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铁克里克铁、铜、金、银及多金属成矿带中矿床多赋存于塔里木南缘铁克里克构造带中段的前寒武纪埃连卡特群中(周小康等,2009)。本次研究在布琼铁矿区对这套含矿地层开展1∶2000剖面实测约420 m,共划分出25个岩性段,采集45个样品。开展的主微量测试显示,布琼铁矿床围岩埃连卡特群样品(n=18)中的挥发分(LOI)介于1.54~38.11(大多数10),表明围岩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风化或蚀变作用。其中,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南缘铁克里克断隆结晶基底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在原划埃连卡特群花岗片麻岩中获得(1 970±47)M a(锆石U-Pb法)同位素年龄数据,结合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区域地层对比,从中解体出喀啦喀什岩群。通过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构造特征和变形变质特征、同位素年龄及成矿专属性研究,认为铁克里克断隆构造基底具双重构造基底特征,喀啦喀什岩群组成结晶基底,埃连卡特岩群、塞拉加兹塔格岩群组成过渡基底;蓟县纪的博查特塔格组、苏玛兰组及青白口纪的苏库勒克组及震旦系组成沉积盖层。喀啦喀什岩群对铁、铜、金多金属矿成矿有利。该成果对铁克里克断隆结晶基底的组成、发展和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南缘铁克里克铁矿成矿地质条件与找矿前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铁克里克断隆大地构造隶属塔里木板块南缘,古元古界埃连卡特岩群中深变质火山-沉积岩系组成其结晶基底,中元古界长城纪的赛拉加滋塔格岩群浅变质火山岩系组成过渡基底,蓟县系-古生代浅变质沉积岩系构成沉积盖层。构造活动强烈,岩浆活动较为发育。本区位处铁克里克铜、银、锰、金、铁成矿带,已发现铜、铁、金等多金属矿产。地球物理资料显示该区位于重力梯度带上,处于一个高强度的航磁异常区带内。通过对古元古界埃连卡特群分布区水系沉积物元素分布规律及地层含矿性的研究显示,该地层有利于铁、铜、金、锌等成矿,是塔里木南缘铁克里克断隆区火山-沉积变质型硅铁建造铁矿成矿的有利层位,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和寻找大中型变质型铁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正>铁克里克构造带位于塔里木地块西南缘,为前寒武纪基底出露区,是研究西昆仑与塔里木盆地前寒武纪地壳形成和演化的关键地段。该带中段位处铁克里克铁、铜、金、银及多金属成矿带,目前已发现铁、铜、金等多金属矿床(点),均产出于前寒武纪埃连卡特群中(周小康等,2009)。前人在不同地点所采该群样品给出古元古代(王向利等,2010;陕西地质调查院,2011),中元古代晚期(张传林等,2001,2003a,b,c,2004;Zhang et al.,2003),新元古代(王超等,2009;王超,2012;Wang et al.,2012)  相似文献   

5.
康西瓦岩群是"康西瓦"等四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从前人所划的三叠系克勒青河群中新解体的中-深变质的构造岩石地层单位。该套地层主要为一套中-深变质碎屑岩夹少量大理岩,分布于康西瓦晚期脆性断层南一带,与黄羊岭群及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为断层接触,被寒武纪及侏罗纪花岗岩侵入。笔者对其从岩石特征、变质变形特征、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将其与铁克里克地层区的古元古界埃连卡特岩群进行对比,结果发现二者基本相同,应归为同一构造岩石地层单位。说明西昆仑与塔里木陆块可能具有统一的基底演化特征,后期从塔里木陆块上裂解开来。该套地层的厘定为西昆仑的物质组成与演化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塔里其组系从新疆塔里木地层区铁克里克地层分区棋盘地层小区古元古界埃连卡特群中独立出来的一个新组 ,为一套灰绿色的浅变质岩系 ,厚度较大 ,横向分布稳定。与上覆地层上泥盆统奇自拉夫组或上石炭统卡拉乌依组、阿孜干组呈不整合或断层接触 ;底界未见出露 ,但根据其为和田推覆体最下部的一套地层 ,与下伏的准原地系统应为断层接触。该组中新发现有孢粉化石 ,并结合岩性特征、Rb- Sr等时线法测年等资料及野外观测 ,将其时代定为志留纪—中泥盆世  相似文献   

7.
布雅花岗岩体侵位于塔里木南缘铁克里克断隆带下元古界埃连卡特岩群, 其主体由二长花岗岩组成。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 布雅花岗岩体形成于晚奥陶世(457.03~445.07 Ma), 是早古生代岩浆作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表明其具高钾钙碱性系列特征, 岩体为准铝质Ⅰ型花岗岩, 并具有高Ba-Sr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即高Ba、Sr和LREE含量, 高Sr/Y、La/Yb值, 低Y(5.9×10-6~8.0×10-6)、Yb(0.41×10-6~0.72×10-6)和HREE(4.01×10-6~5.02×10-6), 轻重稀土元素强烈分异, 无明显Eu负异常, 亏损Nb、P、Ti等高场强元素。根据该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前人对高Ba-Sr花岗岩成因研究成果, 笔者认为该岩体可能为岩石圈的拆沉和减薄作用引发地幔岩石圈发生部分熔融, 后伴随着角闪石、黑云母和副矿物的分离结晶形成了高Ba-Sr的布雅花岗岩, 其物质来源很可能与含远洋沉积物(含碳酸盐岩)俯冲板片析出流体/熔体交代的富集地幔以及早元古埃连卡特岩群基底物质所组成的混合源区有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塔里木西南地区前寒武系研究成果,重新建立了塔里木西南地区中-新元古界年代地层格架。结合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特征概括了主要地层单元的沉积环境。研究表明,塔里木西南中元古界包含喀拉喀什群和桑株塔格群,沉积年龄分别为~1.52 Ga和1.4~1.5 Ga;原归属于长城系的塞拉加兹塔格群解体为两部分,下部为~890 Ma的大火成岩省,上部为850~840 Ma的火山沉积岩系。原划分为古元古界的埃连卡特群重新厘定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800 Ma)。新元古代中晚期的沉积包括丝路群(800~830 Ma)和恰克马克力克群(~750Ma)。其中恰克马克力克群中两次冰期大致可与塔里木北缘贝义西冰期和特瑞爱肯冰期进行对比。综合年代学、地球化学、碎屑锆石年龄谱、岩石组合以及岩石变质变形特征,塔里木西南地体在~1.9 Ga汇聚到Columbia超大陆之上,之后从~1 785到~1 117 Ma一直处于裂解、拉张构造背景。~1.0 Ga时,塔里木西南地体汇聚到澳大利亚北缘。几乎同时,大洋沿着塔里木西南地体北缘俯冲,大约850 Ma时形成了弧后盆地,在盆地中沉积了以碳酸盐岩为主夹少量火山碎屑岩的塞拉加兹塔格群;~800 Ma时弧后盆地关闭,在塞拉加兹塔格群的基础上形成了前陆盆地,沉积了埃连卡特群;最终在750 Ma以后,前陆盆地关闭,塔里木形成了统一的基底。而后被动大陆边缘和裂谷盆地开始发育,形成新元古代中期到寒武纪未变质和未变形的地层单元。  相似文献   

9.
铁克里克山位于塔里木地块西南缘,被认为是塔里木板块的褶皱基底.其前寒武纪地层主要由前人认为的"古元古代埃连卡特岩群"和"长城纪塞拉加兹塔格岩群"组成,保存有塔里木盆地前寒武纪地壳形成和演化的重要信息.LA-ICP-MS锆石微区原位定年结果显示,埃连卡特岩群绿泥方解石石英片岩中锆石的~(206)Pb/~(238)U年龄值主体集中于736~810 Ma,780 Ma 年龄数据构成峰值;塞拉加兹塔格岩群变凝灰岩中锆石的~(206)Pb/~(238)U年龄值介于779~792 Ma之间,其加权平均年龄为787±1 Ma.这些测点相对应的锆石CL图像、U、Th含量和Th/U比值具有岩浆锆石特征,同时,这些峰值年龄具有较好的谐和性,可以作为相应地层的最大沉积时代,指示其形成于新元古代南华纪.通过对铁克里克山地区的埃连卡特岩群和塞拉加兹塔格岩群的物质组成、地球化学特征和新的精确年代学数据对比分析,可以推测二者地层可能为同一地层,其形成时代下限应为新元古代早期,为塔里木板块南缘前寒武纪基底存在Rodinia 超大陆裂解事件的物质记录.塞拉加兹塔格岩群中锆石Hf 同位素分析表明,787 Ma 左右的锆石颗粒具有负的εHf(t)值和约1900 Ma 的两阶段Hf 模式年龄, 说明塞拉加兹塔格岩群主体是由古元古代的地壳物质重熔后再沉积形成的,为古老地壳的再造.约1986 Ma的捕获锆石εHf(t)值变化于-2.3~5.0之间, 两阶段模式年龄介于2241~2813 Ma,具有正和负的εHf(t)值, 指示这些锆石的母岩中存在古元古代的新生地壳和太古宙地壳再造.  相似文献   

10.
朝鲜平南盆地埃迪卡拉系-下寒武统地层碳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朝古陆(华北古陆)平南盆地位于朝鲜半岛中部,广泛发育新元古界-古生界地层。根据化石记录,一般认为燕滩群(自下而上包括飞狼洞组和棱里组)主体属于埃迪卡拉系,黄州(超)群坪山组和中和组主体属于下寒武统。然而,该套地层记录的新元古界-古生界界线处在什么位置,燕滩群是否记录冰期事件(如,Gaskiers冰期),尚有争议。本文对这些地层开展了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飞浪洞组δ13C值从底部+2‰开始,在+2‰和+6‰之间变化,最上部为+2‰;棱里组从下到上从0降至-7‰;坪山组在-3.1‰~0‰之间变化;中和组基本上在-1.2‰~+1.9‰范围变化。这些数据表明,原先认为有冰碛岩的飞浪洞组可能没有记录Gaskiers冰期;棱里组δ13C值与Gaskiers或Marinoan等冰期不可对比,而可能对应于埃迪卡拉系最末期的负漂移。通过将平南盆地燕滩群-黄州群地层碳同位素值变化趋势与国际地层对比,明确地层时代属于埃迪卡拉系末期-下寒武统;由于不存在明确的的不整合,燕滩群-黄州群地层可以作为这一时期连续剖面。我们认为黄州群坪山组底部含磷、含金属硫化物黑色板岩可以作为界线标志层。  相似文献   

11.
刘训  王军 《地质通报》2002,21(11):759-763
青藏高原北缘的第四纪磨拉石沉积反映了高原所经历的隆升和剥蚀过程。本次工作对新疆西昆仑山前柯克亚剖面第四系磨拉石进行了砾石测量和统计。其结果为:砾石成分主要是沉积岩类,尤其在下部,以砂岩等碎屑岩为主;向上有较多的碳酸盐岩砾石,其中变质岩砾石较少,基本未见片麻岩砾石。这一结果表明当时的物源区主要是由中、新元古界、古生界和中生界的沉积岩系组成的,与现代地表在铁克里克及西昆仑出露的大套变质岩系明显不一致。由此可见,该地区在第四纪早期尚未具有现代地表的地质构造面貌特征,或者说尚未达到现今的隆起高度。现在铁克里克和西昆仑地区出露的大面积古老变质岩系是2.4Ma以后的构造隆升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对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辽河群、中条群和湾子群的碳酸盐岩进行了C、O同位素研究。辽河群王家沟组条带状大理岩的δ13CPDB变化于-1.02‰~3.14‰之间,大部分在0.16‰~1.79‰之间,平均值为1.07‰,稍高于海相碳酸盐岩的δ13C平均值0.5‰,δ18OPDB变化于-17.2‰~-10.1‰之间,大部分在-13.4‰~-10.1‰之间,20组数据的均值为-11.9‰。中条群余家山组大理岩的δ13CPDB变化于-0.2‰~0.8‰之间,大部分在0~0.3‰之间,前14个样品的δ13C平均值为0.34‰,稍低于海相碳酸盐岩的δ13C平均值,后16个样品的δ13C平均值为0.54‰,与海相碳酸盐岩的δ13C平均值基本一致,其δ18OPDB变化于-7.9‰~-6.1‰之间,大部分在-7.3‰~-6.1‰之间,前14个样品的δ18O平均值为-6.80‰,后16个样品的δ18O平均值为-6.68‰,两个剖面上的δ18O值没有明显差别。阜平宋家口南湾子群大理岩δ13CPDB变化于1.0‰~3.8‰之间,平均值为2.65‰,明显高于海相碳酸盐岩的δ13C平均值0.5‰,其δ18OPDB变化于-8.8‰~-5.7‰之间,平均值为-6.97‰。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大理岩均形成于一个比较稳定而又相对波动的气候环境,大理岩沉积期间存在海平面和气温旋回变化但没有突变事件。湾子群宋家口剖面大理岩对Jatulian事件有响应,中条群余家山组大理岩对Jatulian事件没有响应,辽河群王家沟组是否存在对Jatulian事件响应还不确切。  相似文献   

13.
对扬子克拉通北缘神农架地区神农架群(1.4~1.0 Ga)鹰窝洞组-石槽河组碳酸盐岩进行了系统的碳、氧同位素研究,共获得有效碳、氧同位素数据912组。神农架群岩石学特征、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对沉积环境具有良好的协同指示意义:神农架群δ13CV- PDB变化范围-2.20‰~+6.27‰,平均值为+0.93‰;δ18OV- PDB变化范围-9.95‰~-1.17‰,平均值为-4.95‰;总体属于环潮坪碳酸盐台地-台地边缘-台地前缘斜坡沉积。海水的相对深水期为大岩坪期,相对浅水期为乱石沟期和石槽河期。神农架群δ13CV- PDB主体变化范围-1.50‰~+5.00‰,下亚群变化范围大于上亚群,整体与华北克拉通北缘蓟县剖面中元古代地层的碳同位素特征差异较大。神农架群和蓟县中元古代地层可能分别对应南乌拉尔地区的中里菲系和下里菲系。通过与全球相关地层碳同位素演化曲线对比,神农架群下亚群最大沉积时限应该小于~1350Ma。神农架群上亚群与北美Bylot超群、西非Atar超群的δ13CV- PDB变化范围和趋势较为相似,均出现了介于1.2~1.1 Ga之间的碳同位素迅速负偏,可能是对Rodinia超大陆汇聚事件的响应。  相似文献   

14.
孙剑  朱祥坤 《地质学报》2015,89(10):1873-1883
内蒙古腮林忽洞群地层中发育含铁燧石团块和微晶丘。本文报道了它们的地质特征及铁同位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了它们的成因及构造环境指示意义。燧石一般呈团块状、脉状发育于腮林忽洞群碳酸盐地层中。燧石中发育铁质丝状体,由非晶质的铁(氢)氧化物(赤铁矿和针铁矿)组成,具有丝状、网状形态特征,类似于现代海底热液Fe-Si产物。燧石的铁同位素组成δ56 Fe为-0.71‰~-0.25‰,与海底热液铁同位素组成(δ56Fe为-0.7‰~-0.1‰)一致。燧石的页岩(PAAS)标准化的稀土配分模式具有Eu正异常,La、Y正异常,显示海水和热液混合的稀土配分特点。这些特征表明含铁燧石为海底热液活动产物。腮林忽洞微晶丘成分主要为白云岩,铁同位素组成比该区域正常沉积碳酸盐岩要轻,与含铁燧石及海底热液的铁同位素组成相似;稀土配分模式与燧石一致,显示海水和热液混合的稀土配分特点。表明该微晶丘的形成可能与海底热液活动有关。腮林忽洞群含铁燧石团块、微晶丘的发育以及前人报道的震积岩、滑塌岩的发育表明腮林忽洞群沉积过程中可能处于拉张的构造背景,海底热液活动活跃。由于腮林忽洞群的沉积时代很可能为中元古代,腮林忽洞群的海底热液活动有可能是整个华北地区中元古代(1.3~14Ga)拉张构造背景的一个响应。  相似文献   

15.
胡智丹  谢韬  尹福光 《中国地质》2018,45(5):1039-1048
贵州龙动物群是二叠-三叠纪大绝灭后海洋生态系统辐射发展阶段最晚期的典型代表,为了解其古环境信息,对贵州省兴义地区顶效及周边产地开展了精细剖面测量,采集碳酸盐岩进行了全岩碳氧同位素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泥麦谷剖面δ13C值分布范围-6.3‰~2.6‰,δ18O分布范围在-5.7‰~-1.2‰;谢米剖面δ13C值分布范围在-4.5‰~2.5‰,δ18O在-5.7‰~-1.2‰;坝尾剖面δ13C值分布范围在0.5‰~2‰,δ18O在-6.4‰~0.1‰;顶效剖面δ13C值分布范围在-4.3‰~2.1‰,δ18O在-7.3‰~-2.5‰。根据碳氧同位素数据相关性分析显示泥麦谷、谢米、坝尾剖面的同位素值受后期成岩作用影响较小。在泥麦谷、谢米及顶效贵州龙动物群产出层位下段均出现明显的δ13C负异常,与低水位时期海洋生物快速死亡密切相关,也与火山作用存在一定的联系。由于顶效剖面受后期成岩作用影响,笔者利用泥麦谷、谢米及坝尾剖面δ18O数据对兴义地区古海水温度进行了恢复,结果显示温度分布在19~27℃,平均为23℃左右,说明当时属于温暖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6.
徐洋  刘成林  曹养同 《地质学报》2021,95(7):2183-2192
古盐湖成盐演化具有多期次、连续性和淡化—咸化—盐化的周期性特征,系统研究成盐剖面的沉积韵律有利于恢复古盐湖成盐演化特征.本文以库车盆地KL4钻孔含盐系剖面及其74个石盐样品为研究对象,将含盐系剖面划分为4个成盐韵律,在此基础上开展岩相学、石盐元素地球化学以及石盐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分析等工作.结果显示:剖面上部Ⅲ和Ⅳ成盐韵律发育钾石盐、含钾石盐、杂卤石、钾石膏、钾芒硝等盐类矿物;K+含量的分布范围为0.021%~0.158%,平均含量0.051%;石盐原生流体包裹体中氢氧同位素δD和δ18 O值范围分别为-78.2‰~-58.7‰和-2.4‰~1.3‰,平均值分别为-66.32‰和-0.80‰.盐湖卤水从早期到晚期蒸发浓缩程度逐渐升高,早期成盐卤水在晚期高浓度卤水的形成过程扮演了预富集的角色,在Ⅲ和Ⅳ成盐阶段发现3次钾盐析出事件.本研究为探讨库车盆地中始新世古盐湖环境、沉积特征以及成盐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埃迪卡拉纪普遍缺乏有效的同位素年龄和生物地层资料,碳同位素(δ~(13)C_(carb))常用来作为其内部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标准。目前,关于埃迪卡拉纪扬子地台δ~(13)C_(carb)地层的研究多集中在中上扬子区,扬子地台东缘下扬子区的研究则较少。本文详细分析了扬子地台下扬子区邵家山剖面地层序列和δ~(13)C_(carb)特征,发现邵家山剖面以碳酸盐岩为主,为该时期典型的浅水相沉积;δ~(13)C_(carb)值分布范围为–2.6‰~5.7‰,均值为0.9‰±0.3‰。剖面的下部、中下部、中上部以及上部的δ~(13)C_(carb)负漂移幅度分别为1.6‰、4.1‰、7.6‰和3.2‰,可分别对应峡东地区的EN1/CANCE、EN2/BAINCE、EN3/DOUNCE和EN4/BACE。对比分析扬子地台典型的8个浅水相剖面发现:盖帽白云岩广泛发育EN1/CANCE,δ~(13)C_(carb)分布在–6‰~0‰之间;EN3/DOUNCE在各剖面均有发育,漂移幅度均大于4‰,最大可达15.6‰; EN2/BAINCE仅在峡东地区的剖面发育,漂移幅度可达8.2‰; EN4/BACE在大多数剖面发育,漂移幅度为1.2‰~8.7‰。其中, EN4/BACE可作为广泛采用的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界线的划分依据,而EN1/CANCE和EN3/DOUNCE可作为扬子地台埃迪卡拉系内部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湘西中上寒武统界线层型侯选剖面沉积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傅启龙  周志澄 《地质科学》1999,34(2):204-212
湘西中、上寒武统花桥组和车夫组主要由斜坡相和盆地边缘相的碳酸盐岩、泥质碳酸盐岩及钙质泥岩组成。重力流沉积十分发育,其中花垣排碧剖面以碎屑流砾屑灰岩和近源浊积岩为主;永顺王村剖面以浊流沉积为主;桃源瓦尔岗剖面则以远源浊积岩为主。成岩作用主要为海底埋藏胶结作用、新生变形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排碧剖面大多数岩样酸不溶物重量含量在10%以下,王村和瓦尔岗剖面大多数岩样在10%以上。全岩δ18O值介于-11.2‰至-5.6‰(PDB)之间;δ13C值为-1.9‰至3.4‰(PDB).从Linguagnostus reconditus带开始,δ13C有较大的正漂移,漂移值达3‰(PDB)以上。沉积花桥组和车夫组时,湘西过渡区经历了4次海平面升降事件,台缘斜坡逐渐变陡,由缓坡型逐渐发展为镶边型和沟槽型。在湘西的诸多剖面中以王村剖面最适合于作为中、上寒武统界线层型候选剖面,界线选择在花桥组顶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煤山剖面二叠系/三叠系(P/T)事件界线地层以赋存白粘土和黑粘土著称。本文采用六氟化硫方法经质谱测定发现,白粘土中的自形晶石膏、白粘土中的全溶提取石膏和黑粘土中的全溶提取石膏,其s同位素均呈显著负值:δ^34Sv-CDT均值依次为一9.2‰、-10.7‰和~15.6‰;δ^33Sv-CDT均值依次为-4.6‰、-5.5‰和-8.2‰。P/T事件界线地层中硫酸盐(石膏)s同位素如此极端负异常在煤山剖面尚属首次发现;在其他P/T剖面乃至在与生物灭绝议题相关的全球其他重要地层界线剖面,迄今也未见类似报道。本文还测定出与白粘土密切相关并紧邻的似黄铁矿的铁硫化物(FeS),其S同位素的δ^34Sv-CDT均值为 1.3‰和δ^33Sv-CDT均值为 0.7‰,且研究中未见任何生物或有机成因黄铁矿痕迹。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排除了这里的极轻硫石膏的生物或有机次生来源的可能性。因此,本文揭示的显著负硫同位素石膏很可能在自然界中也是罕见的,值得进一步积累数据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煤山剖面P/T事件界线层原本富含石膏,其极轻硫同位素特征的发现很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突破口,有利于从新的角度认识和探索P/T转折期的灾变与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一、作者对蒂明斯南部迪洛罗群火山岩含金与不含金的燧石——磁铁矿铁建造的痕量元素和稳定同位素特征进行了对比,目的在于:1)确定这一环境内金的勘探准则:2)描述金矿化和碳酸盐蚀变的热液史。含金铁建造富含金、硫、钨、锑和二氧化碳。含金和不含金的两种铁建造具有相似的砷丰度。铁建造中的金表现为两种形式:1)原生金和保存在变质石英脉的黄铁矿里的包裹金;2)广泛分布在铁建造中的,与变质石英脉在空间上不共生的黄铁矿和磁黄铁矿颗粒中包裹的金。含金铁建造和在低温条件下被海水蚀变的玄武岩含有交代方解石,其δ13C 同位素组成为-1~-2‰(POB)。浸染状碳酸盐化蚀变带边部的方解石和核心部分的白云石.其δ13C 组成分别为-2‰和-4‰。这种趋势同蚀变带中心较高温碳酸盐沉淀物相一致。铁建造中交代碳酸盐的δ13C 组成范围从-2‰~-5‰.与磁铁矿的丰度有关。同生燧石碎屑和交代碳酸盐同遍在的含氧变质孔隙溶液有氧的交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