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地震震级是利用观测仪器记录地面质点运动参数来确定地震强弱的一种标度。震级标度除了随观测的地动参数(如位移、速度)而导外,还始终与地震波震相、频率及观测仪器联系在一起。即使对于特定的震相(例如体波),震级仍然依赖于使用的地震波频率与地震仪。由于长期以来,有人企图把测定震级的物理基础建立在把“震级”理解为地震波能量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比和分析了天津遥测地震台网井下地震波地动位移和地动速度记录的特点,结果表明:(1)台网增加速度记录有利于地震参数的测定,是位移记录的必要补充;(2)有利于监测本区微震活动;(3)是提高平原地区遥测地震台网控震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基于地震波传播的三段几何衰减模型,在Matlab平台下开发体波Q值求解计算程序。该程序直接读取地震sac数据记录、仪器参数文件,根据仪器参数文件生成仪器幅频响应,对地震S波数据记录实现去仪器响应、去噪声后,得到其位移幅度谱,对多个台站地震记录位移谱进行反演,求取体波Q值。该软件实现以上算法的系列流程,并利用相关控件优化使用者的数据处理过程,操作简单方便,同时根据地震实时产出Q值,有助于分析震前、震后区域Q值变化,积累地震预报经验。  相似文献   

4.
龙岩台地震仪记录到的地动位移通常比别的台大。或者是比震中距大致相同的台大,或者是比震中距小的台大,或者是在福建台网中龙岩台的地动位移最大,最大的可比别的台大十多倍。例如,1981年1月25日04点50分巴布延群岛(19.4N,120.7E)3.6级(ML)。莆田地震台(S—P72.9s)南北向地动位移为0.02μ,东西向为0.03μ。龙岩台(S—P77.3s)南北向地动位移为0.31μ,东西向为0.37μ。可见,龙岩台震中距略大于莆田,而地动位移比莆田台大11倍(E—W)和14倍(S—N)。不管是台湾地震,海上地震还是陆地上的地震,龙岩台记录到的地动位移都偏大。说明龙岩台对地震波振幅有放大作用。表1给出一个震例。龙岩地震台地动位移偏大问题,引起了福建地震局和龙岩地震台的重视,经过多年的  相似文献   

5.
数字地震仪系统传递函数的一种计算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颜其中  何家斌  高杰 《地震学报》2003,25(6):667-67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地震观测大量采用数字地震仪系统 ,并将逐步取代原模拟记录系统 ,这是地震观测工作中的一大飞跃 .它使我们有可能更快地进行大震速报 ,更方便地从地震记录中获取更多、更真实的来自地球内部介质和震源过程的信息 ,从而进行更深入的地震科学研究 .由我国港震公司生产的速度型数字地震仪系统包括FBS 3A宽带反馈式地震计 ① 、EDAS 3型地震数据采集器以及电信传输系统和计算机系统 .当地震发生时 ,仪器记录了地震信号 ,而我们从计算机中读出的信号只是一些无量纲整数 ,并非是真正的地动速度或地动位移 ,它必…  相似文献   

6.
陈培善 《地震学报》2012,34(1):125-126
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站观测报告"(简称"月报").其中,国内及邻区给出M≥4.7的事件,全球给出M≥6.0的事件、"月报"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按月做出.本目录中的发震时刻采用协调世界时(UTC);为了方便中国读者,也给出北京时(BTC).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参考地区名,它仅用作查阅参考,不包含任何政治意义;还给出测定震源位置的台数(n)和标准偏差(SD).面波震级Ms是对中周期宽频带SK地震仪记录,采用北京台1965年面波震级公式Ms=lg(AH/T)+1.66 lg(△) +3.5(1°<△<130°)求得.AH是两水平分向最大面波位移的矢量合成位移.Ms7是对763长周期地震仪记录,采用国际上推荐的面波震级公式Ms7 =lg(Av/T)+1.66 lg(△)+3.3(20°<△<160°)求得.Av是垂直向面波最大地动位移.mb是短周期体波震级,ML是近震震级.为避免混乱,震级之间一律不换算.为方便读者,还给出美国NEIC定出的面波震级Msz和短周期体波震级mb.  相似文献   

7.
陈培善 《地震学报》2012,34(4):578-579
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站观测报告"(简称"月报").其中,国内及邻区给出M≥4.7的事件,全球给出M≥6.0的事件."月报"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按月做出. 本目录中的发震时刻采用协调世界时(UTC);为了方便中国读者,也给出北京时(BTC).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参考地区名,它仅用作查阅参考,不包含任何政治意义;还给出测定震源位置的台数(n)和标准偏差(SD). 面波震级Ms是对中周期宽频带SK地震仪记录,采用北京台1965年面波震级公式Ms=lg(AH/T)+1.66lg(△)+3.5(1°<△<130°)求得.AH是两水平分向最大面波位移的矢量合成位移.Ms7是对763长周期地震仪记录,采用国际上推荐的面波震级公式M7=lg(Av/T)+1.66lg(△)+3.3(20°<△<160°)求得.Av是垂直向面波最大地动位移.mb是短周期体波震级,ML是近震震级.为避免混乱,震级之间一律不换算.为方便读者,还给出美国NEIC定出的面波震级Msz和短周期体波震级mb.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苍山5.2级地震为例,探讨了同震位移烈度方法在山东地区地震预警中的应用,着重介绍了同震位移烈度在预警中的自动化产出。同震位移烈度方法在强震后可以快速地得到极震区的烈度分布,能够满足地震预警的要求,但首先要建立研究区域的格林函数和断层参数的数据库,震后根据地震预警中快速定位的结果按距离最小原则调用数据库中震源附近网格点的格林函数和断层信息,生成断层模型,后台计算同震位移的分布,再通过同震位移和烈度的经验对应关系快速自动化产出发震区周围的烈度分布结果,这对强地震预警、震后快速灾害评估和应急救援都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提出在任何一个地震台上,仅用本台的地震图,可能开展的科研工作有:震相特征,观测走时,方位异常,地动位移,震级标度,地震性质,地震活动和观测技术等项内容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五大连池火山区域地方震资料,选取信噪比高、定位准确且震中位于火山区域的39个地震,根据地震波传播的三段几何衰减模型,使用地震记录位移谱,去除仪器响应、背景噪声,反演求取各频点f的S波Q值,拟合获得火山区体波Q值与f的关系为Qf)=221.7f0.452,计算得到老黑山、火烧山附近区域Q值与f的关系为Qf)=152f0.600,与国内外其他区域体波Q值进行对比,并结合火山区地质构造活动,分析五大连池火山区体波Q值特征。  相似文献   

11.
辽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全部采用速度记录。我们将地动速度转换为地动位移,并统计出相应的最大振幅、周期,根据短周期地震仪近震震级公式ML=lgAμ+R(△)+S对各遥测台站对不同震级所能控制的距离进行了计算,得到台网监测范围。台网基本上能够控制我省中部ML≥2.0以上地震和全省及邻近海域ML≥3.0以上地震。  相似文献   

12.
马文涛 《中国地震》1994,10(2):144-151
本文提出了体波单震相测定震源机制的方法。按理论地震图公式,直达P波和S波地表垂直分量位移由地震矩,震源幅射和介质响应之积组成。我们将其变换成地震矩,假定断裂参数的单位地震矩单震相理论子波和待守断裂参数与假定断裂参数辐射函数之商的乘积,在各台理论与实际体波单震相最大振幅的最小二乘法中求解出震源参数,利用CDSN数字台网资料,我们分析了青海共和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表明,1990年4月26日Ms=6.7  相似文献   

13.
在近震范围内,用S波的最大地动位移来确定震级,当S_(11)、S_(i_1)或S_(i_2)成为S波中的最大者时,会使所确定的震级偏大。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用S的最大地动位移来取代S波,能使计算结果得到改善。S_(i_1)是横波在地表面和莫霍界面各反射1次而成,S_(i_2)是横波在地表面反射1次和莫霍界面反射2次而成,本文给出了它们的走时曲线。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地震台网监测能力和监控范围估算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安徽省“十五”数字地震台网由21个子台组成。我们根据测试记录的数据,将地动速度转换为地动位移,根据短周期地震仪近震震级公式ML=lgAμ+R(△)+C,对各台站不同震级所能控制的距离进行了计算,得到台网监测范围。台网基本上能够控制安徽省中部ML≥2.0地震和全省ML≥2.5地震。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烟台、莱阳、五莲等6个地震台1980—1988年间短周期地震仪的记录资料,统计了1158个地震的水平向地动位移A_(μH)和垂直向地动位移Aμz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平向地动位移普遍大于垂直向地动位移,统计关系式为A_(μH)=1.237—1.838A_(μZ)。利用这些地震的水平向和垂直向地动位移分别计算了水平向震级M_(LH)和垂直向震级M_(LZ),而后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为水平向震级比垂直向震级平均偏高0.152级。另外分析讨论了M_(LH)与M_(LZ)的偏差与震中距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高层错位转换结构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对一座带错位转换结构的高层结构模型进行了振动台试验和理论分析研究。试验中发现,在7度小震和中震阶段错位转换结构对结构模型相对位移包络图影响不大。但随着第2转换层上一层的开裂,相对位移包络图在场地波输入时会在第2转换层上一层呈现一定程度的突变。结构加速度分布规律与输入地震波频谱特性有关,在场地波输入中震和大震阶段,加速度反应突变会出现在两个转换层处。由于转换层质量较其他楼层大,从而地震作用亦在两个转换层处形成突变。层间位移角则在两个转换层上一层形成突变,且转换刚度较大层其突变幅度较大,两个突变近似在同一时间内发生。对比双向和单向输入时的层间位移角结果,双向输入加剧层间位移角的突变。采用三维有限元程序对结构模型进行了计算分析,从整体上讲,频率、主振型、加速度和位移时程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但在层间位移角突变上,计算值反应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7.
地动位移速算的一段BASIC程序刘建明(中国四川626001姑咱地震台)近震震级计算公式ML=lgAμ+R(Δ),右边第一项是水平向地动位移算术平均值的常用对数。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须查周期对应的放大倍数,尤其地震个数较多时很繁烦。笔者根据lgAμ的...  相似文献   

18.
金寨地震台数字地震仪的监测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目前各类仿真记录的震级计算公式及近年金寨地震台台基的地动噪声有效值,结合各区域震相识别经验等设定了可检测地震的首至P波震相振幅、S波和面波的最大振幅与台基地动噪声有效值的比值,并分别计算和分析了金寨台宽频带数字地震仪仿短周期(DD-1仪)记录的近震监测能力、仿中长周期记录的远震监测能力及仿长周期(763仪)记录的远震和极远震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一种新的波函数组合法,将体波与面波特征函数组合求解不规则河谷地形在不同波型以不同角度入射的非一致位移输入问题.新方法严格满足不规则河谷散射表面自由条件,克服了目前波函数函数展开法不能完备表达二维不规则地形散射问题的缺点.数值算例表明波函数组合方法具有精确、稳定、计算量小的特点,可以应用于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的非一致输入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地震能量估计、地球物理反演以及震源研究都与真实地动位移有关,由地震图来恢复地动位移是现代地震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由于CDSN(中国数字地震观测台网)观测系统的传递函数的绝对值在低频端和高频端都分别趋近于0,故直接使用FFT及其反变换恢复地动位移会引入虚假的长周期和短周期成分。为了清除这些虚假的频率成分,本文介绍了一种迭代方法的程序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