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边坝-洛隆断裂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南段的西界断裂,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川藏铁路穿经了该断裂.研究该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性对认识缝合带的发展演化历史以及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构造变形的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直接关系到川藏铁路的规划建设和工程地震安全.边坝-洛隆断裂沿线记录有1642-1654年洛隆M≥7地震和1791-1804年边坝M 63/4地震,然而,由于缺少明确的地质地貌证据,关于边坝-洛隆断裂是否为全新世活动断裂至今仍存在较大争议.基于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结合14C加速质谱(AMS)测年技术,笔者在八宿县城和洛隆县城一带获得了多个断错晚更新世-全新世地层的剖面,揭示边坝-洛隆断裂为一条全新世活动断裂,活动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其最新一次活动发生在(3 310±30)a BP之后,可能对应1642-1654年洛隆M≥7地震事件.调查结果也显示,边坝-洛隆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表形迹非常不连续,其几何展布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早期边界断裂并不完全一致,似乎暗示缝合带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可能正在发生新的演化.   相似文献   

2.
印度-亚洲碰撞:从挤压到走滑的构造转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的崛起、青藏高原的生长、两倍于正常地壳厚度的巨厚陆壳体,以及大量青藏高原腹地的物质沿着大型走滑断裂朝东、东南、西的方向逃逸。印度-亚洲碰撞如何造成板块汇聚边界由挤压到走滑的构造转换对认识大陆岩石圈的变形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总结喜马拉雅造山带及青藏东南缘~55Ma以来的构造、变质、岩浆记录,发现高喜马拉雅的挤出起始于始新世加厚的喜马拉雅造山带中—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受控于渐新世以来同期发育的向南逆冲和平行造山带的韧性伸展,并建立了高喜马拉雅"三维挤出"构造模式。晚始新世以来,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的物质通过"岩石圈横弯褶皱和壳内解耦"的运动学机制,围绕东构造结发生顺时针旋转并向青藏高原东南缘逃逸。结合东南亚板块重建的资料,我们认为:印度-亚洲的"陆-陆碰撞"到印度洋板块-亚洲东南大陆的"洋-陆俯冲"的转换是导致从印度-亚洲主碰撞带的挤压到青藏东南缘走滑转换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