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流域碳、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关联着区域/全球尺度的气候变化,同时受到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本次研究以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西江为例,通过时间序列的高频次样品采集和分析,揭示水文条件变化对河流碳、氮动态变化的影响及其控制机制。结果表明,在高流量条件下,化学风化的加速、土壤CO2的汇入及流域内有机质的降解导致了水体δ13CDIC偏负,碳酸盐矿物的快速风化致使河水HCO3-浓度表现出强烈的"化学稳定性";对DIC、δ13CDIC、流量、温度的联合分析表明,矿物溶解、土壤CO2的汇入与河流中有机质降解的共同作用导致了西江河水碳动态的季节变化;河水NO3-浓度在高流量条件下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稀释效应,反应了人为输入和化学转化过程对NO3-浓度的影响;硝酸盐氮、氧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表明,西江NO3-来源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主要转化过程为硝化作用;同位素和水化学证据表明碳酸、硫酸、硝酸共同参与流域岩石化学风化,雨季外源酸参与风化的减弱是河流中HCO3-稀释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正>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热点问题,为加强中国在全球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话语权,国家科技部组织实施了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该计划第一批19个重大项目2010年正式启动实施,研究计划第一届专家组组长由徐冠华院士担任,秦大河院士和吴国雄院士 相似文献
3.
2007年12月7~9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我国冰冻圈动态过程及其对气候、水文和生态的影响机理与适应对策》973计划项目2007年学术年会和学术交流会议,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寒旱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召开,会议主要汇报了973项目2007年进展及2008年计划与进度安排.首席科学家助理丁永建研究员主持了开幕式,中科院寒旱所副所长吕世华、中科院资环局局长傅伯杰分别代表中科院寒旱所和中科院资环局致词,欢迎各位专家组成员到会指导工作.项目咨询专家组副组长施雅风院士、项目咨询专家组成员李吉… 相似文献
4.
5.
《地球科学进展》1988,(5)
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西起中巴公路西侧的帕米尔东缘,东迄青藏公路的昆仑山口,南及羌塘高原北部可可西里山,北达昆仑山北麓,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该区是青藏高原有关地学、生物学重要理论问题的症结所在,是最终了解古地中海消亡以及青藏高原板块碰撞机制的关键地区。西昆仑山有第四纪火山分布,新构造和地震活动强烈,地热活动却比较微弱;晚新生代以来,该区气候、湖泊、水系、冰川和地貌等自然环境变化剧烈;气候极端干旱寒冷,却又是高山冰川集中发育的中心;生物区系既古老又年青,处于不同区系组成的过渡地带,形成独特的高原生物区系;该区的主要自然景观是荒漠和草原,特别是高寒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