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广东省大宝山多金属矿床位于南岭成矿带中段南侧,为多因复成矿床,包括喷流沉积型Cu-Pb-Zn矿床和叠加斑岩-矽卡岩型W-Mo矿床。系统的野外考察发现,喷流沉积型Cu-Pb-Zn矿床主要以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和角砾状矿体赋存于中泥盆统棋梓桥组,具有典型喷流沉积型矿床特征;斑岩-矽卡岩型W-Mo矿床主要以斑岩型和矽卡岩型矿体围绕大宝山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产出或叠加在喷流沉积形成的层状-似层状矿体之上。对矿区内斑岩-矽卡岩型W-Mo矿床中辉钼矿和喷流沉积型Cu-Pb-Zn矿床中炭质泥岩进行Re-Os同位素定年研究表明,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163.6?1.0 Ma(MSWD=0.58),代表了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的形成年龄;炭质泥岩Re-Os等时线年龄为387.6?9.9 Ma(MSWD=56),代表同沉积矿床即喷流沉积矿床形成年龄。这反映大宝山多金属矿床至少存在两期重要的成矿事件:斑岩-矽卡岩型W-Mo矿床形成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相关,层状-似层状Cu-Pb-Zn矿床形成与海西期海底热液喷流沉积相关。  相似文献   

2.
<正>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区带,目前的研究显示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北侧找矿效果较好,已取得较大的突破,发现的矿床多为大型斑岩铜多金属矿床。而南侧主要以中小型的矽卡岩型矿床为主(少数为斑岩型),勘查评价工作一直进展不大。舍索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位于该成矿带的南侧,即西藏申扎县雄梅乡政府所在地南4 km处,大地构造位置属昂龙岗日-班戈岩浆弧。该矿床铜矿(化)体主要产于花岗闪长岩体与郎山组碳酸盐岩地层接触带上的矽卡岩、大理岩层间破碎带及顺层  相似文献   

3.
<正>广东大宝山多金属矿床位于南岭成矿带中带南侧,东西向大东山-贵东花岗岩体与北北东向四会-吴川深大断裂交汇的部位。矿区内发育的斑岩型Mo-W矿床及矽卡岩型Mo-W矿床为岩浆热液矿床,而发育于泥盆系东岗岭组下亚组中的似层状Cu-Pb-Zn多金属矿床还存在着燕山期岩浆热液成因(黄书俊等,1987;徐文炘等,2008;王磊等,2012)和海西期海底-火山喷流成因(葛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南缘祁漫塔格-鄂拉山地区发育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主元素为Cu、Mo、Pb、Zn,大部分矿床伴生Au、Ag。斑岩型和矽卡岩型矿(化)体共生于同一个矿区之中,是这类矿床的一个重要特点。与成矿有关的侵入体是印支期的中酸性小岩体,它们具有浅成_超浅成和高侵位等特点。斑岩-矽卡岩矿床的成岩年龄和成矿年龄一致,形成于中三叠世至晚三叠世。它们是东昆仑造山带晚碰撞造山阶段壳-幔作用(幔源岩浆底侵-岩浆混合)的产物,与东昆仑地区这一时期的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热液脉状多金属矿床,以及造山型金矿床共同构成了一个矿床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5.
<正>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超大型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品位高、规模大,是冈底斯成矿带中段产出的重要矿床之一,发现以来一直备受关注。通过对甲玛矿区主要控矿因素的论述,说明了控矿因素对矿床的重要指示意义。甲玛铜多金属矿区主要位于西藏特提斯构造域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体)板片中南部,其主要矿体为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角岩型铜钼矿体。根据前人资料分析及实地勘察,可得出甲玛矿区控  相似文献   

6.
青海格尔木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尔却卡铜多金属矿床位于东昆仑祁漫塔格成矿带,为该区近年来发现的最重要矿床之一。本文通过对卡尔却卡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详细剖析,并结合其成岩成矿时代,认为卡尔却卡铜矿为广义斑岩型矿床,即以侵入体为中心的斑岩型-矽卡岩型矿床,外围赋存于沉积岩内的矽卡岩-热液型矿床和远离岩体的断层破碎带内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组成的斑岩矿床成矿系。  相似文献   

7.
<正>北衙金多金属矿床是三江特提斯成矿域中喜马拉雅期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的典型代表。以斑岩体为中心,北衙矿区向外可划分为产于斑岩体内部的斑岩型铜金矿;产于斑岩与北衙组碳酸盐地层接触带的矽卡岩型金铜铁矿;产于围岩层间界面或破碎带中的低温热液型金、铅、锌、银多金属矿;以及外生风化形成的砂砾粘土型金铁矿(和文言,2012,2014)。本文尝试通过对北衙金多金属矿区的钾质斑岩、蚀变斑岩、斑岩型矿石、矽卡岩、矽卡岩矿石、灰岩内热液脉型矿石、蚀变灰岩到灰岩的稀土元素组成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8.
环巴尔喀什-西准噶尔成矿省地处中亚成矿域核心区,古生代构造和岩浆活动强烈,成矿作用丰富多样,发育许多大型-超大型乃至世界级的金属矿床,包括斑岩型铜矿床、斑岩-石英脉-云英岩型钨钼矿床、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型(VMS)多金属矿床、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石英脉-蚀变岩型中温热液金矿床、与花岗岩有关的Be-U矿床、岩浆熔离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和豆荚状铬铁矿等,这些矿床集中分布,形成多处成矿带,包括哈萨克斯坦的扎尔玛-萨吾尔、波谢库尔-成吉斯和北巴尔喀什等成矿带以及新疆西准噶尔的萨吾尔、谢米斯台-沙尔布提和巴尔鲁克-克拉玛依等成矿带。哈萨克斯坦包含大型-超大型和世界级金属矿床的成矿带向东是否延入新疆西准噶尔?能否实现新疆西准噶尔找矿重大突破?都是备受关注的重大地质找矿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并结合作者工作基础上,根据成矿带的成矿构造环境、矿床类型、成矿特点和成矿时代,总结出成矿省至少发育九类成矿系统,即(1)奥陶纪-志留纪岛弧斑岩型Cu-Au成矿系统;(2)奥陶纪岛弧VMS型多金属成矿系统;(3)泥盆纪岛弧岩浆熔离型铜镍硫化物成矿系统;(4)泥盆纪与蛇绿岩有关的豆荚状铬铁矿成矿系统;(5)早石炭世岛弧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Cu-Au成矿系统;(6)石炭纪岛弧斑岩型-矽卡岩型Cu-Mo-Au成矿系统;(7)晚石炭世弧后盆地与花岗岩有关的Be-U成矿系统;(8)早二叠世岛弧或岛弧和陆缘弧过渡弧斑岩-石英脉-云英岩型Mo-W成矿系统;(9)早二叠世岛弧石英脉-蚀变岩型中温热液金成矿系统。对比研究发现境内外相邻成矿带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成矿系统,二者可以对接,新疆西准噶尔三条成矿带分别是哈萨克斯坦三条成矿带的东延部分,构成了成矿省北部的扎尔玛-萨吾尔Cu-Au成矿带、中部的波谢库尔-成吉斯-谢米斯台Cu-Au-Be-U多金属成矿带和南部的北巴尔喀什-克拉玛依Cu-Mo-W-Au-Cr成矿带。新疆西准噶尔具有形成大型-超大型矿床的成矿系统和成矿条件,有望实现找矿勘探的更大突破。  相似文献   

9.
<正>中鱼库矽卡岩型锌铅矿床位于华北陆块南缘Mo-Wo-Pb-Zn-Ag多金属矿集区南段。矿集区内一系列金属矿床围绕中酸性小岩体呈规律性分布,构成了一个从中心到外围的斑岩型-矽卡岩型-中低温热液脉型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中鱼库矽卡岩型锌铅矿床被认为是过渡带的典型代表(Cao et al.,2015)。前人主要针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闪锌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成矿年代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对该矿床的矽卡岩矿物学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中鱼库铅锌矿床矿体中的矽卡岩矿物进行野外  相似文献   

10.
2001年以前西藏冈底斯斑岩铜钼多金属成矿带未列入国家重要成矿区带,而随后的成矿、找矿理论认识和方法创新,致使该带找矿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新发现与评价了驱龙、甲玛、朱诺、雄村、努日、冲江、邦浦、蒙亚啊、洞中松多、查个勒等一系列大型-超大型矿床,仅探明的铜资源量就超过5 600万吨,形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的世界级铜多金属勘查开发基地;新发现的矿床主要分布在南部拉萨地体及弧背断隆带,空间上的分布表现出东西成带、北东成行、交汇成矿、近等间距分布的规律性;同位素资料展示5期斑岩成矿作用(213 Ma、173~165 Ma、~45 Ma、~30 Ma、17~13 Ma)、5期矽卡岩成矿作用(~112 Ma、~77 Ma、67~55 Ma、~41~37 Ma、~23~16 Ma)及2期浅成低温热液成矿作用(~126 Ma、~65~55 Ma);伴随着新特提斯洋的形成、俯冲、消减及印-亚陆陆碰撞,冈底斯带经历了增生造山、碰撞造山、陆内造山及均衡造山四大造山作用过程,揭示了含矿岩浆来源于不同时期俯冲的玄武质洋壳——以幔源物质为主、或以古老地壳为主、或以新生下地壳为主的部分熔融,形成了与不同造山作用相关的斑岩型-矽卡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岩浆热液脉型-热泉型等单一类型、或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等多种类型复合的一系列Cu-Mo-W-Ag-Sn-Au多金属矿床;复合造山过程中不同造山作用的叠加,使矿床展现出同源多位、同位多因、深源浅成、多因复成的成矿特征,并据此划分出晚三叠世与大陆弧岩浆有关的斑岩Cu-Au、中侏罗世与岛弧岩浆作用有关的斑岩Cu-Au、早白垩世与中酸性岩浆有关的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Fe-Ag-Pb-Zn(-Sn)、晚白垩世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Fe-Cu多金属、古新世-始新世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Fe-Cu多金属、古新世与陆相(次)火山岩有关的Ag-Sn-Au多金属、渐新世斑岩-矽卡岩型Cu-W-Mo(-Au)、中新世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Cu-Mo-Au-Pb-Zn-Ag、新生代热泉型Au-S-Cs矿床及盐类矿床等9大成矿系列;最后指出该带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索的科学问题,并预测朱诺矿集区仍有发现大-超大型斑岩铜矿床的潜力,将会成为冈底斯成矿带未来找矿最能取得重大突破的地区,为该带下一步的勘查工作部署与评价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文宝 《地质与勘探》2010,46(6):985-994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内产出的超大型矿床,其铜、钼、铅+锌、伴生金、伴生银资源量均达到大型及以上规模,该矿床也是成矿系列理论指导实践取得找矿突破的典型矿床。矿区的矽卡岩型主矿体呈层状、厚板状产于下白垩统林布宗组砂板岩、角岩(矿体顶板)与上侏罗统多底沟组灰岩、大理岩(矿体底板)的层间因推覆-滑覆构造引起的扩容空间内,矿体走向延长超过3000m,倾向延伸超过2200m,最大真厚度达250m。除了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是主要矿体类型外,矿区角岩型钼铜矿体与斑岩型钼铜矿体已经初具规模。角岩型矿体主要呈筒状分布于0~40线矽卡岩型矿体上部的角岩中,平面面积约0.8km2,矿体垂向最大延伸超过800m;斑岩型矿体已初见端倪,基本位于矽卡岩型矿体下部,但也有部分穿切矽卡岩型矿体。矿床中矿石的主要构造特征为浸染-细脉状,结构特征以热液交代作用形成的结构为主。矿石中主要的矿石矿物包括黄铜矿、斑铜矿、辉钼矿、黝铜矿和辉铜矿等,脉石矿石以矽卡岩矿物和石英为主。通过不同类型矿石中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测年,甲玛铜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时代介于18~10Ma之间,与青藏高原后碰撞伸展阶段成矿作用有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甲玛矿区矽卡岩是由斑岩结晶分异过程中分泌出的岩浆热液交代大理岩而形成。文章通过对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详细分析和讨论,提出该矿床成因是与斑岩成矿作用有关的斑岩-矽卡岩-角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12.
李莹  肖克炎  李楠  邹伟  张婷婷 《地球学报》2013,34(4):509-512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位于拉萨东约68 km 处,是冈底斯成矿带内与斑岩成矿作用有关的斑岩-矽卡岩-角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本文以矿床成矿系列和成矿地质异常理论为指导,开展了矿田构造分析、地球化学元素分带研究。文章运用三维建模及可视化技术建立矿区三维矿床模型,通过曲面模拟方法提取矿区控矿构造界面,查明了矿区构造界面对 Cu、Mo、Ag、Au 等元素的富集有绝对控制作用;矿区地球化学元素分带表现为浅部 Pb、Zn 至深部 Cu、Mo 的变化特征,矿区成矿中心空间位置的探讨说明矿区在ZK1616-ZK3216一带的深部存在隐伏含矿斑岩体。  相似文献   

13.
滇西北衙超大型金多金属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规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北衙金多金属矿床的找矿工作近年取得了重大突破,使金矿储量达到超大型矿床规模,共、伴生铅锌、银、铜、铁、硫矿也达到大-中型规模.对北衙矿床的成因类型和成矿规律的综合研究及地质勘查工作成果表明,矿床受控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与T2b碳酸盐岩的内、外接触带,属于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有关的矽卡岩-热液型金多金属矿床.矿床类型包括矽卡岩型、层间破碎带型(含硅-钙面型)、裂隙脉型以及表生作用形成的风化-堆积型.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是矿床形成最关键的控矿因素,以斑岩体为中心,从斑岩内部→接触带→外带→远程,成矿元素有从Cu-Au→Au-Cu-Fe→Au-Fe→Au-Fe-Pb→Pb-Ag的分带规律.北衙地区构造-岩浆-流体活动强烈,成矿物质来源丰富,矿化期次复杂且类型多样,成矿空间范围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深部及外围仍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4.
<正>广东大宝山钼钨多金属矿床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沙溪镇,是一个大型的钼钨多金属矿床。矿区内的主要矿床类型为矽卡岩型及斑岩型钨钼矿床、层状及脉状铜铅锌硫化物矿床以及风化淋滤型的褐铁矿矿床(刘莎,王春龙等,2012)。该矿床是华南地区重要的铜、铅、锌、硫产地,也是国内著名的钼钨矿床(刘孝善,周顺之等,1985),前人对于大宝山钨钼多金属矿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尤其是在其成矿的区域地质条件、成矿机理以及成矿模式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刘孝善,周顺之等,1985;刘姤群等,  相似文献   

15.
在综合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湘南及其邻区典型铋矿区的实际调查,将该区已知的原生铋矿床划分为与壳源改造型花岗岩有关的铋多金属矿床、与壳幔混熔型花岗岩有关的铋多金属矿床和与岩浆热液-热卤水叠加作用有关的铋多金属矿床三个成矿系列。前两个成矿系列包括辉铋矿-长石类、辉铋矿-石英类、辉铋矿-矽卡岩类和蚀变花岗岩型、云英岩型、石英脉型、磁铁矿-矽卡岩型、硫化物-矽卡岩型、斑岩型等;而后-成矿系列的矿床类型仅有碳酸盐岩-砂页岩组合类、似矽卡岩型。  相似文献   

16.
段召艳 《地质与勘探》2021,57(4):837-851
东炉房铜钼矿床位于扬子西缘坳陷带,是滇西北香格里拉地区近年新勘查评价的中型矿床,该矿床具大型规模远景。本次通过地质详查及综合研究工作,基本查明了矿床特征,理清了成矿规律,提出了深部及外围找矿预测区。研究认为:铜钼铅锌金多金属矿化与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复式侵入岩紧密相关,矿化蚀变具有斑岩型-矽卡岩型-中低温热液脉型成矿系统特征;矿区共圈定24条矿体,其中斑岩型钼(铜)矿体3条,矽卡岩型铜(钼)矿体14条,中低温热液脉型铅锌(金)矿体7条,具有由内到外,由高温至中低温为Mo(Cu)→Cu(Mo)、Fe→Pb、Zn、Au的斑岩成矿系统元素分带特征;结合矿区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矿区外围及深部圈定3处寻找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钼多金属矿找矿靶区。该矿床的评价对区内寻找同类型矿床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吴宁 《华东地质》2020,(1):45-53
安徽池州乌谷墩银钼多金属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贵池矿集区,属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型矿床。文章研究了乌谷墩银钼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条件,分析该矿床的找矿潜力,按照成矿缺位理论,预测了不同类型矿体的找矿方向。乌谷墩银钼多金属矿区具有寻找中-大型多金属矿床的前景,"成矿系统分析+立体填图+钻探验证"的深部找矿思路和工作方法对该矿区及周边地区寻找盲矿体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西藏努日矿区属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克鲁-冲木达矽卡岩亚带,通过多年地质普查工作,初步形成大型层矽卡岩型铜钨钼多金属矿床.本文通过对层矽卡岩型铜钨钼矿体地质特征、矿石质量、矿石类型、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等研究和分析,显示出热水环流和深部侵入岩浆热液的叠加和富集成矿作用特点,为矿区深部寻找斑岩型铜多金属矿提供依据和预测.  相似文献   

19.
南盘江—右江盆地具独特的盆地构造演化历史和背景,是西南低温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发育有Au-As-Sb-Hg-Tl等低温热液矿床,金锑成矿作用与盆地构造演化密切相关。本文系统总结南盘江—右江盆地构造演化过程和历史,分析盆地演化对沉积地层、沉积相带分布、古地理变迁等的控制作用。盆地内金锑矿床受构造和有利岩性组合控矿明显,结合南盘江—右江盆地内Cu-W-Sn-Pb-Zn-Au-Sb-Hg等矿床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探讨盆地构造演化与金锑成矿作用和成矿效应的关系。类比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多金属矿床最新研究成果,建立南盘江—右江盆地以陆内斑岩型铜矿床为中心,上部或边部矽卡岩型铜矿床、脉状钨-锡-银-铅-锌矿床和远端低温热液金-银-锑-汞矿床的找矿预测模型,模型对南盘江—右江成矿区深部斑岩型矿床或与斑岩体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的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北衙超大型金多金属矿床位于扬子陆块西缘与三江特提斯造山带的结合部位。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北衙金多金属矿区内的矽卡岩型(金铜铁)、斑岩型(铜金钼)及外围碳酸盐岩等地层中的似层状热液型(铅锌银)矿床系列为与富碱斑岩体侵位活动有关的,由岩浆分异热液并逐渐演化形成的斑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