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浙江桐庐晚奥陶世内潮汐沉积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本文论述了在中国首次发现的内潮汐沉积的特征及其形成环境。该内潮汐沉积发现于浙江省桐庐县桐君山地区上奥陶统上部,具有典型的对偶层双向递交层序。据其岩类组合和层序特征,可将其定为韵律性砂泥岩薄互层相。其中发育有特征的脉状、波状和透镜状层理。其沉积特征表明形成于开阔的深水斜坡环境,这种对偶层双向递交层序可能为内潮汐的大潮和小潮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4.
5.
6.
湖南晚奥陶世凯迪晚期-赫南特期沉积的地层在湘西北区为五峰组、观音桥组;湘中区为五峰组;湘南区为天马山组和苏水冲组。根据其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及古生物特征,将湖南地区晚奥陶世凯迪晚期-赫南特期沉积相划分为局限浅海相、潮坪相、深水盆地相、陆棚边缘-斜坡相等类型。凯迪期晚期,由于华夏陆块向扬子陆块不断挤压碰撞,黔中隆起、川中隆起等边缘古隆起面积不断增大,此时海平面相对上升,湘西北区变为被各古隆起围限的沉积了黑色碳、硅质页岩及泥灰岩的局限浅海环境,湘中地区主要为黑色碳、硅质页岩、粉砂质页岩的深水盆地环境,而湘南地区由于两陆块挤压隆升而沉积了陆棚边缘-斜坡相的砂板韵律;赫南特期随着全球冰川事件的发生,整个南方地区发生大规模海退,湘西北永顺-张家界-慈利一线以北抬升成湘鄂隆起,该线以南的湘西北区水体继续变浅,主要沉积了厚度仅十几厘米的观音桥组泥灰岩,湘中湘南地区沉积格局基本未变。 相似文献
7.
湘鄂西部地区晚奥陶世三叶虫相和古地理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湘鄂西地区 8个晚奥陶世剖面的 3个时段 (Caradoc中期 ,晚期及 Ashgill早期 )地层作了详细采集 ,获得了丰富的三叶虫材料 ,根据动物群的组成、分异度和各组成分子的相对丰度 ,识别出外陆棚—棚外深水区的 9种三叶虫相 ,它们在时空分布上具有逐渐过渡更替的特征。根据水中浮游类型三叶虫 (圆尾虫类 )的分异度、相对丰度以及与它们共生的底栖三叶虫生态特征 ,对各种三叶虫相所指示的水体深度作了推测。三叶虫相研究表明 ,区内Caradoc中期处于海侵高峰 ,古地理样式显示了以拉张为主的区域构造背景 ;Caradoc晚期开始发生持续海退 ,同时扬子陆块南缘受到构造挤压 ,广大外陆棚区地形变得起伏不平。晚奥陶世古地理变迁证明华夏和扬子陆块的会聚事件始于 Caradoc晚期 相似文献
8.
浙江桐庐晚奥陶世晚期沉积层序和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昌组上段顶部是一套潮汐层理非常发育的泥质砂岩或砂质泥岩,存在双向交错层理,层面有雨痕,应为潮坪沉积。潮坪沉积由小型层序构成,小型层序又是由砂、泥质单层组成。砂质单层底部通常为岩性突变面或侵蚀面,砂质纹层较厚,其中可见对称波痕或泥砾;向上砂质纹层变薄,过渡到泥质单层。砂质单层形成于暴风浪时期,泥质单层是风浪衰减后恢复正常的潮汐沉积。因此,小型层序从成因上说是一风暴层序。碎屑成份、砾石成份分析表明沉积物均来自华夏古陆的沉积岩和变质岩基底。物源一致,岩层产状变化不大,反映文昌组沉积环境稳定。岩性、粒度分析表明文昌组是一向上变细、由浅海高能环境向近岸低能环境过渡的沉积层序。文昌组下段为浅海砂岩沉积,上段顶部为潮坪沉积。二者之间是一套夹砾岩透镜体的泥质粉细砂岩,其沉积环境应介于浅海和滨岸之间,为水下岸坡沉积。砾岩层只是大的沉积旋回中出现的事件性水下冲积物。 相似文献
9.
一条新发现的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剖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贵州省桐梓县红花园乡南坝子村发现一条新的穿越奥陶系—志留系界线的地层剖面。该剖面自下而上依次出露有宝塔组、涧草沟组、五峰组和龙马溪组等,露头良好,产状平缓,化石丰富。其五峰组观音桥段顶部与龙马溪组交界处,即穿越奥陶系—志留系界线的一段地层,横向上可连续追索逾百米。自五峰组底部到龙马溪组底部(相当于D icellograptus complanatus带—Coronograptus cyphus带下部)的地层中已发现25层斑脱岩。根据生物地层、层序地层等资料初步确认了这些斑脱岩与湖北宜昌等地的斑脱岩具高分辨对比性。该剖面的发现为华南奥陶系—志留系界线附近的各项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对浙江常山黄泥塘剖面奥陶系砚瓦山组瘤状灰岩中瘤体和基质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化学成分及碳氧同位素等做了系统研究,并从其基本特征、尤其是碳氧同位素特征出发,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瘤状灰岩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瘤状灰岩的瘤体和基质存在明显差异:瘤体主要由方解石组成(70%~98%),基质则以黏土矿物为主(40%~78%),方解石次之(20%~58%);瘤体和基质的δ13CVPDB值分别为0.5‰~1.4‰和-0.4‰~1.1‰,平均值分别为0.9‰和0.2‰, δ18OVPDB 值分别为-12.8‰~-8.0‰和-11.7‰~-9.0‰,平均值分别为-10.6‰和-10.3‰;每个样品中瘤体的碳同位素值和形成温度均比基质高。黄泥塘剖面砚瓦山组瘤状灰岩是沉积物沉积时期周期性底流溶解和成岩过程中差异性压实和压溶共同作用的产物,瘤体原岩中非碳酸盐组分含量及后期压溶作用强度的差异导致瘤状灰岩不同的存在形式,有条带状、断续状和杂乱状3种。 相似文献
11.
晚奥陶世赫南特期是地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在这一短暂的时期内发生了生物大灭绝、全球性冰川和全球性海平面剧降等事件。在南半球冈瓦纳大陆上以北非为中心的大陆冰盖急剧扩增,在国外许多地区和块体上常有冰碛岩和海退序列报道,但中国对该时期地层的沉积学研究还不多。浙西北地区晚奥陶世的文昌组和堰口组为一套海退型沉积,上段发育有华南该时期一套独特的砾岩和含砾砂岩沉积,根据该沉积及上下地层所含的笔石动物群分析,该套砾岩层的层位相当于赫南特阶Normalograptus extraordinarius笔石带,在形成时间上与奥陶纪末的全球冰川事件一致。当前研究表明,这套砾岩代表水下河道沉积,其砾石主要来自东南侧的华夏古陆。文昌组和堰口组砂岩成分统计分析显示,文昌组和堰口组的物源区具有再循环造山带性质,且砂岩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与华夏古陆构造隆升紧密相关。文昌组和堰口组的沉积序列可与北非、中东、英国、瑞典、捷克等地的同期序列进行对比,是赫南特期全球性冰川事件在华南的响应证据。 相似文献
12.
Ordovician-Silurian Boundary Extin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Iridium and carbon Isotope Anomalies
The abundance distributions of more than 40 elements in the No. 502 Ordovician-Silurian (O/S) bounda-ry section at Fenxiang, Yichang have been studied by RNAA and INAA.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bounda-ry bed, there is a distinctive Ir anomaly because the Ir concentration abruptly increases to 0.64 ppb.Furthermore, the Ir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in abundance variation with some siderophile and sulphophile ele-ments. In the same bed of the O/S boundary section at Huanghuachang, Yichang, there is also a δ~(13)C excur-sion. These geochemical sign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terminal Ordovician mass extinction was proba-bly related to extraterrestrial event, and provide new evidence for defining the O/S boundary between theHirnantia-Kinnella and G. persculptus Zones.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记述了新近发现的保存较好、具甲胄确切证据的奥陶纪鱼形动物化石。该化石采自新疆塔里木盆地巴楚县一间房地区依朗里克塔格山上奥陶统恰尔巴克组滨-浅海紫红色砂屑灰岩中。对所发现的鱼形动物新属新种——优雅郝氏鱼(Haoina elegantia gen.et sp.nov.)进行了生物学系统描述。郝氏鱼是我国奥陶纪已知保存较完整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新科——郝氏鱼科(Haoinaspididae fam.nov.)的科型属。并依据其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建立新目——郝氏鱼目(Haoinaspidiformes ord.nov.),置于无颌超纲甲胄鱼纲之下。依据牙形石化石带的时代分布,恰尔巴克组属于晚奥陶世早期,即桑比期。新发现的鱼形动物化石包括一个较完整的背侧甲片,化石表面覆盖具有特征纹饰的外骨骼甲胄,大致可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松果区位于头甲中前部;有宽大而深陷的背侧位眶凹,位于松果体稍前的两侧,瘤突组成的嵴在凹壁呈同心圆排列,眶凹呈喇叭状开口。感觉沟系统发育,具眶上感觉沟、主侧线感觉沟和嵴间感觉沟,显示出真皮及皮下组织的管孔系统结构。根据与其他地区鱼形动物的对比和生物特征,建立了具有古特提斯特色的新的鱼形动物古地理分区——奥陶纪郝氏鱼类-巴楚鱼类古脊椎动物生物地理区系。这一化石是我国乃至亚洲目前已知发现最早具外骨骼确凿证据的鱼形动物。 相似文献
14.
浙西北地区乃至浙赣皖相邻区早古生代受华南加里东构造活动的影响,仅发育轻微褶皱及断裂,造成上古生界与下伏前震旦系浅变质岩系—下古生界之间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而不发育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岩浆活动。在浙皖交界开化县获得445Ma±19Ma的岩浆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另在金华山后(江绍断裂带北侧)年龄为452.1Ma±2.7Ma的细粒花岗岩旁,发现了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334.1Ma±2.4Ma的辉长闪长岩,暗示江绍断裂带在早古生代的构造活动可能引发了断裂带沿线及其北侧偏远处的岩浆活动,在晚古生代仍有较强的构造表现。由此可见,浙赣皖相邻区的加里东构造事件远比以往所认识的更强烈。这组年龄数据对重新认识浙赣皖相邻区和江绍断裂带的构造活动及其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二叠纪末期发生了显生宙以来规模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利用江西修水东岭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的碳同位素、主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分别研究全球碳循环的变化及其相对应的物源的变化进而分析环境变化与生物灭绝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东岭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存在阶梯式碳同位素负偏,第一阶段阶梯式负偏幅度为2‰,第二阶段阶梯式负偏幅度为2.5‰,总的负偏幅度高达4.5‰。在阶段阶梯式碳同位素负偏过程,碳酸盐岩中的硅酸盐组分物源由基性火成岩转变为岛弧性质的酸性火成岩。后者可能与我国华南周围岛弧火山喷发有关。这些碳同位素负偏在时间上与物源的转变及火山灰层基本一致,推测其与我国华南岛弧火山及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喷发有关。大规模火山作用喷出或诱发出的二氧化碳及甲烷温室气体有可能是造成二叠-三叠系阶梯式碳同位素负偏的主要原因。火山喷发造成的环境恶化如全球变暖、海洋缺氧、海洋酸化、植被破坏形成的大量沉积物输入海洋致使生物生存压力增大,从而造成二叠末期生物的大灭绝。 相似文献
16.
河北三河晚更新世地层粒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详细测量河北三河齐心庄一带第四纪剖面、采集光释光测年样品和粒度样品,分析该区地层形成年龄、沉积速率、各粒度样品粒度参数、频率分布曲线及概率累积曲线,进而推断其沉积环境。实测剖面显示地层可以分为20层,沉积物以细砂、粉砂和黏土为主。第2层光释光地质年龄为12.23±1.32ka,第19层光释光地质年龄为19.35±2.10ka,故实测剖面为晚更新世末期堆积,根据地层厚度及年龄测定结果测算出该区平均沉积速率为0.071cm/a。12个粒度样品频率分布曲线均为不对称的单峰态,表明沉积物成分单一,为相对稳定条件下形成。概率累积曲线分为两段式和三段式,滚动组分较少,总体为能量相对不高的沉积环境。地层自下而上呈现明显的旋回性沉积特征,存在两种韵律沉积模式:"中砂-细砂-粉砂"和"粉砂-黏土"。结合区域地质特征,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河北三河晚更新世地层形成于相对稳定的低水能条件下的河流环境,进一步可细分为河流砂坝和泛滥平原沉积。本文研究结果对于探讨华北北部平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潮白河下游的变迁历史、晚更新世末期的沉积速率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和数据。实测剖面位于新夏垫断裂的下盘,本文测试结果对于研究新夏垫活断裂两盘的差异性活动和断裂性质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Late Ordovician glaciation in southern Turke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 Monod H. Kozlu J.-F. Ghienne W. T. Dean Y. Günay A. Le Hérissé F. Paris & M. Robardet 《地学学报》2003,15(4):249-257
ABSTRACT We present a new survey of several Palaeozoic sections in both the Taurus range and the Border Folds that documents typical glacial features including a glacial pavement and striated dropstones (Halevikdere Formation) and demonstrates the former presence of an ice sheet in southern and south-eastern Turkey. Evidence for the late Ashgill (Hirnantian) age of this episode is provided by macro- and microfossils found within the glacial formation. The extension of ice-related deposits into the northernmost part of the Arabian Platform (Mardin region) implies a much wider distribution of the Ordovician ice sheet than was previously believed, and strongly suggests that southern Turkey lay close to Egypt during the Lower Palaeozoic.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笔者等的中国早、中、晚寒武世和早、中奥陶世岩相古地理诸文的继续。在对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寒武纪和奥陶纪定量岩相古地理研究及编图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地区(主要是蒙兴地区、昆仑秦岭地区、西藏地区、海南岛和台湾地区)的地质资料,编制出了中国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图,并撰写出本文。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研究程度较高,其岩相古地理图和文字论述都是定量的。其他地区的研究程度较低,其岩相古地理图和文字论述则是定性的或概略性的。在中国晚奥陶世,早、中、晚寒武世和早、中奥陶世一直存在的“两槽和三台相间分布”的岩相古地理基本格局已经改变,天山北山蒙辽吉槽地中的北山槽地和蒙辽吉槽地已不再是槽地而变成了台地。因此,准噶尔台地、北山台地、蒙兴台地、蒙辽吉台地和华北台地就连在一起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北方台地群。这是一个重大变化。其他古地理单元也与以前各世的大不相同或有所不同。这是晚奥陶世晚期大规模海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前人对浙西下寒武统大陈岭组沉积相分析一直存在半深水相和浅水相两种观点。大陈岭组化石极少,仅中上部产营漂浮或游泳生活的节头虫类Arthicocephalus, Arthricocephalites和Changaspis,不见底栖类化石。对大陈岭组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分析显示,对应于产半深水相生物化石的层位存在碳同位素正漂移,表明此处水体较深;但该组大量发育碳酸盐岩台坪相的沉积标志-鸟眼构造,与较深水相生物和碳同位素正漂移的解释结果相悖。作者在对浙西开化、常山、江山寒武系野外调查时发现大陈岭组存在一套地震-海啸沉积岩系,且海啸岩的产出层位与江山较深水相化石、碳同位素正漂移层位相当。研究认为,海啸作用可以使不同环境的沉积物相互混合,造成沉积异常,浙西下寒武统大陈岭期沉积异常是海啸事件的反映,海啸作用把较深水生物和沉积物带到浅水区沉积下来,并造成碳氧同位素短暂、急剧的正漂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