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9 毫秒
1.
<正>1地质背景巴彦塔拉盆地位于华北地台内蒙地轴北缘的温都尔庙—西拉木伦加里东陆缘增生褶皱带(张良臣等,1994),是在燕山陆内逆掩-叠覆带(任纪舜等,1990)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二连中新生代陆相伸展断陷盆地群南缘温都尔庙隆起带上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任建业等,1998;祝玉衡等,2000)盆地主体呈北东向展布,西南段向南转折,周边由多条NE向及近SN向断裂所围限,盆地南北长64 km,  相似文献   

2.
<正> 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以东,自二道井经巴音敖包、包日汗、红格尔庙至锡林浩特一带(以下简称集二线北带),下古生代的温都尔庙群呈北东东向断续分布(图1)。它们产出在构造地质学上著名的“蒙古弧”东翼,习惯上多称为内蒙古华力西褶皱带。我们同意将温都尔庙群出露区划为加里东优地槽褶皱带的意见。温都尔庙群岩石主要为细碧岩、块状绿泥闪帘石岩、绿泥闪市片岩、石英千枚岩(片岩)夹变质碧玉岩、石英岩以及磁铁赤铁石英岩,常伴有基性、超基性岩体的侵入。岩层变形强烈,发育有不同级别和不同型式的褶皱及断裂。1978年,我们在研究温都尔庙群层序及铁矿分布规律时,重点研究了包日汗地区的褶皱构造。  相似文献   

3.
一、地质背景 110矿床位于内蒙海西地槽褶皱带上的二连盆地北缘。受印支运动影响,盆地基底形成一系列NE向凹陷和凸起,矿床位于卫境凹陷中。基底(图1)地层为寒武系温都尔庙群(εWn),西部地表以片岩出露为主,含铀5ppm。下二叠统西力庙组(P_1x)见于孔中,以粉砂质板岩为主,含铀5ppm。盖层有侏罗系上统查干诺尔组(J_3c),分布在西北部,主要为岩屑晶屑凝灰岩,含铀7ppm,局部有矿化。下第三系古新统脑木根组(E_(1-2)n),分上、中、下三个岩段,下、中岩段、(E_(1-2)n~(1-2)  相似文献   

4.
笔者于1977~1978年,在温都尔庙铁矿南带460平方公里范围进行了1/5万地质填图.在此基础上对褶皱构造作了进一步的研究.通过露头观察、大比例尺草测及构造要素的统计分析(5864个面理和线理要素),按历史分析的观点,我们认为本区温都尔庙群属于加里东褶皱带并构成华力西褶皱带的基底,而本身的褶皱既不是复式背斜也不是复式向斜,而是多期叠加褶皱,组合形态繁多.我们通过叠加褶皱的恢复及层位对比重新确定了层序、测算了厚度,将本区温都尔庙群分为三个组,五个岩性段,总厚1290米(见表);并确认:只有一个含铁层位,其原始厚度仅数米,且以小于2米者为主.目前所见之厚大工业矿床,主要归功于褶皱重叠和加厚作用.本文重点阐述本区温都尔庙群的褶皱特征及其对铁矿床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温都尔庙式铁矿分布于集二铁路线东侧,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东端北缘加里东优地槽褶皱带中.矿体赋存在寒武-奥陶系温都尔庙群地层里.该群分布广泛,可划为南北两带.目前南带地层研究较详(表1).区内构造复杂,褶皱紧密,断层发育.该矿床发现于1954年,以后进行了大量地质工作,并有新进展,过去认为是泥盆系沉积变质矿床,以贫矿为主,局部富矿为后期热液叠加作用的结果.1977年笔者参加该类型矿床的研究工作,根据大量资料,认为温都尔庙式铁矿应  相似文献   

6.
徐备  徐严  栗进  李群生 《地学前缘》2016,23(6):120-127
内蒙古西部的温都尔庙群下部为含铁石英岩、变质火山岩与绢云石英片岩,上部由各类绢云石英片岩、石英岩组成,局部夹碳酸盐沉积。利用SHRIMP和ICP-MS定年方法,获得该群下部的变质火山岩时代为(460±4) Ma,上部绢云石英片岩中最年轻的峰值年龄为417 Ma和444 Ma。结合已有的锆石年龄分析结果,本文认为温都尔庙群的发育时代可能为500~415 Ma。根据温都尔庙群的物质组成,推测其形成于松辽-浑善达克地块周围的大陆边缘海域并命名为温都尔庙洋,代表我国境内早古生代时期的古亚洲洋。根据碰撞造山带理论探讨了温都尔庙群的构造位置,提出在早-中古生代时期,以温都尔庙群为代表的古亚洲洋发生了向南部华北地块和向北部兴安-艾力格庙地块的双向俯冲,其主体部分形成南、北两个加积楔,而其边缘部分卷入南、北混杂岩带成为基质,因此温都尔庙群的褶皱及变质历史记录了中亚造山带东段的演化过程。对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的研究表明,温都尔庙群的前寒武纪物源特征与蒙古国下古生界的相似,而与华北陆块显著不同,表明温都尔庙群的物源很可能来自华北陆块之外的前寒武纪古陆。  相似文献   

7.
温都尔庙群铁矿分南带和北带,原始铁矿层为华北板块北缘陆坡带火山喷发-沉积产物,通过构造解析方法,恢复含铁层位及铁矿体构造形态,还原了褶皱控矿过程.研究认为,南带和北带的铁矿带分属于同斜地背斜的南北两翼,为同层褶曲构造现象,经历多期褶皱作用以及后期热液作用改造形成多个矿体并存.  相似文献   

8.
相山破火山口火山杂岩体的岩石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相山破火山口位于华南褶皱系的华夏褶皱带北西侧,发育于震旦系的基底变质岩之上。由于晚侏罗世强烈的火山活动,特别是最末一次剧烈而快速的大体积喷发,过渡岩浆室产生空腔而塌陷,次火山岩沿环状断裂侵入,形成了由酸性—中酸性的熔岩、火山碎屑岩夹沉积岩和次火山岩构成的火山杂岩体。 破火山口在平面上呈长轴近东西向的椭圆形,面积约数百平方公里,四周基底均向中心倾斜,东陡西缓,呈不对称的漏斗状,  相似文献   

9.
马坑铁矿火山沉积成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地处闽西南—粤东地区,以加里东褶皱带为基底的永(安)—梅(县)上古生代拗陷,又分为中间基底隆起带和两翼基底凹陷带。南东翼阳山—龙岩—梅县基底凹陷带是一个重要的铁成矿带,在福建有阳山、潘田、洛阳、中甲、马坑等,粤东有铁坑拗、铁山峰、尖山等铁矿,其中大中型矿床沿北东向略呈等间距分布,主要基底构造线方向为北东向和东西向。  相似文献   

10.
阿尔金断裂走滑变形的侧向传递十分有限,难以解释柴达木盆地北缘反S形褶皱冲断带的形成。本文设计的一组具有不同性质基底条件的弧形边界砂箱实验表明:刚性块体边界形态控制了褶皱冲断带走向和构造格局,同时基底力学性质也有部分影响作用,因而可用“刚性块体弧形边界联合作用”来解释其形成,即:1)冷湖反S形褶皱冲断带的形成是赛什腾山前弧形边界与昆特依凹陷弧形边界联合作用的结果;2)鄂博梁反S形褶皱冲断带的形成是昆特依凹陷与一里坪凹陷弧形边界联合作用的结果;3)位于一里坪凹陷南侧、与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变形呈反牵引关系的褶皱冲断带则与该凹陷西南侧向南西突出的弧形边界有关。  相似文献   

11.
<正>相山火山岩型铀矿田位于赣杭构造带西南段。区域上受北东向遂川深断裂与北北东向宜黄—安远深断裂交汇控制,在中生代出现大规模的中—酸性火山喷发和岩浆浅层侵入活动,形成一个大型火山塌陷盆地——相山盆地。盆地整体分为三层结构:基底主要为中元古代的浅变质岩,部分为下石炭统、上三叠统;基底之上为上侏罗统火山岩;盆地北西侧火山岩之上有上白垩统红层覆盖。在中生代,该区处于NEE向赣杭构造火山岩带西南端与近NS向赣中南花岗岩带的交接地带,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岩浆—成矿活动,并  相似文献   

12.
一、区域地质构造概况温都尔庙地区位于内蒙古古生代地槽区南缘,华北陆台北侧,是古生代中亚—蒙古海洋板块南侧俯冲于华北陆台之下的俯冲消减地带。区内发育的主要地层为早古生代温都尔庙群,东西向延展约50km,南北侧与上石炭统生物灰岩呈断层或不整合接触,宽15~20km(图1)。温都尔庙群为一套典型的优地槽早期的火山—沉积产物。下部桑达来音组是以具枕状构造的基性熔岩,或细碧岩、细碧质凝灰岩形成的绿片岩为主,上夹少量赤铁角斑岩和铁矿层,在细碧角斑岩建造中有发育良好的辉绿岩岩墙群;上部哈尔哈达组为深远海相的放射虫铁硅质岩,主要是条带一条纹状细晶石英岩、铁质碧玉岩和绿泥绢云石英片岩。总厚  相似文献   

13.
伊宁吐拉苏火山盆地构造与金矿成矿关系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伊宁吐拉苏火山盆地发育在前寒武纪和加里东基底上,盖层主要由早石炭世陆相火山岩组成。基底与盖层中的断裂、褶皱构造特征有显著差异。火山构造单元划有火山喷发带、火山构造带、火山机体三级。构造演化经历了基底和火山盆地形成及剥蚀三个阶段。金矿产于大哈拉军山组。认为三级控矿构造与三级火山构造相对应,分别控制着金矿带、金矿田、金矿床(点)的展布和产出。  相似文献   

14.
<正>1矿区控矿构造样式四川省会东县大梁子铅锌矿区域隶属于扬子克拉通西南缘,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断裂及褶皱发育。区域地层由褶皱基底和沉积盖层两部分组成,前者出露中元古界会理群浅变质岩系,其构造主要由近东西向的紧闭复式褶皱和与之平行的压性断裂以及挤压破碎带等组成,后者由上震旦统、寒武系、奥陶系、下二叠统等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上二叠统峨眉玄武岩以及中生界陆相红层等组成。矿区内脆性断裂十分发育,总体构造格架为以近东  相似文献   

15.
二连盆地早白垩世断陷分布及其与基底构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连盆地下白垩统充填在一系列NE-NNE向正断层控制的(复式)地堑、半地堑断陷中,具有陆内裂陷盆地特征。盆地内部的早白垩世断陷以不同方式连接在一起构成3个不同走向的裂陷带(马尼特—乌兰察布正向裂陷带、乌尼特—乌兰察布斜向裂陷带和川井—腾格尔斜向裂陷带),裂陷带周边隆起区也有零星的地堑、半地堑断陷分布。二连盆地的基底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和早燕山期多期构造演化,表现为褶皱与基底断裂构成的强变形带和岩浆岩体、微小陆块等弱变形域镶嵌排列、构造线方向多变的不均一特点。二连盆地早白垩世断陷的构造样式和空间分布与基底构造密切相关,基底强变形带发育大量的断陷构成裂陷带,基底弱变形区只发育有零星的断陷。受基底强变形带走向的影响,不同裂陷带的断陷组合形式表现出差异性。马尼特—乌兰察布裂陷带上叠在走向由NE向转为NEE向、向南凸出的东乌珠穆沁—二连弧形褶皱带上,早白垩世断陷多表现为串联、小角度斜列复合型式,属于正向裂陷带;乌尼特裂陷带上叠在NEE向的二连—贺根山深大断裂带(混杂岩带)之上,川井—腾格尔裂陷带上叠在近EW向的温都尔庙—西拉木伦深大断裂带(缝合带)及两侧褶皱带上,裂陷带内部的早白垩世断陷多表现为并联、中—大角度斜列复合型式,属于斜向裂陷带。正向裂陷带内部的早白垩世断陷多为深而狭长的地堑、半地堑,斜向裂陷带内部的早白垩世断陷多为浅而宽阔的地堑、半地堑。上述特征表明二连盆地早白垩世裂陷的分布及其构造样式受基底构造控制。  相似文献   

16.
<正> 南金山金矿位于甘肃北山北部金矿成矿带的西部,在东西长 90km的范围内,已探明中型金矿3处,其中两处与海相火山岩有关。1 成矿地质背景 南金山金矿大地构造位置,属天山-阴山褶皱系北山褶皱带明水复背斜的南翼。区域出露地层以石炭系下统白山组一套中酸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为主,碳酸盐次之。岩浆岩颇为发育,有华力西中期斜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晚期钾长花岗岩等。区域构造线总体走向呈北东东-南西西向,地层多呈紧闭的线状褶皱,断裂形成于褶皱的同期及后期,而且极为发育,断层走向以近东西向一组为主,继承性活动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7.
大港歧口沿岸带前第三系构造体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大港歧口沿岸带位于太行山基底和鲁西基底接触的断裂带上--聊兰断裂北延段,沿海岸线呈NNE向展布.该带不仅是一个地理界线,而且是一个由基底断裂带控制的前第三系雁列褶皱带和第三系构造转换带.本文从分析区域构造背景入手,详细探讨了该带前第三系构造体系特征及其形成和演化过程.大港歧口沿岸带前第三系雁列褶皱带在平面上是由一系列NE向左阶排列的褶皱组成的左阶雁列构造,垂向上具有正花状断裂组合特征;是在印支期NEE向大型舒缓隆起的背景上,受燕山早期(晚三叠世到中侏罗世)深断裂的左旋压扭作用和燕山晚期的走滑作用形成,并在后期受到了喜马拉雅期伸展裂陷作用的强烈改造.  相似文献   

18.
早白垩世铜钵庙-南屯组的火山岩和砂岩是中国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和蒙古国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的主要油气储层.其中:铜钵庙组储层主要由火山碎屑岩组成;南屯组储层以砂岩为主,其次为火山碎屑岩.在铜钵庙组的火山碎屑岩中,贝尔凹陷主要为凝灰岩,塔南凹陷主要为沉凝灰岩和凝灰质砂岩.镜质体反射率和最高热解温度数据表明,成岩阶段主要为中成岩阶段A期.铜钵庙组-南屯组储层的孔隙类型主要为次生孔,其次为原生孔,属中低孔、特低渗型储层.贝尔凹陷和塔南凹陷均发育2个异常高孔隙带,储层孔隙度主要受储层岩石类型、沉积相和成岩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19.
Anabat地盾是西伯利亚地台结晶基底的北部外露,由两种主要变质杂岩构成。2.7Ga的太古宙Anabar麻粒岩杂岩含有火山成因的紫苏斜长片麻岩和变基性岩,在某些地段含有石榴片麻岩(变杂砂岩)和变质碳酸盐岩。这些岩石遭受褶皱变形形成狭窄线型,有时呈龙骨状的褶皱,这些褶皱带宽1~5km,长10~25km,走向NW-N,倾向E-NE构成一组均匀褶皱组合,表明了由E-NE向W-NW向的区域挤压作用。 1.9Ga的元古宙Lamujka杂岩占据了地台区面积约五分之一,这是由10~30km宽的断层带对麻岩的转变而成的。最初阶段形成了角闪岩相变余麻粒岩;第二阶段形成混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北部温都尔庙群北带沉积环境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备 《地质科学》1998,33(4):406-411
乌拉特中旗以北的中蒙边境地区和苏尼特左旗以南地区的温都尔庙群北带是可以互相对比的。它们由成分成熟度高的细碎屑夹钙质、泥质沉积物和特殊的硅铁质沉积组成,缺乏代表强水动力条件的沉积构造,因而代表封闭、补偿条件不佳及水动力条件很弱的古环境特征。对该群火山岩的研究表明它们属拉斑系列,构造环境图解显示其碱度相当于板内玄武岩的最低范围或介于岛弧与板内玄武岩之间。上述古环境特征、火山岩特征及已有的同位素年龄证据表明温都尔庙群北带可能是中-新元古代华北板块北部的火山型被动陆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