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全国及各区域冬季气温序列的建立资料取自国家气象中心整理存档的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 .在 695个站点中实际序列长度在 40 a以上的站点占 82 % .考虑到我国地域特征和冬季气温的南北差异 ,在分析讨论时将全国分为 8个区 .全国和区域序列的产生方法如下 :( 1 )求算全国各站冬季气温序列 ,即 1 2、1和 2月气温月平均值 ;( 2 )将全国或某区域按 5.0°× 1 .0°经纬度网格化 ,求算各网格冬季气温序列 ,即网格内各站序列的简单均值 ;( 3)以各网格序列 1 961~ 1 990年的累年值为气候平均值 ,求算出各网格的距平序列 ;( 4 )求算全国和区域序列 :… 相似文献
3.
广东冬季气温变化的气候诊断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利用广东省36个地面站的实测资料,分析了广东冬季平均气温、最低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包括温度变化趋势、突变、周期性,并探讨了影响广东冬季增暖的可能因素。得出:广东冬季气温具有增温趋势,特别是最低气温。冬季广东最低气温从60年代下半叶开始上升,80年代以来,增温幅度有所增大,进入暖期。 相似文献
4.
利用1951-2005年西宁、兰州、临夏气温资料和北半球500hPa高度、海平面气压及北太平洋海温资料,分析了黄河上游地区冬季气温的异常变化及其海气背景。发现:黄河上游地区冬季气温变化在20世纪50、60年代较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逐年代升高的趋势。黄河上游地区冬季异常冷暖年份,其同期和前期500hPa高度和海温距平场分布具有明显不同;前期夏季贝加尔湖阻塞高压强度指数和500hPa北太平洋西风漂流区的关键区高度指数,前期春季西风漂流区关键区海温均对黄河上游地区冬季气温具有很好的预测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6.
西北地区冬季气温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利用陕、甘、宁、青、新五省(区)分布均匀的89个测站近40a的冬季气温资料,通过EOF、REOF等方法,对中国西北地区冬季气温异常的空间分布、时间演变等特征进行了诊断研究,并就其与ENSO之间的关系做了统计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8.
9.
采用保定市1955-2000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利用一元线性回归、线性倾向估计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保定市冬季(12月-次年2月)平均气温的变化特征,并从温室效应和海洋温度变化等方面分析了冬季气温异常的原因.分析发现,保定市冬季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周期性和加速上升趋势.最后对回归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检验结果是显著的,可见一元回归模型在气温统计分析预报应用上有相当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0.
11.
利用1960-2010年江西省81个台站月平均气温观测资料和NOAA全球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ERSST-V3),分析了江西省冬季气温异常与海温异常的相互联系,并运用超前-滞后相关分析和奇异值分解(SVD)方法初步探讨了关键区海温异常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①影响江西省冬季气温异常的海温关键区和关键时段分别为同期印度洋(10°S~20°N,54°~90°E)、同期西北太平洋(20°~40°N,120°~180°E)和前期8-9月北大西洋中部(24°~44°N,20°~60°W)海域;②西北太平洋关键区暖水年预示暖冬年好于印度洋区,而印度洋区冷水年预示冷冬年稍好于西北太平洋区,冬季西北太平洋与印度洋海温异常可以修正前期8-9月北大西洋中部海温异常对江西省冬季气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1961—2011年我国东北地区72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资料及NCEP/NCAR月平均海平面气压、500 hPa高度场及200 hPa与850 hPa风场再分析资料,对东亚冬季风强度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序列经去除线性趋势处理后的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去除线性趋势后,东亚冬季风强度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序列的相关系数为-0.69,较原始序列更为显著;两者变化的阶段性较为同步,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于2004年已转入低温阶段,这与东亚冬季风同时转为偏强阶段关系密切;两者均存在20年左右的长周期,同样存在相近的阶段性短周期;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的增温变化趋势在1986年前后的增暖性气候突变中起重要作用。东亚冬季风强度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年代际信号的相关系数达-0.86,较原始序列年代际相关更为显著;两者的年代际变化存在21.5年左右的共同准周期。东亚冬季风强度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序列存在4年左右的共同准周期。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的年际和年代际异常存在与东亚冬季风相关联的200 hPa东亚急流、500 hPa东亚大槽、乌拉尔高压、850 hPa风场、地面西伯利亚高压等的异常背景。 相似文献
13.
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与北极涛动年代际关系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利用中国160站气温资料、北极涛动指数资料及关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高度场、风场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冬季北极涛动的年代际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冬季北极涛动处于低(高)指数期,东北冬季气温为持续冷冬(暖冬)期。可能影响机制是:在地面,冬季北极涛动处于低(高)指数期时,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减弱),亚洲大陆偏北冬季风增强(减弱),东北为持续冷冬(暖冬)期;在对流层中层,冬季北极涛动处于低(高)指数期时,东亚大槽加深(减弱),贝加尔湖以西以北脊增强(减弱),环流呈经向(纬向)型发展,东北对流层中层偏北风增强(减弱),东北为持续冷冬(暖冬)期。 相似文献
14.
天山山区近40年冬季温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利用新疆1959~1998年的冬季温度资料,分析天山山区近40年来冬季温度变化的基本特征,并与新疆南部、新疆北部进行比较,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天山山区冬季平均温度在冷暖变化阶段上与新疆北部的相似性强于新疆南部。(2)冬季平均温度空间分布的同步变化性以新疆北部为较好,新疆南部和天山山区较差,而冬季平均温度空间分布的反向变化性,以天山山区和新疆南部较大,新疆北部较小。(3)三大区域冬季平均温度20世纪60~70年代的变化趋势是不同的,但70~90年代均表现为持续升温,90年代为最暖。(4)就近40年的显著线性增温趋势的空间分布范围看,以最低温度表现得空间范围最广,最高温度最差,平均温度居中。冬季最低温度增温率以新疆北部最大,新疆南部居中,天山山区最小。新疆南部和新疆北部冬季平均温度存在长度分别为27及29年的相近的最佳增温时段,增温率新疆北部大于新疆南部。(5)新疆北部和新疆南部冬季平均温度均在1979年发生了由低温向高温的突变。 相似文献
15.
冬季负积温变化特征及其对冬小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唐山地区11个气象站1961~2005年冬季日平均气温资料,应用统计方法对唐山地区冬季负积温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唐山地区冬季负积温空间分布为北多、南次之、中部最少。②冬季负积温的年际变化呈现3个时段,20世纪60年中期到70年代初为冷冬时段,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为冷冬与暖冬交替出现的过渡时段,90年代后至今为暖冬时段。③冬季变暖趋势北部最明显,南部次之,中部最不明显。针对冬季负积温变化特征,提出了对冬小麦生长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6.
1956-2005年中国暖冬和冬季温度变化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利用全国565个台站1956-2005年冬季平均温度资料,将多年温度变化划分为偏暖、偏冷和正常三类等概率气候事件,由此给出了一个新的暖冬指数和暖冬的定义。结果表明:暖冬指数与中国冬季温度的变暖趋势相一致,并表现出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变率分别为10%/10 a和0.4℃/10 a。近50 a暖冬事件共计发生13次,其中近85%的暖冬发生在1986年以后。受年际尺度变化的影响,2004/2005年和2005/2006年暖冬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和华南南部,而东北、内蒙古及中部大部分地区为冷冬或正常。 相似文献
17.
利用南京市1951年1月—2007年4月逐日气温观测资料, 分析讨论了南京56年冬季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冷积温和低温日数的变化趋势和特征, 探讨了南京冬季气温的年代变化和冷冬、暖冬的分布。结果表明: 56年来南京冬季平均气温是明显上升的, 而极端低温和冷积温上升更为显著; 南京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为冬季低温期, 冷冬皆分布在80年代以前, 90年代以后没有冷冬, 多为暖冬, 近10年为两年一遇, 80年代以来南京冬季明显升温, 90年代以来的南京冬季出现了持续的偏暖异常。 相似文献
18.
Areasonable warmer winter index(IwwI)in the framework of the three equiprobability categories(i.e.warmer,normal and colder categories)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winter temperature data observed at 565 stations in China during 1956-2005,where IwwI is defined as the ratio of the station number of warmer category over the total number of stations.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trend of IwwI wa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winter temperature on decadal time scale,and their rates of change were 10%/10 a and 0.4℃/10 a,respectively.It is found that only 13 warmer winter events in total were detected by IwwI over the past 50 years,and 85% of them occurred after 1986. 相似文献
19.
A reasonable warmer winter index (IWWI)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three equiprobability categories (i.e. warmer, normal and colder categories)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winter temperature data observed at 565 stations in China during 1956-2005, where IWWI is defined as the ratio of the station number of warmer category over the total number of station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trend of IWWI wa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winter temperature on decadal time scale, and their rates of change were 10%/10 a and 0.4 ℃/10 a, respectively. It is found that only 13 warmer winter events in total were detected by IWWI over the past 50 years, and 85% of them occurred after 1986. 相似文献
20.
近50a华北地区冬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利用我国160站1951-2000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在分析华北地区气温变化的季节--年际变化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冬季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的时空特征。发现:冬季气温在50、60年代较低,70年代开始升高,80年代变化较为平缓,90年代增暖程度加大,50a来有显著的增暖趋势,达0.27℃/(10a)。华北地区冬季气温的升高趋势与中国大部分地区是一致的,且是升高最明显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