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SPECT/CT是继PET/CT之后迅速推出的新型分子影像设备。它利用单光子核素,并借助CT的功能,同时能提供脏器、组织精细的形态解剖和功能代谢信息,为疾病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提供客观依据。与PET、PET/CT相比更具有普及、推广和广泛开展临床应用的实用价值,是一种新的分子影像技术。  相似文献   

2.
PET/MRI新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ET/CT的广泛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核医学的发展。MRI与CT相比有更高的软组织对比度和空间分辨率,且无电磁辐射,因此PET/MRI的研究成为近些年的热点,并已取得了初步的进展,虽然目前PET/MRI离广泛应用还存在一定距离,但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PET/MRI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有望将分子影像技术的发展带入一个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PET)是一种基于功能改变的显像技术,能够通过特定的示踪剂在体内的分布特点来反映体内某方面的功能代谢水平。近年来,PET诊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临床认可,其显像系统也发展迅速,多种功能PET仪器相继推出,2017年国内推出了全球首台全景动态扫描PET/CT(轴向视场为196.6 cm)。本文将对近年来PET/CT的技术发展和全景动态扫描PET/CT研究突破进行相关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ET/CT影像辅助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开展PET/CT影像辅助CT引导下肺穿刺病例53例及常规CT引导下肺穿刺120例。分别就两组病例的临床基本资料(年龄、性别、有无肺气肿)、病灶情况(大小、位置)、穿刺情况(穿刺体位、深度、取材满意度、取材次数)、并发症情况(出血、气胸、种植、空气栓塞)和病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均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病例1次取材满意、1次穿刺及2次穿刺分别引起的并发症有统计学差异,P值<0.05;病理结果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P值<0.05;临床、穿刺相关数据及总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值>0.05。结论:相比于常规CT引导的肺穿刺,PET/CT影像辅助肺穿刺,病理结果阳性率更高,并且可以明显减少二次进胸活检次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拟探讨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1(sFRP1)对胃癌SGC-790l细胞及肿瘤影像表现的影响。方法:sFRP1真核表达载体及空载体转染SGC-7901细胞,筛选稳定表达细胞。MTT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增殖变化并绘制细胞增殖曲线。体内实验通过裸鼠腹腔及尾静脉注射建立两组腹腔种植及肺转移肿瘤模型,经PET/CT及能谱CT观察影像学变化。最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实验(TUNEL)进一步明确肿瘤凋亡、增殖、微血管增生情况。结果:体内外实验证实转染后,细胞增殖和成瘤能力增强。PET/CT及宝石CT均出现阳性表现。免疫组化及TUNEL示转染后凋亡减少,增殖增多,微血管增加。结论:sFRP1高表达在体内体外均可促进SGC-790l增殖,具有肿瘤促进作用,有利于在PET/CT及宝石CT获得阳性表现。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1例罕见的发生于鼻咽部的颈部坏死性筋膜炎(CNF)。该患者以顽固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就诊,进行包括CT、MRI及PET/CT在内的影像学检查,均误诊为鼻咽癌。最终该患者通过鼻咽肿物活检术确诊为CNF。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该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误诊原因,总结出CT、MRI、PET/CT在CNF早期诊断中的特征和要点,为其临床精准诊断提供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身18F-FDG PET/CT联合神经元抗体检测在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NS)患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56例临床疑诊PNS患者的临床、神经副肿瘤抗体检测及全身18F-FDG PET/CT资料,对照病理及临床随访结果,利用ROC曲线评价PET/CT、神经元抗体及二者联合检测结果的诊断效能。结果:56例疑诊PNS患者中,共有肿瘤患者20例,其中肿瘤伴PNS 19例,肿瘤伴脊髓转移1例。18F-FDG PET/CT显像提示肿瘤或可能肿瘤23例,其中20例为真阳性,3例为假阳性(随访结果分别为反流性食管炎、反应性骨改变、颈部炎性病变),其余33例为真阴性;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100.0%、91.7%、94.6%。神经元抗体阳性33例,其中PNS伴肿瘤8例(抗Amphiphysin抗体脑炎3例,抗GABAB抗体脑炎2例,抗Yo抗体脑炎1例,抗Hu抗体脑炎2例),PNS不伴肿瘤25例(LGI1抗体脑炎10例,抗Amphiphysin抗体脑炎3例,抗Hu抗体脑炎1例,抗GABAB抗体脑炎3例,抗Yo抗体脑炎3例,抗CASPR2、GAD65、NMDA、PNMA及SOX1抗体脑炎各1例);神经元抗体阴性23例(其中伴肿瘤12例);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40.0%、30.6%、33.9%。两种联合检测结果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100.0%、33.3%、57.1%,50.0%、94.4%、78.6%。ROC分析显示AUC分别为0.958(P<0.001;95%CI,0.904~1.000)、0.353(P>0.05;95%CI,0.199~0.506)、0.667(P<0.05;95%CI,0.528~0.806)及0.672(P<0.05;95%CI,0.514~0.830),18F-FDG PET/CT及两种联合检测方法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身18F-FDG PET/CT可作为疑诊PNS患者无创筛查肿瘤的一线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宝石能谱CT多模态检查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5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能谱CT平扫、CTA及CTP图像,观察多模态64排能谱CT在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结果:①能谱CT平扫患侧脑碘(水)值、水(碘)值含量明显低于健侧,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其余能谱曲线斜率及能谱CT值两个指标无明显差异;②能谱CT动态CTP显示58例患者中,55例(94.83%)患者存在灌注异常,患侧和对侧的 MTT、TTP及CBF等指标都存在明显差异,CBV无明显差异;③利用CTP原始图像重建的CTA原始轴位图显示颅内血管4~5级分支血管清晰,三维重建图显示血管结构清晰,可达到诊断要求。结论:能谱CT多模态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中,可快速发现梗死责任血管、分辨梗死及缺血区,检查速度快、参数多,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CT淋巴管造影成像(CTL)是直接淋巴管造影(DLG)和MSCT相结合的多模态影像学检查方法,是目前诊断淋巴回流障碍性疾病的重要影像学技术。为了更好地在临床上推广普及和提高此技术的使用率及成功率,本文通过CTL的成像技术和扫描参数、适应症或优缺点以及在诊断淋巴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等多个方面进行综述,旨在让相关临床和影像科医师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并能实现该技术临床上安全有效的开展和精准诊断。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CT技术和其他专业学科的发展,CT理论与技术在工业、地球物理、医学影像、工程勘探、无损探测、现代农业、安全检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医学成像还广泛涉及MRI、PET、SPECT、超声、心电、脑电、EPRI等传统和新兴成像方式。与之相对应,图像分析涉及数  相似文献   

11.
锥束CT精确重建算法研究最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第八届三维图像重建及核医疗学国际会议于2005年7月在美国盐湖城召开.该会议是在CT、PET及SPECT图像重建领域最负盛名的会议之一.本文主要介绍在本次会议上提出的几种最新锥束CT精确重建算法,包括MD-FBP算法、R-line算法等;还讨论了这两种精确锥束重建算法的各自优点,并对CT图像重建领域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CT机和核磁共振成像(MRI)机之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CT和MRI是当今应用最普遍的两大类临床影像诊断设备。本文应邀就普遍关心的问题对CT和MRI两大设备在原理、性能、指标、功能、参数、敏感性、安全性、信号性质、图像标准、图像重建的方法学理论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有益和有意义的比较。并沿两类机器发展的轨迹追溯了两种影像在历史上的交汇点(源宗)。阐明了两套数学方法(Radon变换和Fourier变换)的平行发展根源于其信号性质的重大区别。MR是时域信号,而X  相似文献   

13.
SPECT是对植入患者体内的放射性粒子发射的γ射线进行成像,其图像中灰度信息反映了γ射线的计数值,变换后相应于射线剂量值。临床中通常为了观察剂量在病灶附近的分布情况,需要将SPECT图像进行伪彩色处理,再与CT图像进行融合。但是,SPECT/CT常用的处理软件中伪彩色处理很难提供足够的剂量细节分辨,难以满足临床诊疗的需求。针对脑部肿瘤治疗中对γ射线剂量分布细节的需求,本文基于SPECT的DICOM数据,提出一种含有可调双向量参数的伪彩色映射显示模型,创建多层次的映射关系。该方法不仅可以控制伪彩色显示区域还可以调整剂量显示的多分段细节。Python的数值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伪彩色映射模型和算法能够更加清晰、准确地显示SPECT图像中感兴趣的剂量区域和数据范围,与CT图像融合后可明显增强SPECT/CT的病灶区域和剂量分布层次感,精准显示病灶部位的粒子空间和放射剂量分布信息,为临床疗效的判定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PET/CT新技术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PET/CT将PET与CT整合为一体化,是功能显像和解剖显像的有机结合.为了获取经济效益,PET/CT必须在不增加治疗费用的同时具有精确的诊断性,并对患者的治疗方案作出有效的指导.PET/CT由于采用了3D采集与单纯PET相比缩短了图像采集时间,从而使病人的要求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同时也增加了病人的舒适程度,减少了由于采集过程中病人活动导致的出错机率.PET/CT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肿瘤学、心脏病学及神经精神医学等领域,在上述领域的中其诊断精确性优势是其他显像方法不可比拟的.在指导肿瘤治疗方面,PET/CT可以通过改善患者的治疗决策而具有重要的卫生经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电子断层扫描仪与PET图像重建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正电子断层扫描仪)及其图像重建的基本原理、方法与临床使用,介绍了常用的图像重建FBP(滤波反投影,Filtered Back-Projection)算法和OSEM(有序子集最大似然法,Ordered Subset Expectation Maximization)算法,描述了如何通过PET的临床协议中的参数选择以得到满意的重建效果。此外,对PET的准三维重建也做了一些简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8F-FDGPET/CT在妇科恶性肿瘤诊断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17例原发肿瘤、16例术后可疑复发或转移)行18F-FDGPET/CT显像,与常规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7例原发肿瘤患者中,PET/CT和常规影像学对原发病灶的诊断无统计学差异;两种方法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vs28.6%,100%vs100%,94.1%vs70.6%,100%vs100%和90.9%vs66.7%,两者比较敏感性有统计学差异;对转移淋巴结数目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2.3%,46.2%,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16例可疑复发或转移患者中,PET/CT及常规影像学对病例数的诊断无统计学差异,对病灶数目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9%vs48.7%,77.8%vs66.7%,77.1%vs52.1%,93.8%vs86.4%及43.8%vs23.1%,两者比较敏感性、准确性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8F-FDGPET/CT作为一种有效的无创性影像学诊断方法,在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随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