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铜陵狮子山矿田是铜陵矿集区内储量最大的铜(金)矿田。矿田内矿床类型多样,成矿作用复杂,分布有东狮子山、西狮子山、大团山、老鸦岭、冬瓜山和花树坡等铜(金)矿床。这些矿床均围绕岩体产出,多数为隐伏矿,赋存于上石炭统-中三叠统的不同层位,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由下向上依次为层控矽卡型、矽卡岩型和热液脉型矿床,其中以前2种类型最为重要。矿田成矿经历了海西期和燕山期2个时代,燕山期为主要成矿期。中酸性侵入岩是狮子山矿田内铜矿床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该矿田主要岩浆岩为石英闪长岩、辉石二长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均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属中酸性岩石,为造山带派生的碱性和偏碱性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本区岩浆岩为幔源岩浆分异的产物,属于壳幔混染型,岩浆岩后期同化围岩使硅质流失,并且在岩浆侵入过程中与Na2O、K2O含量较高的围岩发生了同化混染作用,不同岩石之间可能有某种成因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3.
铜陵狮子山矿田花树坡铜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陵花树坡铜矿床生体赋存于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硅质层内,次要矿体赋存于孤峰组内,受层位控制,矿体围岩具有热接触变质、接触交换变质特点,受断裂构造,、岩浆岩控制明显。褶皱殂成的虚脱空间及褶皱的叠加、层间剥离等多种因纱的复合,导致了矿体的形成,成矿温度为中-高温,该矿床为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4.
5.
6.
安徽铜陵沙滩脚岩体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滩脚岩体位于铜陵矿集区东南部,主体为花岗闪长岩,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岩石侵位时代为141.4 Ma土1.1 Ma,属早白垩世,与铜陵地区其它岩体形成年代范围一致.沙滩脚花岗闪长岩的ω(SiO2)在62.06%~65.53%之间、ω(Al2O3)为16.05%~17.06%,Na2O/K2O比值均大于1(1.24~2.34),其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稀土元素含量高,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同时具有高Sr、低Y从而高Sr/Y比值(47.43~137.50)的特征,类似埃达克质岩石,暗示其岩浆形成于较高的压力下,为加厚的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安徽冬瓜山铜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冬瓜山铜矿床发育上部层状矿体和下部浸染状—脉状矿体,地球化学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垂向变化和二元结构性。从下部浸染状—脉状矿化岩石到上部层状块状矿石,CaO、MgO、Fe2O3、FeO、Cu、Au、Zn、Ag、As等含量和δ18O、δ12C值总体逐渐增高,SiO2、Al2O3、TiO2、K2O、Na2O、Pb、Hg、Sb、Mo、REE等含量和流体包裹体温度379·3℃→135·0℃及δ34S值总体逐渐降低。硬石膏δ34S值为 14·8‰~ 20·5‰,黄铁矿δ34S值为 2·7‰~ 7·9‰,含矿硅质岩δ18O为 12·0‰,含铜矿石中菱铁矿δ18O平均值为 13·97‰。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冬瓜山铜矿床为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因。 相似文献
8.
9.
安徽铜陵天马山金硫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铜陵天马山金硫矿床发育上部层状矿体和下部网脉状矿体,地球化学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垂向变化和二元结构性.从下部网脉状矿化岩石到上部层状矿石,Pb、Zn、Au、Ag、As、Hg等含量和δ18O值总体逐渐增高,Cu、Mo、Cr、Co、Ni、REE等含量和成矿温度499℃→65℃及δ34S值总体呈逐渐降低趋势.黄铁矿的a34S值为+4.0‰~+9.6‰,上部层状块状矿石中方解石和石英的δ18O平均值为+13.7‰,下部网脉状矿化岩矿石中脉石英或全岩δ18O平均值为+12.3‰.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天马山金硫矿床为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因. 相似文献
10.
安徽铜陵凤凰山铜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通过对凤凰山铜矿床化探样品测试数据的系统分析研究,初步确定了本矿床在成矿作用过程中至少经历了两次大的热液流体活动:第一次是花岗闪长岩的侵入,不仅是岩浆热液使成矿元素迁移富集,而且在岩体侵入过程中强大热能的驱动下地层中的大气水参与流体的对流循环,使地层中的成矿元素被迁移;第二次是石英二长闪长岩的侵入,它在带来大量成矿物质的同时,也使地层中、特别是前期花岗闪长岩中的成矿元素在大气水的对流循环作用下被迁移并在岩体边缘及附近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1.
安徽铜陵鸡冠石银(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鸡冠石银(金)矿床是铜陵地区一个具中型规模的银(金)矿床,在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有其代表性。矿床分四个主要成矿阶段:夕卡岩阶段、氧化物-硫化物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石英多金属硫化物-碳酸盐阶段。对矿床的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独立的银、金矿物和含Au、Ag低的硫化物、含Ag硫盐矿物,主要形成于热液成矿期中晚阶段;矿床的轻、重稀土元素总深度比值与辉石二长闪长岩相近,反映出二者的同源特征;稳定同位素 相似文献
12.
13.
安徽某(SX)斑岩铜矿产于石英闪长斑岩中,主矿体为盲矿体(埋深200—300米)。矿体赋存于岩体内钾长石化带。该矿床的发现和勘探,化探起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好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14.
15.
16.
安徽铜陵中生代侵入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再认识及成因讨论 总被引:6,自引:15,他引:6
安徽铜陵地区是我国最著名的铜多金属矿产地,岩浆岩出露广泛,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密切.作者广泛收集了前人对铜陵地区中生代岩浆岩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仔细的岩相学观察和深入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系统总结了该区中生代侵入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了其成因机制.研究认为:①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35 ~ 147Ma),岩浆活动持续时间大约为10~15Ma;岩体沿近东西向深断裂呈带状分布,浅成侵入产出,受多期不同方向和性质的断裂控制.②依据Q-A-P图解确定区内侵入岩主要为辉石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3类中酸性闪长质岩石,均属亚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③3类侵入岩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Pb-Sr-Nd-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原始岩浆起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受到壳源物质的混染.④3类侵入岩可能是地壳深部带状岩浆房不同岩浆层中的岩浆与构造运动诱发的深断裂相沟通并随机地上升、脉动式侵位形成的;深部岩浆房中的带状岩浆层可能是由于温度梯度引起扩散对流作用进而发生一定程度的熔离分异作用所致;岩浆演化过程中存在镁铁矿物及磷灰石和锆石等矿物的结晶分异作用.⑤铜陵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的大地构造背景是大陆板块内部,岩浆作用与晚侏罗纪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但同时受区域前中生代基底构造的制约;侵入岩原始岩浆起源于挤压向拉张转换的动力学背景下的岩石圈地幔加厚之后的减压熔融并底侵下地壳岩石. 相似文献
17.
安徽铜陵狮子山矿田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狮子山矿田内分布着一系列燕山期岩浆岩,岩性主要为辉石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通过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它们属富碱高钾钙碱性岩系,并有类似高Ba—Sr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如Ba,Sr和LREE含量高,Y和HREE含量较低,LREE/HREE强烈分离,Nb,Ta,Ti强烈亏损,无明显的Eu负异常,Sr—Nd同位素具有EMⅠ型特征),由此推断它们具有相同岩浆来源。在区域拉张一伸展构造域中,由富集Ba,Sr的基性岩浆底侵熔融下地壳,并发生了结晶分异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安徽铜陵是我国著名的铜—金多金属矿集区,区内广泛出露与成矿作用有着密切关系的中酸性侵入岩,其中,凤凰山岩体是区内出露面积最大的岩体,岩体周围分布着许多重要的铜、金、钼等金属矿床。为了探讨凤凰山岩体的成因及构造意义,本文对该岩体开展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和石英二长闪长岩组成,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别为140.6~144.7 Ma和142.2~143.4 Ma,反映岩体侵位时代为140.6~144.7 Ma。岩石主要由斜长石、石英、碱性长石组成,其次含角闪石、黑云母,副矿物为磷灰石、锆石等,岩体内部常见闪长质微粒包体。岩石的铝饱和指数A/CNK1.1,Na_2OK_2O,具Ⅰ型花岗岩特征。岩石的轻稀土元素富集而重稀土元素亏损,Eu呈较弱的负异常,富集Rb、Ba、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反映其源岩可能主要为壳幔混合源,形成岩体的岩浆是由古老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长英质岩浆与起源于富集地幔的富碱玄武质岩浆混合后形成。 相似文献
19.
20.
杨冲里金矿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舒家店矿区新发现的新型金矿床,属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二长闪长岩和志留纪地层的碎裂岩中,元素受构造作用影响明显。矿区出露岩体主要有辉石闪长岩和二长闪长岩,对辉石闪长岩进行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辉石闪长岩碱铝比(A/NK)在1.63~1.96之间,铝过饱和度(A/CNK)在0.58~0.68之间,属于钾玄岩系列和高钾钙碱性系列,近AM远离FM,有富碱趋势;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Ba、Sr、Th等;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Y、Yb等;稀土总量在205~268 mg/kg之间,平均值为232 mg/kg,轻重稀土分异明显。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浆起源于岩石圈地幔的碱性玄武质岩浆,烘烤下地壳使之发生部分熔融形成深部岩浆房,直接侵位到浅部形成辉石闪长岩,在侵位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结晶分异和同化混染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