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 2 0 0 3 - 0 8- 0 8— 1 5秦岭地区连阴雨天气的环流特征和成因分析表明 :乌山长波脊稳定 ,巴尔喀什湖低槽不断分裂冷空气东移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脊线位于 2 5~ 2 7°N,是形成了秦岭地区阴雨天气的环流形势主要特征 ;而 2 0 0 h Pa西风急流在 40°N附近加强稳定时 ,对流层低层偏东风和西南风切变线的维持 ,形成了有利于秦岭地区阴雨天气产生和维持的低层辐合、高空辐散的耦合机制  相似文献   

2.
根据国家气象局的统一部署,我省于一九八三年十月一日开始,除华山、秦岭外的其他气象台站都要观测编发重要天气报。配合已有的许多气象情报等资料,必将在开展短时天气、特别是短时灾害性天气预报和专业气象预报服务,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收到比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应用高空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秦巴山区2006年9月22—30日连阴雨天气过程的动力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500hPa欧亚中高纬度长波系统的稳定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少动.是形成秦岭山地连阴雨天气的主要环流特征;秦岭山地连阴雨天气的水汽输送主要依靠700hPa高原东南侧的偏南风气流和副高外围的偏南气流。  相似文献   

4.
王式中  周曾奎  吴震 《气象》1985,11(12):13-14
一、前言 五十年代末以来,在汛期降水预报工作中,我们对地处中低纬度的江苏省的自然天气周期作了些研究工作,并提出了天气周期的划分与预报,自1980年在江苏省投入业务使用后,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统计分析表明,天气周期在我国南岭以北,秦岭以南的104°E以东和太行山以东、40°N以南的  相似文献   

5.
以实况资料作初始场,利用改进的MM4中尺度模式对西北地区2001年4月8~9日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位势涡度、涡度、垂直速度、螺旋度等热、动力物理量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各物理量场在沙尘暴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很好的配置,物理量量值及其分布特征的变化与沙尘暴天气的形成、发展、消弱的不同时期有着很好的对应。通过改变秦岭及河西走廊地形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发现秦岭地形对此次沙尘暴天气系统影响很弱,而河西走廊地形对沙尘暴天气系统影响较大,河西走廊狭窄的地形为沙尘暴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6.
1983年10月2日08时—7日08时,川北、关中、豫西一带出现一次持续5天的降水天气过程,造成洛河中上游一次特大洪水。本文从长期天气演变过程着眼,结合地形,对洛河中上游这次秋季暴雨作一初步分析。一、水情统经故县水库的洛河,上游河长233km,积水面积5370km~2。南岸是海拔1500——3000多米的浩瀚秦岭,北岸是海拔1500—  相似文献   

7.
对1998-08-25发生在商南县青山特大暴雨成因进行分析,得出了此类秦岭山区局地强对流天气的环流变化特征及地面影响系统,为此类强对流天气提供了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FY-2E卫星资料以及AMDAR(Aircraft Mete-orological Data Relay)资料,分析了2010年10月19日陕西中南部地区发生的强雷暴天气过程的成因及其影响。认为此次雷暴过程主要是由于高空冷槽过境触发低层大气不稳定能量释放造成的。受雷暴下沉辐散气流的影响,咸阳机场风向风速发生剧烈变化。雷暴云团形成后向东南移动过程中受秦岭地形强迫抬升作用,在秦岭北麓的武功、户县和长安附近强烈发展,造成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强烈发展的雷暴云右后部存在下沉辐散气流中心,强天气出现在该区域。此外,在AMDAR探测资料分析中发现,雷暴云体风廓线在特定高度层存在较强垂直风切变。航空气象服务人员可利用卫星雷达资料,结合K指数、沙氏指数以及特定层假相当位温差等热力学指数判断和发布机场雷暴特别是秋季强雷暴天气预警。  相似文献   

9.
在天气预报中,地形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对某一测站而言,地形是不变的,但它对降水的影响却随着天气形势而变化.我们以西安地区1970年——1988年5月—8月的大降水天气为例,分析了在不同形势下,秦岭大地形对西安降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谁是308号?     
完全是出于偶然。他根本没有想到,当他担心地回到阔别一年有余的秦岭深处的家乡的时候,生产责任制所带来的山山水水的巨大变化竟使他神往、陶醉……“哎,小峰,你回来了。”不知是谁猛然间喊了一声。“昨天,我们收听了广播,说最近又有一次阴雨天气,是吗?”  相似文献   

11.
一次秦岭南麓暴雨中秦巴山区地形作用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8月30日发生在秦岭南麓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并利用中尺度模式WRF V3.3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和地形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1)500hPa西风槽,700hPa、850hPa低涡切变和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是暴雨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2)秦巴山区起伏地形,使陕南降水增多,关中降水减少;而地形起伏大小,会影响关中地区降水落区,地形起伏越大,关中地区降水落区越偏南;若去掉秦巴山区地形起伏,陕南降水落区和强度均减小,雨带北移。(3)秦巴山区对偏南气流的阻挡,使秦岭上空形成一风速梯度大值区,造成风速和水汽的辐合,激发上升运动,产生强降水;当秦巴山区地形高度按比例降低,或去掉秦巴山区地形起伏时,均造成秦岭上空风速梯度减小,水汽辐合减弱,雨强减小。(4)秦巴山区地形对秦岭地区降水有增幅作用,地形高度和降水强度呈正相关,地形越低,层结不稳定条件越差,能量越弱,上升运动越小,雨强就越小。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1991年12月21—27日的持续低温阴雪天气过程,指出300hPa北支急流南压、500hPa乌拉尔山冷槽东移,贝湖滨槽维持是寒潮发生的条件,由于冷空气势力强盛翻越秦岭,造成陕南强降温,中低空西南气流建立,提供了水汽条件,冷暖空气在河套地区对峙、高原小槽频繁活动,阴雪天气维持。  相似文献   

13.
正2019年1月陕西省气象局依托陕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成立"秦岭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气象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由陕西省气象局各直属业务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和水土保持研究所组成,组建了理事会及由17位全国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其主要包括4个研究方向。(1)气象与生态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报预测技术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秦岭和黄土高原大地形对本区域和我国天气气候影响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14.
干热风是小麦扬花灌浆期的一种高温低湿伴有一定风力的灾害天气。它比霜冻、大风、冰雹出现的次数多,成为影响我国北方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我省是干热风危害较重的省份之一。农民群众有句谚语:“麦怕四月(阴历)风,风过一场空”,就是说的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我省干热风一般发生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即小麦扬花灌浆期约30天时间里。危害区域南起秦岭北坡,北到延  相似文献   

15.
1984年我国天气气候特点和北半球主要环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冰洁  袁景凤   《气象》1985,11(4):16-19
一、我国天气气候特点 1984年我国大部地区降水比较调和,旱涝范围小,持续时间短。春季温度偏低,夏、秋季温度条件好,日光充足。台风、霜冻、风雹等灾害较轻。总的来说,是比较风调雨顺的一年。 (一)降水比较调和,旱涝范围小,持续时间短 1984年,秦岭、淮河以南大部地区年降水量为1000—2000毫米,秦岭、淮河以北及西南大部地区为200—1000毫米,西北的黄河以西大部地区为20—200毫米,北疆地区为150—300毫米。全国大部地区年降水量基本接近常年。南方大部地区较常年稍偏少,一般偏少不足2成,只有桂东北地区偏少3成左右;北方大部地区较常年稍偏多,一般偏多不足2成,只有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北部及河南中部地区偏多2—5成。  相似文献   

16.
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是我国冬小麦的主要产区,简称北方麦区,播种面积约占全国小麦播种面积的60%左右。北方冬麦区,包括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甘肃、江苏和安徽。1989—1990年度冬小麦生长发育期间,天气气候条件的影响利大于弊。有利的天气气候条件是,麦播时降水比较及时;分蘖期天晴日朗,光热条件较好;冬季降温平稳,前期气温偏高,积温偏多,有利形成壮苗,中后期因有积雪覆盖,大部  相似文献   

17.
一、天气概况:本月多阴雨天气,气温普遍偏低,尤其关中更为明显。各地日照时数偏少。全省先后有47县(市)次降了暴雨,局地出现了大暴雨。上旬安康出现了洪涝灾害。本月我省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多2—3成。各地降水量,陕北北部35~94毫米;陕北南部80—180毫米;渭北74—100毫米;关中大部100—200毫米,秦岭山区200—260毫米,巴山地区250—300毫米;丹凤最多为334毫米。(见图1),各地降水  相似文献   

18.
关中东部连续性冰雹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利用关中东部各气象站和各县防雹站(点)建站以来的连续性降雹资料,统计分析了连续性降雹的时空分布、环流形势、物理量场以及强回波移动規律,总结出影响关中东部连续性降雹的重要天气特征及渭北多雹和多连续性降雹的重要原因是特殊地形与秦岭背风波相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西安一次夜间异常增温过程的数值模拟及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WRF及其耦合单层城市冠层模式(UCM,Urban Canopy Model),对2012年12月4日夜间西安地区温度异常演变的天气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耦合了城市冠层模式的WRF系统能够较好地模拟出西安夜间温度异常升高的局地性特征,考虑了精细化下垫面分类模拟的逐时温度演变更接近实况,平均绝对误差小。天气系统与地处秦岭北麓关中平原的特殊地形是引起西安地区夜间出现温度不降反增的主要原因。首先表现在西北路冷空气推动锋前暖空气从高海拔地区到达关中平原引起的下沉增温效应;其次受秦岭地形阻挡的影响,西安地区近地层锋前的暖空气被急剧压缩出现短暂升温。城区地表温度存在显著的热岛效应,由于城区不透水下垫面的扩大,使得城区地表的水汽通量显著减小,感热通量增大,潜热通量减小,西安城区夜间气温异常升高幅度较其它区县明显偏大。  相似文献   

20.
2017年“五一”假期30多位“驴友”(户外旅游爱好者)在穿越“熬太线”(指纵贯鳌山—太白山这段秦岭主脉的穿越线路)时遭遇暴雪降温天气,导致3人遇难,2人受伤。利用太白山区域内13个自动气象站2017年5月1—7日气温、降水、湿度、风、气压等监测数据和太白、眉县气象站高山积雪观测记录,分析事件前后太白山的天气条件,探讨造成“驴友”伤亡事件的主要原因,为旅游管理部门和游客了解太白山独特的天气气候特点,正确评估“鳌太线”穿越等太白山高山区旅游的风险,最大可能地减少旅游意外伤亡事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