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总以为在戴维斯站有过一年多时冷时热的越冬经历,会对那里的情况非常熟悉。然而,时过境迁,20多年过去,戴维斯站早已今非昔比,当年的丑小鸭,现在已出落为一位婷婷玉立的美少女——一座现代化的南极城呈现在我们眼前。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是最早参加南极科学考察的国家之一。他们在那里建立了四个考察站,其中,莫森站、戴维斯站和凯西站是南极考察站,马阔里岛站为亚南极考察站。1982年澳大利亚科学家们在这四个站进行了常规的气象观测,各站的天气记录收藏在澳大利亚气象局。  相似文献   

3.
林建平 《海洋科学》1987,11(5):70-71
应澳大利亚南极局的邀请和受我国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的派遣,我参加了澳大利亚南极戴维斯站1985年的越冬考察工作。 戴维斯站建于1957年,位于南极东南部的Vestfold山丘海岸边。Vestfold山丘是18000年前由于地壳的隆起,而使覆盖在上层的冰块移去,因而显露出来。在此山丘中分布着无数  相似文献   

4.
杨威 《海洋世界》2006,(6):36-41
北京时间2005年12月21日下午,中国第22次南极科考队部分队员分乘两架飞龙直升机登上了南极最大的冰架——埃莫里冰架,五星红旗又一次在南极内陆上空飘扬。12月21日当天,科考队还飞临了戴维斯站附近的企鹅岛和印度科学家新圈占的未来科考站。从而准备全面分析情况后为建立我国第三座南极考察站选址。  相似文献   

5.
南极中山站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89—2008年南极中山站及戴维斯站的气象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表面气温、气压、风向风速和相对湿度的年际、年和日尺度变化特征,并讨论了各气象要素的长期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中山站年均气温趋于升高,气压趋于下降,但变化趋势并不明显,说明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南极中山站的大气要素仍保持相对稳定。但也有一些比较显著的变化趋势,如风速减弱,以及秋季气温增暖趋势等。  相似文献   

6.
澳大利亚的戴维斯站建于1957年,位于相距中山站大约100千米直线距离的维斯德福尔特丘陵地。在1984年中国独自组织进行南极考察之前,应澳大利亚南极局邀请,并由我国极地考察办公室的前身,即当时的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派遣,中国少数科学家参加了澳大利亚不同南极考察站的越冬考察。其中戴维斯站是接纳我国科学家最多的考察站,前后有8位中国科学家在那里越过冬。根据第21次队考察工作计划的需要,中山站  相似文献   

7.
作为南极环境工作者,对澳方戴维斯站近年来在环境生态保护方面有哪些新举措,在废弃物和灰液处理方面都有什么先进设施等等,都是我所关注的调访内容。在到站的当天下午,蕾婕尔站长就将戴维斯站环境官员,医生安洁雷召来,我们约定第二天开始先参观后交流。说起南极环境生态保护,不免想起早年西方导演的对南极财富的掠夺和生命的残灭的一幕。18世纪末,欧美捕猎船浪迹南极岛屿, 仅仅为了榨取油脂,数以百万计的海豹和企鹅被活生生扔进成排的炼油罐。时至20世纪60年代初,国际社会才如梦初醒,制订规定禁害南极生命。无疑,人类进军南极不  相似文献   

8.
20 0 0年南极洲的夏天开始了对位于南极的“阿蒙森 -斯考特”站的重建工作。经过 1 0年的规划后 ,建设者们开始了第一阶段的工作——扩建中央圆顶建筑。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工作人员 P.West说 ,重建工作计划在 2 0 0 5年完工 ,重建的科学基地将能保证 2 0 0名极地人员的工作和生活。老建筑在设计上只考虑接纳 3 3位男性极地工作者 ,但 3 0年来在其中工作和居住着不同性别的专家。按 West的意见 ,中央圆顶建筑扩建后将大大地增加基地的容量。在 1 .52 9× 1 0 8美元的预算中还考虑了建设新的动力设备 (功率为 1兆瓦 ) ,这就能极大地扩大…  相似文献   

9.
林建平 《海洋与湖沼》1989,20(6):581-585
薄层色谱-火焰离子检测器测定类脂化合物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所以被广泛用来鉴别、测定类脂化合物。对存在于海水、海洋有机体和沉积物中的复杂类脂化合物的混合体,只要采用合适的有机溶剂系统,就能对类脂化合物进行鉴别和测定,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 本文的分析数据,是在戴维斯站的实验室里得到的。  相似文献   

10.
夜行中俄车道 中山时间2007年12月15日晚,由两辆CAT挑战者雪地车、一辆凯斯鲍尔雪地车、一辆推土机车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地驶入了中俄车道,开始了“内陆队集结地”探路工作。中俄车道是连接中山站与俄罗斯进步1站、进步2站的崎岖山路,沿途既有地势险峻的大陡坡,又有风景如画的米尔湖,  相似文献   

11.
思源 《海洋世界》2008,(10):20-23
中国首个南极内陆站的建设参考了我国已有的长城站、中山站的建设,特别增加了中继站。因此,建设内容包括:生活区、科研区、后勤区、冰芯钻探区、应急保障区、中继站、站区工程作业和运输专用机械交通设备等。南极内陆站的建设规模主要根据科考队员的人数、科考内容及特殊的建设方式(主要是集装箱式建筑)确定的,总建筑面积556平方米。  相似文献   

12.
<正>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南极的臭氧层空洞面积已经达到了2820万平方千米,这一数字在1991年以来的数据中排名第4。臭氧层作为地球抵御太阳致命射线的保护层,它的空洞变化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一位地球系统科研室的研究员称:"今年我们借助气球运载设备对臭氧层进行了测量,发现在南极洲科考站上空的臭氧层几乎被100%消耗。"20世纪时期,含有氯气和溴气的人造化学品  相似文献   

13.
装配式钢结构被动房是一种新型的节能环保建筑,具有轻质高强、施工快捷简便、抗震性能好、对环境影响小等许多突出优点,因而在独立房屋等岛礁建筑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对装配式钢结构被动房的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对其优点进行了针对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装配式钢结构被动房在岛礁独立房屋中应用的设想;针对岛礁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恶劣的环境特征,从运输、施工、使用和维护4个环节出发,讨论了装配式钢结构被动房在岛礁工程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运输困难、能源匮乏、锈蚀严重、台风多发等主要问题,并给出了装配式轻钢结构体系结合模块化、小型化运输的整体方案和锈蚀防护、冷桥阻断等构造措施。  相似文献   

14.
去年10月,在智利的“Rodolf Marsh”科学站召开了国际南极资源会议。大会由智利有关单位组织,有13个国家的55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有V·Fuchs等著名极地活动家和南极考察委员会的两位前任主席。会议内容涉及南极环境、生物资源、南极矿物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条件,海洋技术在南极应用的前景和最大可能性等问题。加拿大政府科学顾问F·Roots就最后一个问题作了报告。会议论文全部用英文发表。  相似文献   

15.
南极长城站、中山站考察支撑平台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在南极建有长城和中山两站。长城站建成于1985年2月20日,经1986年、1992年和1996年的几次较大扩建后,目前站区总建筑面积约3400m^2余。中山站建成于1989年2月26日,站区总建筑面积约2700m^2余。两站建筑设施主要包括:生活栋、科研栋、通信栋、气象栋、发电栋、车库、综合库、食品冷冻、冷藏库等。为了保障考察站的正常运行,两站除配备了供电、供水、取暖、通信等系统外,还建有油料储备供应系统、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水陆交通运输工具和工程机械等。长城站已运转了20年,中山站也已运转了15年,为了能满足我国南极考察事业发展的需要,计划在“十五”期间对南极两站进行逐步实施改建和增建部分建筑和考察设施。  相似文献   

16.
南极中山站天气系统和气象要素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胜利 《海洋预报》2001,18(1):34-39
本文分析了南极中山站建站以来(1989-1999年)天气资料,对气温、风速、湿度、气旋等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统计,获得了中山站的气候特点和历年年平均气要素分布特征,造成中山站暴风雪、大风、寒冷等灾害性主要天气系统有:南极大陆冷高压、极地气旋、东移锋面扰动、南极下降风。  相似文献   

17.
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同时也是我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胜利建成。  相似文献   

18.
《海洋与海岸带开发》2009,(3):F0003-F0003
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同时也是我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胜利建成。  相似文献   

19.
我国南极科考站附近气旋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听  魏立新  李珵 《海洋学报》2017,39(5):44-60
本文基于欧洲中心的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采用雷丁大学的气旋自动识别与追踪算法,建立了1979-2013年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以及泰山站划定的统计区域内气旋数据集。基于这套数据,分析了3个站区附近气旋的气候特征,包括:气旋数量、空间分布、强度、加深率等,并研究了达到爆发性发展的气旋的时空特征。分析表明,长城站以及中山站气旋数量均有增加趋势,但都未达到显著水平;泰山站气旋数量的减少趋势达到显著性水平。3个站区的气旋统计表明,长城站统计区域内气旋活动最频繁,且爆发性气旋活动相对较多;中山站、长城站气旋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具有季节变化,气旋数量夏季较其他3个季节偏少、偏弱;泰山站气旋活动最少,并且大部分影响到该站的气旋都处于消亡阶段,气旋的强度较弱,故气旋活动对该站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20.
1984年11月20日上午9时43分,海军J121船收回最后一根缆绳,徐徐离开了上海高桥码头,开始踏上远征南极的航程。于志刚站在船尾的甲板上,不停地向亲人们挥手致意,眼里闪耀着激动的泪花。 1984年9月27日,我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派出考察队,前往南大洋和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并在南极洲建立一个科学考察站。”时任驻青岛海军某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