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著名的老一辈地质学家、教育家。原北京地质学院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冯景兰教授离开我们十二年了。冯景兰教授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地质事业和教育事业。值此冯景兰教授诞辰九十周年之际,作为他的学生、同事和朋友,我们深切缅怀冯景兰老师。 冯景兰教授字淮西(怀西)(1898—1976年),河南唐河县人。一生热爱祖国地质事业,对地质科学有不解之缘。早在他七岁随父亲宦居武昌时,喜得大冶铁铜矿石,爱不释  相似文献   

2.
关于丹霞地貌概念和分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汀  赵逊  彭华  侯荣丰 《地球学报》2014,35(3):375-382
现代丹霞地貌研究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地质学家冯景兰先生和陈国达教授是最早命名并进行丹霞地貌研究的科学家,也是从那时候丹霞地貌这一地貌术语正式由我国地学家首先命名和定义,但是对丹霞地貌概念的理解达数十种之多,各有侧重。本文基于大地构造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的认识提出了典型和扩展丹霞地貌的概念和分类,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丹霞地貌的准确定义和适用范围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2000年12月28日)主席、各位同志、各位同行:这次会议是在华北地调中心成立“中国地质调查局前寒武地质研究中心”、“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中心”两个中心的会议,我衷心祝贺她们的成立。请我发言勉为其难,利用20分钟写了个题纲,关于前寒武纪地层,我1933年夏季大学毕业那年,在西山填3幅地质图时就开始接触了。我在1931年4月在清华大学当学生的时候,曾随着谢家荣先生,冯景兰先生,以及一位德国地貌学家科罗教授到五台山去过,以后工作中断断续续地搞,对前寒武纪地质开始有感性认识。解放以后,我做了大量的岩石学工作,并且在管理工作中多少也接…  相似文献   

4.
冯景兰先生辞世十周年了。在老师忌辰之际,凝视桌前老师送给我的照片,他那平易近人的长者风度,那循循善诱的教学艺术,都历历在目。回想起就学于老师门下的情景,不禁思绪如潮,往事如烟。冯老师生于1898年,河南省唐河县人。青年时期留学美国,1923年学成归国。他长期从事地质科学和地质教学事业,辛勤地工作了五十多年,是我国近代地质和地质教育事业的先驱之一。他在我国近代矿床学,尤其是在金、铜等矿床地质学方面,作了不少奠基性的工  相似文献   

5.
温家宝 《地球科学》2019,44(5):1439-1440
今年是马杏垣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我以这篇文章,纪念我的老师马杏垣先生,以表达我对马先生以及原北京地质学院所有老师的感念.1960年秋,我在北京地质学院开始了五年的大学生活.那时的院长是高元贵,他和何长工、刘型都是有着革命的经历,又懂得教育的领导.马杏垣先生是副院长,他和袁复礼、冯景兰、张席禔、王炳章、尹赞勋、袁见齐、杨遵仪、傅承义、王鸿祯、秦馨菱、池际尚、凃光炽、张炳熹、郝诒纯、高平、潘钟祥、王嘉荫、薛琴舫、周卡、苏良赫、陈光远等一大批学术大师汇聚于北京地质学院,构成建院之初最宝贵的师资力量,使北京地质学院的教学工作从建院开始就有了很高的起点,使学院在20世纪50年代培养出一批像赵鹏大、翟裕生、殷鸿福那样的优秀人才,为学院后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夏湘蓉 《地质论评》1944,9(Z1):121-122
刘君辉泗,江西南昌人,民国二十一年夏毕业於江西省立第二中学,旋入国立清华大学地质系肄业,专攻地质,从袁复礼,冯景兰,孙云铸,张席禔诸教授游,同级习地质学者有熊秉信,孟昭彝两君。君素行勤俭,好学不倦,为师友所重,二  相似文献   

7.
陈康 《地质论评》1944,9(Z3):281-286
粤省泥盆纪地层,自来所报告者,有所谓肓子峡系(冯景兰朱(卤羽)声调查),鼎湖山系(徐瑞麟蒋溶调查),莲花山系(徐蒋调查)东岗岭系(王镇屏调查),均认为与广西之金竹垇砂岩  相似文献   

8.
嵩山地质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日伦 《地质论评》1960,20(5):191-197
一、引言 1958年7月地质部地质研究所秦岭研究队在未到秦岭以前曾先到河南嵩山区域观察了这里的古老地层。因为那里的前寒武纪地层及下古生界都很发育,可以作为研究秦岭地层的对照区域。尤其是张伯声、冯景兰、张尔道、马杏垣等先后曾在这个区域作过工作,  相似文献   

9.
嵩阳运动和嵩山区的五台系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张伯声 《地质论评》1951,16(1):79-79
一九五○年春季应河南地质调查所——现改为中南区第一地质调查所——的约,到河南西部调查煤矿和铁矿。调查后曾与冯景兰教授合作写成简报,已经刊印。最近还要写成详报,里面墙有谈到泰山后期五台前期的造山运动。因为它是一个地质构造中的新发现,特先发表,请地质工作者同志们予以批评。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某地区黄铁矿型富铜矿是解放后在我国首次发现的具有很大工业价值的铜矿床。十多年来,在这个地区先后有六四一队、兰定地质队、地质六队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地质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地质资料。同时,还有宋叔和、李铭德、胡惠民、冯景兰等人著文  相似文献   

11.
冯景兰,字淮西,河南唐河县人。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矿床学家。1918年考取北京大学预料。同年赴美留学,在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学习矿山地质、荣获矿山工程师学位,1921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矿床学、岩石学和地貌学、获地质硕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河南中州大学科学通论讲师,不久晋升为地质系教授,并任矿物地质系主  相似文献   

12.
<正> 1928年冯景兰和朱(岁羽)声在广东曲江、仁化、始兴和南雄等县地质矿产报告中,根据红层岩石粒度的粗细将南雄盆地红层划分为丹霞层和南雄层。下部是一套粗碎屑沉积物,“以砾岩及有关互层之红砂岩为主,间有一尺或数寸之红页岩”,以仁化丹霞山最发育,形  相似文献   

13.
<正> 榴江组原称榴江系,冯景兰教授于1929年所创,标准剖面在广西柳州以北鹿寨县寨沙镇(旧榴红县城)的东侧,生物群面貌一直不清楚。1982年,笔者在家沙镇测制了上泥盆统剖面,系统地采集化石,现将成果作一介绍。本文引用的五指山组牙形刺由宁宗善同志鉴定。  相似文献   

14.
一解放以前,涉及秦岭两側构造地貌与河流发育的論述頗多,較著名者有:李連捷、赵亚曾与黄汲清、李承三等、王德基、冯景兰等。解放以后,随着国民經济的发展和水利建設的跃进,对秦岭两側地貌也有了更多的討論。如朱震达、沈玉昌、赵力  相似文献   

15.
冯增 《地质学报》2022,96(1):前插3-前插15
作为中国地质学会最老的会员之一,我历来是把中国地质学会作为后盾和娘家.我是1952年清华大学地质系毕业后,由冯景兰老师介绍,当年加入中国地质学会成为会员的,到现在已经有70年了.我珍惜学会的荣誉,珍爱学会所有最有代表性的纪念品,保存有《地质学报》创刊号和早年的期刊.在中国地质学会与《地质学报》百年华诞之际,特献上我最真...  相似文献   

16.
滇西北大理丽江地区新生代地层及构造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赵国光 《地质论评》1965,23(5):345-358
一、新生代地层新生界在本区分布较广,发育颇全,动植物化石丰富,且具不少有用矿产。据此次观察,扼要叙述于下(图1)。 I.下第三系——丽江组早先米士曾说过,“有一套厚层石灰角砾岩”“相当广泛地分散覆盖在滇西北,它非常可能相当于滇东的、被看作老第三系的石灰角砾岩”。这也就是冯景兰最先见到的“丽江  相似文献   

17.
一、节要玲珑位山东招远东北约三十里,以产金闻名,曾屡经日人调查,主要岩石—向被认为仅花岗片麻岩一种,一九三五年冯景兰曾就地形及片理发达程度分为花岗片麻岩及片麻花岗岩二种而同属於泰山杂岩。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作者在该区工作二周,对於岩石之生成与夫构造的关系曾稍加注意,兹节述於下:  相似文献   

18.
自1928年冯景兰等依据该盆地中之红层,形成独特的丹霞地貌而命名为丹霞层以后,1938年陈国达研究粤北红层时,称丹霞层为新红色岩系,南雄层为老红色岩系,并认为前者层位在上,后者层位在下。1959年李作明等对广东红层进行首次综合研究时,将粤北红层划分为下白垩统文明司岩系、马梓坪群,上白垩统灯塔岩系和下第三系丹霞岩系等,认  相似文献   

19.
玲珑花岗岩的成因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玲珑花岗岩位于前寒武纪鲁东地盾胶东隆起区,出露面积约3,100km~2,其围岩是以黑云变粒岩、斜长角闪岩为主的太古—早元古代胶东群区域变质岩系,著名的鲁东金矿即赋存于花岗岩体中。以胶东群为主要组成的栖霞复式背斜呈EW向横贯全区,其上发育有一系列NNE向、NE向压扭性断裂、构成了该区基本构造格架(图1)。自1936年冯景兰先生对玲珑花岗岩进行考察至今,该岩体已有47年的研究史。长期以来,围绕玲珑花岗岩成因问题,争论颇大。由于该岩体与鲁东金矿的密切空间关系,上述问题的研究显得极为重要。本文试图在作者1980、1981年对岩体北段(主要是玲珑—九曲一带)所作的两次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地质、岩石、岩石化学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初步研究,提出玲珑花岗岩的成因和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20.
正《地质评论》是中文出版的第一个地质学定期期刊,是所有中文地质学期刊的老大哥,创刊于1936年。80年来,《地质评论》在推动地质科学的学术水平的提升和普及知识传播等方面,也起到了老大哥的不可代替的作用。值此《地质评论》创刊80周年之际,我们深刻怀念为本刊作过杰出贡献的老地质学家编委,他们是:章鸿钊、李四光、谢家荣、冯景兰、杨钟健、尹赞勋、斯行健、孟宪民、袁复礼、张席缇、孙云铸、李春昱、侯德封、王恒升、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