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具有全天候、大范围、高地面分辨率等优点,但是由于时空失相关、大气效应等因素的影响,其精度只能达到厘米级,干涉点目标分析(IPTA)方法能很好地克服这些问题.介绍了IPTA方法原理及实现过程,利用武进区21幅TerraSAR数据进行IPTA处理,提取了2009--2011年间的地面沉降信息,并与水准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两者具有一致的沉降趋势,证实了IPTA方法监测地面沉降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是随着合成孔径雷达发展起来的一种雷达干涉测量新技术,它可获得地表目标点的精确三维空间位置以及细微形变信息。基于雷达干涉测量发展的短基线(Small BAseline Subset,SBAS)干涉测量,可对缓慢地表形变进行高精度的监测。本文以广东省普宁市为实验区,选用2007~2010年间共10景ALOS/PALSAR数据,采用SBAS技术获取了该地区的形变时间序列和平均沉降速率,结果表明普宁市区存在多个严重的沉降漏斗,年最大沉降速率达15cm/a。利用观测时段内两期的水准点观测资料对SBAS时序结果进行验证,对比结果发现两者较差最大为46mm,最小为21mm,表明SBAS技术进行地面沉降监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运用In SAR技术开展珠三角地面沉降监测,研究其产生的机理、发展趋势和防治措施,就该区运用In SAR技术进行监测获取地表沉降动态结果,进一步研究了在植被覆盖密度大及水网密布区域开展In SAR监测的规律和特性,验证了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分析了地表沉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王爱国 《测绘科学》2015,40(4):121-125
针对地面监测中水准和InSAR数据的优缺点,提出了沉降数据融合算法以及插值计算方法。采用数据融合方法对水准和InSAR进行融合,较好地解决了水准监测数据的时空分辨率低和InSAR数据中部分地区失相干的弊端,使融合后的数据能更好地描述地面沉降的现状,为更好地预测地面沉降的发展趋势,减少沉降灾害对经济社会的危害。天津地区融合算例表明,所提算法较好地解决了单一数据的缺点,融合后的数据拥有了多数据的优点,对后期地面沉降预测提供准确丰富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7-2019年间覆盖天津地区的升降轨Sentinel-1A/B卫星影像,通过SBAS-InSAR技术得到地面沉降结果进行融合,利用精密水准结果验证InSAR结果的精度.研究结果表明升降轨结果融合能大幅度增加PS点的数量,更能反映局部特别是线性地物的形变特征.  相似文献   

6.
针对江苏省是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比较严重的地区,InSAR技术作为最有效的地表形变监测手段,曾被用来获取江苏局地的地面沉降信息,但用于全省域监测尚无先例的现状。该文介绍了利用时间序列InSAR技术开展江苏全省地面沉降监测的方法和成果,提出了适用于区域级和国家级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形变监测的技术方法,给出了基于ALOS PALSAR影像和RADARSAT-2影像的江苏全省2007-2011年及2012-2015年2个时段的地面沉降监测成果,利用江苏省CORS站数据,对InSAR获取的地面沉降速率进行了精度评价。结果表明,2个时段的InSAR监测结果的精度分别为3.8(mm·a^-1)和4.0(mm·a^-1)。最后对2个时段的全省地面沉降的时空分布、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InSAR监测成果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骆光飞  陈捷  祝彦敏 《测绘科学》2016,41(9):102-107
针对浙江省地面沉降监测需求,研究利用时序InSAR技术进行浙江省平原区地面沉降监测的技术流程。以上虞区块为例,反演得到上虞地区2013-2014年度地面沉降信息;结合同期外业水准测量数据,在传统点-点、点-面验证基础上,提出点-线验证方式,将几种分析评价方法进行了对比,对InSAR地面沉降监测精度进行评价分析;最后结合外业实地调查的情况,证明了InSAR技术监测大范围地面沉降分布状况和发现区域沉降中心的有效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8.
简要介绍SAR、InSAR、D-InSAR的发展情况,以及InSAR、D-InSAR的基本原理。然后通过实例介绍了InSAR、D-InSAR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最后介绍了GPS-InSAR技术应用于地面沉降监测的可行性展望。  相似文献   

9.
10.
地面沉降灾害制约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地面沉降监测广泛采取水准测量、GPS测量和InSAR技术等方法。为有效解决不同技术方法在精度、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上的缺陷,综合其优点,本文提出了对InSAR、水准及GPS数据进行精密处理和高效融合的理论方法,获取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地面沉降监测成果。以广州南沙试验区数据实例验证了理论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16年1月—2021年12月的89景哨兵一号雷达影像,采用相干点目标分析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PTA-InSAR)进行数据处理,获取了武汉地区的地面沉降信息,并联合GNSS基准站观测成果对InSAR监测的形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6—2021年期间,武汉市主城区形成了汉口、沙湖北和白沙洲3个较为明显的沉降中心,地面沉降呈连片化发展趋势。汉口地区的地面沉降速率最高,部分区域沉降超过10 mm/a,典型沉降区的地面沉降过程伴随有一定的波动特征,其中下沉趋势在不同年间会有区别,2016—2020年间特征点缓慢下沉,2018年开始加速下沉,至2020年下沉速度再次放缓。GNSS与InSAR特征点沉降分析表明2种技术的监测结果整体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包头市地面沉降监测需求,该文利用24景高分辨率COSMO-SkyMed雷达影像,采用多主影像相干目标小基线干涉技术(MCTSB-InSAR),首次提取了该市2013年1月—2015年12月共3年的沉降信息。结果表明,该阶段包头市主城区存在较大范围的地面沉降,但沉降速率总体较小,最大沉降漏斗位于青山区奥林匹克公园北部,最大沉降速率达-56mm/a,野外调查表明,该地沉降主要原因是电厂排灰池自然沉积压缩所致。此外,昆都仑区包钢开发厂、九原区希望工业园区以及石拐区五当召镇也有明显沉降。研究结果可为包头市地面沉降灾害科学防治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3.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基于时间序列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时序InSAR)技术凭借全天时不接触、不易受环境影响、监测效率高等优势,极其适用于对大面积地面进行微小形变应用.通过对时序InSAR多源数据的研究,选取合理的数据源和数据处理方法进一步提高监测精度.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带大气估计模型的时序InSAR方法对24幅覆盖北京及河北廊坊的Envisat-ASAR影像数据进行了时序分析,获取了该地区2007年4月—2010年9月的地面沉降速率及均方差。发现了以北京朝阳区和通州区交界处为中心和以河北廊坊城区为中心的两个沉降区域,中心区平均沉降速率分别为35mm/a与22mm/a。研究区域形变速率均方差1.5mm/a。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时序InSAR技术进行城市地表沉降监测具有较好的精度及稳定性;产生该沉降的可能原因为地下水的开采、城市基础建设的发展及工业用地量、人为活动的增加。  相似文献   

15.
丁万庆 《测绘标准化》1995,11(3):19-23,35
本文从前后视线折射等、尺桩、尺台垂直位移、尺长测定不准、标尺不竖直、前后视标尺铟瓦带受热不均及铟瓦带膨胀系数测定不准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精密水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并探讨如何减弱系统误差对观测成果的影响和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针对常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地面沉降监测精确性不足的问题,以北方某研究区为例,采用一种基于时序InSAR空间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数据库的InSAR属性分类精...  相似文献   

17.
京津冀地区1992—2014年三阶段地面沉降InSAR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红  吴宏安  康永辉 《测绘学报》2016,45(9):1050-1058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地面沉降灾害发育最严重的地区,几乎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提出了改进的时间序列InSAR技术——多主影像相干目标小基线干涉技术(MCTSB-InSAR),利用4颗卫星摄取的3个时段的时间序列SAR影像:ERS-1/2 SAR(1992—2000年)、ENVISAT ASAR(2003—2010年)、RADARSAT-2(2012—2014年),获取了京津冀地区1992—2014年间3个时段的地面沉降信息。经与京津两地120个以上水准测量数据进行比较,3个时段的地表监测结果的精度分别为8.7、4.7、5.4mm/a。分析了北京和天津两市22年间地面沉降的时空变化特征,其中北京市地面沉降呈不断加重趋势;天津市地面沉降在1992—2010年间发展迅猛,在2010年以后有所减缓。同时,本文也表明MCTSB-InSAR技术是有效可靠的,在大区域地面沉降监测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电子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建筑物变形监测手段的多样化,本文通过两种精密电子仪器在高层建筑物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研究,对比分析出所测建筑物最大沉降量为1.93mm,观测期间平均沉降速率0.003mm/d,最大变形值为0.23m。与传统方法对比说明了这两种监测方法应用在高层建筑物变形监测中稳定可靠、精度高、效率高。  相似文献   

19.
随着InSAR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不断地应用于工程,对利用InSAR技术获取地面沉降信息的统计分析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本文以哈尔滨市和鹤岗市为例,基于城市主城区InSAR沉降监测成果,结合地理国情监测数据,从地面沉降整体分布、沉降发展趋势、沉降影响等方面,研究城市地面沉降情况及沉降影响的统计分析的内容和关键技术,并形成基于I...  相似文献   

20.
获取了22景IW模式的Sentinel-1A/B数据,分别采用PS-InSAR和SBAS-InSAR两种时序技术得到了沧州地区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地表平均沉降速率及累计沉降量。经分析,两种时序监测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其结果表明:献县、沧县、沧州市区地面表现为回升趋势;青县、沧县东部、南皮县西部、东光县等地区地面沉降量较大,其中东光县何庄村累计下沉量达47 mm,而引起这些区域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为农业生产等带来的地下水开采。本文对基于Sentinel-1A/B SAR数据的时序分析方法在城市沉降监测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为有关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