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唐新明  王鸿燕 《测绘学报》2022,51(7):1386-1397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民用光学卫星测绘及其应用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本文系统总结了我国民用光学卫星特别是立体测图卫星的在轨情况、技术参数及数据获取等总体情况。在介绍卫星测绘产品处理和体系构建等技术的基础上,对卫星测绘及其产品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概况和总结,并对“十四五”期间我国测绘卫星及卫星测绘应用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中国测绘》2010,(5):87-87
<正> 国家测绘局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共同推进"资源三号"卫星及后续星、重力卫星、干涉雷达卫星、激光测高卫星等测绘系列卫星的发展,合作建立业务化运行的国家卫星测绘应用体系,形成我国自主的卫星测绘技术体系。(8月3日一版)  相似文献   

3.
我国测绘卫星的发展思路和应用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国家测绘局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已基本形成了卫星测图的科学生产工艺,对于更大程度上发挥卫星遥感应用潜力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为适应遥感技术的发展,国家测绘局已经于2005年编制了《测绘部门十一五航天规划(草案)》,测绘卫星计划包括研制发射我国自主的测绘系列卫星和建立自主版权的测绘卫星综合应用服务体系。高分辨率测绘系列卫星包括:高分辨率光学立体测图卫星、干涉雷达卫星、激光测高卫星和重力卫星等。随着我国航天事业和卫星制造技术的蓬勃发展,未来的卫星测绘应用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4.
面向测绘应用的遥感小卫星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芬  高小明 《测绘科学》2019,44(1):132-138,150
针对当前遥感小卫星在我国民用测绘领域尚未进入业务服务阶段,其研制周期短、投资成本低、部署方式灵活、数据获取现势性强等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的问题,该文阐述了国内外遥感小卫星应用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面向测绘应用的遥感小卫星发展趋势。在全球小卫星遥感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的大背景下,面向立体测图应用的高分辨率遥感小卫星将具备更高的系统综合精度指标,通过多星组网和多网协同,实现对全球范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及时获取、重点区域的高频次重访和动态地理环境监测,有利于提升卫星测绘产品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卫星应用的商业化、国际化发展和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本文的研究为我国测绘遥感卫星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高分辨率立体测绘卫星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海翊  刘付强  赵晨光  戴君 《遥感学报》2021,25(7):1400-1410
本文针对高精度立体测绘卫星设计和实现中的关键技术难点,在充分分析国内外测绘卫星的发展历程和技术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测绘卫星的设计关键——高图像定位精度技术实现,对高分辨率立体测绘卫星的设计约束条件、测绘体制选取、卫星载荷和平台关键产品的设计重点难点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指出了三线阵测绘体制、两线阵测绘体制和单线阵测绘体制的技术特点、实现约束和在测绘卫星不同发展阶段的工程实现优势;明确了基于目前工程技术水平,两线阵测绘体制在大范围、高分辨率、高精度测绘卫星中应用的特有优势。提出了测绘卫星高定位精度关键技术的设计要素和解决途径。结合国内首颗亚米级高精度立体测绘卫星——高分七号(GF-7)卫星的设计状态,说明卫星在保证测绘任务要求方面所提出的多项技术创新,并给出卫星用户对卫星在国土测绘及其他扩展应用中的测试结果。在轨数据表明,依照本论文提出的高分辨率立体测绘卫星系统设计方法,高分七号卫星在轨性能全面满足且部分优于设计指标,达到了世界的领先水平。论文的研究成果为后续更大比例尺的立体测绘卫星设计提供了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6.
测绘是卫星遥感应用的重要领域,纵观国内外测绘卫星事业,我国还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整个卫星测绘产业体系有待发展和提高。资源三号卫星作为我国首颗民用立体测绘卫星对我国卫星测绘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国家测绘局编制的《测绘部门十二五航天规划(草案)》,详细论述了我国民用测绘卫星的发展规划。我国正处于测绘卫星及其应用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国家测绘局经多年研究开发,正在积极推动我国测绘卫星遥感事业的飞速发展,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自主研发道路,推动卫星测绘事业不断前进,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精确、及时、可靠的地理信息和测绘高新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正>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测绘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光学仪器为标志的传统测绘技术体系,到以卫星导航定位、航空航天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再到以数据获取实时化、数据处理自动化、信息服务智能化、信息应用社会化为特征的智能化测绘技术体系,科技进步有力推动了测绘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使测绘生产力水平发生了质  相似文献   

8.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为我国新一代现代测绘基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对提高测绘基准现代化服务能力方面意义重大。文中基于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和原有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介绍了基于北斗的区域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应用服务关键技术,构建了现代测绘基准数据综合服务平台,为充分发挥北斗在现代测绘基准应用服务中的作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结合测绘行业的实际需求, 从覆盖范围、数据精度、坐标系统、通信功能、安全可靠性等方面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从泛在精确定位、智能信息服务、应急服务等几个方面归纳了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框架, 并在此框架的标准规范目录中, 明确区分了内容扩展、修改和新制定几类需求, 为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标准化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小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利用该技术为地球观测服务将成为一件远景可观、意义深远的事情.文中针对传输型航天遥感立体测绘微小卫星的需求,结合单脉冲测角原理给出了航天遥感测绘小卫星地面站天线系统的整体分析与设计.  相似文献   

11.
韩棚举  崔胜涛 《北京测绘》2021,35(2):275-279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是我国自主建立、适应现代空间技术发展趋势的地心坐标系。辽宁省2000国家大地坐标框架的建立,可以实现与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的无缝对接,对测绘事业的发展和基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技术的高精度位置服务产生重大影响和作用。本文主要讲述了辽宁省2000国家大地坐标框架建设取得的进展,介绍了坐标框架建立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应用以及对辽宁省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和测绘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资源三号卫星测绘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新明  王鸿燕  祝小勇 《测绘学报》2017,46(10):1482-1491
系统总结了资源三号测绘卫星发射以来的技术、产品研发及数据应用情况。在介绍卫星总体技术参数的基础上,阐述了影像的辐射校正、姿态处理、几何检校、成像模型建立的方法,以及5年来的工程实现情况,对数据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简单展望了测绘卫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测绘新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测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数字测量技术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以数字测绘、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测绘新技术体系已经建立,新型测绘仪器迅速出现与普及,使矿山测量从理论到实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产遥感卫星影像资源的日益丰富,基于国产遥感卫星影像的应用与研究也逐渐成为焦点。目前,充分利用国产卫星影像,逐步减少使用国外遥感影像,是我国现代测绘产业发展的大趋势。论文基于资源三号国产卫星影像,分别在稀少控制点、足够多控制点的条件下,研究快速生产DSM的技术流程,并对其精度进行对比分析,对基于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的现代测绘产品快速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卫星遥感影像是现代基础测绘最为重要的数据源之一,随着新型基础测绘对卫星影像数据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源建设水平与新型基础测绘数据需求的不匹配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该文通过分析新型基础测绘在覆盖范围、分辨率、时效性和覆盖频次等多方面的新需求,结合国内外遥感卫星资源,提出了基于虚拟星座的多星协同影像获取解决方案,并从构建虚拟星座、多星组网拍摄、多源影像优选等关键技术点介绍了虚拟星座的构建途径。最后通过在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标准时点核准遥感影像保障工作中的成功应用,验证了基于虚拟星座的多星协同影像获取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表明其在新型基础测绘影像保障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无人海洋测绘技术体系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无人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测绘的时代即将到来。本文分析了无人时代技术特征与海洋测绘发展机遇;讨论了无人海洋测绘新理念,构建了无人海洋测绘技术体系,论述了无人海洋测绘技术关键技术;展望了无人海洋测绘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在海洋经济、海洋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测绘信息技术在体育竞赛和大众体育中的应用途径,讨论了测量技术在成绩测量中应注意的各要素,为竞技体育提供田赛精确距离测量和大众体育健身活动,提供训练、比赛技术评价等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