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铅锌矿是西藏特色优势矿种之一,主要发育在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成矿带。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虽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成矿带南北相邻,但在铅锌找矿方面始终没有突破。近年来,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铜多金属矿资源基地调查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其中,在班戈岩浆弧的外围发现了长给铅锌矿床。长给铅锌矿成矿类型为矽卡岩型,铅锌矿体赋存于石榴子石矽卡岩和石榴子石透辉石矽卡岩中,成矿作用可划分为矽卡岩、退化蚀变、石英-硫化物和方解石-硫化物4个阶段。矿石硫化物的S同位素在-2.5‰~+2.6‰之间,反映成矿物质来源与岩浆作用有关。与长给铅锌成矿事件有密切关系的花岗闪长斑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为(139.38±0.48)Ma(MSWD=0.41,n=25),与班戈岩浆弧早期活动一致,暗示成岩成矿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南缘早白垩世洋壳俯冲事件有关。在区域找矿方面,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段中生代存在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4期成矿作用,可能保存与班公湖-怒江洋壳俯冲有关的成矿系统。在矿区预测方面,判断长给矿床岩浆与围岩发生了较强烈的物质交换,成矿流体充足,且远端的矽卡岩尚未发现,建议下一步勘探工作仍以铅锌为主攻矿种,有望取得找矿新发现。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兴海县赛什塘铜矿的斑岩型矿化特征及其找矿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海省兴海县赛什塘铜矿床中局部具斑岩型矿化的特征,该矿区中酸性侵入岩发育并具明显的多期次和多类型.该类铜矿化发生于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末期的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斜长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爆破角砾岩中,围岩蚀变强烈且具分带性.加强对蚀变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斜长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爆破角砾岩发育地段的找矿工作,有望实现本区找矿新突破.  相似文献   

3.
林彬  方向  王艺云  杨欢欢  贺文 《岩石学报》2019,35(3):642-664
铁格隆南是西藏多龙矿集区新发现的超大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银)矿床。作为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早白垩世重大成矿事件的典型代表,铁格隆南矿床以及整个多龙矿集区的含矿斑岩岩石成因及成矿动力学机制仍存在明显争议。本文以铁格隆南矿床为核心,基于详细的矿床地质特征和岩石学特征,利用锆石的SHRIMP U-Pb年代学厘定花岗闪长斑岩侵位时代为121. 2±2. 4Ma,与区域早白垩世含矿斑岩岩浆侵位时间一致。同时,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铁格隆南矿床及多龙矿集区,含矿斑岩以花岗闪长斑岩为主,含少量闪长玢岩和花岗斑岩,属于高钾-钙碱性或钾玄岩系列,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U),亏损重稀土及高场强元素(Nb、Ta、Ti),具典型的弧岩浆特征。此外,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Sr-Nd-Pb-Hf同位素组成揭示,含矿斑岩的岩浆源区可能与俯冲板片流体交代的富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有关。最后,详细的岩石学"探针"及区域岩浆活动特征表明,多龙矿集区白垩世重大成矿作用动力学机制与班公湖-怒江洋北向俯冲板片的折返(130~110Ma)有关。  相似文献   

4.
洞中拉铅锌矿床是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扎雪—亚贵拉成矿带内新发现的矿床,矿区出露的花岗斑岩侵入体与洞中拉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密切相关。为精确限定其形成时代,笔者对洞中花岗斑岩进行单颗粒锆石SHRIMPU-Pb定年,结果显示其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24.4±1.9)Ma(MSWD=5.09),该年龄对应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火山岩浆岩带东段的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事件(介于109~130Ma),与扎雪—金达铅锌多金属矿成矿带内出露的花岗类岩体年龄(120~130Ma)一致。结合区域资料,洞中拉花岗斑岩是早白垩世弧间裂谷伸展作用下地壳挤压增厚局部熔融的产物。为念青唐古拉地区早白垩世岩浆侵位活动以及铅锌铜钼多金属矿产找矿方向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5.
笔者将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西段初步划分为唐古拉、南羌塘、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和昂龙岗日—班戈4个成矿亚带,包括8个主要成矿远景区。该成矿带在近年来地质矿产调查和研究的主要进展包括对岩浆弧成矿地质特征的认识和以此为基础的找矿突破。尽管南羌塘南缘的扎普—多不杂岩浆弧未出露广泛的、连续的岩浆岩带,但本带的多不杂—青草山和材玛—弗野2个成矿远景区在近年来的找矿工作中取得重大进展,在已查明多龙超大型铜矿之后,又连续发现青草山、龙荣、巴工、弗野等一系列矿床和矿点。在昂龙岗日—班戈岩浆弧的4个主要成矿远景区中,已查明尕尔穷和嘎拉勒2个大型金铜矿,并又发现亚卓、雄梅、舍索、苦嘎、长给、补嘎错等多个矿床和矿点。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西段已展现巨大的找矿潜力,但仍必须深入研究相关的重大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西藏多不杂斑岩型铜金矿床位于西藏-三江造山系中的羌塘弧盆系与班公湖-怒江-昌宁-孟连结合带西段结合处的中生代多不杂构造岩浆弧中。出露地层有中生界三叠系日干配错组;侏罗系曲色组、色哇组;白垩系美日切错组;古近系渐新统及第四系。矿集区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具有时间长,多次活动的特点。矿区内见岩浆岩发育,主要有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二长花岗斑岩、辉绿岩,岩体分布受近东西向断裂控制,总体具有呈近东西向分布的特点。岩体侵入时代均  相似文献   

7.
西藏改则县东窝东铜多金属矿床位于西藏多龙矿集区东部,是近年来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新发现的铜多金属矿。对区内花岗闪长斑岩和花岗斑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测试显示,成岩年龄为(121.0±1.2)Ma和(121.5±1.0)Ma,与多龙矿集区内成岩成矿年龄相近。研究区含矿斑岩显示了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和高场强元素,中等Eu负异常,高铝、低镁、低钛,高Sr、低Y及Yb的岛弧岩浆岩特征,暗示矿区含矿岩浆与多龙矿集区含矿岩浆具备相同的岩浆源区。矿区含矿斑岩的锆饱和温度介于779.6~844.5℃,地球化学数据显示高Sr低Nd及低εNd(t)值特征;含矿斑岩εHf(t)为+3.4~+11.1,两阶段模式年龄T2DMC为467~963 Ma;表明其与多龙矿区含矿斑岩具备相似的Sr-Nd-Hf同位素特征,暗示了矿区含矿斑岩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洋壳向北俯冲消减背景下,由玄武质新生下地壳在较高温度条件下部分熔融形成的产物,指示班公湖—怒江洋盆于早白垩世晚期尚未关闭。野外地质调查发现,矿区发育典型斑岩铜矿蚀变分带;具备与多龙矿集区的岩石组成、矿化及蚀变、成岩成矿时代、构造环境和物质来源相类似的特征,且空间位置相近,暗示两者受控于统一的构造-岩浆成矿系统。综合分析认为,东窝东地区为多龙矿集区东延部分,具有寻找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隐伏矿体的良好潜力。  相似文献   

8.
在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西藏日喀则弧前盆地内新发现了彭措林斑岩型铜多金属矿点,从矿点成矿地质背景和地球化学特征推测,该矿点具有中型斑岩型铜多金属矿的找矿远景。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花岗闪长斑岩LA-ICP-MS锆石U-Pb法定年结果为(11.04±0.46)Ma,指示该矿点形成时代为晚喜马拉雅期,可能属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大规模成矿事件。该矿点的发现扩大了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南成矿亚带的范围,使斑岩型铜矿今后的找矿空间一直向南扩大到日喀则弧前盆地。  相似文献   

9.
西藏多不杂铜矿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近年来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斑岩铜矿床。该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缘多不杂构造岩浆弧中,形成于早白垩世班公湖-怒江多岛弧-盆系演化时期,成矿年龄为120 Ma,成矿与侵位于早白垩统美日切错组地层中的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有关。目前已探明铜、金资源量分别为230万吨,92吨,平均品位分别为0.51%、0.2 g/t,已达超大型矿床规模,是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基地。本数据集是在2005—2010年对该矿区矿产勘查所取得的宝贵数据基础上,开展的数据库建设的成果,采用10个数据表,重点汇集了多不杂铜矿单工程工业矿体和低品位矿体的品位数据及其计算结果,并对与储量计算有关的所有细节性数据做了系统性的归并整理。  相似文献   

10.
<正>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区带,目前的研究显示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北侧找矿效果较好,已取得较大的突破,发现的矿床多为大型斑岩铜多金属矿床。而南侧主要以中小型的矽卡岩型矿床为主(少数为斑岩型),勘查评价工作一直进展不大。舍索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位于该成矿带的南侧,即西藏申扎县雄梅乡政府所在地南4 km处,大地构造位置属昂龙岗日-班戈岩浆弧。该矿床铜矿(化)体主要产于花岗闪长岩体与郎山组碳酸盐岩地层接触带上的矽卡岩、大理岩层间破碎带及顺层  相似文献   

11.
作为目前我国规模第一的冈底斯巨型铜多金属成矿带,其东段斑岩铜多金属找矿已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发现了驱龙、甲玛等一系列大-超大型矿床。而西段由于复杂的构造背景、不便的交通条件、极低的地质研究和矿产工作程度,相对于东段具有不同的地壳结构和性质,不均一的地幔属性及壳幔作用方式,以及大面积的火山岩覆盖,使得冈底斯西段的成矿类型、找矿潜力等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争议。在科学技术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大力支持下,通过应用赵鹏大院士的“地质异常成矿预测理论”及开展的一系列技术方法创新、靶区优选与应用示范,在厘清区域成矿规律、发现新矿种、新类型、新矿床等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或突破,新发现了帮布勒铅锌银铜、拔隆银铅锌锡、打加错银铅锌、诺仓铅锌银钨、桑莫拉锡金等一批具有中-大型以上找矿前景的银锡金铜铅锌钨矿床,而且还发现冈底斯东、西段成矿存在极大差异:西段除了传统的斑岩型铜钼金、夕卡岩型铁铅锌铜(银)等矿床外,与陆相(次)火山岩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锡(金)多金属矿床、特别是银锡或独立银矿床,是冈底斯西段最有找矿潜力的矿床类型(类似于东段的斑岩型),主要受古老基底、逆冲推覆构造、火山机构及次火山岩、晚古生代地体建造等的耦合控制。化探异常元素主要为Ag、Pb、Zn、Sn、Cu、Au、As、Sb、Mn等,其中高强度的Ag、Sn、Au是特征性异常元素,从而可以与单纯的夕卡岩型、岩浆热液型矿床相区别。这些矿床主要分布在冈底斯火山岩浆弧和弧背断隆带,与不同期次和成因的火山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据此划分出与晚三叠世弧岩浆作用有关的斑岩型铜金、与早白垩世弧岩浆作用有关的夕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铁银铅锌(锡)、与晚白垩世岩浆作用有关的夕卡岩型铁铜铅锌(银)、与古新世—始新世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斑岩-夕卡岩型铁铜钼铅锌(银)、与古新世陆相(次)火山岩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铅锌(锡金)、与中新世岩浆作用有关的斑岩-夕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钼金铅锌银6大成矿系列,明确了冈底斯西段的矿种、找矿类型及找矿方向,并客观评价了其资源潜力。根据成矿地质条件、已知矿床的分布以及找矿前景等要素,在冈底斯西段进一步划分出隆格尔铅锌铁铜、尼雄—日阿铁铜、朱诺—罗布真铜钼金、查个勒—诺仓银锡铅锌铜钼、热布喀银锡铅锌等5个矿集区,特别是朱诺—罗布真、查个勒—诺仓2个矿集区呈现出巨大的找矿前景,将会成为冈底斯西段最重要、最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铜多金属、银锡多金属勘查基地,为该带进一步的找矿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了决策依据及目标。  相似文献   

12.
枪口南银多金属矿床地处东昆仑多金属成矿带东段,枪口—哈龙休玛海西-燕山期铁、银、铅、锌、铜、金、钼成矿亚带部分,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枪口南银多金属矿区目前已圈定9条矿化带,21个矿体,主要矿种有金、银、铜、铅、锌、钼等,矿石类型主要为构造热液(脉)型铜铅锌银矿石、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石。枪口南矿区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印支期—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为矿区成矿提供了热源、成矿物质,区内NE向断裂控制区内金、铜、铅锌等矿体的产出,NW向断裂组控制着区内金、银矿(化)体。NW向断裂组,是区内重要控矿构造;区内中部发现的Ⅳ号含矿斑岩体,具有斑岩型矿床蚀变特征,显示其具有斑岩成矿条件。枪口南银多金属矿床成因有构造热液(脉)型、构造蚀变岩型和斑岩型。  相似文献   

13.
2001年以前西藏冈底斯斑岩铜钼多金属成矿带未列入国家重要成矿区带,而随后的成矿、找矿理论认识和方法创新,致使该带找矿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新发现与评价了驱龙、甲玛、朱诺、雄村、努日、冲江、邦浦、蒙亚啊、洞中松多、查个勒等一系列大型-超大型矿床,仅探明的铜资源量就超过5 600万吨,形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的世界级铜多金属勘查开发基地;新发现的矿床主要分布在南部拉萨地体及弧背断隆带,空间上的分布表现出东西成带、北东成行、交汇成矿、近等间距分布的规律性;同位素资料展示5期斑岩成矿作用(213 Ma、173~165 Ma、~45 Ma、~30 Ma、17~13 Ma)、5期矽卡岩成矿作用(~112 Ma、~77 Ma、67~55 Ma、~41~37 Ma、~23~16 Ma)及2期浅成低温热液成矿作用(~126 Ma、~65~55 Ma);伴随着新特提斯洋的形成、俯冲、消减及印-亚陆陆碰撞,冈底斯带经历了增生造山、碰撞造山、陆内造山及均衡造山四大造山作用过程,揭示了含矿岩浆来源于不同时期俯冲的玄武质洋壳——以幔源物质为主、或以古老地壳为主、或以新生下地壳为主的部分熔融,形成了与不同造山作用相关的斑岩型-矽卡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岩浆热液脉型-热泉型等单一类型、或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等多种类型复合的一系列Cu-Mo-W-Ag-Sn-Au多金属矿床;复合造山过程中不同造山作用的叠加,使矿床展现出同源多位、同位多因、深源浅成、多因复成的成矿特征,并据此划分出晚三叠世与大陆弧岩浆有关的斑岩Cu-Au、中侏罗世与岛弧岩浆作用有关的斑岩Cu-Au、早白垩世与中酸性岩浆有关的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Fe-Ag-Pb-Zn(-Sn)、晚白垩世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Fe-Cu多金属、古新世-始新世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Fe-Cu多金属、古新世与陆相(次)火山岩有关的Ag-Sn-Au多金属、渐新世斑岩-矽卡岩型Cu-W-Mo(-Au)、中新世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Cu-Mo-Au-Pb-Zn-Ag、新生代热泉型Au-S-Cs矿床及盐类矿床等9大成矿系列;最后指出该带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索的科学问题,并预测朱诺矿集区仍有发现大-超大型斑岩铜矿床的潜力,将会成为冈底斯成矿带未来找矿最能取得重大突破的地区,为该带下一步的勘查工作部署与评价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西南三江锌铅银铜锑金成矿带成矿特征及资源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三江成矿带是我国重要有色金属和贵金属多金属成矿带之一,锌铅银铜锑金等多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本文从西南三江成矿带范围、成矿地质条件、主攻矿种、矿床类型和矿产资源潜力等方面概述了西南三江成矿带的成矿特征及资源潜力。西南三江成矿带地处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东部,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结合带,大地构造复杂,地层发育齐全,岩浆活动频繁,成矿地质条件优越。西南三江成矿带划分了与富碱性斑岩有关的金铜钼铅锌矿床成矿系列、与碳酸盐岩—碎屑岩系有关铅锌矿床成矿系列和与碰撞造山韧性剪切带有关的金镍铬矿床成矿系列等二十个矿床成矿系列,主攻矿种为锌、铅、铜、银、金和锑,发育有斑岩型、沉积-改造型和MVT型等多种矿床类型。兰坪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和鹤庆北衙超大型金矿床是西南三江成矿带多期多类型叠加成矿的典型矿床,本文简要介绍了其矿床地质特征。根据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最新成果,本文按预测深度汇总了西南三江成矿带锌、铅和铜等20种矿产的预测资源量,划分了青海多彩地区铜多金属、西藏夏日多—多霞松多铜钼、云南兰坪—云龙铅锌铜和云南鹤庆—祥云金多金属等24个成矿远景区,初步总结了其中13个重点远景区的主攻矿种、主攻矿床类型和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15.
桓仁成矿带的多金属矿是该区正在利用和具有很大潜力的优势矿种,夕卡岩型、斑岩型和热液充填型矿床是成矿带内的主要矿床成因类型.它们的成因联系紧密,产出的地质构造环境相同,控矿条件及时空分布规律性特征明显.以多金属为对象,系统研究成矿带物、化信息及其与地质之间的关联关系,建立了矿床级别的成矿系列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16.
The geotectonic units of Zhejiang Province include the Yangtze Plate in the northwest juxtaposed against the South China fold system in the southeast along the Jiangshan–Shaoxing fault. The South China fold system is further divided into the Chencai–Suichang uplift belt and the Wenzhou–Linhai geotectogene belt, whose boundary is the Yuyao–Lishui fault. The corresponding metallogenic belts are the Mo–Au(–Pb–Zn–Cu) metallogenic belt in northwest Zhejiang, the Chencai–Suichang Au–Ag–Pb–Zn–Mo metallogenic belt, and the coastal Ag–Pb–Zn–Mo–Au metallogenic belt. The main Mesozoic metal ore deposits include epithermal Au–Ag(Ag), hydrothermal vein-type Ag–Pb–Zn(Cu), and porphyry–skarn-type Mo and vein-type Mo deposits. These ore bodies are related to the Mesozoic volcanic-intrusive structure: the epithermal Au–Ag(Ag) deposits are represented by the Zhilingtou Au–Ag deposit and Houan Ag deposit and their veins are controlled by volcanic structure; the hydrothermal vein-type Ag–Pb–Zn deposits are represented by the Dalingkou Ag–Pb–Zn deposit and also controlled by volcanic structure; and the porphyry–skarn-type Mo deposits are represented by the Tongcun Mo deposit and the vein-type Mo deposits are represented by the Shipingchuan Mo deposit, all of which are related to granite porphyries. These metal ore deposits have close spatio-temporal relationships with each other; both the epithermal Au–Ag(Ag) deposits and the hydrothermal vein-type Ag–Pb–Zn deposits exhibit vertical zonations of the metallic elements and form a Mo–Pb–Zn–Au–Ag metallogenetic system. These Jurassic–Cretaceous deposits may be products of tectonic-volcanic-intrusive magmatic activities during the westward subduc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Favourable metallogenetic conditions and breakthroughs in the recent prospecting show that there is great resource potential for porphyry-type deposits (Mo, Cu) in Zhejiang Province.  相似文献   

17.
枪口南银多金属矿位于东昆仑多金属成矿带东段,1:2.5万沟系沉积物测量在矿区圈定出以Ag、Cu、Pb、Zn、Mo为主的综合异常4处.经异常查证,圈出9条矿化带,21条矿(化)体,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通过进一步异常查证,在AS1、AS2异常中Ⅶ、Ⅷ和Ⅸ号矿带内圈出银、银铅锌以及银金砷异常高值段,展示出了异常区具较好的银多金属矿的找矿远景.AS3异常内的Ⅳ号含矿花岗斑岩体深部发现多条铜多金属矿(化)体,且发育较强的围岩蚀变,显示具有较好的斑岩型铜多金属矿找矿潜力.AS4异常内Ⅰ-Ⅲ号金矿化带具较好的金多金属矿找矿潜力.本区具有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化探异常发育,且已发现了较好的银多金属矿找矿信息,充分展示出本区具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8.
杨航  秦克章  吴鹏  王峰  陈福川 《矿床地质》2023,42(1):128-156
斑岩型矿床作为全球Cu、Mo、Au、Re等战略性矿产的主要来源,是国际矿床学界和矿业界长期关注的热点。最新研究表明,斑岩矿床既可以产于俯冲带岩浆弧环境,也可以产于与俯冲无关的非弧环境(主要包括碰撞造山环境、陆内造山环境以及活化克拉通边缘及内部),后者发育于中国大陆。文章在总结全球斑岩矿床时空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重点从成矿斑岩成因与成矿动力学机制、成矿金属来源、蚀变-矿化分带等方面,综述了2类斑岩矿床的研究进展,阐释并总结了控制斑岩成矿的主要因素与机制,以及相关研究方法。研究表明,全球斑岩矿床集中产于3大成矿域,形成时代以中、新生代为主。其中,环太平洋成矿域斑岩矿床时空分布不均,集中发育于美洲西海岸,主要形成于白垩纪以来较年轻的几个短暂时期;古亚洲洋成矿域斑岩矿床形成时间跨度于奥陶纪—早白垩世,具有“西Cu-Au东Cu-Mo、早Cu-Au晚Cu-Mo”的成矿特征;特提斯成矿域主要发育三叠纪以来的斑岩矿床,主体沿造山带分布,时间分布不均,同一构造带内发育不同时期的斑岩成矿作用;中国斑岩矿床与3大成矿域既显示出对应性,也有独特性和复杂性。弧环境成矿岩浆、金属Cu(Au)主要来源于交代地幔楔,大...  相似文献   

19.
最新的矿产调查工作在冈底斯西段火山岩区新发现了拔隆银锡多金属矿床,地表矿体表现为受火山沉积断陷盆地边缘逆冲断隆带、火山机构及次级断裂控制的脉状矿体.为了查明该矿床的成因,开展了含矿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矿石矿物学、地球化学及S-Pb同位素等研究.结果表明:拔隆矿床含矿火山岩锆石LA-ICP-MS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26.5±1.2 Ma,矿物组合以中低温为主、兼有少量中高温矿物,闪锌矿Zn/Cd和Zn/Fe比值变化分别介于321~17 407、2.4~4.4,黄铁矿Co/Ni比值为2.2~3.6,硫化物样品δ34S值变化于2.94‰~4.48‰,206Pb/204Pb比值为18.590~18.779,207Pb/204Pb比值为15.636~15.865,208Pb/204Pb比值为38.883~39.991,具有岩浆硫、上地壳铅特征,矿床的形成与冈底斯西段早白垩世火山活动晚期的次火山热液密切相关.经与世界典型银锡多金属矿床的对比认为,拔隆矿床的成矿特征与世界大型-超大型银锡多金属矿床较相似,地表矿体属于浅成低温热液型银多金属矿体,向下可能发育有斑岩型锡多金属矿体.拔隆矿床富银含锡的成矿特征在冈底斯西段属于首次发现,该发现不仅为研究冈底斯西段火山岩区矿床成因类型提供了新的资料和约束,还极大地拓宽了冈底斯西段火山岩区的找矿视野.   相似文献   

20.
赵如意 《地质与勘探》2023,59(4):716-733
广东省大宝山矿床是南岭成矿带唯一的大型铜多金属矿床,此次研究在矿区中南部发现了细脉浸染状铜矿的新类型。为确定其是否为斑岩型铜矿的成因类型,本文在梳理南岭成矿带铜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的基础上,查明了矿区中南部英安斑岩的蚀变和铜矿化特征。综合研究认为南岭成矿带早侏罗世中酸性斑岩的小岩体较多,叠加多期断裂构造和碳酸盐岩建造,非常有利于铜多金属成矿物质的运移、富集。大宝山英安斑岩发育黑云母化、钾长石化、青磐岩化、绢英岩化、泥化等蚀变类型,铜矿化与绢英岩化、绿泥石化关系密切。大宝山铜矿中的英安斑岩沿逆冲推覆构造侵位并呈岩墙状产出,冷却过程中受区域构造应力产生了一组平行裂隙,岩浆房去气作用排出的热液沿裂隙蚀变围岩并充填成矿。大宝山斑岩型铜矿取得的找矿勘查成果表明,“全位成矿,缺位找矿”理念可以有效指导靶区圈定和老矿山外围(深部)找矿勘查,早侏罗世的南岭具有形成较大规模斑岩型铜矿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