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2 毫秒
1.
一九九七年二月十五日晚十一时三十分前后,大片陨石雨陨落在山东省荷泽地区鄄城县境内。  相似文献   

2.
张培善 《地质科学》1978,13(2):113-133
吉林陨石雨陨落面积近500平方公里(图1),搜集到陨石150余块,重近2700公斤,获得世界上最大的石陨石标本(吉林Ⅰ号陨石重1770公斤)。(照片1、2)。吉林陨石雨的陨石分布,由西而东在宏观上反映出一定的规律性:1.陨石标本由西而东,体积(或重量)逐渐减小(或少);2.陨石表面的气印由极发育到不发育直到极不发育,表面只有定向明显的流纹线;3.陨石表面由平滑到粗糙;4.陨石熔壳由厚变薄。  相似文献   

3.
世界历史上一次罕见的陨石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三月八日,在我国吉林省吉林地区降落了一场空前规模的陨石雨,这是中外科学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4.
一九七六年三月八日,在吉林省吉林地区降落了一场空前规模的石陨石雨,这是中外科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陨石雨降落后,吉林地区广大群众和干部立即进行了准确、详细的观测和记录。中国科学院、吉林省、吉林市联合考察组也迅速奔赴现场,在广大群众的密切配合下,搜集了丰富的资料,开展了陨石雨的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我们长春地质学院和吉林省  相似文献   

5.
第三次全国陨石学、空间化学和空间地质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5月22日至27日在湖南长沙举行。到会代表64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何泽慧教授、著名地质学家陈国达教授参加了会议。提交会议的论文共65篇,其中有新近降落的陨石研究成果(包括我院随州陨石雨的研究),特别是首次在我国降落的宁强碳质球粒  相似文献   

6.
宁强陨石于1983年6月25日19时许陨落在陕西省宁强县燕子砭乡。这是我国首次收集到的碳质球粒陨石。这种陨石是更原始的陨石,它们含有太阳星云坍缩、凝聚直至形成行星状天体的重要信息,甚至还保存有太阳系原始物质来源的记录。近十多年来,国际上对这类陨石的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对太阳系起源理论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宁强陨石一共落下四块,其中最大的一块陨石落在潘家坝村安家山,陨落点的地理座标为东经105°54’4。北纬32°55’5。其他三块分别陨落在潘家坝村张家合、青岗坪村院子坝和  相似文献   

7.
一种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群及其成因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1926年出版的五万分之一顺直地形图作历史地貌分析,在河北平原西部白洋淀流域地区发现有数量众多、形态奇特的地貌——碟形洼地。用计算机数字地形模拟(DTM)方法对该洼地的个体形态和总体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与国内外其他地区已报道的陨石雨冲击坑对照,判断白洋淀流域的碟形洼地群可能是分布在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上的陨石冲击坑的遗迹。推测冲击可能发生在全新世中—晚期,洼地群是一次规模巨大的陨石雨冲击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北京时间2018年6月1日21:43左右,在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市的西南有火流星滑过夜空,通过目击者拍摄的视频初步判断又是一次陨石降落,这是继2017年10月4日(农历中秋节)后又一次目击到流星光顾云南省上空。6月2日有消息称在西双版纳勐海县勐遮镇的曼伦村发现了降落的陨石。随后的几天,陆续有很多媒体记者、陨石爱好者和陨石猎人赶往陨石降落地,随即,一场陨石雨呈现出来。截止目前,已经收集到的数据表明这次陨石雨的已知范围约3km×12km,从南东向北西方向以55.3°±2.5°的入射角度降落至地面,先后在曼南、曼光、曼央囡、曼潘、曼么代、曼楷龙、曼庄、曼垒、曼伦、曼迈回、曼朗、曼赛、蔓燕和曼桂村等10余个自然村发现陨石,据不完全统计,陨石数量超过1000个,质量由0.04 g至1280 g,总质量超过50 kg。该陨石雨陨石类型为L6,冲击程度为S4。  相似文献   

9.
《地球化学》1978,(1):12-12
1976年3月8日在我国吉林省吉林市郊区降落了一场世界罕见的陨石雨。在现场科学考察的基础上,一年多来中国科学院组织了地球化学、地质、天文、力学、核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有关研究单位及大专院校,对吉林陨石雨开展了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初步弄清了它的来龙去脉,这对于研究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生命的起源、空间科学等,都具有较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据统计,我国现已收集27次石陨石及24次铁陨石(图1)。如图1所示我国陨石的分布与人口密度出现正比关系。石陨石多为普通球粒陨石,其中最大的为吉林陨石雨,共收集到约2500公斤样品。铁陨石中最大的是新疆铁陨石,重约30吨,按其重量居世界第三位。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已发表的部分资料和笔者的室内工作,对我国部分球粒陨石的物质成分、化学-岩石类型及其形成和演化历史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1977年3月11日11时54分左右在我国湖南省常德县逆江坪公社降落了一场石陨石雨,地理座标为北纬29°05′,东经111°45′。我所迅速派出了考察组赶赴现场,在湖南省科技局的直接领导下与常德地革委、县革委科技办和公社一道组成了常德陨石雨联合调查组,在工作过程中得到省、地、县、公社各级领导和广大贫下中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12.
陶克捷  杨主明 《岩石学报》1997,13(2):254-259
1995年9月7日下午1时45分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呼热图苏木、阿日斯楞图嘎查地区(45°30'N,119°E)陨落了各相距10km的三块陨石,分别编号为No.1、No.2和No.3,其重量分别为88.2,38.0和2.6kg。三块陨石表面的熔壳发育程度不一,No.2和No.3熔壳发育,No.1不良育,表明是经历了二次爆裂破碎的结果。据肉眼观察,陨石中金属矿物和非金属矿物分布不均一,它们聚集成大  相似文献   

13.
陨石的研究对于探讨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及生命起源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964年首次使用穆斯鲍尔谱学技术来分析和研究陨石。本文主要对1964年10月陨落在我国四川省剑阁县杨家村公社民主大队的剑阁陨石和1974年12月陨落在湖北省恩施县芭蕉公社的恩施陨石进行了穆斯鲍尔效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1977年12月1日18时57分(北京时间),在河南信阳县肖王公社陨落了一次陨石。这是我国目击陨落并保存的又一次大的石陨石。收集到的两块,其中1号重48公斤,2号重27.5公斤。它们陨落的地理坐标分别为:1号东经114°19′22″,北纬32°19′38″;2号东经114°18′12″,北纬32°20′31″。1号陨石坑口椭圆形,长轴方向280°。长轴长约70厘米,短轴约50厘米,坑深约48厘米。在坑口西边几米处,同时获得两小块陨石碎屑。2号陨石坑保存完好,坑口亦椭圆形,长轴方向260°。长轴长53厘米,短轴32厘米,坑深37厘米左右,东浅西深。落地擦痕不明显,坑口东壁倾角53°,陨落角较陡。  相似文献   

15.
地学界对镁铁质岩、超镁钦质岩成因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水成说”认为镁铁质岩、超镁铁质岩为沉积成因。然而,“火成说”以地质现象为依据,挣脱了“水成说”的禁锢之后,镁铁质岩、超镁铁质岩“岩浆成因说”脱颖而出。由于地质思维的角度不同,将镁铁质岩、超镁铁质岩又冠以不同的名称。对其成因虽然众说纷纭,但总的可概括为“地下成因说”。笔者认为,在地球表层,除有水成岩和火成岩等岩石以外,还应有陨落成因的岩石,这类岩石是在不同的地质时期,以不同陨落规模降落于地球表层的陨石,经长期地质演化而形成。  相似文献   

16.
截至1982年为止,我国已收集到球粒陨石共36次。其中顽火辉石球粒;陨石(E型)1次;高铁型普通球粒陨石(H型)11次;低铁型普通球粒陨石(L型)10次低铁低金属普通球粒陨石(LL型)3次;未鉴定或未分类的球粒陨石12次。从陨落时间频率统计,最高的年份在1976年共有5次,其次为1980年4次,1977年3次,其余年份为1  相似文献   

17.
一维大变形主、次固结耦合新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丁洲祥  袁大军  朱合华 《岩土力学》2010,31(8):2367-2372
针对传统一维大变形固结理论不能考虑土体次固结变形的缺点,在连续介质力学有限变形理论和土力学固结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一维大变形主、次固结耦合模型。该模型采用超静孔压为控制变量,可以分别表述为欧拉坐标、拉格朗日坐标和固相体积坐标等三种形式,其中均可以显式地反映出土体重度变化、固相速度、地表沉降速度、地下水位变化、荷载变化和次固结等6个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简化条件下,新模型可以分别退化为以往学者提出的相关模型。当不考虑次固结效应时,新模型与经典的Gibson大变形固结模型完全等价。从便于工程应用的角度而言,新模型中仅考虑次固结和外荷载变化的退化形式更便于求解,可作为一种供参考的实用模型。  相似文献   

18.
我国已知陨石的初步统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卞德培 《地球化学》1978,(3):227-233
在我们伟大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曾经陨落过成千上万次陨石。但在解放前的漫长岁月中,在历代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下,陨石这种珍贵的天体标本只是被用作欺骗和压迫人民的工具和手段。陨石学和其他许多学科一样,处于窒息的状态。陨石的搜集、保存、研究等工作一直无人过问。  相似文献   

19.
刘福权 《吉林地质》1993,12(3):53-61
总结和介绍发生在吉林省的地震、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水土流失、陨石雨、沙漠化、盐碱化、沼泽化及洪涝灾害的特点、分布状况及形成机制,探讨了防治与减灾对策。以航、卫片解译查明各地质灾害的影象特征及分布范围,表明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的调查和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结合野外露头层序地层研究,探讨了羌塘盆地龙尾错地区中上侏罗统地层层序地层划分及其C、O、Sr同位素响应.认为自中侏罗统布曲组(J2b)-上侏罗统雪山组一段(J3xs1)可划分出三个三级层序.其中布曲组-索瓦组二段下部,C、O、Sr同位素在同一层序内呈有规律变化:在TST体系域内δ13C、δ18O、87Sr/86Sr均值较高,在纵向变化曲线上表现为正偏,而在HST体系域内表现为相对的负偏.其纵向上的三次明显正偏与负偏可分别对应于三次海底的停滞与扩张.文章同时分析了个别异常样品的数据特征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