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滇西北衙斑岩型金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北衙超大型金多金属矿床位于扬子陆块西缘与三江特提斯造山带的结合部位。本文通过对北衙矿区内的斑岩体石英斑晶、斑岩型矿化、矽卡岩矿化中的矽卡岩及外围似层状热液型铅锌银矿化的岩(矿)石中发育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北衙矿区内主要发育CO2、富CO2、含CO2、含子矿物三相、富气相水溶液及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六类流体包裹体;与斑岩型矿化有关的成矿流体为中-高温Na Cl-H2O-CO2体系热液,矽卡岩矿化相关成矿流体为一种高温的Na Cl-H2O及Na Cl-H2O-CO2体系热液,而外围似层状铅锌银矿化相关的成矿流体则为中温的Na Cl-H2O-CO2体系热液。对比分析表明,矽卡岩矿化中的矽卡岩矿物(以绿帘石类矿物为主)形成较早,其中发育富气相的流体包裹体,可以推断岩浆侵位后先分异出富水蒸气的流体,此后CO2才从成矿流体中大量分异。斑岩型矿化及外围地层中似层状铅锌银矿化脉体中发育的流体包裹体与斑岩体石英斑晶内发育的流体包裹体组合类型基本一致,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斑岩体结晶分异出的岩浆热液。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北衙金多金属矿区内的矽卡岩型(金铜铁)、斑岩型(铜金钼)及外围碳酸盐岩等地层中的似层状热液型(铅锌银)矿床系列为与富碱斑岩体侵位活动有关的,由岩浆分异热液并逐渐演化形成的斑岩型金-铁铜-铅锌(银)多金属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2.
广西大王顶金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地质勘查工作和综合研究,发现大王顶金矿床金矿体主要产于花岗斑岩体内、或是斑岩体顶、底部外接触带中;有构造破碎蚀变(花岗斑岩)岩型(产出黄铁绢英岩型矿石)及含金硫化物石英脉型矿石)两类矿体。矿床成因类型属岩浆热液金矿床大类中的重熔岩浆热液金矿床。  相似文献   

3.
<正>北衙超大型金多金属矿床位于扬子陆块西缘与三江特提斯造山带的结合部位。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北衙金多金属矿区内的矽卡岩型(金铜铁)、斑岩型(铜金钼)及外围碳酸盐岩等地层中的似层状热液型(铅锌银)矿床系列为与富碱斑岩体侵位活动有关的,由岩浆分异热液并逐渐演化形成的斑岩  相似文献   

4.
云南保山市陡崖铁铜多金属矿位于保山-镇康铅锌多金属矿带北段,矿区内的铅锌矿体赋存于灰岩构造裂隙或破碎带中;磁铁矿体、铜矿体产于矽卡岩中;钨矿体产于矽卡岩及矽卡岩破碎带中。整个矿床属于与构造-岩浆热液有关的热液-矽卡岩型矿床。从矿区较好的物化探异常看,在矿区深部寒武系上统沙河厂组一段(∈_3?h~1)中寻找"层控"矽卡岩型多金属矿,有很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5.
牌楼金钼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庆—贵池矿集区南侧,矿区历经多阶段勘查工作,发现了具规模的金、钼矿体以及铜、铅锌等多金属矿化线索。矿体主要产于强蚀变的岩体中或其与围岩的接触带中,矿石组构以网脉、细脉状、浸染状为主,矿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矿床金钼成矿流体主要与矿区多期次岩浆作用关系密切。结合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地球物理化学特征以及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分析了矿床的蚀变类型和控矿因素,并对矿床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矿区金钼矿的成因类型属于斑岩型矿床,金矿化后期叠加了热液蚀变作用。  相似文献   

6.
滇西北衙超大型金多金属矿床勘查模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滇西北衙超大型金多金属矿床通过先后开展五期详查,获得了找矿重大突破,金矿规模达到超大型,共伴生铅、锌、银、铜、铁、硫矿也达到大型—特大型规模。文章在近十年的勘查工作实践及综合研究矿床模型的基础上,总结了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地球物理勘查模型、地球化学勘查模型和地质找矿标志。研究表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是矿床形成最关键的控矿因素,马鞍山断裂控制了区内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的产出,北衙向斜控制了矽卡岩矿体和其他矿体的产出,矿床定位受控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与三叠系中统北衙组(T2b)碳酸盐岩接触的矽卡岩带以及内、外接触带,属于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有关的矽卡岩-热液型金多金属矿床,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二型五类"。矿区1∶10 000岩石地球化学勘查模型显示,矿区分布有强金元素异常,浓集中心明显,并有与Ag、Pb、Zn、As、Hg等元素相伴产出的综合异常。1∶10 000地球物理勘查模型显示,磁异常面积大、强度高,极大值2000多n T,异常形态规则,总体形态呈椭圆形,梯度变化较大,正负异常相伴,南正北负。斑岩显示为低磁异常,接触带为高磁异常,环状的高磁异常带构成了斑岩与围岩接触带矽卡岩型矿化体,围岩碳酸盐岩为低磁异常。激电在斑岩、矽卡岩型矿体上形成低阻高极化异常,矽卡岩型矿体分布区视极化率5%~8%,视电阻率50~120Ω·m。大功率激电、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对斑岩体及斑岩与围岩接触带(蚀变带)可进行较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7.
北衙富碱斑岩体分布在北衙向斜两翼,其展布主要受北北东、北北西及东西向3组断裂控制,绝大部分呈南北走向,平面上呈脉状,剖面上呈钟状、脉状,局部透镜状,向深部有膨大相连趋势,北衙金多金属矿化分布主要与近南北向的富碱斑岩体关系密切,矿化主要发生在岩体与三叠系中统北衙组(T2b3—T2b5)灰岩的接触破碎带及灰岩层间构造破碎带中。通过对大量钻探资料的分析研究认为,北衙金多金属矿床及其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富碱斑岩体中的石英正长斑岩,属于富碱斑岩-热液型金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8.
<正>帮布勒铅锌铜铁矿床位于冈底斯铜铁多金属成矿带中的念青唐古拉铅锌银铜铁成矿带西段,该带矿种以铁铅锌为主,其次为铜。已发现的大中型矿床主要有尼雄、隆格尔、恰功、查个勒、德新等,矿床类型以矽卡岩为主,其次为火山引爆角砾岩型、热液充填型和斑岩型,区域成矿条件非常优越。帮布勒矿区主要出露石炭系-二叠系拉嘎组和下拉组灰岩、砂岩、板岩等地层,岩浆岩主要为石英斑岩及少量二长花岗岩,石英斑岩为成矿岩体。矿体产于石英斑岩与灰岩接触带、灰岩和砂岩分界线附近,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北衙金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的系统总结,认为从岩体内部到外接触带,矿化样式以"脉-块体-层-脉"的内外多元结构模式产出:岩体内部Au-Fe(Cu)矿体呈透镜状脉、平行脉沿断层破碎带陡倾斜产出;岩体接触带附近的矽卡岩带围绕岩体呈环状分布,Au-Fe-Cu矿体以大透镜状、块体状在矽卡岩带中断续产出;外带Au-Fe、Pb-Ag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沿层间破碎带产出;远程带Au-Fe矿体呈小透镜状脉、平行脉沿断层破碎带陡倾斜产出。矿体对应的矿物组合、成矿元素和蚀变分带具有自高温到低温的分布规律和矽卡岩型矿床的特征。矿床的热液成矿作用阶段可划分为早矽卡岩、晚矽卡岩、磁铁矿、石英硫化物以及碳酸盐五个热液阶段,各阶段流体包裹体划分为富液相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含子晶矿物包裹体、富含CO_2三相包裹体等四类。成矿年龄为36.46 Ma—39.44 Ma,与石英正长斑岩的成岩年龄35.00 Ma—36.72 Ma基本一致。矿床成矿深度范围为0.7~2.2km。矿床类型为斑岩-矽卡岩型金多金属矿床。北衙组碳酸盐岩(T_2b)+多期断裂构造系统(接触带构造、岩性界面及层间破碎带、断裂裂隙、不整合面构造)+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侵位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成矿系统和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0.
冷水沟矿床位于南秦岭山阳-柞水地区,是秦岭地区发现的与复式岩体有关的铜钼金矿床,矿化类型可分为产于岩体内的斑岩型铜钼矿化、产于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部位矽卡岩型铜矿化和产于斜长角闪岩内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化。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斑岩型铜钼矿石中发育水溶液包裹体,含少量Na Cl三相包裹体,属中温、中等盐度H2O-Na Cl体系;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石中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含CO2包裹体和CO2包裹体,属中温、中等盐度H2O-CO2-Na Cl体系,显示两种矿石成矿流体类型不同。H-O-S同位素分析表明,斑岩型铜钼矿石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热液,有少量大气降水参与,成矿物质以幔源为主;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石成矿流体受建造水或大气降水强烈交代,成矿物质壳源物质为主。成矿流体在演化过程中,流体沸腾是引起铜钼沉淀的重要因素,流体不混溶是引起金沉淀成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云南鹤庆北衙金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志钧 《矿产与地质》2010,24(3):198-203
鹤庆北衙金多金属矿床位于德格—中甸陆块、巴颜喀拉—扬子陆块与昌都—思茅陆块三个Ⅰ级构造单元结合部东侧。成矿作用主要受北衙组灰岩、喜山期富碱斑岩、次级构造控制,由岩浆高、中、低温热液交代、蚀变、充填形成金矿床。岩体的接触带、蚀变斑岩体内的构造破碎带、围岩内的层间滑脱带和陡倾斜断裂是重要的赋矿场所。  相似文献   

12.
苏家铁多金属矿床位于黑龙江省张广才岭成矿带内,受一撮毛碱长花岗岩体及相关花岗斑岩岩体控制。矿体产出于花岗斑岩和大理岩的接触带及层间破裂带内,主要为矽卡岩型铁锌矿体。组成矿体的主要矿石矿物为磁铁矿和闪锌矿; 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矽卡岩化、矽化、角岩化、碳酸盐化和绿泥石化,其中矽卡岩化与矿化关系密切,是区内的主要找矿标志。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成矿物质来自壳源岩浆演化和上部热液交代碳酸岩地层,并在矽卡岩带内形成矿化体和矿体。结合成矿地质背景,确定苏家铁多金属矿床为矽卡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黑石山矿区矽卡岩型多金属矿成因,本文分析了矿区地质背景、矿床(体)特征,总结围岩蚀变特征,认为矿区是以铜铅锌为主的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矿体主要产于金水口岩群地层与岩体的接触带即矽卡岩中。黑石山铜多金属矿床经历了矽卡岩期、石英硫化物期、热液叠加交代期及表生成矿作用期,形成了多种围岩蚀变现象,矿床形成主要与地层、岩浆岩、构造关系密切,接触交代作用形成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4.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文宝 《地质与勘探》2010,46(6):985-994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内产出的超大型矿床,其铜、钼、铅+锌、伴生金、伴生银资源量均达到大型及以上规模,该矿床也是成矿系列理论指导实践取得找矿突破的典型矿床。矿区的矽卡岩型主矿体呈层状、厚板状产于下白垩统林布宗组砂板岩、角岩(矿体顶板)与上侏罗统多底沟组灰岩、大理岩(矿体底板)的层间因推覆-滑覆构造引起的扩容空间内,矿体走向延长超过3000m,倾向延伸超过2200m,最大真厚度达250m。除了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是主要矿体类型外,矿区角岩型钼铜矿体与斑岩型钼铜矿体已经初具规模。角岩型矿体主要呈筒状分布于0~40线矽卡岩型矿体上部的角岩中,平面面积约0.8km2,矿体垂向最大延伸超过800m;斑岩型矿体已初见端倪,基本位于矽卡岩型矿体下部,但也有部分穿切矽卡岩型矿体。矿床中矿石的主要构造特征为浸染-细脉状,结构特征以热液交代作用形成的结构为主。矿石中主要的矿石矿物包括黄铜矿、斑铜矿、辉钼矿、黝铜矿和辉铜矿等,脉石矿石以矽卡岩矿物和石英为主。通过不同类型矿石中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测年,甲玛铜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时代介于18~10Ma之间,与青藏高原后碰撞伸展阶段成矿作用有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甲玛矿区矽卡岩是由斑岩结晶分异过程中分泌出的岩浆热液交代大理岩而形成。文章通过对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详细分析和讨论,提出该矿床成因是与斑岩成矿作用有关的斑岩-矽卡岩-角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15.
方进国 《矿产与地质》2006,20(2):133-137
下坂金矿床位于闽中金矿带,是产于侏罗系火山岩展布区,与次火山岩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金矿体主要产于流纹斑岩的边缘条带相及与之毗邻的隐爆角砾岩中。矿石的矿物组成简单,属少硫化物型矿石,黄铁矿为主要载金矿物,与金矿化有关的热液蚀变作用是硅化、绢云母化和黄铁矿化。矿化富集与流纹斑岩的边缘条带相隐爆角砾岩、硅帽及裂隙发育程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铜矿床类型以斑岩型和矽卡岩型为主,英安斑岩是斑岩型铜钼金成矿系统中普遍发育的岩石类型,当发育良好的热液蚀变时即可作为找矿标志和成矿岩体。广东大宝山是华南目前最大的铜多金属矿,前人研究表明该矿区英安斑岩既是铜多金属矿的成矿母岩,又是有利的赋矿围岩,但关于该矿区英安斑岩与成矿的关系目前存在多种认识,随着近年来英安斑岩中厚大矿体的找矿突破,英安斑岩与成矿的关系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在野外工作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等技术测定大宝山英安斑岩样品中的铜、钨、硅、铝和钙等主次痕量元素的含量,重点研究了该矿区英安斑岩的同位素、金属元素组成与蚀变特征,探讨蚀变与找矿方向的关系。结果表明:①铜元素含量变化于107~6909μg/g之间,与矿区采场铜矿石品位0.3%~0.5%一致,烧失量(LOI)等可代表蚀变程度的地球化学指标与铜存在正相关性;②热液蚀变在英安斑岩中广泛发育,由早到晚依次为钾硅酸盐化蚀变、青磐岩化蚀变和绢英岩化蚀变;③各种蚀变中,绢英岩化蚀变中的铜含量要高出其他蚀变带2~5倍,表明绢英岩化热液蚀变与铜矿化关系密切,是重要的找矿标志;④英安斑岩深部(270m标高以下)蚀变强度没有减弱,仍然具有很大的找矿潜力;此外,英安斑岩与侏罗系接触带以及岩体中的围岩捕掳体也是重要的找矿方向,均可能赋存有矽卡岩型的富铜矿。  相似文献   

17.
西盟县新厂银铅锌矿体产于允沟组第三段中亚段(Pt_3y~(3-2))结晶灰岩构造破碎带中;矿体呈脉状,矿体的围岩蚀变较弱,成矿温度低,矽卡岩化、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等蚀变作用与矿化关系密切。该银铅锌矿床为断裂破碎带控制的低温热液交代充填型矿床。  相似文献   

18.
枪口南银多金属矿床地处东昆仑多金属成矿带东段,枪口—哈龙休玛海西-燕山期铁、银、铅、锌、铜、金、钼成矿亚带部分,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枪口南银多金属矿区目前已圈定9条矿化带,21个矿体,主要矿种有金、银、铜、铅、锌、钼等,矿石类型主要为构造热液(脉)型铜铅锌银矿石、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石。枪口南矿区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印支期—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为矿区成矿提供了热源、成矿物质,区内NE向断裂控制区内金、铜、铅锌等矿体的产出,NW向断裂组控制着区内金、银矿(化)体。NW向断裂组,是区内重要控矿构造;区内中部发现的Ⅳ号含矿斑岩体,具有斑岩型矿床蚀变特征,显示其具有斑岩成矿条件。枪口南银多金属矿床成因有构造热液(脉)型、构造蚀变岩型和斑岩型。  相似文献   

19.
安徽贵池铜山矽卡岩型铜矿床蚀变矿化分带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铜山矽卡岩型铜矿床产于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中的安庆—贵池矿集区。研究区矽卡岩化与矿化发生于碳酸盐岩地层与花岗闪长斑岩间的接触带中,蚀变及矿化具有水平与垂向分带特征。水平方向上,靠近岩体的矽卡岩中石榴子石含量较高,远离岩体的矽卡岩中透辉石含量较高;靠近大理岩带发育钙铁辉石矽卡岩,远离大理岩带的灰岩硅化较强。垂向上,从上到下依次为角岩带、钙质矽卡岩带和镁质矽卡岩带。矿物成分研究表明,靠近岩体处氧化性较强,石榴子石的钙铁榴石端员含量高;铜多富集于含石英脉的岩体、距岩体略远的矽卡岩、角岩或大理岩中,而锌多富集于硅化灰岩及远离岩体的矽卡岩中。研究表明,该矿床中蚀变矿化经历了进变期和退变期,包括接触热变质阶段、进化交代阶段和早退化蚀变阶段、晚退化蚀变阶段。其中,大规模的黄铜矿化主要发生于早退化蚀变阶段,且在岩浆演化晚期进一步富集于斑岩石英脉中。  相似文献   

20.
西藏努日矿区属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克鲁-冲木达矽卡岩亚带,通过多年地质普查工作,初步形成大型层矽卡岩型铜钨钼多金属矿床.本文通过对层矽卡岩型铜钨钼矿体地质特征、矿石质量、矿石类型、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等研究和分析,显示出热水环流和深部侵入岩浆热液的叠加和富集成矿作用特点,为矿区深部寻找斑岩型铜多金属矿提供依据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