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多龙矿集区尕尔勤铜金矿砂金矿物学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豪  宋扬  郑明  方颖 《地质论评》2021,67(Z1):67z1179-67z1180
正多龙矿集区位于西藏羌塘地体南缘,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是我国藏西北地区最重要的铜多金属资源基地之一。区内发育有铁格隆南、多不杂、波龙、拿若、拿厅、色那、赛角、尕尔勤、地堡那木岗等众多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累计铜资源量超过2000×10~4 t,伴生金资源量超500 t,  相似文献   

2.
藏北多龙斑岩铜金矿集区综合信息找矿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藏北多龙矿集区产出环境和成矿动力学背景在青藏高原斑岩铜矿中独具特色,目前已经发现了多龙、多不杂、拿若、荣那等超大型—大型斑岩铜(金)矿,其有效找矿模式亟待研究总结。典型矿床的综合信息找矿模型研究对于进一步开展矿体定位预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认为多龙矿集区铜金矿体产于花岗闪长斑岩体内及岩体边部的黄铁绢英岩化和青磐岩化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及火山岩中。自含矿斑岩体中心向外存在中心对称分布的3个蚀变带,依次为弱钾化带、绢英岩化带和黄铁矿化-角岩化带。根据地、物、化、遥异常套合特征,划分出"三带五田"。"三带"为呈北西向雁列状排列的拿若—色那—尕尔勤铜金矿带、多不杂—波龙—铁格隆南铜金钼矿带和地堡那木岗铜金矿带;"五田"为拿若—赛角—荣那矿田、尕尔勤矿田、地堡那木岗矿田、波龙—多不杂矿田和铁格隆南矿田,并分别厘定了各矿田的基本组成与矿床地质特征。通过地、物、化综合异常分析,建立了"四位一体"找矿模式。指出铁帽、孔雀石化和蚀变花岗闪长斑岩体为地表寻找斑岩铜矿的直接标志;低磁异常间接反映遭受蚀变的花岗闪长斑岩体成矿母岩;激电高极化异常直接反映斑岩型铜矿体两翼的黄铁矿化带,间接反映硫化物带包裹着铜矿体;Cu、Au元素高异常反映成矿元素的区域富集。以此为基础,对拿若、荣那矿区掩埋矿体运用了"四位一体"找矿模式,发现隐伏斑岩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3.
孙嘉  段先哲  李玉彬 《矿床地质》2021,40(5):1085-1099
西藏多龙矿集区发育世界典型的斑岩铜矿系统,文章选取区内多个代表性矿床开展硫同位素研究,并结合前人数据,为探讨该成矿系统成矿物质来源、流体演化过程提供了新证据.研究表明,波龙、拿若、拿厅、拿顿和铁格隆南矿床δ34S平均值相似(接近于0),指示含矿岩浆提供了各矿床所需的硫元素.此外,区内典型矿床流体演化过程可分为2类:①流体演化主要受控于温度变化,表现为δ34S随温度降低而降低(如拿顿矿床);②流体演化受温度和氧化还原状态共同影响,表现为δ34S随温度降低而升高(如:波龙和拿若矿床),或是随温度降低,δ34S波动变化范围较大(如拿厅和铁格隆南矿床).结合岩相学证据,文章推测热液体系氧化还原状态的变化是由水岩反应所导致,最后,文章提出多龙矿集区内矿化阶段硫化物通常具有较低的δ34S,指示成矿流体为高氧化性流体,并且该特征在类似矿床的找矿勘查工作中也可发挥积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蒋少涌  徐耀明  朱志勇  周巍  孔凡斌  孙岩 《岩石学报》2013,29(12):4051-4068
九瑞地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最重要的铜金多金属矿集区,成矿作用可分为海西期喷流沉积期及燕山期岩浆热液期,其中燕山期的构造-岩浆热事件对成矿至关重要。本文在详细的野外矿田构造-地层-岩浆岩调查与分析及室内成岩成矿机理研究基础上,对九瑞矿集区构造系统、岩浆系统和成矿系统进行了综合研究。梳理厘定出该区主要控岩成矿断裂构造为NEE(近EW)向脆韧性走向叠掩逆冲断裂带和SN(近SN)向张扭性横向破碎断裂带。两组断裂形成“井”字形的构造格架,制约着该区的岩浆岩分布并与成矿密切相关。区内岩浆岩种类繁多,与成矿有关的主要是花岗闪长斑岩和石英闪长玢岩。两类岩体侵位的时期都集中在燕山早中期(138~148Ma)。其产状一般为岩株、岩锥、岩枝和岩墙等。岩枝、岩墙多沿NEE向逆冲断层带,尤其是沿其特有的“Y”字形断裂分布。而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岩株、岩锥则都侵位于NEE向和SN向断裂的交汇处。本文特别强调前人关注不够的SN(近SN)向张裂带及其控岩成矿作用。在本区确定的4组SN向张扭性带中,其中第2组宋家湾-严家村一线同NEE断裂带的几处交汇处是值得进一步详查的预测区。九瑞矿集区矿床成因类型主要包括矽卡岩型、斑岩型(包括隐爆角砾岩型)、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和热液脉型等。在不同矿区,各种不同成因类型的矿床可以叠加复合为不同的矿床式,如①武山式(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矽卡岩型矿化);②丰山洞式(矽卡岩型+隐爆角砾岩型矿化);③城门山式(斑岩型+矽卡岩型+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化);④洋鸡山式(隐爆角砾岩型+斑岩型矿化)。  相似文献   

5.
郑之宏  刘朝强 《安徽地质》2017,27(4):263-264,273
西藏多龙矿集区位于特提斯成矿域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目前区内已经探明了多不杂等五处超大型斑岩铜矿,并发现拿顿等多处铜矿(化)点,通过对已知矿体成矿规律研究,进一步探讨、圈定找矿靶区,以期获得新的重大找矿突破。  相似文献   

6.
西藏多龙超大型铜(金)矿集区成矿模式与找矿方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对比研究,认为多龙矿集区内斑岩型、隐爆角砾岩筒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等三种共生矿床类型属同一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产物,空间上分别位于这一成矿系统低位域、低位域顶部及高位域,其空间相对位置可作为成矿系统内相关类型矿床的勘查找矿标志。基于深部岩体的识别和矿田构造格架的建立,完善了多龙矿集区深部岩浆在地壳浅部就位和成矿的过程,构建起多龙矿集区区域成矿模式。根据该成矿模式,多龙矿集区尕尔勤、地堡那木岗及矿集区南东部等地区是下一步开展矿产勘查的有利区块;矿体形成后可能被成矿后构造错断,这一认识可以作为寻找深部隐伏矿体的勘查依据。最后指出这一成矿模式对区域找矿方向的指示意义,认为区域找矿预测中应加强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生代古陆边缘岩浆弧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剥蚀与保存机制的研究;用于识别深部岩体的非常规找矿新方法可应用于斑岩相关矿床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色那铜金矿是多龙矿集区内新近发现的又一个具有巨大找矿潜力的斑岩型矿床。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区内与成矿具有密切关系的石英闪长玢岩体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区内斑岩为准铝质—过铝质岩类,高钾钙碱性—钙碱性系列,属于I型花岗岩类。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显示为以富集轻稀土为特征的右倾型,且轻稀土分馏明显,而重稀土分馏不显著;δEu=0.89~1.05,显示无明显Eu异常,表明斜长石的结晶分异作用不明显;δCe介于0.84~1.51之间,平均值为1.08,无明显Ce异常。微量元素总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La、Sr、Sm,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Ti等,显示出岛弧岩浆特征,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显示其形成于岛弧环境。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演化,表明色那铜金矿床可能形成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北向俯冲阶段。  相似文献   

8.
王俊华  代晶晶  吴亚楠 《地质论评》2016,62(S1):277-278
多龙矿集区位于西藏改则县多龙地区,属青藏高原藏北腹地,地处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北缘(代晶晶等,2010)。工作区平均海拔约为4530 m,面积约200 km2。多龙矿区为多金属矿集区,矿产资源丰富,且具有良好的地质背景及构造特殊性,曾备受中外地质学者青睐。多龙地区迄今发现的矿产资源有斑岩铜矿及其它的金、银、铜、铬等,种类繁多,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江少卿等,2014)。对于多龙矿集区进行地质环境遥感解译,从宏观角度研究该地区生态环境现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胶东是我国最重要的黄金基地,近年来深部和海域隐伏区找矿又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在莱州三山岛北部发现了海域超大规模金矿床。这一矿床与位于其南侧的三山岛矿区的深部主矿体相互连接,实际上为同一矿体,矿体全长超过3km,最大斜深超过1.7km,金资源总量超过500t,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单一金矿体。矿床赋存于三山岛断裂下盘,为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其规模最大的4号矿体,赋存标高-796~-1736m,矿体走向长1446m,倾向最大延深1072m,平均厚度30.91m,平均品位5.23g/t。矿床由浅部矿体群和深部矿体群组成,二者均分布于控矿断裂倾角平缓和由陡变换的转折部位,构成由浅部至深部的台阶式分布特征,称之为阶梯式成矿模式。浅部第一台阶矿体赋存于-600m标高深度以上,矿体倾角25°~50°;深部第二台阶矿体赋存于-1000m标高以下,矿体倾角35°~40°。第一台阶与第二台阶的矿化特征有差异,后者矿体资源量多、规模大、厚度厚、品位高。控矿断裂——三山岛断裂的产状变化大,沿走向S形拐弯特征明显,沿倾向总体上显示浅部倾角陡深部倾角缓的铲式特点,且呈现倾角陡、缓交替变化规律,形成阶梯式断层。断裂下盘变形强,构造带厚度大;沿倾斜方向由浅部至深部,断裂带宽度变大、韧性变形特征增强、成矿空间增大,矿体厚度增大。这些特征指示,三山岛断裂具有铲式正断层性质。三山岛断裂的形成可能与郯庐断裂活动有关,郯庐断裂于早白垩世发生左行走滑时,在其东侧产生SEE向的伸展作用,形成了包括三山岛断裂在内的胶东地区的伸展构造。胶东侏罗—白垩纪岩浆活动强烈,玲珑型花岗岩、郭家岭型花岗岩、伟德山型花岗岩、崂山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该区经历了由华北-扬子构造体系向欧亚-太平洋构造体系和由挤压机制向伸展机制的转换,由EM1型富集地幔向EM2型富集地幔演变。金矿的同位素年龄与壳幔混合源伟德山型花岗岩及相关中基性脉岩的形成时代一致,均形成于早白垩世。早白垩世岩浆活动在金成矿中起到了"热机"作用,使围岩中的金活化,并将地幔中的金携带上来,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白垩纪,中国东部软流圈上涌,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在胶东地区,受早白垩世壳幔混合型大规模深部岩浆热隆影响,侏罗纪形成的壳源型玲珑岩基强烈隆升,其上覆的变质岩层发生大幅度拆离滑脱,形成拆离断层,三山岛断裂、焦家断裂和招平断裂均是热隆-伸展体制下的铲形下滑断裂,属拆离断层的组成部分。这种热隆-伸展构造为金矿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岩浆活动为金矿形成提供了适宜的物源、热源和流体,伸展拆离构造为金矿成矿提供了有利空间,构造、岩浆、流体的耦合造成了胶东型金矿大规模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矿田构造–岩相填图为主要方法,研究确定矿田构造和岩浆-热力构造类型及矿床类型,进行成矿富集中心的圈定及找矿预测,是矿田构造背景复杂地区的有效调研方法之一。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矿带多期构造–岩浆活动强烈,断裂发育,以印支晚期岩浆侵入成矿与找矿进展较大。本次选择景忍–虎头崖、卡尔却卡B区、乌兰乌珠尔三个矿田区,进行1∶10000构造–岩相填图,填制了三个矿田区岩浆–热力构造类型分布图,认为晚三叠世岩浆侵入作用是该区多金属大规模成矿的主要内因,叠加其上的不同方向断裂控矿作用不同,近东西向和北西西向断裂控矿显著,明确了各矿田构造背景和印支期岩浆侵入形成的花岗斑岩+矽卡岩+断裂带热液成矿的模式,厘定了岩浆–热力构造的识别标志,即主要是印支晚期中酸性侵入岩、花岗斑岩、矽卡岩带、大理岩带、接触交代蚀变带、断裂破碎带叠加热液蚀变带等,圈定了成矿和找矿富集中心。  相似文献   

11.
西藏冈底斯东段构造演化及铜金多金属成矿潜力分析   总被引:54,自引:6,他引:54  
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的综合研究表明,西藏冈底斯东段蕴含着巨大的找矿潜力,矿化类型齐全,以斑岩型及喷流型为主。与构造演化相关形成四大成矿系列:与新特提斯洋壳俯冲作用(125-96Ma)有关的岩浆型(Cr,Pt,Cu,Ni)矿床系列及喷流型(Cu,Pb,Zn,Ag)矿床系列;与弧-陆碰撞造山作用(85-50Ma)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型(Au,Ag,Pb,Zn,Sb)、构造蚀变岩型(Au)及矽卡岩型(Cu)矿床系列;与造山期后伸展走滑作用(22-12Ma)有关的斑岩型(Cu,Mo)、隐爆角砾岩型(Cu,Au,Pb,Zn)、剪切带型(Au,Ag,Sb)及矽卡岩型(Cu,Fe)矿床系列。由俯冲杂岩带向北,具有由结晶分异型(熔离型)-剪切带型(蚀变岩型)-矽卡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斑岩型-斑岩型十喷流型-喷流型-热液充填交代型的分带趋势,成矿总体显示出同源多位、同位多期、深源浅成、多因复成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正>多龙矿集区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北部的改则县境内,地处羌塘-三江复合板片南缘,班怒缝合带北侧,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近年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的资源评价工作取得了突出的进展,相继发现多不杂、波龙超大型斑岩铜金矿床和外围的拿若铜金矿、荣那铜金矿、拿顿铜金矿、色拉铜金矿、地保那木岗铜矿、铁格龙金矿、尕尔勤铜金矿等矿床点,揭示出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成矿条件优越和巨大的找矿  相似文献   

13.
东昆仑成矿带主要经历了元古宙、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四个发展期或构造旋回期。其中,中生代构造-岩浆-成矿活动对区域铜金多金属大规模成矿具有重要作用。以区域性深大断裂控矿为主线,研究分析青海东昆仑构造-岩浆-成矿作用与主要矿产分布特征,探讨区域成矿规律及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条件,提出了岩浆热液型铜金多金属矿床的勘查思路与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4.
15.
1成矿地质背景多不杂-波龙(多龙)矿集区位于羌塘—三江复合板片南缘,斑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多龙矿集区内,地理坐标为东经83°16′05″—83°45′40″,北纬32°42′20″—32°54′10″。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部属于羌塘—三江复合板片,其南部则属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该缝合带沿线可见蛇  相似文献   

16.
孙嘉  毛景文  姚佛军  段先哲 《岩石学报》2017,33(10):3217-3238
西藏多龙矿集区(包括多不杂、波龙、拿若和铁格隆南(荣那)四个大型-超大型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目前已探明铜的资源量超过1600万吨,金大于200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找矿勘查工作现在正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多龙矿集区为例,系统讨论了该矿集区与成矿作用相关的岩浆岩的成因、成岩与成矿作用的相互关系并初步提出了针对该缝合带斑岩铜金矿床的找矿勘查步骤和标志。全岩地球化学、Sr-Nd-Hf同位素、造岩矿物化学成分等实验结果表明多龙地区与成矿作用相关的岩浆岩形成于壳幔混合作用并伴有俯冲沉积物的加入,岩浆在演化过程中还经历了一定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和基性岩浆的注入并最终侵位至地壳浅部或喷发出地表。研究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地幔源区,随后金属元素在富水(≥4%H_2O)和较高氧逸度(ΔNNO0.5)的岩浆环境下运移至地壳上部(距地表2.5~7.5km)岩浆房中,由于成矿物质(Cu、Au和H_2O)在中酸性岩浆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压力降低而降低,因此侵位较浅的岩浆房更容易发生含矿流体的出溶并最终形成斑岩铜金矿。研究提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斑岩型铜金矿的找矿勘查工作可按以下步骤和找矿标志来进行:(1)通过Nd、Hf同位素填图确认地幔组分相对较多的侵入岩分布区为成矿远景区,该区域岩石学特征可能表现为暗色包体(MMEs)大量发育;(2)通过角闪石、锆石等矿物开展氧逸度填图进一步圈定重点找矿勘查区,岩浆岩中角闪石的发育往往预示着较好的成矿潜力;(3)在重点找矿勘查区内通过岩浆磁铁矿中V、Ti含量对斑岩体的含矿性进行快速判定,具有较低V、Ti含量的斑岩体通常为含矿性较好的斑岩体。此外,富水(角闪石发育)、含矿质(黄铜矿呈他形晶粒状产出)、侵位浅(气相包裹体与多相包裹体共同产出)、并有蚀变矿物(次生黑云母、绿泥石)发育的中酸性岩体也可指示较好的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17.
闫国强  王欣欣  黄勇  刘洪  黄瀚霄  田恩源  赖杨  赵晋 《地质学报》2018,92(10):2138-2154
努日超大型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冈底斯成矿带发现的首例白钨矿矿床,通过对矿区不同产状、岩性的岩浆岩开展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锆石U- Pb年代学、Re- Os同位素、Sr- Nd- Pb- Hf同位素等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努日矿区岩浆岩演化序列为石英闪长玢岩(93.42±0.76 Ma)→安山岩(92.04±0.71 Ma)→黑云母花岗岩(50.46±0.56 Ma)→花岗闪长斑岩(24.83±0.21 Ma),从高钾钙碱性到钙碱性系列均有分布,其中石英闪长玢岩含SiO2 57.19%~58.23 %, K2O 1.71%~2.2%, 总碱含量高(5.28%~5.77%), 含A12O3 14.14%~16.45%,CaO含量中等(2.33%~4.11%),里特曼指数(σ)为1.79~2.07,铝指数(A/CNK)为0.77~0.82,Mg#指数47.19~49.51, 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U、Pb、Ba、Th,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REE/HREE为10.25~11.07,具有弱的Ce异常,相对较低的87Sr/86Sr初始比值(0.7039~0.706),具有埃达克岩特征;安山岩含SiO2 54.17%~60.27%, K2O 1.78%~2.25%, A12O3 17.89%~22.65%。里特曼指数σ为1.32~2.34,铝指数(A/CNK)为0.91~1.54、Mg#指数48.14~52.04, 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U、Ba、Th,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REE/HREE为986~1694,具有明显的的Eu负异常,为正常岛弧岩浆岩特征;黑云母花岗岩含SiO2 64.90%~66.12 %, K2O 2.31%~23.86%, 总碱含量高(6.47%~7.01%), 含A12O3 15.52%~16.15%、CaO含量中等(2.33%~4.11%),里特曼指数σ为1.45~2.17,铝指数(A/CNK)为0.93~1.02,Mg#指数28.49~36.55, 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U、Pb、Ba、Th,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REE/HREE为6.26~7.29,具有强的Eu负异常,小于大陆地壳值的87Sr/86Sr初始比值(0.704488~0.704584),具有岛弧岩浆岩特点;花岗闪长斑岩含SiO2 59.12%~74.97%, K2O 0.83%~3.67%, 总碱含量高(2.77%~6.89%),含A12O3 11.31%~17.06%、CaO含量中等(5.32%~6.22%),里特曼指数σ为0.24~2.64,铝指数(A/CNK)为0.75~0.93,Mg#指数35.11~51.57, 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U、Ba、Th,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REE/HREE为9.866~16.93,具有弱的Eu负异常,其87Sr/86Sr初始比值(0.705745~0.706073),稍小于大陆地壳,其εHf(t)为2.76716~8.66174,暗示来源于新生的大陆地壳,具有埃达克质岩特点。黄铜矿Re- Os同位素特征显示矿区存在三期矿化事件,与矿集区内成矿事件吻合较好,对于指导下一步矿集区寻找不同时代成矿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东段与斑岩-夕卡岩成矿系统有密切联系的超大型铜多金属矿床。矿床以夕卡岩—斑岩型铜钼铅锌(金银)矿体为主,其现阶段工业开采以夕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为主。矿区受区域构造影响较大,其形成的次一级断裂及褶皱横穿矿区,并控制着成矿岩体的产出状态。而当前关于甲玛矿床构造控矿方面的文献见之甚少,因此本文从构造因  相似文献   

19.
斑岩型Cu-Au矿与浅成低温热液型Cu-Au矿床常常具有空间上的联系.如紫金山斑岩-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张德全等,2005,2003,2001).在菲律宾吕宋岛北部的Mankagan地区,石英闪长斑岩脉侵入于中新世变质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基底岩石中,斑岩Cu-Au矿和浅成低温热液型Cu-Au矿之间具有很好的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20.
序近年来对岩浆形成过程中递增熔融和分离结晶规律的认识已有长足的进展,对上地幔源演化的理解也更为深入。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痕量技术的应用更是硕果累累。在太古宙地质体研究中应用主要痕量元素的模型法是利用标准岩石混合模式(如 Wrisht 和Dehevty 1970年所作),Rayleigh 定律,平衡和分离熔融公式(Neumann 等1954;Shaw 1970;Manson,1978;Allegre 和 Minster,1978)。地球化学模型法是采用分配系数 Kd,Kd 等于某个特定元素在固相中的浓度被它在共生液相中的浓度来除。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