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0年4月26日共和7.0级地震前兆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90年4月26日青海共和7.0级地震前,共和震中周围及附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地震活动性和前兆异常,其中地震频次、条带、空区、地下水(水流量和氡值)异常十分显著。在分析这些典型异常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初步研究了孕震的阶段性与前兆阶段性的关系,同时对地震震源机制和可能的孕震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对晋冀蒙交界地区1970年以来MS≥5.5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像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MS≥5.5地震前地震活动图像,如地震空区、地震条带、地震活动显著增强、显著地震或震群等指标,均出现了异常。异常图像的空间演化基本上围绕主震震源区或在其附近发生,这些地震活动图像异常对未来主震的时、空、强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异常图像的时间演化特征在不同震例前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符合非均匀介质中坚固体孕震模式。显著地震或震群基本上是在地震空区、地震条带、地震活动显著增强等图像异常的后期出现,表明地震活动图象异常对主震的时间和地点预测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凌芝 《山西地震》2000,(1):47-48
震前电磁辐射接收记录表明,河北张北地震前在北京,山西太原,河南安阳、洛阳记录到震前异常,这些异常全部在地震发生前结束,若在地震前能全面掌握这些异常,似能预报出河北张北地震。这些异常进一步表明电磁波接收仪能反映地震前兆。指出,为更好地发挥电磁波接收仪的作用,需要解决用计算机网络传递数据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安5.1级地震前,电磁观测资料先后出现了背景、短期和短临异常。本文对这些异常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通过对这些异常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在对电磁资料的分析中及时发现异常,进而对地震趋势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大震前水氡同步异常变化及其预测意义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1990年4月26日青海共和7.0级地震、2000年9月12日青海兴海6.6级地震、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0级地震和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青海、甘肃以及四川北部地区部分水氡观测点的资料变化情况,发现这些测点的观测资料存在同步或准同步的变化,而且变化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共和地震前,距震中越近的测点,出现的趋势性异常所占的比例越高,异常时间越早。昆仑山口西地震的异常持续时间更长,多数异常点距震中更远。随着时间的推移,异常点从西北向东南迁移。兴海地震个别测点出现异常。汶川地震的异常的同步性更好,而且多数测点的同震效应非常明显。这些地震的异常的恢复时间均无明显的规律,有些是在地震前恢复,有些是在地震后恢复。  相似文献   

6.
牛安福  张晶  张晓青  高原  延旭东 《地震》2003,23(4):21-26
昆仑山口西8.1 级地震前在我国祁连山地震带附近观测到一系列的巨幅形变异常, 这些异常包括了地倾斜、地应力和地应变等测项。文中对这些形变异常进行了研究, 并给出了昆仑山口西8.1 级地震前形变异常的分布特征:乐都、兰州、门源和肃南地倾斜异常的幅度、持续时间与昆仑山口西8.1 级地震震级之间满足形变异常特征与地震强度之间的一般性统计关系;德令哈地应力观测曲线在震前出现了较明显的转折, 最大应力扰动方向与地震方位密切相关;武都应变观测曲线在昆仑山口西8.1 级地震前出现了幅度较大的异常, 最大剪应变方向为西偏北23°~ 44°, 应变变化幅度与地震震级之间也满足上述统计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祁连山地震带附近出现的一系列应力、应变和倾斜巨幅异常与昆仑山口西8.1 级地震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2003年8月16日内蒙古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之间发生了Ms5.9级地震,震前该区测震学指标和河北省北部距该地区较近台站的前兆测项中都出现了一些异常。本文对这些异常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讨论了这些异常和这次地震的关系。这次地震打破了华北、东北地区的5级地震平静,可能预示新一轮地震活跃的开始。  相似文献   

8.
1966-1967年,华北东部连续发生七级以上强震,形成地震活跃时段。山西地震带在邢台、唐山地震前后,出现明显的中长期及短临异常。这些异常反应了山西地震带和这些强震构造上的联系,同时也说明邢台、唐山等强震,它们的孕育-发震-调整,是在较大的范围内完成,它也包含着山西地震带。  相似文献   

9.
缪阿丽  李锋  王俊  祝涛  叶碧文 《地震》2021,41(4):192-202
对2018年4月6日无为ML4.1地震前的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特征以及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为地震前的异常分布在距震中64~233 km范围内,这些异常在时间进程上,可分为中期趋势背景异常和短临异常,主要以中期趋势背景异常为主.这些中期趋势背景异常均表现为水位的破年变变化.从空间演化上看,2018年安徽...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取统一分析模式,系统地研究了1989 年大同5.8 级地震前河北省及其邻近地区各种前兆观测手段所出现的异常变化,并计算了这些异常所提供的前兆信息量,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大同地震之前前兆信息场的时、空动态图像,发现1989 年大同5.8 级地震前,河北省及其邻近地区前兆信息场,先在震源附近及外围出现,尔后向震源区边缘迁移集中,在保持震源区边缘较强信息的同时,前兆信息又向外围扩展,不久即发生地震。  相似文献   

11.
华北北部地区3次强震的交兆场研究结果表明,在地震发生前几个至十几(或几十个)个月的时间尺度上,未来震中区表现为前兆平静或空白的特征,同期外转眍中小地震活动十分活跃,地震前兆异常也大量涌现。根据这些现象,提出了地震中短期前兆场的震中区前兆空区模式。  相似文献   

12.
陈颖  王建中 《华南地震》1989,9(4):44-48
分析了泉州四至村井1984年至1987年地下水化学组份的变化特点后,发现Cl~-、Ca~(++)Mg~(++)、水电导率在寻乌5.5级地震前,Rn、PH值在台湾7.6级地震前均有明显的异常。认为这些异常可能是地震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此次地震前短临预报的基础上,对震前的地震活动性,微观和宏观前兆的短临异常特征进行了研究。指出地震活动在该区最典型的短临异常特征是平静,分析了震前地震活动图象和各类异常的时空特征所显示的“膨胀—扩散模式”的孕震机制。  相似文献   

14.
同震异常效应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发现,强震(M_s≥7.0)前后普遍存在着明显的同震异常效应,其分布区域很广。这些异常既与发生的地震有关,其中有些又与一些潜在的地震有关,因此,通常这些异常可起三个方面的作用:①同震异常效应明显的地区可能是继发地震的地区;②同震异常是直接与地震事件有关的异常,它为地震的预报提供了可靠的信息;③同震异常的出现在时间上具有准同步性,所以大尺度范围内异常的集中出现,为强震预报提供了中短期信息。  相似文献   

15.
山东地区水化学短临跟踪标志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杰  任桂香 《地震研究》1999,22(2):144-152
在系统整理山东地区水化学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对山东菏泽5.9级地震、苍山5.2级地震及大同6.1级地震和南黄海5.3级地震前的地震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认为水化学多组分的同步异常变化,同震源应力场孕育过程,多组分的同步异常变化,具有统一的物理力学机制,是震前源兆异常的重要标志,这些异常基本同步出现,相互印证,增强了异常的可信度,为短临异常的判定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依据。某一井孔水化学多发出现同步异常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四川九寨沟7级地震是汶川8级地震9年后发生的又一次大震,分析和梳理此次地震前明确提出有异常的测项,来总结归纳异常变化特征。九寨沟7.0级地震前,距离震中400 km的范围内,有形变、地电等前兆测项出现了1—2年的趋势异常和短临异常。其中在200 km形变流动水准异常4项;200—400 km形变流动水准异常1项、定点2项、地电阻率3项;这些异常出现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及有关省局组织专家进行了异常核实和跟踪并做了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顺义地震的序列特征、地震活动与加卸载响应比等前兆异常的时空演化等方面的研究,认为顺义的地震为一次非前光性震群;震前存在地震条带、3级以上地震东移、南北向小震条带、响应经异常地震活动异常以及以顺义板桥水位为主要的破年变等前光异常,这些前光异常的时空演化过程表现出与中强地震类似的具有一定力学基础的三阶段特征,这些结果对北京及邻区的中等以上地震的预测研究与短临跟踪工作都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地震成因的综合模型和强震预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以往研究的地震孕育和发生的3个模式提出了地震成因的综合模式、地震前兆指标和预报方法。综合模式由7个单元组成:震源、震源端部的2个调整单元、震源顶部和底部的2个软弱层(这些单元均位于上岩石圈)以及下岩石圈的两个深部剪切蠕滑断层(一个与震源断层面垂直立交,另一个与震源断层面同面立接)。这7个单元组成了导致强震后果的结构。在构造力源作用下每一个单元围绕震源运动。最终使震源区破裂和发生强震。根据这个模式各种地震前兆异常区的演化与模式中震源与其它各个单元之间的差异性有关,与调整单元、调整层、深部剪切蠕滑断层之间的差异性有关。这种差异性使不同时间或同一时段多个异常区、带边界的交汇点或连接区预示未来强震位置。在孕震后期,震源系统某些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并形成正反馈,前兆异常随时间的变化出现起伏加剧。根据总结,强震大多发生在第3次起伏加剧的峰值处和峰值后并得到M=4.29+0.11t式中t为起伏加剧的异常时间,以月为单位。由上述指标可以作出强震的中短期预报。在文章最后我们以唐山地震为例展示了综合模式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对玉门Ms5.9地震前的原震区历史地震进行了简要叙述,并用地震活动性各项异常指标作了趋势判定,对地电前兆临震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从甘肃12个地电观测台32个测项中检索到了7个地电观测台13个测项电阻率(电磁波)有异常存在,同时地震活动性频度、C值、6值、GL值、η值在玉门5.9级地震前也出现了中、短临异常。利用这些异常现象分析研究了玉门5.9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趋势异常和前兆临震异常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地震学参量年度异常的背景^(3),阐述了1995 ̄1996年云南地区发生的孟连、武定、丽江三次强震前的地震活动短期异常,包括地震平静、小震群、窗口地震、调制地震、地震波参数以及4级左右地震向震中迁移等。结果表明,这些异常特征表现突出,其演化进程显示了强震孕育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