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藏甲玛斑岩矿床系统黑云母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甲玛矿床位于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东段,是公益性研究与商业性勘查结合取得的重要成果。文章以不同产状黑云母为研究对象,采用岩、矿石光薄片显微鉴定、电子探针分析等系统研究矿区黑云母特征。黑云母的成因类型可分为原生黑云母和热液黑云母,原生黑云母和热液黑云母落于黑云母分类图中富镁黑云母和金云母区域,岩体中的黑云母偏向于富镁黑云母,具有富镁特征。与原生黑云母相比,角岩中的热液黑云母具有w(Mg O)、w(Cu O)升高,w(Fe OT)降低,Fe2+和Fe3+分异程度增大的特征;岩体中的热液黑云母w(Ti O2)小于3%,w(Al2O3)大于15%,具有低钛、高铝的特征,w(Mg O)、w(Cu O)升高,w(Fe OT)降低的特点。花岗斑岩中原生黑云母的结晶温度变化在730~750℃,logf(O2)较高(变化范围-13.0~-11.5,logf(O2)Fe2O3-Fe3O4),属于造山带钙碱性岩系,具壳幔混源的成因特点。与原生黑云母相比,角岩中热液黑云母Fe2+/(Fe2++Mg2+)比值均一程度低,且Fe3+/Fe2+比值显著升高,甚至部分热液黑云母不含Fe2+,指示岩浆-热液流体体系逐渐向氧化态过渡,有利于斑岩铜矿的形成。对于热液黑云母所在的岩矿石样品,矿化作用的强度与黑云母的Cu O呈正相关,对成矿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4.
甲玛超大型铜多金属矿床位于冈底斯成矿带东段,矿体主要包括矽卡岩型、斑岩型、角岩型和独立金矿体4种类型。矿床中酸性侵入体中广泛发育岩浆黑云母,部分岩体较发育角闪石。本文在全面开展矿区地质调查和详细的钻孔岩芯编录的基础上,对含矿二长花岗斑岩和含矿花岗闪长斑岩中的岩浆黑云母以及含矿花岗闪长斑岩中的角闪石开展了矿物学及矿物化学研究,以揭示其成岩成矿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二长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中的岩浆黑云母为镁质黑云母,具有富镁高钛、高铝低硅、富钾贫钠的特点。与花岗闪长斑岩相比,二长花岗斑岩中的岩浆黑云母具有较低的TiO2、FeOT、MgO、MnO、Na2O、BaO含量,较高的Al2O3和SiO2含量。花岗闪长斑岩中的角闪石属于阳起石,具有高硅低铝钛、富镁钙贫钠钾等特征。黑云母和角闪石温度计计算结果显示,含矿二长花岗斑岩中黑云母结晶温度为740.1~783.8℃,平均为762.4℃;含矿花岗闪长斑岩中黑云母结晶温度为750.3~766.9℃,平均为757.2℃;含... 相似文献
5.
《地学前缘》2017,(5):265-282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拉抗俄斑岩铜钼矿床位于西藏特提斯构造域拉萨地块东段中南部。拉抗俄斑岩铜钼矿床黑云母分为岩浆黑云母和热液黑云母。岩浆黑云母和绢英岩化带的热液黑云母属于镁质黑云母,钾化带的热液黑云母属于镁质黑云母和金云母,具有富镁的特征,是斑岩铜多金属矿床的一个典型特征。成矿岩体花岗闪长斑岩,属于造山带钙碱性岩系,具壳幔混源的成因特点,并且其黑云母与角闪石共生。与钾化带和绢英岩化带的热液黑云母相比,岩浆黑云母具有较高的BaO和TiO2含量。与岩浆黑云母和绢英岩化带热液黑云母相比,钾化带热液黑云母具高Si和Mg(XMg),低Fe;而绢英岩化带的热液黑云母又比岩浆黑云母较高Mg(XMg)。岩浆黑云母温度为706~746℃,平均值725℃;钾化带热液黑云母温度为396~453℃,平均值422℃;绢英岩化带热液黑云母278~372℃,平均值331℃。拉抗俄矿床黑云母氧逸度较高,均为NNO,有利于铜钼矿化形成;从岩浆黑云母到钾化带热液黑云母氧逸度升高,有利于铜钼成矿物质的运移,而从钾化带热液黑云母到绢英岩化带热液黑云母氧逸度降低,温度和氧逸度的变化可能是铜钼沉淀的一个原因。岩浆黑云母和绢英岩化带热液黑云母遵循"F-Fe avoidance"结晶化学规则,而钾化带热液黑云母F与XMg不遵循"F-Fe avoidance"结晶化学规则。岩浆黑云母、钾化带和绢英岩化带热液黑云母Cl与XMg均不遵循"Mg-Cl avoidance"结晶化学规则。黑云母化学成分记录了岩浆结晶过程中流体成分的变化。从岩浆黑云母到钾化带热液黑云母,再到绢英岩化热液黑云母,Ⅳ(F)和Ⅳ(F/Cl)逐渐减小,Ⅳ(Cl)逐渐增大。岩浆向热液演化过程中,F和Cl含量不断增加。岩浆-成矿热液F和Cl的含量的变化,对成矿物质运移和沉淀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岩浆黑云母到钾化带热液黑云母,再到绢英岩化带热液黑云母,lg(fHF/fHCl)逐渐减小,lg(fH2O/fHCl)和lg(fH2O/fHF)逐渐增大。岩浆熔体和热液流体存在很大差别;并且绢英岩化热液流体与钾化热液流体也不同,黑云母卤素化学也不代表一种单一的流体;绢英岩化热液流体混合大气水。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黑云母化学成分可以反映岩浆的性质和化学成分以及结晶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条件。 相似文献
6.
西藏甲玛斑岩矿床裂隙系统的初步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在冈底斯成矿带内中东段找到的超大型斑岩矿床之一。根据甲玛矿区165个钻孔角岩中裂隙的统计结果,从平面上和垂向上研究甲玛斑岩矿床裂隙的分布特征及其与上覆围岩金属矿化强度之间的关系,认为整个矿区破裂裂隙疏密分布趋势明显,裂隙高密度区位于ZK1616—ZK3216一带,平均裂隙率达40条/m以上,最高可达82条/m;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发散,裂隙率逐渐降低。而上覆围岩(角岩)中的铜钼矿化强度同裂隙发育程度呈正相关,平面上裂隙高密度区对应的Cu品位值为0.2%~0.47%,对应的Mo品位值为0.03%~0.10%;垂向上裂隙发育程度与铜钼矿化同样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即裂隙越发育,对应的金属矿化越好,且在角岩中具"上铜下钼"的矿化分带现象。此外,根据对矿区裂隙成因的初步讨论,提出了甲玛斑岩矿床裂隙系统的演化模式,并结合16号勘探线上裂隙产状变化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确定了甲玛深部隐伏斑岩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矿床地质特征及其矿床模型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甲玛铜多金属矿是西藏冈底斯中段东部取得找矿突破的超大型矿床, 探明夕卡岩型矿体铜钼铅锌金银均达大型以上规模, 初步探明角岩型矿体铜钼金属资源量也达大型以上规模。通过详细的矿体地质特征、岩浆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成岩成矿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 认为矿床类型属于典型的与斑岩有关的夕卡岩型-角岩型铜多金属矿。夕卡岩型矿体分布于晚侏罗世多底沟组与早白垩世林布宗组的层间扩容空间中, 角岩型矿体赋存在角岩中。矿床规模宏大, 具斑岩成矿系统的围岩蚀变和矿石特征, 识别出6种矿石类型、29种金属矿物和四期围岩蚀变。成矿元素的平面分带由浅部向深部由Pb+Zn(Au+Ag)→Pb+Zn(Cu+Au+Ag)向Cu(Mo+Au+Ag)→Cu+Mo(+Au+Ag)→Mo演化,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与岩浆作用有关的成矿元素分带、矿石矿物分带。含矿岩浆岩SiO2变化于59.58%~73.16%, 表现为富K2O, 过铝质, 低Mg, 并富F(平均0.08%)、Cl(平均0.02%)的特点, 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和钙碱性岩, 稀土元素总量变化在70.35×10-6~175.01×10-6之间, 平均为116.47×10-6, 高Sr、低Y和Yb, 具明显的正Sr异常和明显的Nb、Ta、Ti负异常, 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Sr富集, 在Y-Sr/Y图解中投点于冈底斯含矿斑岩区, 具有高钾似埃达克质岩特点, 具C型埃达克岩特征。在岩浆演化过程中显示钙碱性岩系-高钾钙碱性岩系的演化趋势, 表现为闪长玢岩-花岗斑岩的岩石系列, 并显示一定的岩浆混合特征, 基性岩浆的混合有利于铜多金属矿成矿, 特别是伴生金、银的高含量与此有关。无矿斑岩脉或外围岩体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在16.27±0.31 Ma(MSWD=1.9)~15.99±0.34 Ma(MSWD=2.5), 具有成矿前侵位的特征; 含矿斑岩脉的锆石SHRIMP年龄在14.2±0.2 Ma和14.1±0.3 Ma之间, 稍晚于主成矿期; 斑岩型矿石中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4.78±0.33 Ma, 角岩型矿石中辉钼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4.67±0.19 Ma, 夕卡岩型矿石成矿时代也在15 Ma左右(14.5~15 Ma), 主成矿期在中新世Langhian期。与辉钼矿的成矿年龄相比, 花岗斑岩的侵位年龄稍早, 而闪长玢岩相对较晚。由此, 建立了基于推覆滑覆构造控制矿体分布, 岩浆侵位后提供物质来源的矿床模型, 为区域找矿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9.
闪锌矿作为甲玛斑岩成矿系统远端热液流体形成的典型金属硫化物之一,也是揭示成矿流体演化和成矿作用差异的重要指示矿物。甲玛超大型铜多金属矿床是西藏冈底斯成矿带碰撞型斑岩成矿系统的典型代表,其远端成矿流体的性质有待进一步完善。甲玛矿床中闪锌矿可分为产于远端硅灰石矽卡岩型矿体中的闪锌矿(进一步分为主矿段和南坑矿段)、大理岩中Manto型矿体的闪锌矿和角岩型矿体中的闪锌矿。采用电子探针测定闪锌矿的元素组成及含量,研究结果表明,甲玛闪锌矿相对富集Fe、Mn、Cd等元素,其中,角岩型矿体中的闪锌矿的Fe和Cd含量最高,其次为硅灰石矽卡岩型矿体和大理岩中Manto矿体的闪锌矿。甲玛闪锌矿的颜色较丰富,且与Fe元素的含量具有较强相关性,颜色越偏红褐色的闪锌矿Fe含量越高,颜色越偏蓝黑色的闪锌矿Fe含量越低。距离斑岩成矿中心较近的角岩型矿体中的闪锌矿铁含量最高,形成温度最高,为中偏高温;远离斑岩成矿中心的远端硅灰石矽卡岩型矿体中闪锌矿的形成温度中等;更远端的大理岩中Manto矿体的闪锌矿形成温度最低,为中低温。距离热液成矿中心越远,闪锌矿中的Fe和Cd含量逐渐降低,形成温度越低,据此可将闪锌矿作为斑岩成矿系统判定热源和流体源的找矿标识之一。 相似文献
10.
西藏甲玛埃达克质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西藏甲玛石英闪长玢岩-二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岩相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其形成演化及构造环境,并建立岩浆成因模式。甲玛石英闪长玢岩-二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是具弧岩浆地球化学特征的准铝质高钾钙碱性岩岩石系列,同时具有O型(向C型过渡)埃达克质岩和I型(或磁铁矿型)花岗岩的特征。其成因与新特提斯洋板片脱水熔融形成的流体与地幔楔发生地幔交代作用形成的EMⅡ型富集地幔有关。中新世兰格期(15 Ma左右),由于拉萨地体东西向的"崩塌",导致拉萨地体开始伸展减薄,从而使交代地幔(EMⅡ型富集地幔)减压熔融,形成了富含Cu、Au等成矿物质的具I型(或磁铁矿型)弧岩浆地球化学特征的准铝质富钾O型埃达克质铁镁质岩浆,并在沿该时期的正断层及裂谷系统侵位过程中,不断与下地壳高钾及中—高Fe/Mg的花岗质岩浆发生不同程度的岩浆混合作用,伴随着相对较弱的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不断侵位浅地表,进而形成了独特的石英闪长玢岩-二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岩石组合。 相似文献
11.
则古朗北位于甲玛矿区东北部,是甲玛矿区新发现的与Ⅱ号复式岩体有关的重要矿段。地质调查和钻孔编录揭示Ⅱ号复式岩体包含多种岩石类型,如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以及石英闪长玢岩等,发育厚大的铜钼矿体。为查明Ⅱ号复式岩体的成岩时代和岩石成因,本文对其中的花岗斑岩进行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主、微量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为15.7±0.3 Ma(n=22,MSWD=3.3),与主矿段含矿斑岩侵位时代一致。同时,花岗斑岩具有高硅、高钾、富铝的特征,明显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Eu异常不明显,有弱负Ce异常,分异指数较高,是后碰撞环境下壳源砂质沉积岩受热部分熔融的产物。此外,作为最新发现的矿段,地表的大面积"火烧皮"、深部厚大斑岩型矿体以及角岩型矿体的揭露,均暗示Ⅱ号复式岩体具有独立形成大型-超大型规模矿床的潜力,应该作为后续勘查评价的重要靶区。 相似文献
12.
西藏甲玛斑岩矿床系统地质、蚀变、矿化的三维地质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玛矿床位于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东段,是公益性与商业性勘查结合取得的重要成果。目前已累计探明和控制铜资源量超过700万吨,共伴生钼、铅锌、金、银资源量均达到大型以上规模。本文在充分收集、整理甲玛矿床最新勘查资料、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MICROMINE软件三维建模及可视化技术,遵循点→线→面→体的构建原则,进行人机交互分析,构建了甲玛矿床地质、蚀变、矿体三维实体模型,并根据不同矿体品位分布变化的实际情况,对矿体模块模型进行克里格法或距离反比加权法品位插值,构建各种元素的矿化模型。并综合国内外对斑岩、矽卡岩矿床的研究新趋向对模型进行了地质解译,认为甲玛斑岩矿床是由斑岩钼铜矿体、矽卡岩铜多金属矿体、角岩铜钼矿体以及破碎带中独立金矿体构成的"四位一体"典型斑岩成矿系统产物,其中矽卡岩主要有接触带近端矽卡岩、层间构造中的远端矽卡岩以及受控于推滑覆构造产出的矽卡岩三种产出型式,由岩浆热液沿层间构造和推滑覆构造扩散交代大理岩和角岩形成;研究认为甲玛斑岩矿床具有典型的斑岩矿床蚀变系统,但蚀变分带有所差异,钾化带与青磐岩化带是在相对碱性条件下形成,而绢英岩化带与泥化带趋向于在相对酸性条件下形成。此外,大规模的角岩、矽卡岩对寻找深部斑岩矿体具有指示意义,甲玛斑岩矿体、角岩矿体仍具巨大的找矿潜力。因此,本研究构建的甲玛三维模型直观地展示了矿区地层、岩体、构造分布情况、赋矿层位、矿化品位分布规律以及蚀变分带特征,为甲玛矿床的成因、成矿规律总结、找矿勘查、矿山生成开发等综合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角岩中黑云母矿物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角岩中黑云母按其产状可区分为原生黑云母和热液黑云母,本文采用扫描电镜对两类产出状态的黑云母进行了观察,采用电子探针(EPMA)对这两类黑云母进行了微区原位成分分析,并根据电子探针数据计算了黑云母的矿物化学式。角岩中的原生黑云母和热液黑云母均属于镁质黑云母,二者都经受了热液流体的改造作用。从原生黑云母到热液黑云母Fe3+和Fe2+分异程度加大,Fe3+含量升高,Fe2+含量降低,指示了岩浆-热液流体逐渐向氧化态过渡。相比于原生黑云母,Cu元素更易于在热液黑云母中富集。角岩型矿石中的Cu含量与热液黑云母的Fe2+/(Fe2++Mg2+)比值呈正相关,与其Fe3+/Fe2+比值呈负相关,对于热液黑云母所在的角岩型岩矿石样品,其矿化强度或可以黑云母的Fe2+/(Fe2++Mg2+)比值来衡量;而Mo元素在两类黑云母中均广泛分布,不具有选择性赋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西藏岗讲斑岩铜钼矿床位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尼木斑岩铜矿田中。该区中-酸性岩浆活动较为发育,形成以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为主的含矿斑岩体。为限定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岗讲铜钼矿床含矿斑岩体的形成时代及成因背景,本次研究对成矿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研究。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揭示,岗讲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形成于中新世(14.47±0.19 Ma)。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岗讲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的w(SiO2)为69.12%~72.62%,w(Al2O3)为13.31%~15.57%、K2O/Na2O为0.76~1.66。属于钾玄岩系列-高钾钙碱性系列,为过铝质花岗岩。岩石的ΣREE为83.19×10-6~154.28×10-6,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REE/HREE)=3.57~14.73,(La/Yb)N值为31.4~39.5,δEu为0.83~1.29,具有较弱的负Eu异常;稀土元... 相似文献
15.
16.
西藏甲玛矿床南坑矿段蚀变、矿化及含矿斑岩年代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西藏甲玛矿床南坑矿段新取得重大找矿突破。铜、铅、锌均已超过大型规模,但其矿化结构、蚀变特征与主矿体有明显差异,成岩成矿作用时限尚不明确。勘查成果表明,南坑矿段矿体以矽卡岩型为主,呈不规则"厚板状"产于推滑覆构造体系中。矿石类型以块状铜铅锌矿石为主,具有厚度大、品位富等特征。本文以南坑矿段的典型矿化蚀变特征研究为基础,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Hf同位素分析,获得含矿斑岩~(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4. 8Ma,与主矿体岩浆活动时限(17. 0~13. 9Ma)一致,说明二者属于同一岩浆作用的产物。同时,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南坑矿段含矿斑岩的~(176)Hf/~(177)Hf比值较高,为0. 282803~0. 282902,ε_(Hf)(t)值均为正值,主要集中在1. 4~4. 9,平均值为3. 6,表明其岩浆源区可能存在幔源组分的加入,是碰撞后伸展背景下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此外,南坑矿段明显受滑覆构造控制,区域推覆构造形成的红塔复背斜轴部高位岩块失稳向北滑覆,形成铜山滑覆体,岩浆热液沿滑覆构造交代角岩和大理岩形成厚大的富铜铅锌矿体。因此,岩浆活动时限和矿床地质特征,均揭示甲玛矿区南坑矿段与主矿段属于中新世同一岩浆作用的产物,但南坑矿段的成岩成矿作用受滑覆构造控制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芮宗瑶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85,(2)
近年来由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西藏高原与消减作用有关的斑岩铜(钼)矿和与蛇绿岩套有关的洛铁矿矿床引起了中外地质学家极大的关注。现根据有关资料和研究成果,对上述两种矿产资源作一简略评述。 相似文献
18.
斑岩成矿系统多中心复合成矿作用模型——以西藏甲玛超大型矿床为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青藏高原冈底斯成矿带诸多大型-超大型斑岩成矿系统的勘查和研究成果显示,传统的陆缘弧或岛弧背景的成矿作用模型不能更好的用于指导碰撞造山背景下斑岩成矿系统的勘查实践。文章以甲玛超大型矿床为实例,基于十余年的勘查实践,通过对不同类型矿体蚀变和矿化结构的精细解剖和成岩成矿年代学的系统分析,建立造山背景下斑岩成矿系统多中心复合成矿作用模型。同时,系统总结甲玛矿床地质特征,阐述成矿作用模型中地层、构造、岩浆等基础地质要素,并详细解析斑岩型钼铜矿体、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角岩型铜钼矿体、Manto型富铜铅锌矿体以及独立金矿体所构成的多元矿体结构特征。最后,揭示甲玛斑岩成矿系统多中心复合成矿作用模型与传统模型的差异,提出其对相同构造背景下斑岩成矿系统勘查评价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20.
雄村铜(金)矿区位于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中段南缘,由Ⅰ、Ⅱ、Ⅲ号矿体和多个矿化体组成。本文以Ⅰ、Ⅱ号矿体钾硅酸盐化蚀变带内的热液黑云母为研究对象,采用光薄片镜下鉴定、电子探针等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热液黑云母的产状和成分特征。结果显示,雄村矿区Ⅰ号矿体黑云母类型主要为金云母和镁质黑云母;Ⅱ号矿体黑云母类型为镁质黑云母。两个矿体黑云母都具有低Ti(TiO_2 3%)、高Al(Al_2O_315%)的特点,且具有较高的MgO含量,Mg/Fe0.5,K/Na10,显示了与矿化良好的相关性。Ⅰ号矿体热液黑云母平均结晶温度470℃,氧逸度位于镍-氧化镍缓冲剂与磁铁矿-钛铁矿缓冲剂之间(NNO—HM);Ⅱ号矿体热液黑云母平均结晶温度234℃,氧逸度位于镍-氧化镍缓冲剂与铁橄榄石-石英-磁铁矿缓冲剂之间(NNO—FQM),说明Ⅰ号矿体形成于较高温、高氧逸度的热液系统,Ⅱ号矿体形成于相对较低温、低氧逸度的热液系统。此外,Ⅰ号矿体热液黑云母Ⅳ(F)值介于0.61~2.72之间,平均值1.26,Ⅳ(Cl)值介于-5.49~-4.53之间,平均值-5.03,Ⅳ(F/Cl)值介于5.63~7.89之间,平均值6.29;Ⅱ号矿体热液黑云母Ⅳ(F)值介于1.83~3.32之间,平均值2.66,Ⅳ(Cl)值介于-5.64~-4.89之间,平均值-5.31,Ⅳ(F/Cl)值介于7.14~8.68之间,平均值7.97,说明Ⅰ、Ⅱ号矿体都形成于富Cl的热液系统,且Ⅱ号矿体热液较Ⅰ号矿体更富Cl,贫F。富Cl流体易萃取流体中的Cu和Au等金属元素并以Cl的络合物形式运移,在沿构造裂隙向上运移的过程中,物理化学条件发生改变,使得流体中金属元素络合物溶解度降低,促使硫化物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