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许天宇  王立  王原 《地球》2020,(3):64-71
在960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土地和300多万平方千米的辽阔海疆上,从鼎湖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到三江源国家公园,6,0多年的保护地建设发展,从箪路蓝缕到蓬勃兴盛,从黑龙江到南海诸岛的曾母暗沙,从帕米尔高原到乌苏里江的黑瞎子岛,保护地事业开启了新的历史征程。  相似文献   

2.
40年前,《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自此,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祖先的倾心之作,以一种升华的方式真正进入人们视野,在"世界遗产"的名头与轨迹中,完成着各自不同的命运流转。自1972年《公约》施行之始,  相似文献   

3.
赵小双 《地球》2019,(7):74-75
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我国经过60多年的努力,已建立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重叠设置、多头管理、边界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刘玉艳 《地球》2019,(6):80-84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既承载着人类的精神文化价值,又关乎地球生态安全。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履行公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建立了中央、地方和遗产地三级管理机构和队伍,形成了行之有效的规划、建设、管护、监测、执法等综合管理体系,有效保护了一大批珍贵、独特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目前,我国已拥有53项世界遗产,其中自然遗产13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