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津气象塔风温梯度观测资料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解以扬  刘学军 《气象》2003,29(1):12-16
利用天津气象塔风温梯度观测资料对其统计特征及平均风温廓线的日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分析了稳定层结的风温廓线特征,还给出了几种典型天气的低层大气结构的个例分析。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近地面层微气象学特征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利用1998年5月-7月在改则、当雄和昌都三测站获得的近地面层气象要素变化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近地面层风速、温度和湿度日变化特征及廓线规律,发现高原近地面层微气象学特征具有自己的特点;同时还讨论了高原近地面层白天出现的逆湿现象。  相似文献   

3.
临近绿洲的沙漠上空近地面层内水汽输送特征   总被引:20,自引:22,他引:20  
1991年7月在HEIFE实验区沙漠站进行了一次水汽输送观测实验。观测发现近地面层内比湿廓线常常出现极小值,该极小值高度为零水汽通量面的高度。这个高度以上水汽向下输送,廓线呈逆湿特征,这个高度以下水汽向上输送,廓线呈蒸发特征。沙漠上空近地面层内水汽不是常通量,在一个固定高度上观测到的水汽通量和“潜热通量”不能代表地面的蒸发量和潜热通量。  相似文献   

4.
以莫宁-奥布霍夫相似理论为基础,利用风温梯度观测资料,采用迭代方法确定湍流特征参量U_*、T_*、L和廓线参数β、γ,得出了适用于确定农田植被层上方风温廓线和湍流通量的普适函数半经验表达式;分析讨论了大气层结稳定度与风温廓线曲率、廓线参数以及普适函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由Businger建议的无量纲廓线通用函数形式的近地面层稳定度参数ζ的相似方程分析解。代替了以往采用数值迭代法求ζ,并应用于沙漠人工植被和裸露流动沙丘上的实例资料分析。采用目前广泛应用的空气动力学方法,分别计算了动量和热量交换系数,感热和潜热通量,并由波文比-能量平衡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采用Businger无量纲通量廓线关系形式的近地面层稳定度参数ζ的相似方程分析解,代替以往惯用的数值  相似文献   

6.
利用2013年8月北京C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体扫数据、探空资料和地面雨量站资料,获得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vertical profile of reflectivity,VPR)识别零度层亮带,比较平均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mean VPR,MVPR)、显著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apparent VPR,AVPR)和显著相关系数垂直廓线(apparent vertical profile of correlation coefficient,AVPCC)3种零度层亮带订正方法的效果,并利用地面雨量站资料进行定量降水估计(quantity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QPE)验证订正效果。结果表明:采用MVPR和0℃层高度能有效识别零度层亮带,零度层亮带厚度为0.8~1.5 km;经3种方法订正后,零度层亮带影响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MVPR法订正效果最差,基本未能减弱零度层亮带的影响,AVPR法和AVPCC法的订正效果较好,明显减弱了零度层亮带影响区的回波强度,订正后回波更均匀。利用地面雨量站数据进行QPE验证表明:经零度层亮带订正后雷达估测的降水与地面雨量站实测降水更接近,也表明AVPR法和AVPCC法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月平均气温预报的神经网络BP型多层映射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神经网络BP多层映射模式,利用1946~1979(1980)年南京月平均气温资料序列,计算得到系统的分维数D_0=2.8,确定三层模式形式i×j=3×2,k=1,由此作出1980(1981)年1~12月平均气温预报值。它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97(0.98)。如按各月资料建立序列,作1~12月各月平均气温预报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99(0.99)。  相似文献   

8.
烟雾层的长波辐射效应以及对边界层温度层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利用一个简化的长波辐射方案,计算了兰州城市烟雾层大气的辐射效应.计算表明:烟雾层气溶胶增加了到达地面的大气逆辐射和气层的冷却率,平均污染状况时,增加量分别为15.2%和0.073℃/h.与烟雾层对太阳辐射吸收加热率相比,冷却率量值较小,但对全天边界层能量平衡所起作用不可忽略.对比分析了兰州和郊区夜晚的平均温度廓线演变情况,可以看出烟雾层长波辐射效应增加了低层大气中上部的冷却.  相似文献   

9.
局地相似性在近地面层大气中的一个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张强  胡隐樵 《气象学报》1994,52(2):212-222
利用U.Hogstrom教授提供的瑞典Uppsala大学气象系于1986年夏季在Uppsala市郊农田中观察到的近地面层大气资料,对近地面层大气的局地相似性进行了论证,并给出了一套相似性函数的经验常数。结果表明,局地相似性比Monin-Obukhov相似性更适合于描述复杂下垫面近地面层大气。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近地面层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西藏日喀则、那曲1993年7月至1994年4月近地面层梯度观测资料,采用近地面层相似理论方法,计算了预测期间地面粗糙度、平均曳力系数、平均动量通量、平均感热通量和平均湍流系数,讨论了它们与稳定度的关系,给出了日变化个例。  相似文献   

11.
农田植被层上通量—廓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莫宁-奥布霍夫相似理论为基础,利用风温梯度观测资料,采用迭代方法确定湍流特征参量U、T、L和廓线参数β、γ,得出了适用于确定农田植被层上方风温廓线和湍流通量的普适函数半经验表达式;分析讨论了大气层结稳定度与风湿廓线曲率、廓线参数以及普适函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浅析近地面层臭氧浓度与气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有恒  倪雷 《贵州气象》2009,33(6):18-19
利用贵阳基准站2005年冬季(2005—12—2006-02)每日4个时次(02、08、14、20时)的近地面层臭氧浓度的连续监测数据和常规气象要素的观测资料,分析近地面层臭氧浓度与气温的关系,观测结果表明近地面层臭氧浓度日变化和气温日变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应用含湍流频散效应的近地面层的运动方程求解了不同层结下的风速廓线,着重分析了湍流频散效应对近地面层平稳运动的影响。分析指出:湍流的频散效应对经典的幂律廓线一对数修正,该修正在不稳定层结时比稳定层时明显;利用相似理论也得到了该常数。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89年12月16日-1990年1月14日在重庆市用三轴风速仪所测得的风速资料,计算了小风条件下重庆近地面层的湍流参数,欧拉时间自相关系数,湍流时间积分尺度,湍流强度,摩擦速度,湍流应力等湍流特征量,以了解重庆地区小风条件下的近地面层的湍流场特征。  相似文献   

15.
非均一地形近地层风速廓线特点及粗糙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凤霞  朱文越  饶瑞中 《气象》2010,36(6):90-94
在中性大气层结条件下,利用35 m铁塔上五层不同高度处的有效风速,分析得到了非均一地形近地面层风速廓线特点及由粗糙元所决定的粗糙度。结果表明:(1)近地面层风速廓线一般符合对数风速廓线模式,其相关系数均大于0.985,标准偏差为0.04左右;(2)粗糙度的值为1.25 m。但由于外界流体运动状态改变可引起粗糙度出现起伏,其变化范围较大,一般在0.038~4.903 m,与风速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53。  相似文献   

16.
利用“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过程观测与数值研究”的观测资料和酒泉站的地面和探空气象资料,计算了酒泉绿洲夏季大气边界层的加热(冷却)率,分析了酒泉绿洲近地面层和行星边界层的大气加热(冷却)率逐日变化,研究了不同典型天气下大气加热(冷却)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酒泉绿洲近地面层和行星边界层内,大气加热(冷却)率具有明显的逐日变化特征;近地面层和行星边界层及整个大气层白天的大气加热率和夜晚的大气冷却率基本相当,大气能量基本守恒;日照时数、云量和特殊天气过程(如冷空气活动、沙尘天气和降水等)对大气加热(冷却)率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近地面层湍流通量观测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陷樵 《高原气象》1990,9(1):74-87
本文回顾并总结了目前在近地面层内观测湍流通量的方法。指出了各种观测方法的适用条件。比较了它们的测量误差和它们的优缺点,并讨论了各种测量方法存在的问题。该文的讨论对于选择近地面层湍流通量观测方案、提高观测精度、评价观测结果并对结果进行修正都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应用2008年12月24—31日南京市区和郊区同步大气边界层观测资料,对晴天大气边界层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地区冬季晴天,市区近地面层气温高于江北郊区近地面层的气温,市区热岛效应明显,且热岛强度夜间大于白天;市区逆温出现的时间滞后于郊区,逆温层高度也大于郊区.夜间,市、郊区风速随高度不断增大,并在一定的高度出现一个8m/s的极值中心.市区空气相对干燥.通过典型日分析,市区14:00干岛效应显著,相同高度上相对湿度一直低于郊区.在市、郊区近地面层中,愈近地面风速愈小;近地面层中白天风速最大,夜间最小;白天,大气层不 稳定,湍流混合作用强,上下层风速的差别趋于减小.市区风速在低层受建筑物影响,相同高度上小于郊区风速.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欧洲再分析资料(ERA5 025°×025°),对2020年1月5—7日河南省强雨雪过程中雨雪相态多次转换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线、西南(东南)暖湿急流与低层冷空气在强雨雪区交汇为强雨雪提供了动力、水汽条件,亦为雨雪相态转换提供了有利的温度条件。冷空气分别从东路和中路南下影响河南,导致近地层明显降温是雨转雨夹雪或雪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冷空气的强度和厚度是决定降水相态的关键因子。中层和近地面暖层厚度对降水相态至关重要。本次过程降水相态为纯雪时,冰雪层和冰水混合层厚度超过2 980 gpm,中层无暖层,近地面0 ℃线低于975 hPa;降水相态为雨夹雪时,有时无冰雪层,冰水混合层厚度超过1 400 gpm,中层有时有暖层,但整层暖层厚度在900~1 330 gpm;雨转雨夹雪发生在地面气温低于21 ℃时,雨夹雪出现在地面气温11~21 ℃时;纯雪发生在地面气温≤11 ℃时。  相似文献   

20.
多层城市冠层模式的建立及数值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咏薇  蒋维楣 《气象学报》2009,67(6):1013-1024
为在城市气象数值模拟中更好地体现由城市发展引起的下垫面土地利用改变及人为活动对大气过程的影响,建立了基于建筑物三维分布的多层城市冠层模式,冠层内动力方程组考虑了建筑物冠层拖曳力的作用及雷诺应力的影响,通过引入建筑物宽度、间距以及垂直分布密度指数等建筑物形态特征参数,以更好地体现城市复杂地表对大气温度、湿度及动量方程的影响.同时,该模式分屋顶、4个侧壤及地面分别考虑辐射及能量平衡求解表面温度,计算各表面与大气的通量交换,并考虑辐射阴影效应、冠层内部各个面之间的可视因子、以及与冠层内建筑物密度指数、可视因子等相关的多重反射辐射导致的辐射截陷作用.模式的离线检验结果表明:(1)冠层模式计算风廓线与风洞实验测量数据吻合良好;(2)离线冠层模式能够模拟实际小区的风速、温度垂直廓线,并能够较好地体现小区内气温日变化.冠层模式与区域边界层模式耦合检验结果表明:(1)耦合模拟的近地面(2 m处)气温及地表温度的结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水泥平板方案,尤其是在夜间,水泥平板方案与实测气温最大偏差4 K左右,耦合模拟方案为1-2 K;(2)耦合模拟方案考虑了建筑物对冠层之上的拖曳力影响以及建筑物形态结构对雷诺应力的影响,风速(10 m处)计算结果与观测值相差约在1 m/s,水泥平板方案偏差3 m/s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