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科朗纳(A.D.Kroner)和格雷林(R·A·Greil-ing)编辑的《前寒武纪构造解说》(Precambrian Tec-tonic Zllustrated,以下简称《解说》)一书,已于1984年8月正式出版了,这是一本约60万字的论文集。共收编了24篇文章,其中包括我国地质学家白益良等人的《中  相似文献   

3.
由内蒙区调一队高级工程师梁玉左、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曾瑞骥和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工程师张录易等11个单位14位同志合著的《晚前寒武纪假裸枝叠层石》一书,已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30万字,实际资料丰富,观点明确,论证充分,文图并茂,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微小型叠层石的系统专著。该书以我国九省十余个地区二十余条基准剖面为骨架,详细地阐述了假裸枝叠层石的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4.
晚前寒武纪管状化石与叠层石共生的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指的喀喇昆仑山北坡,系指叶尔羌河上游及喀拉喀什河上游的天神达坂至甜水海一带,出露一套浅海相碎屑岩夹少量碳酸盐岩地层.北西西一南东东向延伸长达200公里,南北宽约10—20公里(图1).前人对它的划分不一,有认为石炭系恰提尔群,有认为  相似文献   

6.
沙庆安  潘正莆  王尧 《地质论评》1982,28(2):132-137
显微结构的观察是研究叠层石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古代叠层石中所保存下来的某些细节并不是生物(藻)本身的结构,而它所能反映的生物某些形态结构的程度也是有限的。所以给这方面的研究带来很  相似文献   

7.
前寒武纪叠层石命名和分类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瑞骥 《华北地质》2003,26(2):80-83
作者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关于叠层石生物学命名上存在的争议,简要论述了建立叠层石命名法规的重要性,并讨论了叠层石分类原则.为了摆脱叠层石命名和分类上的误区,作者提出了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叠层石洲际对比的成败及其生物地层学意义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它的分类、命名问题.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先后建立了十几种分类系统,各家都选择了各自认为的主要标志来作为分类的依据,其中:C.D.华可脱(C.D.Walcott,1914)以叠层石的平面形态为依据,将美国贝尔特(Belt)群的叠层石分为块状—蜂窝状、半球状、扇状、管状四大类若干属种;В.П.马斯洛夫(1960)根据叠层体平面上的形态及粗细层理特征,采用多名法进行分类;П.С.克拉斯诺彼耶娃(1960)的分类则重基本层的亮带、暗带特征并结合一定的外部形态;И.Н.科罗柳克(1960)根据表壁特征将柱状叠层石分为无壁、具薄的单层壁、具多重壁及由专门组织形成的特种壁等四亚类九群;在И.Н.克雷洛夫(1963)的四级分类中,特别强调叠层  相似文献   

9.
晚前寒武纪,在我国指约19亿至6亿年前,长达十多亿年的一段时间。它是地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变阶段。在此期间,地球的气圈、水圈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生物界出现了真核生物;沉积作用、构造运动和成矿作用也都表现出与太古宙全然不同的巨大差别。例如,自晚前寒武纪起,在地球上不再产生绿岩带(除个别地区可能的“绿岩带”  相似文献   

10.
《晚前寒武纪地层分类命名会议》纪要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正> 全国地层委员会于1982年7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召开了《晚前寒武纪地层分类命名会议》,重点讨论了“震旦系”的涵义和使用范围。会议由全国地层委员会主任武衡同志主持,副主任尹赞勋、程裕淇、卢衍豪,地层委员会晚前寒武纪地层小组全体人员,地层分类小组和办公室部分人员出席了会议。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系地质专业委员会部分委员也应邀出席了会议。正式出席会议的共42人。  相似文献   

11.
晚前寒武纪埃迪卡拉动物群在世界各大洲的普遍发现,证明这是动物生命进化的一个独特阶段.这个以软躯体、多门类(至少五个门)、体形大为特点的动物群,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发现于西南非,后在1947年由斯普里格在南澳大利亚州的埃迪卡拉发现较为丰富的内容.产出层位是在元古代晚期冰期沉积之后、寒武纪骨骼化石大量  相似文献   

12.
南澳大利亚晚元古代沉积剖面是世界晚前寒武纪较好的标准剖面之一。该剖面岩性较为多样,厚度巨大,出露良好,研究程度高,有同位索年龄资料并含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化石:藻类、迭层石、藻灰结核、大量无骨骼动物印痕及活动遗迹。自从1960年A.和提出把南澳大利亚晚前寒武纪沉积上部划分为国际地层表中一个独立地层单位—埃迪卡拉系后,对其研究的兴趣与日俱增。本文是根据对剖面及其中所含藻类化石和结构的研究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简要地论述这些剖面的地层研究现状并着重讨论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晚前寒武纪微古植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淑芬 《华北地质》2002,25(2):86-92
通过对近20年来微古植物研究成果的总结,得出如下五个结论:1)中国的晚前寒武纪发现了微古植物约128属,569种,可分为四大组合.2)长城系(14~18亿年左右)主要是以细菌和蓝藻为代表的原核细胞生物占有生物界的时期,但其中已有真核细胞生物出现.另外有Chuaria状等化石的出现和广泛分布.3)蓟县系(10~14亿年左右)是真核细胞中的高级藻类大量出现时期,红藻、褐藻,蓝藻相对减少.4)青白口系(8~10亿年左右)是褐藻植物相对繁盛时期,并有Chuaria及Shouhsienia等化石.5)震旦系下统(7~8亿年左右)生物群特征与青自口系相近似,仍以藻类植物为主,有少量后生动物.震旦系上统(6~7亿年左右)动物界和植物界都有显著变化,微古植物出现新的类型,后生植物和软躯体的后生动物大量繁衍,末期有海绵及个别软舌螺类等具骨骼的后生动物.寒武纪开始,有大量多门类小壳动物,植物界则有刺球藻亚群,这表明生物界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中国晚前寒武纪微古植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近20年来微古植物研究成果的总结,得出如下五个结论:1)中国的晚前寒武纪发现了微古植物约128属,569种,可分为四大组合。2)长城系(14-18亿年左右)主要是以细菌和蓝藻为代表的原核细胞生物占有生物界的时期,但其中已有真核细胞生物出现。另外有Chuaria状等化石的出现和广泛分布。3)蓟县系(10-14亿年左右)是真核细胞中的高级藻类大量出现时期,红藻、褐藻,蓝藻相对减少。4)青白口系(8-10亿年左右)是褐藻植物相对繁盛时期,并有Chuaria及Shouhsienia等化石。5)震旦系下统(7-8亿年左右)生物群特征与青白口系相近似,仍以藻类植物为主,有少量后生动物。震旦系上统(6-7亿年左右)动物界和植物界都有显著变化,微古植物出现新的类型,后生植物和软躯体的后生动物大量繁衍,末期有海绵及个别软舌螺类等具骨骼的后生动物。寒武纪开始,有大量多门类小壳动物,植物界则有刺球藻亚群,这表明生物界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6.
<正> 贺兰山的晚前寒武纪冰碛层,主要分布于贺兰山中段井底泉—正目观—苏峪口一带,苏峪口五道淌剖面自上而下为:  相似文献   

17.
中国晚前寒武纪的冰川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丽芳 《地球学报》1990,11(1):162-164
<正> 晚前寒武纪末期是中国地质历史上冰川活动最重要时期,也是全球范围内冰川广泛发育的时期。冰川活动是地球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重要地质事件,因此有些学者曾建议将这时期称作寒冷纪或冰川纪。最近,我国不少学者根据生物演化和古地理古构造特征认为700Ma是一个重要界线,建议将震旦系底界定在700Ma,其下冰川活动广泛发育的800—700Ma阶段另建一纪,暂称扬子纪,作者赞同这一建议。  相似文献   

18.
该文概述了目前国外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热点和前沿:(1)地球早期地壳演化;(2)研究前寒武纪成矿怍用的新思路;(3)地球上最古老的矿物岩石年龄和前寒武纪同位素年代地质学;(4)大陆下地壳麻粒岩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研究区位于新疆西昆仑山北坡,叶城县以南旗盘河及新藏公路阿合买其堤一带(见图1)。构造上属于塔里木地台西南缘铁克里克断块。区内地质研究程度较低,系统地质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