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本文简述地震前兆观测场的要求 ,福建数字地震前兆台网在依据观测场的要求是如何合理分布各观测点。并着重阐述了数字地震前兆台网仪器观测技术系统的组成 ,前兆台网仪器安装过程及仪器安装过程需注意的事项。对福建数字地震前兆台网的安装做了小结。对此次仪器安装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如何合理摆放仪器、规范综合布线、传感器密封、避雷地线等做了几点建议。笔者结合多年的维修实际操作经验 ,对地震前兆仪器的设计如何提高仪器标准化、集成化、为维修的方便提出几点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2.
钻孔应力-应变地震前兆观测台网,是全国地震前兆监测台网的一个组成部分。该手段由于美国板块边界观测(PBO)项目的影畸,正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邱泽华等,2002;邱泽华等,2004a;邱泽华等,2004)。钻孔应力-应变观测对象包括:体应变、分量应变、分量应力和差应变。目前登记在册并正常运行的钻孔应力一应变地震前兆监测台站共计45个,分布于1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有的台站有多种观测项目,例如昌平台,作为钻孔应力-应变综合观测台,曾经有5~6种钻孔应力-应变观测项目,目前有体应变、压容分量应变和差应变三种观测。目前正常运行的观测项目共有49个。  相似文献   

3.
地震预测的新方法─—简易黑罩法简介张治洮(地质矿产部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西安,710054)地热(地温)观测作为地震监测前兆方法之一,在80年代后期已逐步推广.目前地温观测大体分为3个层次.一是中深层次,测温深度在10m以下,包括温泉水温,被认为是来...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每天都要产出大量的观测数据,为保证这些数据能为地震监测预报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每日的数字化前兆观测资料收集、整理、质量控制、数据备份入库等工作尤其重要。本文就日常数字化前兆观测资料收集、处理工作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5.
世界性科学难题——地震预报有可能首先在中国实现突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多学科交叉的地震前兆观测方法 ,成功地做出了一些地震的临震预测及年度 (中期 )预测。可以预测几千km以外的 7级以上大地震。预测地震 3要素 (发震时间、震级及地点 )所达到的精度在地震史上也是罕见的。文中介绍了我们所用的主要地震前兆观测方法 :次声波、地应力、地电脉冲、大地微动、引潮力共振叠加等。文中还介绍了几次较好的临震预测及年度预测震例。从近几年的地震预测实践证明 ,对 7级以上大地震做出准确的预报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正地震预报是一门观测科学,所使用的观测资料是研究的基础,观测资料不仅需要有明确的可研究的科学意义,还需要在时空上连续可靠,形成一种场的前兆信息。利用地表自由逸出气体和溶解于水及吸附于土壤中气体浓度变化来监测预报地震是当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地震预报方法之一,因此,对于地下流体地震前兆的研究应该有一种科学的新的思维。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苏联地震预报工作的现状,提出了在观测基础上研究地震能、震源体积和孕震时间的联系及有关公式,计算地震周期,更准确地预报地震前兆,建立孕震物理学模型,建立现代化的预报系统与行政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8.
YRY--4 钻孔应变观测作为一种重要的前兆观测手段,能有效地记录地震前后地应力应变变化。吉林安图境内M3. 7 级地震前后及辽宁营口柳树M4. 3 级地震前,吉林省敦化台及辽宁省营口台YRY --4 钻孔应变观测分别观测到曲线异常。经对比分析,敦化台观测曲线异常形态为: 异常--走平--发震-- 震后阶跃; 营口地震台观测曲线异常形态为: 异常--返回--发震。两次异常虽然形态各异,但提供了丰富的前兆信息,具有较好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2001年11月14日17时26分,在新疆、青海交界的昆仑山口西(北纬36.2°,东经90.9°)发生了8.1级地震。这是继1950年8月15日西藏察隅8.6级地震后,中国大陆发生的最大地震。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首都圈及华北北部部分地温测点观测到了明显的前兆异常和同震效应。本文对这些前兆异常和同震效应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研究,这对进一步分析研究地温观测资料的前兆特征,提高地温观测资料预报地震水平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早期的地震研究,人们通常习惯于一种思维模式,即地震事件是地壳应力不断强化最终导致局部失稳的结果。因而在前兆分析中,总是力图寻找与应力应变强化相关的各种信息。然而多年的预测实践表明,这种思路往往使得许多现象难以解释。例如在空间上,一些强震区的地壳应力并未达到人们估计的水平,甚至比一些地震平静区还要低。在时间上,地震通常不在许多前兆观测资料接近峰值时发生,而是出现在其后的相当一个时期,有时甚至难以找到足以反映加强阶段的前兆现象。地震孕育是否以单调加强的力学环境为  相似文献   

11.
2002年6月29日在吉林汪清(北纬43.5°,东经130.6°)发生M_b7.2地震,震源深度593km。本文针对性地对东北地区洞体应变伸缩仪和钻孔体应变近几年观测资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2年6月29日发生的7.2级深源震,东北地区的应变台网观测到了“全压缩应变”的曲线形态,中期前兆异常较为明显,短临前兆异常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自80年代末,在首都圈陆续建立了一批精密地温观测点(温度计的分辩率为0.0001℃),开展了地温前兆观测,积累了丰富的实测资料和一些典型震例.本文分析了首都圈地温观测的正常动态及影响因素.通过对典型震例的分析,研究了地温的地震前兆异常特征.地温前兆异常形态为阶变型、上升型和脉冲型;它的异常开始至发震时刻最短为28h,最长达1个月左右,皆属短临异常.它的异常幅度为正常日变幅度的几倍至十几倍,但温度的变化量不大,地震前异常累计值最大仅为0.12℃,可谓震前地温的微动态异常.综上所述,精密地温观测记录到了明显的地震短临前兆异常,它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短临预报手段.  相似文献   

13.
板块内部地震的预报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攻克这个难题的努力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以确定板块内部未来地震的地点和强度为主的长期预报研究,包括板内地震的构造环境和孕育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大陆地区强震危险性和地震灾害的预测等。二是以确定未来地震发生时间为主的短期预报研究,包括强化地震前兆的观测以及前兆的分析和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大地电磁(MT)地震前兆多参数综合分析方法和扩展膨胀各向异性(EDA)电性前兆识别。不同的MT参数以不用的形态特征和方式,从不同侧重面反映地球电导率结构特征,充分利用包含于各参数内的信息,对它们随时间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有利于更可靠地判断新出现的MT前兆。EDA电性前兆是由孕震期间深部原地应力场的变化引起的,可能出现在一个较大的地域范围内,因而该前光是一种具有很好应用前景的地震前兆,利用MT法进行监测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5.
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厦门地震台地震前兆观测(地形变学科)数字化改造基础工程建设工作于4月上旬完工,近日通过福建省地震局验收。厦门地震台地震前兆观测(地形变学科)数字化改造工程的建设目标是将厦门地震台建设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壳形变观测基本台。在2000年度,厦门地震台将配备安装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数字化SSY型伸缩仪;DSQ型水管仪,VS型垂直摆倾斜仪、DZW微伽重力仪和德国生产的具国际先进水平的DiNi11电子水准仪,目前已签订完成了全部仪器的订购合同并已预付首期合同款。这次厦门地震台地震前兆观测数字化改…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pyL-1型岩石应力仪观测地应力的异常变化,分析了异常与永安地震的关系,应力长时间的大幅度连续变化可能是较大地震前兆,异常极值左右摆动是临震前兆,本人据此在去年年终会商和今年会商时提出预报意见。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要介绍了昌平台所处地质环境及各类前兆仪器运行概况,并利用昌平台钻孔应变和地下流体两大学科多个观测手段对2006年7月4日文安5.1级地震的同震响应特征及前兆异常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总结,以提高我们对地震前兆异常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地热在地震孕育过程中的作用和震前地热的动态异常变化,越来越引起国内外一些学者的注意,并相继开展了一些观测和研究工作。由于以往地热动态观测的精度较低,观测不够连续,难以获得进行深入研究所必须的信息。近些年来,有的国家在地热动态观测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所取得的具有前兆意义的地热变化信息和震例不多。自1984年开始,以地热前兆观测、研究和地震监测预报为目的的高精度地热动态观  相似文献   

19.
经过约25个世纪的时间,人们观察到了大量的地震前兆现象,并收集和记录了有关的资料,有的工作是专门的人员完成的:有的是由于偶然的机会或者由间接的原因形成的。最近120年以来,这方面的资料得到了系统的收集;近30年来,这项工作和深入地研究与地震发生的物理化学现象相结合,成了地震预报应用研究的一项工作。引入时间、空间的概念,重新建立了详细记录地震、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报研究的主要方法。在地震前兆的研究中,对起促进作用和阻力作用的科学上和经济上的限定因素已经有所考虑及评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水化地震前兆的灰色系统识别方法, 并以北京栏杆市热水井H2浓度动态为例建立了GM(1, 1)滑动识别模型。文中提出了动态前兆识别参数M(t)的概念, 认为动态前兆识别参数M(t)比静态识别指标更有效。用这种识别法进行后验性识别, 提前于内蒙丰镇1981年8月13日5.8级地震前15天识别出发震前兆。以唐山地震前后津2热水井CO2前兆异常识别的失败为反例, 分析了失败的原因, 认为对地震平静期的观测研究是进行水化前兆灰色识别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