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形成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的战略性工程.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已初步确定先行从长江上游的雅砻江调水40亿m3至黄河上游的洮河,经洮河至刘家峡水库后入黄河干流.本研究从南水北调西线调水新增水资源量入手,结合新提出的黄河干流甘肃段的新型水土格局(即"弦弧"两支主要输水路线下),重点...  相似文献   

2.
西线南水北调是在青藏高原东部,长江上游干支流河谷中,修筑高坝,开凿隧洞或修建明渠,把长江水调到黄河流域,是解决黄河水源不足和我国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干旱缺水的重大战略措施。“为了创造开发西北地区的条件,经研究决定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列入‘七五’超前期工作项目。要求一九八八年底完成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初步研究报告;一九九○年底完成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雅砻江调水线路的规划研究报告;‘八五’期间继续完成  相似文献   

3.
南水北调工程的若干科学技术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五十年代提出研究南水北调工程,到1983年国务院批准兴建东线第一期工程,标志着这项宏伟工程已进入实施阶段。东线第一期工程的实施,仅仅是小规模的南水北调,今后还将逐步实现调水过黄河,以及中、西线调水方案,因此,下一步的工作还将十分艰巨,近期需要抓紧研究的主要课题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与区域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其目标是开发西北,发展中西部经济。本文介绍了西线调水区的地理背景及其历史地理与环境演变,对若干典型地区作了重点分析。同时,通过区域工程信息系统的建立,评述了西线调水工程与区域的持续发展,并以雅砻江调水45亿m3的效益模拟分析为例,研究了其对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与区域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其目标是开发西北,发展中西部经济,本文介绍了西线调水区的地理背景及其历史地理与环境演变,对若干曲型地区作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6.
拟建黑山峡水库不必要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我国是个贫水大国, 北方严重缺水。黄河的水资源也同样如此, 一方面开发利用过度, 另一方面上游来水量持续减少, 造成了目前黄河水资源配置中的关键矛盾是水资源总量不足, 拟建大柳树灌区属严重缺水区, 需借"南水北调"西线调水解决, 而年分配量仅2亿m3, 对开发40.0~66.67万hm2耕地是"杯水车薪"; 此外, 黑山峡水库原规划设计的功能和作用已被上、下游水库替代, 显而易见, 没有理由兴建黑山峡水库。  相似文献   

7.
西线调水工程对水量调出区的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新的调水方案 ,工程所在位置及其影响所及的区域。在此基础上 ,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量调出区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影响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包括调水对气候、动植物、水质、水库区及周边地质环境、人群健康等的影响 ,以及水库淹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其主要结论是 :1对库区、坝址临近地区的气温、降水影响均较小 ,由于库区水汽蒸发量增加对局地降水的贡献率约为 0 .0 0 4~ 0 .0 0 8;对干旱河谷区气候虽有影响 ,但很微弱。 2对生物会产生一定影响 ,主要表现在对渔类区系组成、种群结构等方面。对陆生生物造成一定数量的减少 ,但不会造成生物物种资源的减少。3坝址下游水质比现在有所下降 ,但由于河段所在位置人口密度低 ,污染较轻 ,对水质不会有大的影响。 4淹没损失小 ,移民少。本文可为西线调水工程对环境影响研究提供部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黄河以北地区东线引江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1990年完成后,长江之水将被引至黄河南岸的东平湖,设计入东平湖的流量为50立方米/秒[1]。第一期工程完成后,要不要扩大调水规模,把江水北送过黄河?江水调过黄河以后环境后效如何?引江穿黄与黄河水沙资源利用的关系如何?这些问题关系到南水北调东线第二期工程的规划与最终调水的规模,本文从黄河以北地区的现实情况出发,对几个有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俞澄生 《地理研究》1985,4(2):89-94
南水北调是为了改变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局面的一项重大工程措施。现已初步归纳成三条引水线路方案。西线引水入黄河上游供西北地区用水并增加黄河水量;中线和东线共同供水黄、淮、海平原。目前东线第一期工程已动工兴建;中线工程列为国家重点工程项目。  相似文献   

10.
黄淮海平原典型区域的水问题和水管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简要介绍了黄淮海平原典型区域的水问题及其变化规律。沧州—衡水地区的水问题主要有 :水资源严重匮乏、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以及风暴潮影响严重。文中估算了该区的缺水损失 ,并建立了漏斗中心水位埋深与地下水超采的经验关系。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水问题主要有 :水资源尚嫌不足、黄河断流影响大以及地下水超采有所发展。文中提出了黄河断流的开源对策。安阳地区的水问题主要有 :水资源不足与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加剧。文中亦建立了该区地下水水位与地下水超采量的经验关系。此外 ,本文还预测了各典型区引黄、引江灌溉的发展前景 ,2 0 1 0水平年外流域调水可望占可供水量的 32 %以上。  相似文献   

11.
川西北高原山地灾害垂直地带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形成山地灾害的多种自然因素具有垂直地带性,尤其作为主要动力因素的水,超过一定高度后由液态成为固态,从而也造成了山地灾害的垂直地带性,从高到低可分为冰雪型、冻融型和流水(含地下水)型等三个山地灾害垂直带,高低两带之间主体界线在川西北高原地区为4900m和3500m。各带均有其特有的山地灾害,其中冰雪型山地灾害主要有冰崩、雪崩、冰面湖崩决等;冻融型山地灾害有冻融土流、冻融滑塌、冻融坍塌、融冻泥流、寒冻岩屑流和冰湖溃决等;流水型山地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山洪、泥石流坝和滑坡坝溃决等。认清这些灾害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对于在相应地带进行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时,避免、减轻或妥善处治其危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山地灾害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地灾害链是具有灾变条件的山地环境,在致灾因素的作用下,一种山地灾害发生后,引起其他种类山地灾害也相继或滞后发生的灾变现象,通常由泥石流、山洪、滑坡、崩塌、冰崩、雪崩、堰塞湖和水土流失等灾种及其相关灾变现象构成,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危害严重.根据山地灾害链的致灾因素不同将其划分成地球内营力作用、外营力作用和人为作用致灾3种类型,并进一步将其划分成8个亚类和128种灾害链形式.分析了山地灾害链的成因,认为山地灾害链是山地灾害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在特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传递和相互转化的结果.通过对山地害链的致灾因素、活动地域与结构特征分析和综合分析显示:山地灾害链的防治难度虽然很大,但除分布在高山和极高山区域、由冰雪崩塌和消融水引发的山地灾害链仅可预防,尚难治理外,其他山地灾害链都是可防、可治的.  相似文献   

13.
王世金  任贾文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1):1529-1536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冻圈雪崩灾害潜在风险逐渐增加,雪崩灾害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在雪崩形成机制、抛程、动态模拟、风险评价与区划、预防与防治等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雪崩灾害研究正在经历由野外观测到遥感手段与野外观测相结合、由定性半定量到定量、由经验估算到过程模拟、由雪崩机理研究向承灾区适应研究转变的发展过程.然而,以往研究过多集中于气候因子、积雪环境、沟道地形等雪崩形成机制研究与动态模拟,而承灾区承灾体脆弱性、暴露性及其适应性研究却相对较少.只有将雪崩始发区和承灾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研究,通过早期预警、预测和预报,才能使下游承灾区居民防患于未然,以防止或减小雪崩对承灾区居民和财产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4.
新藏公路(新疆境内)沿线道路病害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杨坤  马东涛  崔鹏 《山地学报》2002,20(1):53-58
新藏公路(新疆境内)地处昆仑山中、西段,沿线道路病害类型多样,有泥石流、滑坡、水毁、崩塌、雪害、涎流冰、翻浆、冻土等,严重威胁和破坏交通。由于所处地域自然环境条件特殊,病害频频发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缩,病害将愈演愈烈。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区病害发育现状、分布规律、成因以及发展趋势,提出了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典型地质灾害的调查以及对其控制条件和诱发因素的分析表明 ,广东沿海的强震多出现于NEE活动断裂与NNW、NW向活动断裂交汇部位附近。在工程和经济活动剧烈的丘陵、河流沿岸、交通线和城镇区为水土流失、崩塌和滑坡斜坡灾变的多发区 ,降雨制约斜坡灾变的机率。地裂缝与胀缩土活动相关 ,雨季与旱雨季的交替变化是地裂缝发生的主要原因。岩溶塌陷和地面沉降均与超采地下水有关。三角洲和滨海平原软土区构成了工程建筑非稳定地基。地质灾害防治应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主。丘陵区应进行植树种草 ,涵养水土 ,防止或抑制坡面侵蚀 ;沿海平原区 ,应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保持地下水动态平衡。同时 ,应合理制定城镇规划 ,对重大工程建设场应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16.
新藏公路新疆段泥石流灾害初探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新藏公路新疆段沿线共有泥石流灾害149处,直接危害线路53.05km。泥石流可分为暴雨型、冰雪融水型及雨水和冰雪融水混合型三个成因类型.其灾害集中分布于哈拉斯坦河、采拉克河、叶尔羌河及喀拉喀什河沿溪线路段。沿线泥石流具有松散堆积物丰富,水源不足,暴发频率低,规模火,受冰川和气候变化影响大等特点。在对泥石流成灾方式、活动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灾害治理的基本原则和拟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及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主要自然致灾因子的区域分异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依据102种自然致灾因子分布图,以县域为统计单元,建立了全国自然致灾因子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绘制出中国自然致灾因子多度、相对强度、被灾指数图,进而分析了它们的区域分异,为进行中国自然灾害区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青藏铁路沙害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青藏铁路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海拔最高、穿越沙漠冻土的高原铁路。建成以来风沙危害日趋严重,成为危及铁路安全运营的一大隐患,因此,沿线的风沙防治一直备受关注。由于青藏高原风力强劲,沙物质丰富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铁路沙害呈现出分布相对集中,冻融与风力、水力复合侵蚀,不断发展并持续累积,风沙活动稳定性差等特点。沙害分为路基风蚀、道床积沙、磨蚀等类型。累计有轻度、中度、严重沙害路段440 km,主要分布在锡铁山、伏沙梁、红梁河、秀水河-北麓河、沱沱河、通天河、扎加藏布、错那湖等8个路段。目前铁路沙害防治以机械措施为主,在设置初期有一定的防沙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会被积沙埋没而失效。因此,青藏铁路防沙应以生物措施(恢复植被)为主,机械措施为辅。  相似文献   

19.
This research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xtent to which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trust grassroots-level institutions and how this might affect community resilienc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China. It focuses on the commitments of institutional actors and their capacities to manage natural hazards and coordinate the community's respons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megacity (Tianjin) and remote village (Wolong) residents in China. We found that public confidence in grassroots-level institutions is limited due to inherent constraints on resources and power. Residents of Wolong tend to recognize the commitment and role of those institutions in connecting individuals with one another, whereas their urban counterparts in Tianjin remain skeptical. Issues of solidarity might account for this difference. These findings will have implications for state–society cooperation and disaster risk comanagement in both urban and rural China.  相似文献   

20.
通过广东沿海陆地典型地质灾害事件的统计、调查与研究表明,南澳、汕头、揭阳、阳江等地区是潜在地震多发区和强震活跃区,地震多出现在NEE、NNW和NW向活动断裂交汇的海湾附近。河流两岸、海岸、交通沿线和城镇区等人类活动区是潜在水土流失、崩塌和滑坡等坡面灾害发育区。降雨强度和持续时间影响不稳定斜坡出现的机率。雷州半岛的地裂缝与地下水活动密切相关,雨、旱、季节性变化特别是持久的干旱多出现地裂缝现象。隐伏岩溶区过渡抽、排岩溶区地下水是岩溶榻陷形成的直接原因。地面沉降是长期超采地下水,特别是深层承压水的结果。软土因其天然含水量大、孔隙比大、压缩性高、强度低和承载力低,构成了沿海三角洲与滨海平原区工程建筑的非稳定地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