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江西盛源火山盆地构造对铀成矿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西盛源火山盆地铀矿地质找矿工作以往更多关注早白垩世打鼓顶组和鹅湖岭组的含矿性以及早寒武世外管坑组矿源层等问题,忽视了构造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文章在收集和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些年来该区铀矿地质调查工作取得的最新成果,探讨构造对该区铀成矿的控制作用,并总结铀成矿规律。不同时期、级别、性质和序次的断裂组成控矿构造系统; 萍乡—广丰深断裂带控制武功山—铅山铀成矿带呈近EW向展布,较大规模的“构造结”决定铀矿田的产出位置,低级别的EW向、NE向和NW向断裂控制铀矿体的定位。  相似文献   

2.
新安地区是赣杭火山岩带鹅公山火山盆地重要的铀成矿区。文章通过对新安矿床及外围铀成矿特征、控矿因素及成矿潜力研究,认为该区赋矿围岩早白垩世打鼓顶组和鹅湖岭组为富铀层,岩浆期后热液演化促成铀成矿作用;NWW、NNE、NE向3组断裂构造为铀矿控矿构造,F_1断裂凹凸变化部位为铀成矿有利空间;F_1倾向延伸及下盘砂岩破碎带具有较好成矿潜力,指出已知矿床及外围找矿方向,拓展了找矿空间。  相似文献   

3.
下庄铀矿田构造特征及与热液铀矿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下庄热液铀矿田位于贵东印支-燕山复式花岗岩体的东部,主要有北西西、北北东和北东-北东东向3组断裂。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论文着重对断裂构造进行了野外考察和显微构造分析,初步查明了不同方向断裂自印支期以来的活动历史、性质以及所反映的区域应力场。运用花岗岩的原地重熔原理,提出了下庄铀矿田构造控矿规律。北西西向断裂由晚侏罗世剪切发展成早白垩世追踪张性活动,主要控制辉绿岩浆侵入,晚白垩世时转化为压性,形成北西西向挤压破碎带。北北东向断裂由晚侏罗世剪切发展成早白垩世张剪性活动,控制了粗、细晶石英脉及多种蚀变分布,早白垩世晚期发生了韧性剪切变形,晚白垩世时部分北北东向断裂控制了辉绿岩浆侵入。北东-北东东向构造侏罗纪主要发生褶皱、逆冲,早白垩世主要为左旋压剪活动,晚白垩世转化为拉张,控制了晚白垩世红盆发育。早、晚白垩世之交,主压应力方向由北西 南东转化为北东 南西。贵东岩体经印支、燕山早、中期的多次重熔,为铀的活化迁移及富集成矿准备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早、晚白垩世两次铀矿化,与花岗岩层的两次重熔相关。重熔界面上升时,花岗岩层熔化,断裂切割深度小,构成了岩浆热液的通道;重熔界面下降时,花岗岩层固结,断裂深切至重熔层下方,成为基性岩浆上侵的通道。北西西向断裂拉张强度大,是基性岩浆的主要通道,北东-北东东向断裂规模较小,构成容矿构造,而北北东向断裂规模较大,在早、晚白垩世主要作张剪性活动,构成含矿热液主要运移通道,是下庄矿田重要的导矿构造。沿北北东向断裂向上运移的含矿热液遇到北西西向基性岩脉时,铀被还原而富集,含矿热液进入北东-北东东向断裂时,铀被“拥堵”而滞留,两者均是成矿的有利部位。层状花岗岩+“成矿壳层”+断裂构造,是下庄铀矿田下一步“攻深找盲”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运用构造-蚀变-构造叠加晕综合方法对陕西小秦岭金矿田Q173号矿脉进行了找矿预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Q173号矿脉控矿断裂主要经历了3次构造运动。成矿早期为压扭性右行剪切变形;成矿期首先经历了右行逆冲为主的脆性张扭性构造变形,之后又有一组北东向张扭性构造的复合叠加,形成了多金属矿化石英脉;成矿后期构造活动不明显,主要为一些正断层,未见明显矿化富集叠加。构造控矿规律研究认为矿体向西侧伏。围岩蚀变研究表明,与金矿化密切相关的蚀变组合为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深部"构造叠加晕"异常特征指示有盲矿体存在。根据综合找矿预测方法研究成果,提出了Q173号矿脉西段侧伏区在1070 m标高以下尚有成矿富集地段的存在,可供工程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5.
安徽张八岭隆起区内成矿期构造是郯庐断裂带长期性、多阶段活动的产物。以该区西张郢和瓦屋刘金矿床为研究对象,根据野外地质测量,共厘定出4种与成矿有关的断裂构造,分别为NWW向、近SN向(管店-下马断裂、宋圩-石店子断裂)、NW向和NNE向断裂构造。其中NWW向断裂与近SN向断裂(管店-下马断裂、宋圩-石店子断裂)规模较大,为郯庐左行走滑断裂带的派生构造,前者为右行扭压断裂,后者为左行扭张断裂;二者控制了矿床(点)的区域分布,是主要的导矿构造。NW向断裂主要分布于西张郢矿区,为NWW向断裂的次级断裂,成矿期受扭张性应力作用,使张八岭群片理构造发生活化,形成顺层滑动破碎带;NNE向断裂主要分布在瓦屋刘矿区,为近SN向断裂(管店-下马断裂、宋圩-石店子断裂)的次级断裂,成矿期在扭压性应力作用下形成挤压破碎带。NW向断裂及NNE向断裂均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空间,是张八岭隆起区内重要容矿构造,控制了矿体的空间展布、形态及产状,使矿体在平面上具有平行斜列,近等距性分布特征,垂向上具有南西向侧伏,尖灭再现、尖灭侧现规律。在对张八岭隆起区断裂构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断裂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总结了控矿规律,建立了张八岭隆起区构造控矿模式。  相似文献   

6.
红旗岭多金属矿区位于南岭成矿带中段北缘东坡矿田北东侧,是湘南脉状锡钨铅锌矿床的典型代表之一。矿体严格受构造控制,具有明显的平/剖面矿化分带现象。本文通过大比例尺构造剖面精细解析,典型控岩控矿构造力学性质鉴定,查明了锡钨矿体、铅锌矿体的控矿构造特征,总结了该矿床的构造控矿规律,提出深部有利赋矿构造部位。结果表明:(1)4号和101、102、103号锡钨矿体受NNE向断裂控制,具倾向相反、下钨上锡和深部交汇的空间分布特点。(2)F4为4号锡钨矿体的主控断裂,倾向SE,主要经历了成矿前压性→成矿期压扭性的转变过程; 101、102、103号锡钨矿体受NNE向张性构造控制,倾向NW。(3)铅锌矿体(脉)空间展布总体受NE-NEE向断裂控制,具多期活动特征,经历了成矿期张扭性→成矿后左行扭性的转变过程,受其控制的3号矿体在平面上自南西侧至北东侧矿化元素呈现锡钨→铅锌过渡的分带规律。(4)矿区西侧NNE向控锡钨断裂向下延伸可与矿区东侧NE-NEE向控铅锌断裂联通。综合研究表明矿区东部控制铅锌矿体的NE-NEE向断裂深部具有较好锡钨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7.
崇安地区位于武夷-云开-台湾造山系华夏地块桃山-诸广岩浆弧北部东缘部位,其东侧与武夷山基底断隆带毗邻,断裂构造极其发育。断裂构造发育在地壳的不同深度和圈层,对各种矿化起着不同的控制作用。笔者通过对区内控矿构造和铀矿化主要地质特征的分析,论述了断裂构造与铀成矿的关系,认为断裂构造不仅为成矿流体的运移提供了通道,为成矿物质提供了沉淀富集的场所,而且还影响着铀矿床的空间分布、成矿力学环境、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等。该区断裂构造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具有压性、压扭性、张性、张扭性等性质。岩浆期后含矿热液沿火山盆地盖层与基底接触的构造破碎带或外带的构造破碎带运移,并在破碎带中充填、交代而形成铀矿体。因此,断裂构造是铀成矿的必要条件,与成矿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四川南坪马脑壳金矿区的构造与成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马脑壳金矿区成矿地质构造背景和构造变形特征,探讨了构造演化及应力场特征。重点总结了构造控矿规律:即不同级序断裂对金矿的控制、NWW向韧脆性扭压性断裂及NIVE-NE向张扭性断裂对金矿的控制、断裂性质转化及复合叠加对金矿的控制、控制金矿化局部富集的构造因素、控矿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特征及与成矿的关系。指出本区金矿的形成经历了成矿物质多期活化—迁移—富集的复杂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大兴安岭东南部太平山地区断裂控矿作用及控矿应力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曙  王永祥  李立新 《矿床地质》2004,23(1):107-114
根据控矿断裂构造的分期配套及其交切关系研究 ,发现大兴安岭东南部太平山地区内生金属矿床的形成与中生代多次转换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及其所形成的断裂直接相关。太平山地区在中生代经历了 4期具不同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控矿构造运动 :①晚侏罗世晚期至早白垩世早期 ,形成NEE走向的矿化隐爆角砾熔岩带 ;②早白垩世晚期 ,造成了大量近EW (或NWW )和NW (或NNW )走向的共轭张_张扭性断裂 ,该期为主成矿期 ;③晚白垩世 ,形成并复活了近SN向 (或NNE向 )和NE65°的两组共轭张扭性断裂 ,沿断裂充填了中酸性脉岩和铁矿 ;④晚白垩世之后 ,发育NNW向挤压的区域构造应力场  相似文献   

10.
7801铀矿化点产于冕西岩体第四阶段早白垩世灰白色、浅紫色中细粒钾长花岗岩中。通过对该区铀矿化、构造、矿物及围岩蚀变特征的研究,认为该区铀矿化与碱交代作用密切相关,定位于次级断裂带上盘的更次级裂隙中。NE向节节马—小沟断裂为控矿构造,为含矿热液的上升提供了通道,从深部带来成矿热液,其上盘次级平行断裂及更次级断裂则是容矿构造,为铀矿化提供了容矿空间。铀矿体产于碱交代岩中,很少在其范围之外,矿体是碱交代岩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湖南鹿井地区铀成矿地质背景及找矿思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鹿井地区是我国的重要铀成矿区之一。在综述鹿井铀矿田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深源成矿、深大走滑断裂、热变质带、花岗斑岩对铀成矿的重要作用。指出NNE-NE向遂川-热水左行走滑断裂直接控制了鹿井矿田的沉积特征、构造格局和铀成矿作用。因此,需要对已发现的矿床(点)和矿化点从深源成矿、深大走滑断裂控矿入手,深入研究其形成和演化特征及其最佳耦合类型,探索新类型,发现新的有利地区,预测和优选出可望突破的找矿靶区,最终对矿田及其周边的铀资源潜力做出科学评价。  相似文献   

12.
闫红圃 《地质与勘探》2015,51(3):579-586
Chelsea East金矿床位于津巴布韦北东部Dindi绿岩带之上,该区域是津巴布韦重要的贵金属和稀有金属矿产聚集区之一,其金矿勘查开发潜力巨大。矿床共圈定3个金矿体和8个贫金矿体,矿体一般呈似层状、脉状或透镜体状产出,主要位于新太古代Bulawayo群Ar3Yum组中,主要控矿构造为北西西—南东东向脆-韧性剪切构造带和脆性断层,矿体主要由含金构造蚀变岩组成,其次为石英脉等。本文在综合分析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控制因素和物理化学条件的基础之上,初步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式。该矿床的形成至少表现为两阶段成矿,即早期的区域动力变质变形阶段和后期的区域构造岩浆活动阶段。  相似文献   

13.
大梁子富锗铅锌矿床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是四川-云南-贵州(川滇黔)铅锌矿集区大型矿床之一,其矿石储量4.5 Mt,Pb+Zn平均品位10%~12%,矿体主要以筒状、脉状赋存于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的富有机质破碎带“黑色破碎带”中,赋矿围岩为震旦系灯影组的白云岩。矿区断裂十分发育,主要发育NWW向断裂、NW向断裂和NE向断裂。通过详细分析各组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厘清了成矿前、成矿期和成矿后断裂活动特征及构造动力学特征。成矿前,该矿区受近N-S向挤压应力作用,形成NWW向逆断层;成矿期,受古特提斯洋的俯冲消减和碰撞造山作用,研究区构造应力场转变为NW-SE向挤压应力,形成矿区的NWW向张扭性断层、NW向扭张性断层和NE向逆断层;成矿后,区域构造应力场转变为近EW向,形成NWW向、NW向和NE向的破矿断裂。NWW向断裂是矿区的主控断裂,是流体运移的通道;NW向断裂是NWW向断层的主要配套断裂,是流体混合和矿体就位的空间,NWW向断裂和NW向断裂组成的负花状构造是大梁子富锗铅锌矿床最具特色的控矿构造样式。来自深部的富金属离子的流体与来自寒武系富有机质地层的还原型流体在NWW向断裂和NW向断裂控制的张裂空间的混合,是该床的主要成矿机制。矿区南部和西部类似的构造样式区是下一步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江西相山地区中,新生低构造演化对富大铀矿形成的制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西相山铀矿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田,一直是铀矿地质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大量的新资料支持以下的构造演化模型:成矿前的走滑剪切;成矿期的伸展拉张;成矿后的挤压逆冲。这一构造演化体系是形成相山富大铀矿田的有利地质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5.
哈维特金矿床位于阿拉伯-努比亚地盾Gabgaba地块,是苏丹东北部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金矿床。通过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控矿构造研究,初步揭示了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及矿床类型,基本查明了矿区的构造特点及其含矿性,为矿区进一步勘查指明了方向。该矿区金矿(化)体呈脉状,严格受NW向脆-韧性剪切带控制,产于低绿片岩相的片理化带内,主要以含金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绢英岩或碎裂岩的形式产出。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和绢云母化与金成矿关系密切。就矿床成因类型而言,应属于造山型金矿床。综合分析矿区构造特征发现,矿区脆-韧性剪切带具左行特征,其内广泛发育NW、NE、NEE、NNW、NNE向断裂构造;NW向左行左列断裂、NE向右行左列断裂和NEE向右行断裂是本区最主要的含矿构造,而NNW、NNE向断裂多为成矿期后的断裂构造;矿区构造形成演化过程中,先后经历了挤压变形、后挤压和伸展作用三个阶段,金成矿作用主要形成于后挤压作用阶段。矿区今后勘查找矿工作应重点针对NW向、NE向断裂构造控制的金矿体展开。  相似文献   

16.
党飞鹏 《地质与勘探》2017,53(4):624-631
上窖地段位于NE向桃山-诸广花岗岩型铀成矿带中段黄沙矿区的南部。近EW向F黄、F上断裂与NE向良伞寨断裂带构成该矿区基本构造格架,控制了良伞寨、上窖、鹅公塘三个铀矿床和多个矿(化)点的定位,显示优越的铀成矿地质背景。近几年在上窖地段实施的调查评价和预查工作,新发现了受近SN向F青断裂控制的青山铀矿点,丰富了"NE向断裂控矿和近SN向、NE向次级断裂容矿"的成矿规律。本文以前期找矿勘查成果为基础,结合前人资料,简述研究区铀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化特征,浅析NE向断裂的控矿作用和近SN向断裂的容矿特征,探讨深部找矿方向,认为研究区南西部F青断裂发育延伸的地段是寻找受NE向断裂控制的赋存于近SN向F青断裂内铀矿化的有利地段,标高100m~350m是下一步钻探查证的重点找矿部位。  相似文献   

17.
Many types of hydrothermal deposits (e.g. W, Bi, Pb, Zn, Ag) are confined by faults and hidden granodiorite in the Luowei Orefield in Xidamingshan, Guangxi, China. The orebodies in the Luowei W–Bi deposit are predominantly layered and distributed along bedding in sandstones of the Cambrian Xiaoneichong Formation. The orebodies in the Lujing Pb–Zn deposit are controlled mainly by west‐south‐west (WSW)‐trending faults, and those in the Fenghuangshan Ag deposit are controlled mainly by west‐north‐west (WNW)‐trending faults, which were reverse faults during mineralization and were later reactivated as sinistral strike‐slip faults. The Luowei fault was formed postmineralization and resulted in sinistral displacement of the subsurface granodiorite and the Cambrian strata. A tectonomagmatic mineralization model of the Luowei Orefield is proposed, an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made. (i) Under a regional N–S compressive stress regime, WSW‐ and WNW‐trending reverse faults and N–S‐trending tensional fractures were formed. (ii) Magma intruded along the tensional fractures. Under the force of magmatic thermodynamics, mineralizing fluid migrated along bedding planes in sandstones and formed W–Bi orebodies at favorable sites. Some fluid migrated along WSW‐ and WNW‐trending faults to sites farther from the magma source, forming vein‐type Pb–Zn and Ag orebodies. (iii) After mineralization, under ~E–W compression, a NW‐trending left‐lateral slip fault was formed, cutting the subsurface granodiorite and orebodies. Concurrently, sinistral shear slip occurred on WNW‐trending ore‐controlling faults. However, the small displacement on these faults did not change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s of the rock mass and orebodies.  相似文献   

18.
江西虎家尖银金矿区构造特征与矿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虎家尖银金矿区位于华夏系婺源-万年断褶带的南段,以NE向压扭性断裂带为主要构造型式。NE向压扭性断裂的成生演化,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早期为左行压扭活动阶段,主要表现为塑-脆性形变;中期阶段以张扭性的脆性形变为主;晚期则显示出右行压扭的塑-脆性形变特征。笔者认为,矿区构造活动早期受华夏系应力场的控制,晚期受新华夏系应力场的制约,并认为矿区NE向断裂是新华夏系泰山式构造与华夏系构造复合的产物。
NE向断裂带也是矿区最重要的成矿控矿构造,其中虎家尖-峡岭(水库)断裂带北亚带控制矿区主要的银、金矿化带,南亚带则以银金和钨锑矿化为主;而库田-唐家边断裂带主要控制钨矿化.此外,矿体的分布、形态、规模、富集程度、矿化形式及矿化类型,均与NE向压扭性断裂的形变阶段有关,显示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19.
滇西云县红豆山铜矿构造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系统总结了南澜沧江火山弧成矿带成矿条件和红豆山矿区地质特征,以1272、1220中段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构造地球化学研究。依据构造岩样品采集分析数据,应用R型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圈定矿化元素组合异常,发现该异常分布在矿区NE向F1断裂和NWW—近EW向F3断裂控制的蚀变岩中,由断裂→围岩依次出现高温→低温的异常分带现象,指示成矿流体的运移方向、矿体产状信息,为深部找矿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构造控矿规律和构造地球化学研究,预测了NE向矿体产状及其深部延伸情况,在1272中段圈定了NWW—近EW向断裂控制的矿体,预测了矿体的产状及深部延伸情况,经工程验证在异常分布区及深部预测靶区取得较好找矿效果:圈定预测铜矿体且向深部延伸稳定,资源量约5万t,受构造控制的岩浆热液型矿体有达中型铜矿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