面观测常以种种影响而不得明其真相。是故高空测候,因以日见发达。天气之预测,乃由地面之观察,进而为三度之分析。我国测候事业,尚在草创时期。测候所可用者数不满百,高空纪录,尤感缺乏。南京  相似文献   

3.
天气预告昔日各国完全采用经验法(Empirical method);自挪威学旅之气团分析,及极面学说发生以後,最近各国已次续采纳。我国在十年前,竺可桢氏已有介绍文章,吕炯先生在数年前亦曾应用极面学说分析长江下游之风暴。其後有黄厦千,赵九章,朱炳海诸先生亦曾致力於气团分析工作,皆具卓见。近日有涂长望先生之中国气团分  相似文献   

4.
南京之高空     
卢鋈 《气象学报》1937,13(1):1-23
本篇所用材料,以飞机记录为限,测风气球纪录已由竺可桢朱文荣诸氏整理成篇读者可参观竺氏中国气流运行(气象研究所集刊第四号),朱氏南京高层气流观测(气象杂志十二卷P.20—30)。关于气团分析,赵九章氏中国东部空气团之分析(气象研究所集刊第六号)及朱炳海氏太平洋及其隣近之气团(象杂志十一卷P.178—183)两文,均有精详之讨论,为避免工作重复起见,本文亦未列入,文中气压与温度之相关系数,系由薛铁虎先生代为计算,谨此致谢。  相似文献   

5.
KarlO.Lange 《气象学报》1936,12(6):327-339
1.无线电气象仪器之发展现状无线电气象仪器,所以测量高空中之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者也。在地位方便之测候所固可收受纪录,即人迹难於接近之处,亦得听取其气象报告。此种仪器,本可以飞机携之上升,以作探测,而迅速报  相似文献   

6.
书报介绍     
本篇为Charles E.Deppermann所著,1934年出版。该文系利用1930年十月至1932年二月间马尼刺之飞机记录,封该地高空情形,作概略之叙述,其中最足注意者,为各种气团特性之分析。远东热带海洋上,活动之气团可分三种:a变性极地气团(NP),包括变性极地大陆与海洋气团,即通称之东北季风·b热带海洋气团  相似文献   

7.
朱炳海 《气象学报》1935,11(1):35-43
1.引言天气之演变,乃由於不同性质之气团,相互激荡,酿成风暴所致。此种观念,十八世纪中叶之气象学者,已窥其端倪;至欧战期间挪威气象学巨擘贝铿克尼父子,创立极面学说,而昭示彰明。夫组成极面,酿成风暴之不同气团,其性质之差异,不限於来向与温度,且有湿度之高低;更不限平地情状之有别,高空之性质亦大异。否则,同自南来之两支气团,一则阴雾密闭,他则乾热朗晴。又有  相似文献   

8.
吕炯 《气象学报》1936,12(1):13-19
中国沿海岛屿上雨量稀少之问题,萦回于吾人脑祭者,已歴有年所。客岁李君良骐制中国雨量图稿,旧梦重温,促其注意,因为文探索岛上雨量所以稀少之原因(见气象杂志十一卷六期)。日前予读其文,又转而引起予之兴趣,因亦试作研究。兹篇所述,乃根据气候学上之原理,以阐明海岛上之雨量,在普通状况之下,必然较附近陆上为少。作者附识  相似文献   

9.
么振聲 《气象学报》1936,12(8):409-422
引言作气温变化之分析,一方固须有多年之记录,以得其标准数值(Normal Value),他方亦须有高空材料,以明空气团(air mass)影响气温之概况,北平现只有一公里至四公里之风向,风力记录,关於空气团对於气温影响之分析,无从下手,至为遗憾。  相似文献   

10.
东台之气候     
一引论东台位于北纬33°10′,东经120°33′盛产米稻,地位滨海,近来大海东移,昔年渺无人烟之沙滩,一变而为可利用之陆地,垦殖事业,日益兴盛,惜国人注意者不多,而日人反有巨额投资。兹篇因纪录年份太短,仅可知梗概,欲译论其气候情况,则尚有俟于异日,然想亦为关心柘殖事业者所乐闻也。(本文纪录采自气  相似文献   

11.
《气象学报》1936,12(2):105-106
本月天气,乾冷异常,此因极地大陆气团之盛行所致;但於其萎总之时,热带气团即行伸张,因於高空发生暖面,而降雨雪,故本月之雪,颇多自南方始者。月初,高气压中心尚在西伯里亚之贝加尔湖区域,而其极面已抵长江,因是雨雪纷飞。二日,有一小高气压自西伯里亚分离而出现於  相似文献   

12.
1976年和1978年夏季,用装有专用仪器的飞机,对平流至密执安湖上空洁净气团和污染气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不管污染的严重与否,污染微粒的大小分布呈双峰型。硫酸盐,硝酸盐和微量金属在洁净气团中的浓度较污染气团要低一个量级。而且,其浓度之低可以同世界上偏远地区所测得的浓度相比。在洁净气团内的总光散射率非常接近雷来散射,表明在洁净气团内旋光性量级的微粒含量是很低的。  相似文献   

13.
重庆之雾     
引言 雾为稳定性气团中所产生之一种水气象(Hydrometeore)无数纤毫之水珠其质点之大小非肉眼所能辨察,雾珠之直径平均约十二炒(Micron=1/1000mm)。雾珠浮游空际,形若帐慢,阻础视程,当有雾之际,在一公里之人物,已不能辨别。是以浓雾笼罩地面有础飞行,浓雾飘浮海面危及航行。在北欧瑞典鄰海中春季二三月间因雾失事居船只失事总次数之百分比,可高达百分之五十至六十。(1)雾里  相似文献   

14.
四川气候区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气候与农林水利地理各项问题,均有密切关系,气候区域之划分旨在于谋所以改进土地利用,增加农产,以及鼓励移民之道。此项气候分区工作之是否能完成,与是否认为尽善尽美,须视分区范围内之先决条件是否具备。先决条件有四,即第一,测候站之分布,是否均匀而足数(量);第二,测得之纪录,是否精确而可靠(质);第三,纪录之时期,是否久长而完整(年数);第四,上述三项之外,分区时所采用之大部份材料,能否选取同一时期(此为整理纪录及绘制气候图时之最重要者)是也。作者于入川之初,即已注意四川气候上之若干特点,当时以川省各县测候所成立未久,纪录未足,不便从  相似文献   

15.
朱炳海 《气象学报》1935,11(4):179-183
4.太平洋及其邻近之气团贝尔格龙1930年发表之“动力气候学的真铨”(7)以气团原地之区域,分气团为四大类:冰洋气团A,极地气团P,热带气团T,及赤道气团E。又因海洋与大陆之不同,每大类再分为二小类,即有冰洋大陆气团cA,冰洋海洋气团mA,极地大陆气团cP等等八类。如  相似文献   

16.
卢鋈 《气象学报》1936,12(2):97-104
风暴之成因,为气象学上最重要而最有兴味之问题,自极面学说出,气象学之面目顿然为之一新。惟风暴虽常於二种气团之不连续面上形成,天气之变化可以极面寒暖气流之激荡解释。然风暴发生之初期,究竟如何肇始,殊不甚明了。有时虽有极面之存在,但并无低气压发生。可知低气压之发生,亦非极面学说所可完全解释。在变性寒流之中,亦每可见低气压产生。盖寒流移南,性质渐变,每因下层之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冬季(十一月至三月)在极地大陆气团(Ps)控制之下,几成独占之势,其源地为西伯利亚及蒙古高原,或甚至可溯源於北冰洋。惟北冰洋气团,既至此区,停积日久,必与本区原有之空气具同一性质。且冬李极圈以内,冰天雪地,故其上之空气,秉性原即寒燥,与西伯利亚或蒙古高原上者本少有殊异,吾人为简便起见,即可视西  相似文献   

18.
南京月令     
张宝堃 《气象学报》1936,12(5):237-266
引言南京位北纬三十二度三分,东经一百十八度四十七分。东距海岸约三百余公里;西带长江,江水环绕城之西北两面。四周无崇山峻岭,即以其城东锺山之最高峯高度言,亦不过四百四十二公尺。是以冬夏季风直达无阻。钦天山位城中东北隅,巍然耸峙於山巅者,即今日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之气象台也。所中重要仪器之安置,其超出吴淞平均海面之高度如下:  相似文献   

19.
胡振铎 《气象学报》1936,12(8):446-449
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肃州测候所自二十三年七月一日起开始观测,至今已有一年余之纪录,其逐日详细纪录已按月载於气象研究所出版之气象月刊中,兹仅择其概要述之如次: (一)气压:气压全年平均约在六四○公厘左右,以各月份平均比较,二十三年十月份为最高,二十四年七月份为最低,相差之数达十  相似文献   

20.
南京每小时雨量纪录始于民国十七年岁首,终于二十六年十二月,为期不足十年,而民国十七年一年之中,观测地点尝有迁移,实际完整之纪录仅八年,今为统计方便计,断自十九年,迄于二十三年, 虽为期甚短不规则之变化,未能尽行消除,然高低之所在,已跃然于纸上矣。以五年各小时平均总量而论,最高点在下午六时,次高点在上午八时;最低点在正午,次低点在子夜后一时,二低点雨量之差甚微,最高点与次高点则相差22粍之多,全日较差即最高点与次高点之差为44粍,各季平均之雨量日变化大致亦与年平均者相似,惟最高与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