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著名地质、地震地质学家、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委员徐煜坚教授因病于1992年3月23日在北京逝世。徐煜坚教授1913年4月4日生于广东省中山县。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地学系。由于抗日战争,滞留北京,从葛利普教授学习。1939年复学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学系,1940年6月毕业。随后,作为李四光教授的助手,在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从事构造  相似文献   

2.
<正>北京大学一直是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是我国科学、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她培养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人才,创造出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创建于1909年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是我国高等学校中建立的第一个地质学系,是我国培养地质人才的第一个教学单位,也是我国最早的一个地质学术机构。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一直是我国地质教育和地质  相似文献   

3.
正李四光教授(1889~1971)是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和先驱者之一,是著名的地质学家。他长期担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现称院士)。他曾两度在北京大学执教,1920年至1928年任地质学系教授,1931年至1936年任研究教授,并任地质学系系主任,对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对北京大学也贡献良多。  相似文献   

4.
正王鸿祯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先生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秘书长、北京地质学院教  相似文献   

5.
《高校地质学报》2007,13(3):I0001-I0001
董申保,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教授,著名岩石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董先生祖籍江苏省常州市,1917年9月17日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早年就读于上海东吴第二中学和浦东中学,1936年夏考入北京大学理学院地质学系,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转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学习。1940年夏毕业后,任国家资源委员会西南矿产勘测处技术员。[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潘云唐 《地质论评》1989,35(6):578-579
我国著名科学家翁文灏先生(1889—1971)曾任全国地质调查所(初属农商部,后属农矿部、实业部)所长、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师大前身)、清华大学等校兼任教授、清华大学地学系系主任、理学院院长,代理校务(代校长)等职。他多次担任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理学会等专业性学术团体的会长、理事长、以及中国科学社、中国工程师学会等综  相似文献   

7.
有序样品最优分割法是地质工作中常用的一种有效的统计方法之一。在划分地层、变质作用的期次、蚀变带和矿化带等方面已获得愈来愈广泛的应用。目前使用的BD—200,ALGOL—60与FORTRAN语言的最优分割程序是由北京大学地学系、地科院矿床所、  相似文献   

8.
王植     
王植,江苏常熟人,我国地质学家.地矿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顾问、高级工程师.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地质组.1945~1946年去美国联邦地质调查所和亚利桑那大学地质系访问进修,参观考察其他地质机构和著名矿山.解放前历任清华大学地学系助教,资源委员会江华矿务局、西南矿产测勘处、矿产测勘处工程师等职.解放后曾先后担任华东工业部矿产测勘处副处长,政务院全国勘探总局副秘书长,原地质部214队(即中条山铜矿勘探处)第一副队长,山  相似文献   

9.
《地质与资源》2011,(5):F0002-F0002
王时麒,1937年生,教授,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后留校任教至今。曾任地质系岩矿教研室主任、矿床教研室主任和宝石教研室主任。现任北大宝石鉴定中心技术总监,  相似文献   

10.
《矿床地质》1989,8(3):1-2
宋叔和 (Song Shuhe) 地质学家宋叔和先生1915年生于河北迁安。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留校(西南联合大学)任助教四年。曾随教授从事云南西部地质矿产普查和贵州西部三叠系瓣鳃类化石的调查研究。著有《云南保山仁和桥中志留世笔石》论文。1942—1949年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士、技正期间,先组队在天山进行区域地质和综合性矿产普查工作,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期出版“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专集 ,欣逢本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沈照理教授从教 5 0周年和70华诞 ,谨以此表示祝贺 !沈照理教授 1 95 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学系 ,同年到刚刚成立的北京地质学院任教 .1 96 1年研究生毕业于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 ,获地质 -矿物学副博士学位 .沈照理教授 1 979- 1 987年任原武汉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主任 ,1 988- 1 992年任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副校长 .沈照理教授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学科评议组成员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 ,中国…  相似文献   

12.
由国际地质对比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长春地质学院和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91项中国工作组发起,长春地质学院主办的“国际早前寒武纪成矿作用讨论会”于1985年10月10日—13日在长春地质宫举行学术报告会,10月14日—20日全体国外代表和部分国内代表赴辽东半岛地质考察。 召开这次国际地质会议的决定,是1984年8月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91项工作组特别会议上一致通过的。  相似文献   

13.
胡惠民,四川省崇庆县白马场人,矿床地质学家。1952年9月毕业于四川大学理学院地学系,先后在国家计委、地质部地矿司和641队、甘肃省地质局、湖北省地质局工作,历任技术员、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湖北地矿局技术顾问。曾任湖北地质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  相似文献   

14.
高振西     
著名地质学家高振西,字化白,河南荣阳县人.193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31~1937年留母校任教.1937~1949年任原中央地质调查所调查员、技士、技正等职.在此期间,于1940~1944年,借调至福建地质土壤调查所任技正兼地质课课长;1943~1949年兼任原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50~1952年兼任南京地  相似文献   

15.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岩石学家穆克敏教授,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1988年3月18日在长春病逝,终年61岁。穆克敏教授出生于山东省桓台县。195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地质矿物学系,后留校任教。1952年调至东北地质学院地质系任教,历任岩石教研室主任,地质系主任等职,生  相似文献   

16.
(1913~2007)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地质学家、沉积学家、沉积矿床学家、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原副主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叶连俊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12月2日0时15分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逝世,享年95岁。叶连俊同志1913年7月22日出生于山东日照。1932年在山东第一高级中学毕业,同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并于1937年毕业。时值抗日战争爆发,他怀着抗日救国的赤子之心,辗转到南京,考入当时的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开始了对祖国的地质和矿产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先后…  相似文献   

17.
专栏寄语     
姚建新 《地球学报》2018,39(4):385-386
正西藏是中国陆上油气勘探的战略选区,关系到我国21世纪的能源战略安全。1981—1982年,石油工业部西藏石油地质考察队首次对西藏进行了石油地质路线普查和遥感调查。1990年出版的《中国石油地质志》第十四卷《青藏油气区》,对冈底斯地区的石油地质条件进行了初步评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勘探局成立的青藏油气勘探项目经理部在1996—1997年,对措勤盆地进行了大量的石油地质路线调查、遥感和重磁等地球物理方法的调查。2001—2004年,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主持开展了"青藏高原重点沉积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分析"项目,对措勤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进行了分析。2004年以来,国土资源部组  相似文献   

18.
(1 92 0— 1 999)陈光远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地质学家与矿物学家 ,1 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 ,1 951年获瑞典额普赛拉大学副博士学位 ,先后在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地质学院以及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任教。他长期从事结晶学、矿物学、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是中国现代矿物学的奠基人之一 ,也是我国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的开创者。半个世纪以来 ,在引进发展建立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的完整体系、推广应用和培养人才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著有教材 2部、专著 9部 ,发表中外论文 1 30余篇 ,…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自己执教办地质教育,是从章鸿钊1911年由日本学习地质回国之后逐步开始的。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地质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下列四个时期:Ⅰ.草创时期(1912—1916):1913年,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开办了地质研究所—我国第一所地质专科学校。Ⅱ.成长时期(1917—1927)Ⅲ.发展时期(1928—1937)Ⅳ.艰苦时期(1938—1949)。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地质教育事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炳章     
我国著名矿物学家,地质教育家王炳章教授,宇斐轩,河北深县人。曾在天津北洋大学矿治科学习,后转入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24年毕业后,曾在北京地质调查所工作,旋又执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历任教员、讲师。1939年任迁至云南澂江的中山大学地质学系教授,并兼两广地质调查所技正,翌年至昆明,任云南大学矿治系教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