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正>滇西腾冲地块位于班公湖-怒江-龙陵-瑞丽板块缝合带与雅鲁藏布江-密支那板块缝合带之间,是青藏高原冈底斯构造岩浆岩带的东(南)延部分,为东特提斯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青藏高原东缘造山带形成演化的重要窗口。该区构造岩浆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而独特,历来受到中外地质学  相似文献   

2.
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位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是中生代特提斯洋消亡的遗迹。根据西藏1∶25万日土县幅、喀纳幅地质填图成果,将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的时空结构划分为南、北两条亚带;综合分析研究认为,本区中特提斯洋的演化经历了三叠纪-早中侏罗世扩张,中晚侏罗世双向俯冲,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残余洋(海)盆和晚白垩世陆(弧)-陆碰撞等构造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3.
西藏冈底斯构造带中段多岛弧-盆系及其演化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夹于班公湖-怒江和雅鲁藏布江两条巨型板块结合带之间的冈底斯构造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陆块,而是一个经历有晚古生代-中生代复杂的多岛弧-盆系演化历史,可以划分出多个次级地质构造单元的碰撞造山带。自晚古生代以来,冈底斯构造带经历了从洋-陆转换(D-T2),盆-山转换(T3-K)和壳-幔转换(E-Q)三次构造体制的转换及复杂的演化历史。班公湖-怒江板块结合带是特提斯大洋消减、碰撞闭合的主缝合带,雅鲁藏布江洋盆则代表了特提斯大洋南侧的弧后扩张小洋盆。  相似文献   

4.
赵守仁  岳鋆璋  吴喆 《地质通报》2022,41(8):1342-1357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北两侧分布的大量中生代火成岩对约束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侧麻米乡一带酸性侵入岩的锆石U-Pb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获得花岗斑岩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46~145 Ma,花岗闪长岩为140 Ma,代表这套侵入岩的形成时代为晚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早期。花岗斑岩与花岗闪长岩均显示出较高的SiO2(69.12%~76.54%)和Al2O3(12.44%~14.93%)含量及较低的MgO含量(0.19%~0.89%),属弱过铝质—强过铝质钙碱性花岗岩;同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等;稀土元素总量较低(∑REE=129 ×10-6~201×10-6),分馏程度较高(LREE/HREE=2.06~9.18),呈现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特征,并具有负Eu异常,接近活动大陆边缘酸性岩浆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综合分析,麻米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酸性侵入岩主要来源于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岩浆演化过程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这套侵入岩表现出火山弧型性质,形成于俯冲的构造背景。结合前人研究与区域资料,认为班公湖-怒江洋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存在南向俯冲,形成了区域上的措勤-申扎构造岩浆弧,进一步证实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发生了双向俯冲,为特提斯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岩石学证据。  相似文献   

5.
西藏冈底斯地块中新生代中酸性侵入岩浆活动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冈底斯地块上的中新生代中酸性岩浆活动,是北部班公湖-怒江和南部雅鲁藏布两个特提斯演化及其后的陆内汇聚碰撞造山和后造山伸展等大地构造事件的完整记录.地块上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可划分为3个带,其中北部岩带岩浆岩形成于燕山期,其类型从早期的Ⅰ型到中期的过渡型演化为晚期的S型,分别形成于板块俯冲-缝合-碰撞等构造条件下,是北部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演化的集中反映.中部和南部岩浆岩带则集中体现了雅鲁藏布特提斯时空演化的完整经历.其中,南部岩带岩体以燕山晚期为主,喜马拉雅早期次之,成因及形成环境与特提斯洋壳向北俯冲作用密切相关(燕山晚期),同时俯冲结束后的同碰撞条件下的岩浆活动在该岩带内也有明显的反映(喜马拉雅早期);中部岩带岩体以喜马拉雅早期为主,燕山晚期次之.岩体大部分为同碰撞环境下岩浆活动的产物,它表征了随着洋壳板块向北俯冲程度的加深和强度的加剧,岩浆活动中心在不断向北迁移,并最终缝合碰撞的过程.因此该岩带内岩浆岩主要形成于俯冲的晚阶段及缝合后的同碰撞条件下.喜马拉雅晚期的小斑岩体实际上广泛出露于整个冈底斯地块上,它反映的是该区在经历了碰撞造山后发生的陆内伸展的构造过程.  相似文献   

6.
羌塘盆地位于可可西里-金沙江缝合带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间,在龙木错-双湖断裂南侧南羌塘增生楔发现青白口纪侵入岩,为冈瓦纳古陆与劳亚古陆拼合俯冲末期产物,记录了青藏高原原古新特提斯大洋前寒武纪时期构造演化地质信息,为原特提斯洋的扩张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塔仁本洋岛型玄武岩是中特提斯洋古洋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构造混杂岩中局部有序部分的特殊洋壳残片。它以具有海底爆发相与远洋放射虫硅质岩相整合和大洋板内碱性玄武岩的构造环境为主要特征。它的发现丰富了班-怒带的研究内容,证明当时中特提斯洋曾经有发育完好的古洋壳存在。  相似文献   

8.
<正>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横亘于青藏高原中部的一条重要构造线,其南北两侧分别为冈底斯地块和羌塘地块。缝合带以断续分布的蛇绿岩碎块为标志,具有典型增生造山带的特征。南羌塘主体为侏罗纪海相盆地,南缘部分地段发育增生混杂岩(耿全如等,2011);拉萨地块可能起源于澳大利亚大陆北缘,具有中部老,两侧新的特征(Zhu et al.,2011)。受中、新特提斯洋构造演化的影响,拉萨地块中北部构造主线为近东西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冈底斯地处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和班公湖-双湖-怒江对接带之间, 其经历了复杂的沉积-岩浆演化史.将青藏高原冈底斯地层区划分为8个构造-地层分区, 并分时段对各个分区的沉积特征进行归纳, 总结了冈底斯从新元古代到中生代沉积盆地的发展与演化历史: 冈底斯震旦纪由陆缘裂谷开始演化; 晚古生代, 前期以稳定宽阔的碳酸盐岩沉积为主, 发育碳酸盐岩台地与台盆, 从石炭纪起, 开始转化为伸展性质的裂陷大陆边缘, 盆地类型主要为陆缘裂谷; 中生代, 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向南与雅鲁藏布新特提斯洋向北双向俯冲, 大部分区域早期处于隆升状态, 中生代末期发育大型的岩浆弧带, 盆地类型以弧间盆地和弧前盆地为主.   相似文献   

10.
塔仁本洋岛型玄武岩是中特提斯洋古洋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构造混杂岩中局部有序部分的特殊洋壳残片。它以具有海底爆发相与远洋放射虫硅质岩相整合和大洋板内碱性玄武岩的构造环境为主要特征。它的发现丰富了班-怒带的研究内容,证明当时中特提斯洋曾经有发育完好的古洋壳存在。  相似文献   

11.
塔仁本洋岛型玄武岩是中特提斯洋古洋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构造混杂岩中局部有序部分的特殊洋壳残片.它以具有海底爆发相与远洋放射虫硅质岩相整合和大洋板内碱性玄武岩的构造环境为主要特征.它的发现丰富了班-怒带的研究内容,证明当时中特提斯洋曾经有发育完好的古洋壳存在.  相似文献   

12.
那东洋岛位于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的中西段,前人已对其进行了初步报道,但未进行详细的研究。对那东洋岛的岩石组合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的研究,显示那东洋岛具典型的洋岛型岩石组合,其玄武岩和辉长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和微量元素蛛网图与典型OIB相似。通过对洋岛灰岩中珊瑚化石的鉴定,结合洋岛岩石组合与木嘎岗日岩组的野外接触关系,初步认为那东洋岛的时代为中侏罗世,这一时期班公湖-怒江带特提斯洋正处于大洋演化阶段。那东洋岛的发现对揭示班公湖-怒江洋在侏罗纪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广泛分布中生代岩浆活动,对于认识特提斯洋的演化有重要的启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东卡错微陆块去申拉组安山岩的锆石U-Pb测年和Hf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其中21个测点给出的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10.3±0.7Ma;ε_(Hf)(t)值为-5.66~1.05,二阶段Hf模式年龄为1020~1448Ma,表现出壳幔混源的特征。综合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及前人研究成果,认为东卡错微陆块内发育的去申拉组火山岩很可能与早白垩世班公湖-怒江洋壳南向俯冲消减引起的板片断离有关,并形成于板内伸展环境,其岩浆来源于聂荣微陆块成熟地壳物质发生深熔或重熔作用形成的酸性熔体与古老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基性熔体的混合。  相似文献   

14.
<正>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夹持于羌塘地块与拉萨地块之间,缝合带本身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使得有关该缝合带的许多重要地质问题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论。围绕着洋壳的俯冲方向,国内外学者先后提出洋壳向北俯冲,向南俯冲以及向南向北双向俯冲,争议较大。本文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安多县白垩系马登火山岩为研究对象,根  相似文献   

15.
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带是夹持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间的一条巨型构造-岩浆岩带,它囊括西藏境内花岗岩出露面积的80%.呈大致东西向平行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展布的冈底斯花岗岩大致分为北带、中带和南带3个亚带,形成时代主要是中新生代,代表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之前和碰撞过程中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消减作用和地壳深熔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杨莉  袁万明  朱晓勇  时贞 《岩石学报》2019,35(5):1478-1488
三江特提斯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侧,历经古生代-中生代不同特提斯洋开合、复杂增生造山和强烈成矿作用,倍受学界关注。本文应用锆石裂变径迹年代学研究中咱地块-义敦岛弧的构造活动,取得了新的认识,对特提斯演化扩展了时限制约。计获得12件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结果,年龄变化于165~76Ma之间,并可划分为多个年龄组,即165Ma、144Ma、135~134Ma、126~108Ma、102~89Ma和76Ma。主要揭示新特提斯构造热事件,这些年龄组分别记录了班公湖-怒江洋形成阶段、班公湖-怒江洋开始闭合、雅鲁藏布江洋盆俯冲、班公湖-怒江洋闭合、陆内碰撞和陆内伸展。此时中咱地块-义敦岛弧均处于陆内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尹滔  尹显科  秦宇龙  裴亚伦 《地球科学》2020,45(7):2345-2359
狮泉河-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的构造属性及其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演化的关系,是了解班公湖-怒江洋中生代构造演化的关键.对隆巴俄桑地区的玄武岩和安山玢岩脉开展了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玄武岩属拉斑玄武岩系列,富集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Sr、Pb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与岛弧拉斑玄武岩特征一致.安山玢岩脉属拉斑玄武岩系列,有向钙碱系列演化的趋势,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Sr、Pb、U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显示岛弧成因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低ΣREE(11.8×10-6~13.8×10-6),(La/Yb)N=0.37~0.43,亏损LREE,与N-MORB相似,具有岛弧岩浆岩(IAB)和正常洋中脊玄武岩(N-MORB)双重特征,与不成熟的弧后盆地玄武岩(BABB)特征一致.综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隆巴俄桑玄武岩和安山玢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均与俯冲相关,可能分别形成于班公湖-怒江洋壳南向俯冲消减相关的洋内或者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环境和不成熟的弧后盆地环境,是中侏罗至早白垩世期间班公湖-怒江洋壳南向俯冲消减的再循环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在青藏高原的演化历史中,班公湖-怒江洋的俯冲方向一直存在争议。现有的岩浆作用时空展布表明,大量早白垩的岩浆作用分布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下简称为班怒带)以南,但是近年来在该缝合带以北也发现了少量同时代的岩浆作用。本文研究了靠近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以北、改则县北部热那错地区的流纹岩,获得了岩石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成分。热那错流纹岩年龄为~110Ma,与相邻地区报道的岩浆岩活动和缝合带以南的北拉萨地体地区大范围出露的早白垩世岩浆岩同期产出。岩石具有不均一且偏正的εHf(t)特征,与北拉萨地体同期岩浆岩Hf同位素成分相似。本文综合考虑了班怒带两侧发育同期岩浆活动、且南侧极大量而北侧很少量发育的特征,认为热那错流纹岩的成因可以置于班公湖-怒江洋向南俯冲的总体模式中,南向俯冲的班公湖怒江岩石圈在~110Ma发生板片断离,可以同时解释分布于缝合带两侧的早白垩世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19.
塔仁本洋岛型玄武岩是中特提斯洋古洋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构造混杂岩中局部有序部分的特殊洋壳残片。它以具有海底爆发相与远洋放射虫硅质岩相整合和大洋板内碱性玄武岩的构造环境为主要特征。它的发现丰富了班怒带的研究内容,证明当时中特提斯洋曾经有发育完好的古洋壳存在  相似文献   

20.
西藏冈底斯地块中新生代中酸性侵入岩特征与构造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冈底斯地块上的中新生代中酸性岩浆活动,是北部班公湖一怒江和南部雅鲁藏布两个特提斯演化及其后的陆内汇聚碰撞造山和后造山伸展等大地构造事件的完整记录。地块上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可划分为三个带,其中北部岩带岩浆岩形成于燕山期,其类型从早期的Ⅰ型到中期的过渡型再演化为晚期的S型,分别形成于板块俯冲-缝合-碰撞等构造条件下,是北部班公湖一怒江特提斯演化的集中反映。中部和南部岩浆岩带则集中体现了南部雅鲁藏布特提斯时空演化的完整经历,其中,南部岩带岩体以燕山晚期为主,喜山早期次之,成因及形成环境与特提斯洋壳向北俯7中作用密切相关(燕山晚期),同时俯冲结束后的同碰撞条件下的岩浆活动在该岩带内也有明显的反映(喜山早期);中部岩带岩体以喜山早期为主,燕山晚期次之,岩体大部分为同碰撞环境下岩浆活动的产物,它表征了随着洋壳板块向北俯冲程度的加深和强度的加剧,岩浆活动中心在不断向北迁移,并最终缝合碰撞的过程。因此,该岩带内岩浆岩主要形成于俯冲的晚阶段及缝合后的同碰撞条件下。喜山晚期的小斑岩体实际上广泛出露于整个冈底斯地块上,它反映的是该区在经历了碰撞造山后发生的陆内伸展的构造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