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湘东金管冲铀矿床位于区域性NNE―NE主干断裂附近,主要赋存于丫江桥复式花岗岩岩体的内外接触带中。对矿区的岩体、岩脉、矿石进行主量、微量元素,硫、氢和氧稳定同位素分析,以及流体包体分析。研究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幔,其次有部分源自岩体或地层;成矿流体富碱(Ca~(2+)、Na~+、K~+)和富挥发分(CO_2、H_2O)具有极强的渗透能力、萃取能力;铀沉淀于中—低温、弱碱偏中性、强还原的环境。铀矿的形成与定位与晚燕山期华南陆块拉张作用所形成的岩浆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内容提要 373铀矿床是我国南方典型碳硅泥岩型铀矿床之一,主要发育一套黑色弱硅化泥岩、粉砂岩,硅化生屑灰岩及其过渡型岩类地层,矿床明显受断裂发育影响,铀矿化于次级断裂带中。通过系统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三组不同期次脉体普遍亏损过渡元素Ti、Sc、Cr、Cu、Zn和高场强元素Nb、Ta、Zr和Hf;相对较富集Mn、Ni、As、Sr、Mo、Sb、Tl和U等微量元素。后期热液活动使脉体Ba、Sb、As和Mo等元素异常富集。后期热液叠加改造,使得岩石普遍亏损过渡元素Sc、Ti、Cr和高场强元素Nb、Ta、Zr、Hf,普遍富集Co、Ni、Zn、As、Sb、Mo、Cd、W、Tl、Pb、Bi和U,其中As、Sb、Mo、Tl和 U尤为富集,富集系数平均达到100左右,U与W、As、Sb和Pb相关系数都在0.9左右,具有高度同源性,铀成矿与热液活动有关。典型剖面微量元素富集与硅化密切相关,当硅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微量元素富集出现反转,即随着硅化强度增加而富集能力反而降低。V/Cr、V/Sc、Ni/Co、V/(V+Ni)、U/Th、δU、δEu和δCe等特征元素比值反应铀预富集形成于缺氧的古海洋环境。高丰度的As、Sb和Ba等元素,以及U-Th关系图解和Zn-Ni-Co三元图解均显示热水沉积成因。微量元素特征表明碳硅泥岩形成于缺氧的还原环境,铀预富集与热水沉积有关,铀成矿与热液叠加改造有关,后期热液沿运移通道上升进入储集空间,与铀预富集地层热液叠加成矿。  相似文献   

3.
广西373铀矿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73铀矿床是我国南方典型碳硅泥岩型铀矿床之一,主要发育一套黑色弱硅化泥岩、粉砂岩,硅化生屑灰岩及其过渡型岩类地层,矿床明显受断裂发育影响,铀矿化于次级断裂带中.通过系统地球化学研究表明:3组不同期次脉体普遍亏损过渡元素Ti、Sc、Cr、Cu、Zn和高场强元素Nb、Ta、Zr和Hf;相对较富集Mn、Ni、As、Sr、Mo、Sb、Tl和U等微量元素.后期热液活动使脉体Ba、Sb、As和Mo等元素异常富集.后期热液叠加改造,使得岩石普遍亏损过渡元素Sc、Ti、Cr和高场强元素Nb、Ta、Zr、Hf,普遍富集Co、Ni、Zn、As、Sb、Mo、Cd、W、Tl、Pb、Bi和U,其中As、Sb、Mo、Tl和U尤为富集,富集系数平均达到100左右,U与W、As、Sb和Pb相关系数都在0.9左右,具有高度同源性,铀成矿与热液活动有关.典型剖面微量元素富集与硅化密切相关,当硅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微量元素富集出现反转,即随着硅化强度增加而富集能力反而降低.V/Cr、V/Sc、Ni/Co、V/(V+Ni)、U/Th、δU、δEu和δCe等特征元素比值反应铀预富集形成于缺氧的古海洋环境.高丰度的As、Sb和Ba等元素,以及U-Th关系图解和Zn-Ni-Co三元图解均显示热水沉积成因.微量元素特征表明碳硅泥岩形成于缺氧的还原环境,铀预富集与热水沉积有关,铀成矿与热液叠加改造有关,后期热液沿运移通道上升进入储集空间,与铀预富集地层热液叠加成矿.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白马洞铀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马洞铀矿床是一个铀、汞、钼多金属热液矿床,处于黔中侏罗山式褶皱带,近EW向白马洞深断裂上盘。区内热液活动明显,围岩蚀变强烈,铀、汞、钼矿体赋存在中寒武统高台组页岩上、下层间角砾岩带中。本文简要介绍地质背景、成矿特征,重点论述了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为今后在省内深入研究碳硅泥岩型铀矿成矿规律和指导深部找矿起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5.
姚村铀矿床受花岗岩体内的断裂破碎带控制,浅部矿化由次生铀矿物组成,深部铀则主要以吸附态存在,沥青铀矿少见。围岩蚀变不强烈,种类简单。矿化(36×106 a)与成岩(132×106。)时差大,矿床的初始铅为异常铅,硫同位素组成也与岩体的明显不同。成矿热液温度较低(120~210℃),δ18OH2O值与大气降水的相类似。矿床的形成直接与该区第三纪红盆的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6.
徐光请 《甘肃地质》1993,2(1):54-63
本文根据510—1铀矿床形成的构造条件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该富铀矿床的成因是地洼阶段壳幔混合型深源热液上升侵位,与贡巴—益哇逆冲推覆构造上盘中、下志留统羊肠沟组硅灰岩含水含矿层屏蔽构造相结合的结果。并指出古今统一的四维空间屏蔽构造是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东胜铀矿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东北部,是我国新近发现的大型砂岩型铀矿床。铀矿体位于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的辫状河道沉积砂体中,受灰色砂岩与灰绿色砂岩的接触带控制。灰绿色砂岩的化学成分中硅酸盐矿物二价铁含量高是该类型砂岩呈现绿色的重要原因。在矿物组成上,灰绿色砂岩主要表现为粘土矿物总量高,特别是绿泥石含量高。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证据表明,东胜铀矿区存在后生还原作用。灰绿色砂岩是控矿的古氧化岩石遭受还原性流体改造的产物,后生还原作用掩盖了古氧化蚀变带,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矿作用。东胜地区后生还原作用在时间上和成因上与河套断陷盆地的产生和形成具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
504铀矿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秀成和李朝阳1963-1964年曾研究指出:504铀矿床为汞、钼、铀三次矿化作用叠加而成,而铀矿化是最后叠加的矿化作用.与之有关的蚀变主要是黄铁矿化、石墨化和红化.  相似文献   

9.
粤北帽峰花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帽峰花岗岩体是粤北贵东复式花岗岩体中一个重要的产铀岩体。单颗粒锆石U-Pb定年结果为219.6±0.9Ma, 属于印支期岩浆活动产物。该岩体的主要元素显示富硅、富碱、强过铝质和低CaO/Na2O比值等特征。微量元素富集Rb,Th, U,Ce,Sm和Y而亏损Ba,Sr,P和Ti;LREE轻微富集(LREE/HREE=1.70-9.63,(La/Yb)N=0.41-6.25),Eu亏损明显(δEu=0.02-0.22);具有低的εNd(t)值(-12.3--10.8),变化的δ18O(4.1-11.3‰)、(87Sr/86Sr)i(0.71049- 0.73359)、206Pb/204Pb(18.345-22.019)和207Pb/204Pb(15.646-15.863)以及古老的Nd模式年龄(1879-1996Ma)。以上特征表明,帽峰岩体属于典型的壳源型花岗岩,是在地壳伸展-减薄的构造背景下,通过古元古代成分不均一的泥质变质岩低程度部分熔融的方式形成。  相似文献   

10.
以产于碎斑流纹岩中的铀矿化蚀变为例,对居隆庵铀矿床蚀变分带及其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将该区蚀变分成5个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围岩蚀变过程中元素迁移、富集有明显的规律;常量元素(Ca、Mg、K、S)、微量元素(Cu、Pb、Zn、As、Sb、Th、Mo、W、F)和稀土元素(REE)有明显富集;亲硫元素是铀成矿作用的指示元素;成矿过程至少经历了两次热液活动;成矿流体具有还原性和深源性。  相似文献   

11.
三穗龙湾矿床位于黔中-湘西北铀成矿带内,是近年勘查发现的贵州第一个大型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本文对龙湾铀矿床开展了矿物学、地质地球化学及矿床成因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矿石中的原生铀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表生条件下形成的次生铀矿物较发育,主要有硅钙铀矿、硒铅矿、钛铀矿及铀酰磷酸盐矿物等,它们以纳米-微米级粒状(粒径多10μm)、细脉状或隐晶质形式赋存于有机质、粘土矿物等聚铀矿物中;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赋矿层位,可能有少量来自基底岩浆岩,成矿流体为深部流体与大气降水的混合;铀及共伴生元素的富集与炭质泥岩中富含有机质、磷矿物、铁矿物、粘土矿物密切相关;铀矿形成受层位(老堡组)、岩性(炭质泥岩)、构造(三穗向斜及斜切向斜的断层、层间断层)、围岩沉积环境(陆缘裂谷、裂陷的海相还原沉积环境)等因素控制,经历了雪峰期海底喷流作用下形成含矿岩系过程中铀的初始富集→燕山-喜马拉雅期板内伸展构造背景下淋滤、热液叠加改造再富集的成矿过程,后生成矿特征明显,矿床属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本文研究成果对推进黔东地区铀矿成矿预测和找矿勘查,丰富碳硅泥岩型铀矿成矿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1地质特征广西375矿床位于十万大山盆地东南侧。十万大山盆地为一中新代继承性内迭式断陷盆地。处于华夏古陆区,广西山字型弧顶的西南侧、南岭纬向复杂构造带西段与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南段十万大山沉段带的复合部位。盆地基底为印支期花岗斑岩和下中三叠统及古生界,盖层主要为中生界和新生界红色碎屑建造。按基底形态,基底构造可划分为西部凹陷、中部隆起和东部凹陷三个构造单元,375矿床位于东部凹陷区东南缘。  相似文献   

13.
粤北302铀矿床围岩蚀变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粤北302铀矿床ZK23-2钻孔为研究对象,通过显微镜下薄片鉴定、岩石地球化学和流体包裹体分析等对该矿床的围岩蚀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02矿床蚀变种类繁多,蚀变类型主要有:碱性长石化、硅化、绢云母化、红化、绿泥石化、绿(褐)帘石化、碳酸盐化、高岭石化等。矿床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带和水平分带特征。从上至下,将ZK23-2划分为4个蚀变带:红化、绢云母化带→硅化、红化、强绢云母化带(铀富集带)→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带→弱蚀变或正常花岗岩带。岩石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均规律变化,微量元素分布模式和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均与赋矿围岩长江岩体的趋势一致,说明蚀变作用对它们的影响小,致使蚀变岩石基本保持原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各蚀变带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均低于220℃,属于中低温热液,惰性气体N2在各蚀变带包裹体中普遍存在,强蚀变带的包裹体气相成分中均含CO2,表明在铀矿的形成过程中,铀的溶解、迁移以及富集成矿作用与CO2气体密切相关并发生在N2环境中。此外,成矿期脉石矿物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压力为正相关的平滑曲线,表明围岩蚀变的分带特征主要是由成矿热液流体的混合作用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杨建明 《湖南地质》2000,19(4):241-245
本文根据浙赣地区火山岩型铀矿床同位素地质资料,分析了浙赣火山岩铀矿成矿物质、成矿热液的来源,认为该区成矿热液主要由大气降水和岩浆水所组成,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火山岩和周围地层,区域内不同矿床成矿流体的混合比例是不同的,但成矿特来源几乎相同。  相似文献   

15.
Occurring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Narling region, the deposits under investigation are multimetal sulfide uranium deposits of hydrothermal. (medium to low temperature)origin,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broad types: quartz sulfide and carbonate sulfide.Evidence shows that uranium mineralization is genetically connected with Early Yenshanian granite, quartz porphyry and granodiorite.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regional source-beds may be the main provider Of uranium for such sulfide-type U-deposits (the source-beds include the old metasedimantary rocks, especially those of the Cambrian and Carboniferous). The mechanism of uranium mineralization can be explained as follows: In the process of migmatization, U became highly activated and took its way into granitic magma. In response to the evolution of late orogenic cycle, U was concentrated into the younger small rocks masses, transported in the form of U ^6-F-carbonate complex and uranyl-silicate complex, or complex anions, and finally deposited in favourable structural settings. In the course of U transportation, the interaction took place between wall rocks and hydrothermal solutions containing uranium, leading to the escape of CO2 with decreasing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the complexes were decomposed and, at the same time, U^ 6 was reduced into U^ 4, forming pitchblende. Meanwhile, owing to strong silicification, pyritization, hematitization, carbonization and fluoritization, mesothermal and meso-epithermal sulfide-type U-deposits of multimetals were formed.  相似文献   

16.
1.地层建造组成的基本特征湘东前震旦系地层分布广泛,约占全区地层出露面积的60%,为一套巨厚的浅变质岩系,以冷家溪群为区内最古老的地层,岩性为灰绿色变火山岩和以板岩为主夹变质复矿砂岩,板岩一般呈厚层状,岩性较单一,下部变基性火山岩发育,中下部为流纹质凝灰岩及凝灰质板岩。其上板溪群为一套厚约2000余m的碎屑岩建造,复理石韵律甚为明显,与下伏冷家溪群为整合至假整合接触,岩性为变质复成份砂岩、含砾  相似文献   

17.
文章阐述了赣南双坑铀矿床的近矿围岩蚀变特征,指出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围岩蚀变主要有赤铁矿化、水云母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双坑铀矿床的矿化蚀变岩石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从矿化中心至围岩,V、Mo、Bi、Cu含量变化趋势与 U 一致,具有正相关性;与铀密切相关的元素为 V、Sb、Pb、Bi、HREE、Be、Co等。这些元素可作为该区铀成矿的地球化学标志。  相似文献   

18.
512铀矿床Re的地球化学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明宽  赵瑞全 《铀矿地质》1997,13(5):273-278
Re是一种重要的分散元素。本文通过对512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中Re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指出Re的活化迁移和沉淀富集受地球化学环境控制,并与有机质密切相关,其赋存形式以ReO_2和有机质吸附为主。同时指出Re在该铀矿床中已达到地浸开采综合利用的指标,建议加强对其地浸工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李海东  田世洪  江卫兵  祁家明  刘斌  孙中瑞  彭渤洋 《地质论评》2021,67(3):67040022-67040022
粤东北桃源铀矿床位于华南铀成矿省武夷山铀成矿带,其矿床成因、成矿物理化学环境特征等还未开展深入研究。黄铁矿的地球化学特征往往能够有效地反映其形成时的地球化学环境。桃源铀矿床中黄铁矿与沥青铀矿成因关系密切。因此笔者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相学基础上,利用LA- ICP- MS原位分析技术,对桃源矿床黄铁矿主、微量元素开展研究。结果表明:①黄铁矿主量元素w(Fe)=41.64% ~ 49.39%,平均值为45.83%;w(S)=50.56% ~ 57.62%,平均值为53.73%,w(Fe)/w(S)=0.73 ~ 0.98,平均值为0.85,表明其形成环境是一个微弱缺铁,相对富硫的相对封闭的地球化学环境;②黄铁矿中相对富集Si、Na、Al、K、Ca、Cr、Co、Ni、Ti、Cu、Ge、As、Se、Bi、Pb等微量元素;③绝大多数微量元素与主量元素Fe、S无明显线性关系,表明在黄铁矿形成过程中,这些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除受到类质同象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其他因素影响;④成矿元素U与部分微量元素显示出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其中Na、Ti等元素含量高表明与铀矿物在空间上紧密相关的黄铁矿形成于成矿早期的碱性热液蚀变阶段,而非成矿期,要早于铀成矿时间,并为铀成矿提供还原剂;⑤黄铁矿内部微裂隙发育,成矿期铀矿物容易进入其中,从而引起裂隙附近铀矿含量升高。伴随的高含量As表明其形成于中低温热液环境。  相似文献   

20.
401矿区贫铀花岗岩成岩后经过三期水溶液流体的改造作用:早期高温热液的碱交代作用使花岗岩中的铀活化转移,此活笥铀是形成铀矿床的物质基础;中期中低温热液是沿断裂上升的深源富CO2流体与大气降水的混合产物,它浸出了花岗岩中的活性铀,并迁移至有利的断裂构造部位,富集成脉状热液铀矿床;晚期地表水沿控矿断裂向下渗浅薄虎,铀矿床遭受表生淋滤,其矿石的性质发性改变,为地下堆浸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