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本文试用板块构造学说,剖析康滇地轴中段前震旦纪地层沉积、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以及硫化矿床成矿作用等特征,并探索它们与板块构造的关系,供研讨板块构造学说和我国大陆古板块构造参考。  相似文献   

2.
板块构造这一新学说问世以来,特别是从海洋板块构造运用于大陆板块构造以后,更引起人们的注意,将这一理论用于找矿勘探,只能算是一个尝试。通过学习有关板块材料,结合我们所在工作地区的具体情况(所处板块构造位置),对找铬镍矿的意义,作一肤浅的试谈。  相似文献   

3.
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Ⅴ):板块构造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系统综述了板块构造启动时间的不同观点及其依据,并探讨了板块构造启动的三个必备条件:刚性岩石圈、俯冲作用、地幔对流循环的起源,进而探讨了前寒武纪俯冲作用、板块构造体制与现代俯冲作用、板块体制的差异。板块构造体制启动的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刚性、俯冲和地幔对流,直到27~21亿年期间才在全球不同地点同时满足。但现代板块构造体制起始的时间为10(或19)~8(或6)亿年,其标志性物质记录或识别标志依然是蛇绿岩建造、高压-超高压变质、岛弧型岩浆建造等。最后,系统描述了板块构造可能的启动机制和过程,为认识前板块构造和板块构造差异提供一个约束,也为推动地球动力学统一理论的思考和探索提供一些最新认识。  相似文献   

4.
<正> 1972年尹赞勋综合大量国外资料,在我国首次较系统地介绍了板块构造理论,接着李春昱、傅承义等又著文进一步介绍板块构造的基本理论,在我国广大地质工作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由于当时还处在十年动乱时期,板块构造这一新兴学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研究工作未能广泛开展,只有局部地区的探索。李春昱先生不顾古稀之年,带领西北地质研究所少数几人,首先开展了祁连山—秦岭地区的板块构造研究工作,这对我国板块构造研究起了先锋作用。  相似文献   

5.
依据板块相互作用解释各种地质现象的浪潮必将引起一些更合理的认识。可是,如果前面章节论述的板块构造与金属矿床多数关系基本上是正确的话,那么板块构造必须作为许多金属矿床在时—空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来认识。尽管是这样,Sangster(1979)试图否定板块构造概念来认识成矿作用的效用。Sangster的难点主要在于对板块构造理论过于狭隘的认识及其不愿意接受板块构造在前寒武纪发生作用的概念。然而,回顾一下其他一些提出的控制金属矿床时—空分布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是适  相似文献   

6.
弗.  ГМ 张梅洁 《江西地质》1998,12(2):153-157
论板块构造地位问题г.м.弗拉索夫作者在一系列发表的文章中对板块构造论点提出了批评意见。这些意见的综述形式将发表在已准备出版的专著中。评价板块构造基本观点的主要标志──这些观点与研究的实际工作是否有效。从以上观点来看,板块构造学说不能被认为是先进的、...  相似文献   

7.
板块构造环境对金矿成矿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论述了板块构造与金矿成矿的关系,指出与金矿有关的主要板块构造环境是裂谷带,岛弧地带,深大断裂带和碰撞带,不同大地构造环境对金矿成矿的控制具有不同的特点,另一方面,不同板块构造环境对金矿成矿具有专属性,这种专属性随着板块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旋回性发展具有时空复合特征。  相似文献   

8.
板块构造理论问世已近30年了,近30年的实践充分显示了板块构造理论的生命力和平远影响。但是板块构造理论的基础资料来自大洋,而现在所知,大洋只不过两亿年的历史,大陆却保存有40亿年以来地壳和岩石圈演化的丰富和完整的资料,况且目前人类生活、生存和发展的领域主要在大陆。所以板块构造如果不与大陆构造紧密结合,则有很大的片面性,并将失  相似文献   

9.
曹生儒 《地质通报》1993,(3):211-215
据根现有资料和研究成果,笔者对内蒙古板块构造提出了新的认识。对中东部地区板块构造格局进行了修正,对西部地区构造单元划分加以补充,从而将全区系统地划分为西伯利亚、华北、塔里木板块及锡林浩特微板块,全面显示出内蒙古全区板块构造轮廓。  相似文献   

10.
双变质带是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运动产生的重要地质图象,高压低温变质带是大陆上开展板块构造研究的重要目标。它是大洋板块在岛弧和大陆边缘之下俯冲形成的。蓝闪石及其共生矿物的存在是鉴别高压变质岩石产出的标志。板块构造理论问世以来,区域成因岩石学和板块构造矿物学有很大发展。这个理论引进我国十余年来,高压变质带(即高压低温变质带,下同)作为板块构造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取得了成果。本文着重论述我国这方面研究情况,并对蓝闪石、冻蓝闪石的有关问题进行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板块构造理论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评述了8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研究成果,就板块划分与板块运动学研究,大洋中脊与板块的扩张,活动边缘与板块的俯冲,板块再造和造山研究等方面的进展,展示板块构造的许多概念已更趋复杂化,板块构造理论变得更加成熟了。  相似文献   

12.
该文概述了国外学者对板块构造与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关系的论述。认为,板块构造理论的适用范围正由早元古代向太古宙地质扩大,板块构造不仅在空间上支配着当代地球,而且将在时间上控制地球岩石圈的全部演化过程,从而在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黄开年 《地质论评》1989,35(6):580-581
在70年代以来出版的英文的地质学论著中,以板块构造为书名的已不下5种。不过,它们中的大多数要么是创建板块构造学说的经典论文的选集,要么是关于该学说的定性的概括介绍。能够定量计算和预测岩石圈板块的运动,使板块构造理论超越了以往任何一种活动论大地构造假说。在板块构造理论业已确立20多年的今天,大多数地质工作者和地质院系的学生对  相似文献   

14.
前言     
前言人们普遍认为,大陆漂移学说带来了第一次地球科学革命,板块构造学说引发了第二次地球科学革命。然而,随着大陆地质和深部地质的深人研究,板块构造学说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板块构造现行理论体系亦难以对一些重大的地质问题,如板块运动动力源、板内垂直运...  相似文献   

15.
近10年来,古元古代板块构造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文中列举了大量新发展、新证据,趋向认为现代模式的板块构造机制始于2.1-1.6Ga。地体及伸展构造理论的应用也丰富了古元古代板块构造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秦岭造山带显生宙板块构造与成矿作用初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年来秦岭板块构造研究成果及新发现和新认识基础上,对秦岭造山带显生宙板块构造格局和演化历史进行了重建和恢复,并对其板块构造演化过程中有关的成矿作用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了八个具有一定成矿远景和勘探战略意义的大型金及金属成矿区带。  相似文献   

17.
浙江板块构造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试图通过记录在大陆岩石中的古板块构造的残留痕迹,对浙江境内的板块构造进行尝试性的探讨,旨在引起地质工作者们的兴趣和关注。  相似文献   

18.
双变质带是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运动产生的重要地质图象,高压低温变质带是大陆上开展板块构造研究的重要目标。它是大洋板块在岛弧和大陆边缘之下俯冲形成的。蓝闪石及其共生矿物的存在是鉴别高压变质岩石产出的标志。板块构造理论问世以来,区域成因岩石学和板块构造矿物学有很大发展。这个理论引进我国十余年来,高压变质带(即高压低温变质带,下同)作为板块构造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取得了成果。本文着重论述我国这方面研究情况,并对蓝闪石、冻蓝闪石的有关问题进行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蓝色风暴"与"红色革命"——论创建新的"大陆构造学说"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旗 《岩石学报》2008,24(1):77-86
60年代兴起的板块构造学说如一场"兰色风暴"席卷全球,开创了地球科学的新纪元.但是,板块构造学说也存在许多难以解释的问题,板块构造学说解决不了大陆地质问题.大陆有不同于海洋的特点,大陆需要有新的理论.为此,美国构造学家在2002年率先提出了超越板块构造(beyond plate tectonics)的思想,开辟了地球科学研究的新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作者的研究发现,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不了花岗岩问题,应当另辟蹊径,开展一场"红色革命",创建有别于板块构造学说的新的大陆构造学说.作者指出,板块构造不是全球构造,板块构造 地幔柱构造也不是全球构造,板块构造 大陆构造才是全球构造.文中回顾了中国大陆构造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建议将大陆的形成与演化、大陆构造与板块构造的关系、陆壳与地幔的关系和大陆变化与环境、生态、人居的关系作为大陆构造学研究的4个目标,提出4项研究任务,并建议以中国东部活化和青藏高原抬升两个课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文中还探讨了大陆构造学研究的前景,分析了中国在创建新的大陆构造学中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指出开创新的大陆构造学说,需要国家的大投入,思想的大解放和人才的大引进.  相似文献   

20.
复理石杂砂岩的化学组成与板块构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复理石杂砂岩中的常量元素组成与物源区和板块构造背景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常量元素组成可以推断其形成时的板块构造背景。该项研究已成为再造和恢复造山带古板块构造背景的重要辅助手段。本文综述了该项成果的研究史和最新进展,并对其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