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兴蒙造山带正Σ(Nd,t)值花岗岩的成因和大陆地壳生长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洪大卫  谢锡林 《地学前缘》2000,7(2):441-456
大陆地壳的生长速率和地壳生长的位置均是地球科学中的最基本的问题。现有的许多大陆地壳生长模式认为,90%的大陆地壳生长于18亿年以前,显生宙以来的地壳生长不到整个地壳的10%,主要位于活动大陆边缘。近年来在兴蒙造山带发现大量具有新生地壳来源性质的花岗岩产生于500~100Ma,对上述传统看法提出了挑战。现有的Nd同位素资料表明,兴蒙造山带的显生宙花岗岩,不论形成于什么时代和什么构造背影,也不论属于何种  相似文献   

2.
前苏联地质学家等提出解释地球演化的新途径-利用地质电磁学的机制来说明地球演化作用。按他们的意见地电磁学作用是造成能量和地球物质迁移的原因,并使地壳形成大陆和海洋的原因。物质迁移的数量与大陆的质量可对比。地球的地幔磁场的演化是从单偶极向多偶极转变,这个转变与大陆的形成和运动有着直接关系,所以通过测定这些物理性能的变化,来推测地壳演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根据大陆溅落设想,地球地壳是由大陆星残骸的分解物(即大陆壳,包括新生的大西洋和印度洋等)和地球本身的壳体(太平洋壳)两大部分组成的。地壳的运动也可分为残骸向地球各部分的扩散(即大陆漂移)和地球本身壳体(即太平洋壳)的运动。大陆溅落设想的观点认为,正是由于大陆星的溅落破坏了地球中上层物质的分布结构及其热均衡状态,地壳才能够在冷却数十亿年后的今天还在进行着与地慢之间的对流运动,并发生陆壳物质向地球各部分扩散的运动。  相似文献   

4.
伴随地球物理、捕虏体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新资料的不断丰富,大陆深部地质作用及其过程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新进展。重建下地壳的形成和改造历史,对探讨岩石圈的演化变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幔源岩浆分异作用、板底垫托作用及局部地壳熔融等在太古代至今下地壳的形成改造和麻粒岩相变质事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活化大陆岛弧的下地壳较为全面地记录了下地壳复杂的演化历史,它是我们研究大陆动力学富有前景的构造区域。  相似文献   

5.
地壳早期演化研究的主题是探讨早期大陆形成、生长和再循环的地质过程及其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模式。由于陆上古老岩石分布极为有限,围绕着陆壳生长速率的争论持续了30多年。地球化学家基于陆壳从地幔萃取而成并导致被萃取后的地幔在地球化学上产生亏损的认识,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大陆形成、生长、再循环模式。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高精度MC ICPMS分析技术,使单颗粒锆石Lu Hf同位素系统分析为评价早期地壳演化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更为可靠的证据。不同大陆早前寒武纪地壳及地幔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状态研究表明,陆壳再循环作用、壳—幔以及壳内(如古老的地壳重熔作用及其与相对较新的地壳发生广泛的混合作用)相互作用是早期大陆演化的重要地质过程。  相似文献   

6.
大陆地壳的形成及其演化是地球动力学或大陆动力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用一种动力学的思想论述了原始大陆的形成和原始大陆的分裂与漂移。   相似文献   

7.
大陆花岗岩的地球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陆花岗岩的地球动力学意义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笔者认为,花岗岩可分为大洋和大陆两个系列,产于洋盆内及其边缘的花岗岩属于大洋系列,产于大陆内(不包括造山带)的花岗岩属于大陆系列。大洋系列花岗岩最重要的地球动力学意义是判断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大陆系列花岗岩最重要的地球动力学意义是判断地壳状况,包括花岗岩形成时的地壳厚度和温度状况。花岗岩按照Sr-Yb含量可分为埃达克型、喜马拉雅型、浙闽型、广西型和南岭型5类。产于大陆内的不同类型的花岗岩与其形成的深度有关:埃达克型花岗岩富Sr贫Yb,与榴辉岩相处于平衡,产于加厚的地壳;喜马拉雅型花岗岩贫Sr和Yb,与麻粒岩相处于平衡,产于较厚的地壳;浙闽型(贫Sr富Yb)和广西型(富Sr和Yb)花岗岩与角闪岩相处于平衡,产于正常或较薄的地壳;南岭型花岗岩也与角闪岩相处于平衡,地壳厚度最薄。喜马拉雅型花岗岩属于低温系列,浙闽型花岗岩为中或高温系列,广西型和南岭型花岗岩属于高温系列。埃达克型花岗岩则可以出现在各个温度系列。应用花岗岩分类可以恢复古代地壳厚度和下地壳底部温度状况,还可以追踪某些地区随时间变化地壳厚度和温度变化的情况和趋势。  相似文献   

8.
正地球早期,尤其是冥古代-早太古代时期大陆地壳的性质、范围和产生机制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在已有的大陆地壳生长模式中,有些认为当前大陆地壳的60%~80%在30亿年前就已形成,而有些则倾向于一个渐进的地壳生长模式。不论哪种模式,大都基于锆石的形成年龄或者壳幔系统的放射性同位素演化。然而,由于不能限定再循环物质的量,锆石仅能限定地壳生长的年龄下限。相反,放射性同位素体系演化曲线可有助于了解地幔亏损过程,壳幔分离和地壳再循环作用。基于  相似文献   

9.
下地壳基性麻粒岩流变强度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镁铁质基性麻粒岩被认为可能是大陆下地壳的主要组成岩石[1,2],涉及当前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地壳变形和高原隆升,壳幔边界的力学耦合与拆离,底侵和拆沉作用等一系列地球动力学问题阳[3,4],具有重要的地球动力学意义.大陆下地壳的流变学性质是我们深入认识这些地球深部过程的关键点之一.  相似文献   

10.
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Ⅲ):前寒武纪地质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45.6~5.43亿年处于前寒武纪,具有很多独特的古气候、沉积、岩浆、变质、变形等地质特征,地幔和岩石圈的动力学机制也非常不同。本文通过总结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进展,系统介绍了前寒武纪地壳和岩石圈物质组成与性质、地壳生长的幕式增生特征、太古宙地幔温度和黏度变化、地壳和岩石圈厚度变化、地壳和岩石圈强度与流变结构演变。地球38~25亿年期间的热流值是现今热流值的2.5~4倍,在热的早期地球期间,下地幔热的积累比上地幔热损失快,导致周期性循环翻转,即上升的下地幔穿过干的橄榄岩固相线,并在大于150km深处经历大规模熔融。这就是太古宙大陆岩石圈地幔形成的机制和能量背景,但在太古宙以后,因地球的长期冷却,这种机制终结了。太古宙高热流值也说明太古宙热地幔难以支撑较大的地形高差,太古宙岩石圈强度也不大,在重力作用下会发生快速地形响应。但是,随着巨型基性岩墙群(大约2.75和2.45Ga)首次出现以及表壳岩系的出现,又意味着太古宙晚期地壳逐步足够刚性,允许熔体上升穿过地壳并冷却固化。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地球热振荡衰减的结果,前寒武纪地壳生长(增生)、超大陆形成、岩浆作用、成矿作用等都是不等周期、非线性的幕式演化,从TTG大规模短时间集中式形成,表明早期大陆生长模式可能以垂向增生为主。最后,探讨了冥古宙特征,大陆起源、生长和保存机制,前寒武纪超大陆重建与机制和早期地球环境-生命协同演化等前寒武纪关键科学问题和前沿。  相似文献   

11.
地球早期,尤其是冥古代-早太古代时期大陆地壳的性质、范围和产生机制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在已有的大陆地壳生长模式中,有些认为当前大陆地壳的60%~80%在30亿年前就已形成,而有些则倾向于一个渐进的地壳生长模式。不论哪种模式,大都基于锆石的形成年龄或者壳幔系统的放射性同位素演化。然而,由于不能限定再循环物质的量,锆石仅能限定地壳生长的年龄下限。相反,放射性同位素体系演化曲线可有助于了解地幔亏损过程,壳幔分离和地壳再循环作用。基于长寿命同位素(Sr、Nd及Hf)体系在壳幔间的互补性,前人估计要达到当前地壳和亏损地幔间的组成平衡,只需25%~50%的地幔物质经历熔体抽提。  相似文献   

12.
<正>洋岛玄武岩(OIB)的地球化学不均一性通常都被解释为地幔柱中存在再循环的地壳物质,但是再循环物质的性质和形成时代很难限定。比如说,对于富集1型地幔端元(EM1)的来源,就有深海沉积物、大陆下地壳、大陆岩石圈地幔等多种推测。法国和德国的科学家们对具有典型EM1型地球化学信号的Pitcairn玄  相似文献   

13.
了解A型花岗质岩浆的形成过程是探讨大陆内部地壳演化和生长的基本前提.特别是其同位素组成可以反映形成过程中壳幔物质的贡献并用于确定其构造背景.研究证实,地球演化历史中重要的初生地壳形成阶段均与大型的地幔上涌事件密切相关[1].大陆地壳之下的软流圈地幔上涌带来的巨大热量可以导致大陆岩石圈地幔和镁铁质下地壳的广泛部分熔融,从而形成双峰式的镁铁质和长英质侵人体[2].  相似文献   

14.
正青藏高原具有巨厚的大陆地壳,是地球上最大、最高的新生代高原。目前有3种主要的机制被用于解释其地壳增厚过程和高海拔地形的形成:增厚地幔岩石圈的减薄、陆内俯冲和地壳流动(或通道流)。产生上述争论的主要原因是目前青藏高原深部地壳、岩石圈地幔热演化资料的缺少,以及地壳物理观测到青藏高原地壳15-50km深处的低速层和高导层的多解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追溯一块古老地壳的形成演变历程,势必涉及地球的生成假说,这是一个诸多争论的问题。本文不拟过多地卷入地球的形成和初始地壳的争论,仅以在华北地块上稳定类型沉积的第一次出现和典型的盖层沉积的普遍发育为起始,研讨该地块盖层的沉积演变和我国北方大陆壳的形成历史。研究包括了整个晚元古代和古生代(1800—248Ma),这是地球演化史上  相似文献   

16.
实验模拟自然地幔是层圈状的。地幔在地球演化中起着关键作用。地球地壳是地幔超镁铁质和镁铁质岩浆固化形成的。安山质大陆地壳是由于地幔派生岩浆供热使镁铁质地壳增生,后期再造形成的.在幔一核边界由地幔熔体派生的喷流柱是从较深地倒传导热的主要媒介,地幔喷流柱在大陆和大洋都可以发生。“幔柱构造”认为一直俯冲到核慢界面的冷板片所构成的巨岩块是形成地幔对流的控制因素。关键词:地幔地幔喷流柱幔柱构造了解地慢成分和地慢对流之间的关系,了解大陆及海洋地壳相互作用,是现代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现在人们所认识的…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板块东北边缘地壳结构及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云来 《西北地质》1993,14(2):6-10
本文参考国内外学者近几年来研究大陆地壳成分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利用本区所获得的最新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研究了塔里木板块东北部地壳结构特点,求出了该区大陆地壳、上地壳、中—下地壳及盖层的地球化学成分。通过与国外典型大陆地壳相比较,本区地壳为花岗闪长质的或石英闪长质的,略偏酸性,且上地壳比中—下地壳更偏酸性,说明本区地壳物质分异调整水平较高,显然这与本区剧烈的地壳板块运动、岩浆及火山作用(幔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把克拉通、下地壳和大陆岩石圈这几个重要的地质名词放在一起做文章的标题,其实只是想强调一个事情,即陆壳形成和稳定化的结果是形成大陆岩石圈.大陆岩石圈是地球圈层的基本单元,是现代板块构造运动的核心构件和核心载体.忽视大陆岩石圈,要讨论地球上大陆与大洋、地壳与地幔、地球的深部圈层与外部圈层、内部圈层间相互作用以及物质与能量的...  相似文献   

19.
正5月25日,《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发表文章称最新研究数据表明,地球最早的大陆地壳形成于类似现代冰岛的构造背景。地球上的洋壳可能是最先形成的,但最早的陆壳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尚不清楚,可能最早在大洋中形成岛屿状构造,继而地幔上涌产生岩浆,冷凝结晶形成新的地壳。大洋高原之中,冰岛的特征与陆壳最为接近,因为它的地壳异常厚,并含有相对高比例的富硅氧(富硅铝)的岩石。因此,冰岛被认为最适合模拟地球最早  相似文献   

20.
在地球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地壳的演化具有方向性,不可逆性、旋回性、重复性、继承性和新生性。已经确认,地壳和岩石圈的发展取于加积作用的解体作用和错综复杂过程。加积作用在早期占优势,在太古宙以后就急剧降低,它又被解体作用周期性地中断,并可出现两者并行发展的时期,泛大陆周期性的和分解;后太古宙形成了泛大陆(0),中元古代形成泛大陆(I),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形成泛大陆(Ⅱ),以及尚未确证的后早太古的灰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