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地质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旅游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贵州剑河县内地质旅游资源的重要程度,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12处主要地质旅游资源进行类型与特征的分析,将其归为7类5个亚类。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其进行定量等级评价,得出在12处主要资源中有Ⅰ级地质旅游资源2处;Ⅱ级地质旅游资源2处,Ⅰ级、Ⅱ级占总数的33. 3%;Ⅲ级地质旅游资源8处,点总数的66. 7%。通过对地质旅游资源的分析与分级评价,有利于更好的认识其价值并为后续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樊华 《江苏地质》1996,20(4):242-245
首次提出地质背景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的基础潜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地质背景具有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开展农业地质背景资源研究,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指出了开展地质背景资源与农业区划工作的内容及方法。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2017,(6)
在阐述地质旅游资源内涵的基础上,按照经典分类方式对井陉县测鱼镇周边地区地质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对该区域地质旅游资源进行评述,并对该区地质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提出建议。研究认为观察区存在地质构造现象、古生物、环境地质现象、风景地貌四大类地质旅游资源,可通过开展区域地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科学研究,加强地质旅游资源与区内已有旅游资源结合,加强与大学合作开发旅游资源,注重开发保护工作,促进当地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构建资源再生型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南省洛宁县为例,通过开展1:5万环境地质调查与地质环境背景资料收集,查明了该区资源环境禀赋条件和短板要素,并在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矿产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的基础上,引入了矿山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创新性地构建了一套适用于资源再生型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完成实际验证评价的基础上,与通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矿山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结果与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且与矿产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结果也有一定差异。研究表明,构建的资源再生型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更适宜此类地区矿区分散分布且发展方式迥异的特点,能进一步突出地域主导特色,可为同类地区地质环境保护及资源开发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构建资源再生型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南省洛宁县为例,通过开展1:5万环境地质调查与地质环境背景资料收集,查明了该区资源环境禀赋条件和短板要素,并在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矿产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的基础上,引入了矿山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创新性地构建了一套适用于资源再生型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完成实际验证评价的基础上,与通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矿山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结果与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且与矿产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结果也有一定差异.研究表明,构建的资源再生型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更适宜此类地区矿区分散分布且发展方式迥异的特点,能进一步突出地域主导特色,可为同类地区地质环境保护及资源开发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简要介绍国内外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服务体系及现状,对比分析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地学文献资源状况及中国地质图书馆文献资源现状及利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中国地质图书馆开展地学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初步思路.  相似文献   

7.
当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研究多针对区域尺度,县域尺度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较少。以江苏宜兴市为例,基于承载本底和承载状态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从地质资源、水土环境和地质安全3个方面,开展了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为县市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技术要求制定提供了支撑和参考。评价结果显示,宜兴南部丘陵山区地质资源承载能力大于北部平原区,地质安全承载能力则小于北部平原区,水土地质环境承载能力总体为中等水平,提出宜兴市应加强南部山区资源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范,中部地区水土污染重点防控,为宜兴市地质资源合理利用与地质环境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王冰  王守沛 《安徽地质》2013,23(1):68-70
旅游地质资源是一种具有旅游价值的以地质内容为主的自然景观及一部分与地质有关的人文景观。淮南市旅游地质资源和特点是: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具有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若尔盖县582个地质旅游资源点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法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若尔盖县地质旅游资源分为4个主类,12个亚类和39个基本类型,优良级旅游共104个,在主类中均有分布;(2)若尔盖县地质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类型属于聚集分布,在乡镇尺度上分布不均衡;空间分布密度呈现“北部多,西南部边缘少,中部多”的分布特征;地质旅游资源分布线性特征明显,具有公路指向性和河流依赖性;(3)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度、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和人口经济等因素是影响若尔盖县地质旅游资源分布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将有利于对若尔盖县地质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能更好地提升若尔盖县地质旅游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尼日尔铀矿资源野外考察和相关地质资料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对尼日尔铀资源现状进行了概述。指出了其砂岩型铀矿产出的地质背景、含矿层位、矿床地质等特征,对成矿条件和控矿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尼日尔铀资源有一定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1.
叶蜡石传压介质资源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分析国内叶蜡石传压介质材料供需状况,指出北京赵家台叶蜡石传压介质材料资源枯竭,虽然国内叶蜡石矿石资源丰富,但适宜作叶蜡石传压介质材料资源却极少,急需从资源和材料特性着手,加大研究力度,寻找新的接替资源。  相似文献   

12.
我国固体矿产勘查规范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资源/储量分类体系与矿体圈定体系不配套;资源/储量经济分类的指标不利于实际操作,且分类指标偏高,不利于矿产资源的保护.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有:制定合适的业指标,增加分类编码,用品位指标进行资源/储量经济类型的分类,降低资源/储量经济类型的分类标准.  相似文献   

13.
为助力打造牡丹江市独特的"山、水、林、田、湖、俗、边、雪"旅游文化, 通过开展牡丹江市土地、水、地质遗迹、冰雪资源的调查研究, 掌握了支撑旅游经济城市发展的自然资源禀赋特征, 同时分析了特色资源的开发潜力.结果表明牡丹江市土地综合质量总体良好, 圈定特色富锌土地1 425 hm2; 水资源总量137.9×108 m3, 水质良好, 矿泉水开发潜力巨大, 优选了2处矿泉水开发靶区; 整合了40处地质遗迹资源, 划分了4个地质遗迹区; 建立了冰雪资源评价指标, 圈定了3处冰雪资源开发适宜区, 助力领跑冰雪新优势.  相似文献   

14.
广义矿物学与矿产资源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广义矿物学的概念及其主要的理论基础,即天然—人工矿物交互体系理论。本文认为,天然矿产资源再成为有价值,还应包含相应的新型资源开发技术。若有先进的开发利用技术支持,固体废渣也可以视为人工矿产资源。  相似文献   

15.
矿产资源集成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产资源评价与地质勘查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20世纪60年代,世界各国政府开始关心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矿产资源评价工作.近年来中国大陆矿产资源评价,逐渐由单一的地质经济评价、静态评价、普查勘探阶段评价向综合评价、动态评价、普查勘探和开发生产一体化评价转变.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矿产资源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矿产资源集成评价是一种动态的、全球性的综合评价,具有预测、诊断功能.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历史,也是开发利用矿产的历史。就考古资料及历史记载,将中国古代矿产开始利用的历史归纳如图并附说明。  相似文献   

17.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昌明  黄孝林 《地球科学》1999,24(5):545-548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公正,客 分析:(1)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2)矿产资源的高效利用;(3)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4)矿产资源的代陆均衡;(5)矿产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6)矿产资源资产评估;()7)矿产资源开发对瓣影响,同时对研究的努力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应用GIS技术研制矿产资源评价系统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GIS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矿产资源勘查评价提供了新的信息处理手段和工具,同时促进了传统的矿产资源定量评价技术悄悄地发生变革。在GIS技术支撑下,大量的地物化遥空间信息数据库正在建设,这使得矿产定量评价的原始信息的应用得到了改变,也迫使我们要研究其于空间数据字化为数据库的矿产资源定量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19.
绵阳市矿业发展概况及近年矿产开发基本情况。针对绵阳市矿产资源相对贫乏,而开发程度较高的特点,提出了从宏观上制定本市矿产开发的战略思想及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20.
赵志广 《吉林地质》1998,17(1):63-66
矿产资源是生产力系统中的重要构成在素,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后,生产力的存在和发展都与太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息息相关,矿产资源已日益成为生产力系统的内在要素,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维系现代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矿产资源的开发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标志,同时,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又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限制和制约作用。开发利用资源是发展生产力,保护矿产资源就是保持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