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庞西垌-金山银金矿田位于钦杭带南段云开地块内(周永章,2012)。云开地块一般被认为是扬子和华夏地块的结合带(覃小锋等,2008),东西两侧分别以吴川-四会断裂、博白-岑溪断裂为界,呈北东向展布,自元古代起经历了多期的构造、岩浆作用。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新元古代云开群变质岩、加里东期混合岩及下古生界地层,岩浆活动频繁,以燕山期花岗岩浆为主。庞西垌-金山银金矿田地处粤东桂西交界,包括了庞西垌、金山、中苏、竹根坡、高村等银金矿床及一  相似文献   

2.
钦杭成矿带南段的庞西垌-金山银金矿田位于粤东与桂西交界处,包括庞西垌、金山、中苏、竹根坡、高村等银金矿床及一系列银金矿点,是20世纪80年代规划的十大银矿基地之一。庞西垌地区经历了多期的构造-岩浆活动,韧性剪切带和断裂构造尤其发育。印支期以来,可识别出3期主要构造:第一期为右行韧性剪切,前人利用糜棱岩中白云母测得时代为221 Ma;第二期为左行韧脆性剪切,北东向的庞西垌-金山断裂带反映最为突出,切过燕山晚期花岗岩;第三期为脆性走滑。银金矿体及矿石结构、构造主要受第二期左行韧脆性剪切带控制。应用里德尔剪切体系对控矿构造的分布特征分析显示,银金矿脉主要赋存于里德尔体系的D、R和T裂隙中;D裂隙是最重要的赋矿构造,热液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矿体呈透镜状左行斜列于主断裂面中,沿走向往南西侧伏;R和T裂隙主要发育梳状含金石英脉。R裂隙呈密集剪破裂产出,与主断裂面夹角15°~35°;T裂隙呈雁列状等距分布,与主断裂面夹角约为45°。这些矿脉就位体系,可以为该区进一步找矿作参考。  相似文献   

3.
胡平  郭鑫  赵晓阳 《吉林地质》2019,38(2):28-31
工作区位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扎赉特旗阿尔本格勒镇西8公里,隶属于阿尔本格勒镇管辖。古日郭尔台铜银矿点位于古日郭尔台村北东2 km处,位于穆家沟-哈尔朝楚北东向断裂与次级北西向断裂交汇处,矿体赋存于燕山期花岗闪长岩体内断层破碎带中,矿化与后期侵入石英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粤桂边境博白—廉江地区的低耕-庞西垌断裂带,位于云开隆起的西南端的高级变质区内。区内主要发育加里东期的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下古生界的石英云母片岩以及燕山晚期的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NE-NNE向庞西垌断裂带始于粤西南塘蓬镇,经桂东庞西垌、英桥地区往北东延伸超20km。断裂带东南侧以混合花岗  相似文献   

5.
浦城银坑铅锌矿产于早元古代麻源(岩)群南山(岩)组、大金山(岩)组变质岩与花岗岩体的外接触带内,矿体明显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呈脉状分布,北东向断裂为区内主要控矿构造,矿体总体沿北东向断裂两侧分布,而北东向断裂具有多期次活动特征,成矿物质来自早元古代含矿地层和燕山晚期岩浆热液,通过对矿区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认为矿床成因类型为硅化破碎带蚀变岩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6.
庞西垌地区位于钦杭结合带南段粤西地区,区内发育有庞西垌、金山、樟木塘、中苏、大沙等贵金属矿床。矿床沿广东廉江县与广西博白县的交界处北东向的金山-庞西垌断裂带分布。研究表明,热液蚀变和构造变形是矿床的重要控矿因素,而大气降水则是主体成矿流体。蚀变带的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上杭县罗卜岭斑岩铜钼矿床构造控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赖晓丹  祁进平 《地质学报》2014,88(10):1904-1916
罗卜岭铜(钼)矿区位于紫金山矿田的东北部,是与晚中生代花岗闪长斑岩体有关的隐伏斑岩型铜钼矿床;主要斑岩矿体产于绿泥石化-绢英岩化和(弱)钾化-绢英岩化带中,矿石矿物组合为黄铜矿+辉钼矿;少量过渡类型矿体产于高级泥化带中,矿石矿物组合为蓝辉铜矿+铜蓝+辉钼矿。罗卜岭矿区地表露头含矿裂隙的统计结果显示,罗卜岭成矿晚期的含矿裂隙具有明显的方向性。远离斑岩体的含矿裂隙与其附近的区域构造方位或侵入体走向相近,表明受到北东向区域构造活动控制;而斑岩体西侧露头附近的含矿裂隙呈放射状,主要受到斑岩体侵入作用的影响。深部隐伏矿体则受到区域断裂和花岗闪长(斑)岩侵入体的共同控制,具体表现为:垂向上,以隐伏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为中心,由深至浅,矿体铜钼品位比值依次变大,显示了Mo\Cu-Mo\Cu(Mo)的元素垂向分带;平面上,铜、钼元素沿着北东向、北西向断裂和岩体接触带附近有明显富集;斑岩型铜钼矿体主要产于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外接触带的花岗闪长斑岩中,形态和产状受到区域北东向断裂或岩体接触带构造影响;蓝辉铜矿体主要产于罗卜岭花岗闪长斑岩外接触带的花岗闪长岩体内,形态和产状受接触带控制。区域构造和斑岩侵入体对斑岩型铜钼矿化有不同的影响,浅部铜、钼矿化受区域断裂构造控制作用明显,而深部矿体主要受花岗闪长(斑)岩体和断裂构造共同控制。区域上北东向背斜构造和北东、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了花岗闪长质侵入岩体的侵位,矿区尺度的断裂构造对斑岩体的就位和成矿作用有一定的影响,罗卜岭花岗闪长斑岩体及其接触带则直接控制了斑岩型矿体的产出,这一规律对紫金山矿田深部和外围隐伏斑岩型矿体的勘查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 金家庄金矿床位于华北地台北缘,内蒙地轴与燕山沉陷带的接壤处,崇礼-隆化近东西向深大断裂带中。矿体主要分布在超基性岩体内及附近围岩的断裂破碎带中。 1 矿床地质概况 受崇礼-隆化断裂活动的影响,矿区内发育一系列近东西向和北西及北东向的断层或破碎带。它们控制了岩体的分布,又控制了矿体的形态及产状,是该矿床主要的控矿构造(图1)。 矿区内的地层主要为太古宙桑干群变质岩及中生界侏罗系火山沉积岩。桑干群以角闪岩相为主,岩性有斜长角闪岩、角闪斜长片麻岩、  相似文献   

9.
黄玺  郑义  虞鹏鹏  曾长育 《地球化学》2021,50(4):365-380
粤西-桂东交界的庞西垌-金山矿田位于扬子和华夏地块构造结合的钦-杭成矿带内.矿田主要包括庞西垌、金山、中苏、竹根坡、高村等银金矿床,已探明银储量超过1400 t,平均品位195 g/t,金储量超过10 t,是我国重要的银金成矿基地.该矿田中,庞西垌-金山断裂带是主要的控矿和含矿构造;矿体与该断裂韧脆性特征密切相关.本文对庞西垌断裂带与围岩的接触带做了详细的野外地质剖面测量,发现断裂中心部位为糜棱岩往北西及南东是对称的碎裂岩、花岗片麻质压碎岩(或压碎状花岗片麻岩),接触带两侧为未经蚀变和变形的花岗片麻岩和花岗岩.蚀变带岩石成分迁移结果表明,庞西垌矿区Th、Al、U、Hf、Na和Nb相对迁出、Fe相对迁入,其余元素如Ca、Mg、Y、Ba和K在压碎岩中相对迁入,碎裂岩中相对迁出;金山矿区Si、Ca、Fe、Mg、Y、Nb、Ta和Mn均相对未蚀变岩迁出,Th、Al和Rb则相对迁入,U、Hf、Na和Ba的迁入迁出状态取决于何种蚀变岩性.前人研究表明,庞西垌矿床主成矿期包裹体具有富CO2特点,表现为中低温、低盐度特点,与典型造山型金矿一致.庞西垌和金山矿床矿体产出位置与花岗片麻岩关系密切,矿体稀土元素特征与花岗片麻岩相近,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与围岩花岗片麻岩类似,表明矿质可能来源于断裂带接触的花岗片麻岩.结合庞西垌-金山矿田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本文认为矿体就位与断裂带燕山期韧脆性剪切带形成的破裂面密切相关,高孔隙度的压碎岩、碎裂岩为流体的迁移和沉淀提供了极佳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敦化市团北区锡、钼矿体赋存于花岗斑岩体的西侧和东侧内接触带中,斑岩体西部以银、锡矿化为主,东部以钼矿化为主,矿化类型为斑岩型。矿体受北东向主断裂及其分支断裂所控制,区内北东向断裂为主要的控岩、控矿、导矿构造,北西向为主要的容矿构造。区内地球物理化学异常特征明显,深部及外围找矿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1.
浏阳市普乐钴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巩固 《湖南地质》2001,20(4):263-266
“湘东北地区的钴多金属矿床,赋存于区域性北北东向断裂带的混合岩带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沿侧伏方向长,斜长~,厚~。剖面上钴矿体与铜1 500 m1701 400 m1.0217.63 m矿体相间产出。钴矿体品位(10-2:,伴生、× ) Co 0.036Cu 0.259Au 0.2510-6;铜矿体(10-2: ),伴生、×Cu 0.714Co 0.015Au 0.2710-6。、互为消长关系。矿石类型主要为含钴黄铁矿石CoCu和含铜钴黄铁矿石,地表见含钴褐铁矿石。矿物成分以黄铁矿、含钴黄铁矿、黄铜矿和石英、方解石、绢云母、绿泥石为主;矿石结构构造主要有自形、半自形、他形晶粒结构、交代结构和浸染状、团块状,脉状构造;个北东向钴异常带、北东向与北北东向断裂交汇部位、岩体接触带3或顶盖,以及黄铁矿化、硅化、褐铁矿化蚀变等为湘东北地区原生钴矿床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神山铁铜矿床是大兴安岭重点成矿带中段具有代表性的夕卡岩型铁铜矿床.在伊力特岩体内部哲斯组残留体周边和岩体周边形成了南北两条接触带构造,其总体沿北东45~50°方向展布,北接触带东西长约1200m,南接触带东西长约3000m.矿体赋存于接触带以绿帘石-石榴子石为主的夕卡岩中,部分分布于外接触带层间剥离断层或断层中.共圈定大小矿体22条,其中主要矿体7条,单个矿体规模不大,形态复杂,矿体含铁品位较高.  相似文献   

13.
位于江西省龙南县上围地区出露的燕山期花岗质复式岩体明显受北东向马屎山硅化断裂带和鹅形石英断裂夹持控制,是有利的产铀岩体,已探明291铀矿床和292矿点。岩体内断裂作用强烈,热液蚀变和铀矿化现象普遍。经地质调查,在岩体内识别出北东向断裂6条和北北东向断裂11条及若干北西—北西西向断裂。其中,北东向断裂主要包括岩体西部的硅化带和东部的石英断裂;北北东向断裂主要包括岩体东部的蚀变碎裂岩带和西部硅化破碎带;北西—北西西向断裂多被中基性岩脉充填,主要包括501~504号脉。北北东向断裂与铀成矿关系最密切,是容矿断裂。断裂的规模和产状控制了铀矿体的空间分布和展布形态,断裂性质控制了铀矿化类型,断裂变形程度控制铀矿化蚀变分带,断裂与中基性岩脉复合控制了富铀矿体的产出形态。  相似文献   

14.
四川道孚县佐莫那协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灿海 《地质与勘探》2010,46(3):385-391
佐莫纳协铁矿产于炉霍-道孚构造带葛卡花岗闪长岩与结晶灰岩接触带。矿区出露3条矽卡岩带和3个铁矿体,矿体均赋存于花岗闪长岩体与结晶灰岩接触交代形成的矽卡岩带中,矿体形态、产状的变化与矽卡岩体具有一致性。研究认为碳酸盐岩地层、花岗闪长岩的侵入、北西向鲜水河断层的多次活动及其后期走滑剪切作用形成的北东向断层是区内矽卡岩型铁矿形成的重要控制因素。根据成矿条件分析及磁异常显示,矿区深部及外围尚有矽卡型铁矿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代隆金矿区构造控矿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代隆金矿位于壤塘金矿带内,该带总体呈北西西向,由一系列断层及褶皱组成,并伴有不同岩性的岩浆岩产出。区内构造整体呈北西西向,但也发育东西向及北东向次级断裂。区内金矿体主要富集在花岗斑岩与板岩之间的断裂破碎带内,在北西西向与东西向构造结合部位、北西西向构造产状变化部位,为下一步找矿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6.
BLD金矿产于西环太平洋岛弧带中段新生代火山岩岛弧环境。金矿化产出在浅火山岩系列的中酸性岩脉内、外接触带之断裂破碎带中,并受断裂破碎带控制;控矿断裂为近东西-北东向断层;矿化蚀变为一套碧玉和玉髓状硅化、绢云母、绿泥石、黄铁矿等低温系列组合;矿石构造以细脉状、细粒浸染状为主,属低硫型矿石。属与火山岩有关的蚀变破碎带型金矿。调查发现多个矿化带和矿体,展示出良好的成矿远景,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7.
福建建阳井后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芳华 《福建地质》2015,34(2):125-134
井后钼矿是闽北地区新发现的辉钼矿矿床。矿体明显受构造控制,北北东向断裂为导岩导矿构造,矿体总体沿北北东向断裂两侧分布,而北东向裂隙带为区内主要的容矿构造,矿体主要呈脉状、透镜状贮存于中细粒正长花岗岩内外接触带的北东向裂隙带中。通过对井后钼矿的地质特征初步的总结和分析,认为矿床形成于晚侏罗世,与燕山中期中细粒正长花岗岩关系密切,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热液型。  相似文献   

18.
<正>1成矿地质背景阳春石菉铜钼矿床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粤桂加里东隆起东缘和海西拗陷的接壤部位,云开隆起带核部,处于北东向的吴川-四会断褶带的东南侧。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与第四系。其中石炭系为矿区内的主要含矿地层,成矿岩体为石菉花岗闪长岩体,呈小岩株出露在矿区的中部和北部,平面上呈北东延伸,向南东突出的不规则状椭圆形,面积为4.7 km~2。石炭系碳酸盐  相似文献   

19.
长城岭锑矿位于湘东地洼列,酃县、汝城地穹的西南侧。矿区地层、断裂均呈北东向展布。锑矿分布受断裂破碎带的控制,矿体赋存于中泥盆统棋梓桥组硅化灰岩中。组成矿体的锑不是来自地层而来自花岗斑岩(石英斑岩)体,这些岩体是隐伏大岩体的岩枝的一部分。锑矿床是典型低温热液充填交代矿床。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北衙金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的系统总结,认为从岩体内部到外接触带,矿化样式以"脉-块体-层-脉"的内外多元结构模式产出:岩体内部Au-Fe(Cu)矿体呈透镜状脉、平行脉沿断层破碎带陡倾斜产出;岩体接触带附近的矽卡岩带围绕岩体呈环状分布,Au-Fe-Cu矿体以大透镜状、块体状在矽卡岩带中断续产出;外带Au-Fe、Pb-Ag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沿层间破碎带产出;远程带Au-Fe矿体呈小透镜状脉、平行脉沿断层破碎带陡倾斜产出。矿体对应的矿物组合、成矿元素和蚀变分带具有自高温到低温的分布规律和矽卡岩型矿床的特征。矿床的热液成矿作用阶段可划分为早矽卡岩、晚矽卡岩、磁铁矿、石英硫化物以及碳酸盐五个热液阶段,各阶段流体包裹体划分为富液相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含子晶矿物包裹体、富含CO_2三相包裹体等四类。成矿年龄为36.46 Ma—39.44 Ma,与石英正长斑岩的成岩年龄35.00 Ma—36.72 Ma基本一致。矿床成矿深度范围为0.7~2.2km。矿床类型为斑岩-矽卡岩型金多金属矿床。北衙组碳酸盐岩(T_2b)+多期断裂构造系统(接触带构造、岩性界面及层间破碎带、断裂裂隙、不整合面构造)+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侵位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成矿系统和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