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GIS的安庆市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特征分析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火灾、爆炸、公共卫生事故、工程事故等人为灾害性事件频发,洪水、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也给城市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损失。由于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将越来越大,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在城市规划中就显得更加重要。本文以安庆城区为例,根据城市人口分布状况以及城市总体的空间布局,分析应急避难场所的特征及其与城市的适应程度。采用GIS的空间查询、网络分析、最佳路径分析等功能,检验该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合理性。针对城市规划中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上不合理的问题,进行方案优化。研究结果将给安庆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布局带来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省级应急测绘保障服务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省级应急测绘服务体系的构成,结合浙江省应急测绘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就构建省级应急测绘保障服务体系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地理信息在处置突发事件申提供空间定位、展示突发事件态势、提供决策支持等应急保障的形式;对为了满足应急保障的需求,实现信息标准的统一,加强重点目标、重点区域、重点要素以及专题信息的储备,拓展地理信息内涵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康二梅 《地理空间信息》2013,(6):159-160,163
针对政务应急保障用图规格高、内容涉及面广、应急需求时间紧、政治性强等特点,在分析传统地图设计和生产工艺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框架数据库的地图服务方案。  相似文献   

5.
学校是一种重要的应急避难场所资源,对城市应急救援和防灾管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濠江区为例,从可达性、服务面积、服务人口比、服务缺口4个指标,结合叠加分析等空间分析工具评价其学校型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合理性。结果表明:目前濠江区学校避难场所的总体规划布局不合理,服务范围无法基本覆盖,可达性相对较差,服务缺口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6.
孔令礼  杨爱民  陈峰 《测绘通报》2019,(1):155-158,164
从数据获取、前线勘测、数据资源、网络环境和地理信息服务5个方面阐述了山西省应急测绘保障服务能力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山西省应急测绘保障4个主要方面的能力建设,对提升山西省应急测绘保障工作水平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应急测绘保障作为应急救灾的一种有效支持手段,对应急救灾工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测绘作业模式难以满足应急救灾工作对时效性的要求,在多次应急测绘保障任务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种有效的应急测绘保障模式,提高了应急测绘保障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8.
以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能力的角度,阐述建立应急管理测绘保障机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整合利用测绘资源,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高效有序的测绘保障,并提出建立测绘保障平台的原则性建议,提升测绘保障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灾害是世界各国生存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防范和应对灾害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本文针对目前的社会现象,以一个自然人的身份从社会的视角来分析应急保障类专题地图的现实情况、实用价值和防范于未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倪志  张新长 《测绘通报》2013,(7):63-65,81
对测绘应急保障机制进行研究,建立突发公共事件与测绘应急保障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据此设计测绘应急保障数据库,成功应用于佛山测绘应急保障系统中。  相似文献   

11.
范一大  王磊  李素菊 《遥感学报》2011,15(5):1053-1064
结合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业务需求,分析了国外数据共享实践经验与案例,基于国家灾害管理实践工作经验,提出了中国建设重大自然灾害空间信息协同服务机制的构想。在进行职责任务划分的基础上,设立了包括指令中枢、数据中枢和信息中枢的立体化体制架构,并结合国家灾害管理业务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服务机制的业务关系流程,设定应急与常规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并对所需的保障配套机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目前,重大自然灾害空间信息协同服务机制已经在国家灾害管理部门得到了一定范围的实践和检验,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地震应急响应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班亚  王喜娜  马兰 《测绘科学》2014,39(11):57-61
文章应用开源GIS软件OpenScales、GeoServer、PostGIS/PostgreSQL等,以震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地震基本参数作为数据源,构建了基于开源GIS软件的地震应急响应系统.系统在获得地震基本参数之后快速计算地震烈度分布,通过烈度分布分析地震影响区域的道路损毁情况和防护目标、危险源的分布,同时为决策者提供最佳救援线路,可以对救援物资和救援力量进行态势标绘,为应急指挥决策和救援行动提供有效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结合同期城市经济、人口等统计数据,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北京市建成区边界要素。采用地理国情与城市空间扩展相融合的监测分析模型及相关评价指标开展空间格局变化分析研究,揭示北京市2000—2017年间城市扩展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规律,并对其变化原因进行分析。其成果可为北京市科学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citizens face enormous challenges of disaster management as widespread devastation, economic damages, and loss of human lives caused by increasing natural disasters. Disaster management requires a complicated iterative process that includes disaster monitoring, early detection, forecasting, loss assessment, and efficient analysis of disaster reduction. Each task typically involves the use of technologists and multiple geospati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cluding sensors, data sources, models, geo-tools, software packages, and computing resources. However, most existing disaster management systems operate in a typical passive data-centric mode, where resources cannot be fully utilized. This impediment is partially being addressed by the increasingly complex application requirements and the growing availability of diverse resources.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practical problems experienced by the National Disaster Reduction Application System of China. To address the issues of data-centric, centralized, isolated solutions, we propose a novel Focusing Service Mechanism, which is capable of scheduling and allocating for optimum utilization of multiple resources, to dynamically generate collaborative and on-demand disaster information services. We also demonstrate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grated Disaster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IDISS). Through the service strategies of Virtualizing, Wrapping, and Integrating, disaster-related resources are constructed into services in the IDISS. These services are dynamically aggregated into focusing service chains, for diverse disaster management tasks. Actual applications illustrate that the proposed service system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apability of disaster management in China.  相似文献   

15.
忻静  张雯  李淑瑶 《测绘通报》2021,(7):150-155
本文以上海市金山区为例,利用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数据,从生态空问规模水平、生态空问稳定水平、生态空问保障度等角度出发,在常规基础评价指标之外,结合生态空问景观格局指数、生物丰富度指数的综合评价模型方法,对金山区各街镇的生态空问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其技术方法与路线,可为相关部门开展生态环境评价、统筹各类规划的空问要求及强化土...  相似文献   

16.
三维城市地质空间数据库数据组织及模式设计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如何建立高效的数据组织以及存储模式是三维城市地质数据库必需要解决的两大基础性问题。本文通过引入基于地学属性的三维矢量数据组织方法以及基于类八叉树的真三维体数据组织方法,解决了传统海量三维空间数据无法在数据库中高效组织和访问的问题,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三维城市地质空间数据的数据库组织;并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城市地质空间数据的特点,提出了元数据驱动的数据存储模式,有效地增强了三维城市地质空间数据库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曲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丹  曲建光  王帅 《测绘科学》2021,46(2):171-177
为了揭示耕地非农化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曲线,为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撑,该文以黑龙江省1980、1990、2000、201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引入重心模型分析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的空间格局及重心曲线。研究结果表明:1980—2015年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发展不平衡,4个时期耕地非农化面积呈波动增长的趋势;耕地非农化等级空间分布特征明显,等级较高的城市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耕地非农化速度等级的重心曲线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从中心向边缘延伸的特点;耕地非农化围绕中心地区进行,其空间扩散路径在图形上呈现出一个回旋状。  相似文献   

18.
多媒体通信技术在应急指挥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玉祥  刘纪平  王红  范容双 《测绘科学》2007,32(4):179-180,165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各行各业应用的不断深入,地理信息系统需要与各种各样格式和内容的多媒体信息相结合,为应用部门的用户提供以空间位置为载体,对多媒体数据进行管理和调度的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功能。本文主要以应急指挥地理信息系统为例,从系统总体结构上介绍如何把种类繁多的多媒体信息数据与空间数据相结合,如何对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组织入库,利用Microsoft Windows CE for Visual C/C++工具研发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电子地图子系统、PDA应急事件信息录入软件;以及如何在Internet或Intranet网络上对多媒体信息进行调度发布等多媒体通信技术。  相似文献   

19.
基于Internet的WebGIS是目前地理信息发展的趋势之一,GIS与GPS的结合应用将在应急的WebGIS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以上两种技术的应用,提出了在GIS应急预案中特有的解决方案。借助于GPRS无线网络、Web Service服务及其Epoch IMS WebGIS平台做了具体的程序实现,开发完成了应急系统中常用模块。系统利用网格化管理理论,以GPS/GIS为基础,实现对应急GIS网络设施的巡查和指挥调度,提高巡查业务的工作效率。在高效、准确完成指挥调度应用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已有数据,为客户提供一个全面的监控、调度、数据分析系统。从而为应急领域的系统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Forest fragmentation has been studied extensively with respect to biodiversity loss, disrup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edge effects althoug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st fragmentation and human activities is still not well understood. We classified the pattern of forests in Massachusetts using fragmentation indicators to address these objectives: 1) characteriz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forest fragmentation in Massachusetts towns using 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MSPA); and (2) identify regional trends using archetypal towns in relation to town history, geography and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Six fragmentation indicators were calculated using MSPA for each town to represent patterns and processes of fragmentation. We then used these indicators and the proportion of forested land to group towns across Massachusetts with similar patterns of fragmentation. Six representative towns typify different types of forest fragmentation, and illustrate the 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fragmentation types. The objective selection of representative towns suggests that they might be used as the target of future studies, both in retrospective studies that seek to explain current patterns and in analyses that predict future fragmentation tren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