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佛罗里达东南边缘水下古珊瑚礁提供早全新世海平面记录MargueriteA.Toscano等加勒比海礁序中的珊瑚种类直接保存了未次冰消期海侵数据,记载了海平面上升位置和速率。礁序中的时空间断标志着该时期上升速率超过珊瑚生长的时期。根据礁记录直接测定的海...  相似文献   

2.
东海Zk23孔的古沙脊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东海陆架Zk23孔岩心分析资料,进行了沉积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分析,确定了该钻孔中段细砂层为埋藏古长江河口沙脊沉积,阐明了该孔附近海区冰消期前后和冰后期的沉积历史。约在15kaB.P以前,海平面上升较快,沉积了下层的河口-水下三角洲相地层;约在15~12kaB.P.的冰消期期间,海平面波动并稳定于60~80m等深线附近,发育了沙脊地貌:约在12kaB.P.以来海平面再度快速上升,至7kaB.P水位稳定,直至今日,沉积了沙脊上覆的浅海相粉砂质黏土和黏土质粉砂地层。  相似文献   

3.
东海Zk23孔的古沙脊沉积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东海陆架Zk23孔岩心分析资料,进行了沉积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分析,确定了该钻孔中段细砂层为埋藏古长江河口沙脊沉积,阐明了该孔附近海区冰消期前后和冰后期的沉积历史。约15kaBP以前,海平面上升较快,沉积了下层的河口—水下三角洲相地层;15~12kaBP的冰消期期间,海平面波动并稳定于60~80m等深线附近,发育了沙脊地貌;12kaBP以来海平面再度快速上升,至7kaBP水位稳定,直至今日,沉积了沙脊上覆的浅海相粉砂质黏土和黏土质粉砂地层。  相似文献   

4.
通过珊瑚礁(例如巴巴多斯、塔希提、新几内亚)的U/Th或放射性测年绘出了末次冰消期的海平面曲线。巴巴多斯记录在没有晚冰期海平面上升的早期数据情况下只包括几个较大间距的群聚数据点 ;塔希提记录开始于晚更新世礁单元上的13.8kaB.P.;新几内亚记录开始于13.1ka并且位于具有强构造隆起的地区。在大多数记录中有一显著间断与大约14ka的融水脉冲(MWP)1A相对应。从珊瑚集合体的急剧变深来看 ,说明那时的灾害性海平面上升是在加勒比海—大西洋区域。根据这些或其它记录 ,人们提出了两个可供选择的晚冰期至冰…  相似文献   

5.
现代长江口的形成及末次冰消期以来沉积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在长江口崇明岛获得的一个第四纪钻孔,对中更新世末以来的沉积物进行了OSL、14C测年,在此基础上进行岩性、微体古生物和孢粉分析,以探讨现代长江口形成的基础以及末次冰消期以来在气候-海平面波动控制下河口沉积环境的演变。研究结果显示,本孔所在地中更新世末处于湖沼环境,但晚更新世一直以河流环境为主,且主要发育末次冰期的河道滞留相沉积。在此基础上,随着末次冰消期海平面的上升,先后发育了河口湾和三角洲沉积体系。末次冰消期的海平面快速上升在本孔沉积物记录中体现为微体古生物化石较丰富,潮流作用显著。全新世早期长江口堆积速率明显高于全新世中晚期,应当反映了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条件下入海泥沙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6.
永暑礁西南礁镯生物地貌与沉积环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在海上系统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南沙群岛永暑礁西南部礁镯并非传统的开放型环礁,而是一个封闭型的小环礁,封闭的泻湖能够为高分辨率古环境重建提供原生生物沉积。该小环礁可分为礁前斜坡活珊瑚林带、外礁坪珊瑚生长带、礁突起珊瑚枝块胶结堆积带、内礁坪枝状珊瑚生长-砂质沉积交互带、泻湖坡枝状珊瑚生长-细砂沉积带和泻湖盆底粉砂质生物沉积带共6个生物地貌和沉积带。12个礁坪原生滨珊瑚和2个礁岩滨珊瑚的^14C和TIMS U-Th测年结果表明永暑礁礁坪面形成于近代,它们没有提供中全新世高海平面的证据,约950aBP的中世纪暖期南沙群岛可能有过非常强的风暴潮。此外,1000年以内的珊瑚常规^14C未校正年代与TIMS U-Th年代存在显著差异,在环境解释中需要特别小心。  相似文献   

7.
海平面和海面温度(SST)伴随末次冰期变化的历史,对于了解大冰盖的动力学以及它们对地壳均衡的影响十分重要.目前为止,整个冰消期惟一的海平面记录基于上覆于活动俯冲带的巴巴多斯滨外珊瑚礁的钻探资料,这暗示这些海平面记录很可能由于构造运动而出现偏差.  相似文献   

8.
海水温度是控制珊瑚生长的关键环境因素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海温持续升高已成为珊瑚生长面临的全球性威胁。文章对采自中沙环礁中北暗沙水深约16m的澄黄滨珊瑚岩心样品开展了生长率分析, 揭示出中沙环礁滨珊瑚近165年来的生长历史及变化规律; 并通过与西沙群岛永兴岛滨珊瑚生长率的对比, 探讨了南海中部滨珊瑚生长的区域差异及其对海温升高的响应关系。过去100多年来中北暗沙和永兴岛海区的平均海温分别为(27.4±0.37)℃和(27.09±0.36)℃, 两个海区的海温均呈线性升高趋势, 升温速率一致, 约为0.43℃·ha-1。过去100多年间中北暗沙和永兴岛滨珊瑚的平均生长率分别为(0.70±0.16)cm·a-1和(1.19±0.16)cm·a-1, 但中北暗沙滨珊瑚生长率呈线性下降趋势, 下降速率约为9.4%·ha-1; 而永兴岛滨珊瑚生长率呈线性上升趋势, 增长速率约为10.9%·ha-1。过去100多年间两个礁区的滨珊瑚生长率均存在年代际波动, 大致与海温的年代际波动对应。两个礁区滨珊瑚生长率与海温在趋势上呈现非线性响应关系, 存在滨珊瑚生长的最适宜温度约为27.25℃, 过去100多年来中北暗沙海域海温的增温趋势已经超出了滨珊瑚生长的适宜海温范围, 限制了滨珊瑚的生长趋势, 而永兴岛海域海温仍适宜滨珊瑚的生长。在年代际波动上两个礁区滨珊瑚生长率与海温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 海温的年代际增温有利于滨珊瑚生长。在南海未来持续海水升温的情况下, 中北暗沙珊瑚生长的下降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剧, 并将严重威胁中沙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末次冰期之后 ,海平面在融水脉动 (MWP)1a期间急剧上升 (<2 90~ 50 0a上升了 1 3 5~2 4m)。伴随波令暖期 ,北半球的大气温度在末次冰消期的几十年中至少上升了 5℃ ,MWP1a表示过去 2 5ka中地球气候历史中的最剧烈事件 ,其精确年代的确定对于理解末次冰消期中出现的海洋学、冰川学和气候学变化有重要意义。然而 ,科学家对MWP 1a的绝对年龄和它与波令暖期的关系仍然争论不休。按照Bard等 (1 996)提供的已被广泛接受的年代学和相关性 ,1 4ka左右的MWP 1a对应着老仙女木时期 ,即波令暖期之后的第 1个大的寒冷事件 ,这暗示着由于淡水的…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科学家提除了解决全球气候转暖的一种激进方案——将南极洲融化冰水进行冷冻处理,这一方案将有助于处理海洋温度升高产生的问题。近期一项研究发现20世纪全球海平面升高幅度超过过去29个世纪,科学家发现20世纪全球海平面升高了14厘米,是没有全球气候转暖效应下海平面升高幅度的2倍。这一方案是德国波兹坦气候效应研究所科学家提出的,虽然融化海水可以冷冻成为固体冰,但是这将使南极海岸更多冰  相似文献   

11.
雷州半岛珊瑚礁生物地貌带与全新世多期相对高海平面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通过多次野外调查,将灯楼角珊瑚礁分为8个生物地貌带;礁前斜坡活珊瑚林带,外礁坪大块滨珊瑚礁岩带,中礁坪块状珊瑚混合带,中礁坪块状珊瑚-角孔珊瑚混合带,内礁坪角孔瑚瑚带,沙坪台-海滩,沙堤和洼地,它们是海平面和气候环境变化的产物,以珊瑚礁及其生物地貌带作为高海平面的标志,根据13个表层珊瑚礁样品的TIMS铀系年代和1个^14C年代,指出全新世以来至少存在过5期相对高海平面(7.2-6.7,约5.8,5.0-4.2,2.8-2.0,约1.5cal.kaBP),每一期中还存在低海平面的波动,其中6.7-7.2kaBP是整个全新世最高海平面时期,在这个时间段已经基本形成了现代珊瑚礁的地貌格局,这个时间段以后形成的珊瑚礁是在6.7-7.2kaBP形成的珊瑚礁礁坪的礁塘或礁坑等低洼地中形成的,迄今为止,没有再出现过高出6.7-7.2kaBP时期的海平面。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白垩世高频率低幅度海平面变化的因果机制存在着争议。一些研究人员提出,引起冰川———冰消作用旋回的气候变化或地球体变形是这一时期非构造性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动因。地球体———冰川性海面升降都不可能引起全球海平面均匀变化。为了验证海平面变化地层记录的同期性或穿时性,笔者选择了7个被认为是构造稳定区的阿尔布期海平面曲线。海侵———海退旋回平均持续期为1.54Ma,频率为0.3-2.7Ma。7个海平面曲线中有5个是克拉通盆地(阿曼、巴黎盆地、莫斯科凹陷和复合曲线)。得克萨斯剖面位于大陆边缘,西太平洋海…  相似文献   

13.
美国大西洋陆架35,000年来的海平面曲线,是建立在80多个放射性碳年代的基础上,其中15个年代是老于15,000年代的。测年的材料包括浅水软体动物、鲕状岩、珊瑚藻、海滩岩和盐沼泥炭。30,000—35,000年前的海平面,曾经是接近于现在的海平面的。随后冰川发育,16,000年前海平面降低到负130米左右。全新世海侵可能开始于约14,000年前,并迅速地延续到约7,000年前。世界大多数大陆架的年代和这条曲线相一致,说明这条曲线大致是这个时期海平面升降的曲线。  相似文献   

14.
末次冰消期以来黄海海平面变化与黄海暖流的形成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YSDP102孔和YSDP103孔位于南黄海东南侧冷涡所对应的泥质沉积区,它们揭示了自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海侵沉积序列:海侵滞留沉积→潮流砂脊/潮坪~海滩沉积→陆架泥质沉积。该沉积序列上部的陆架泥质沉积厚度可达50余米,在浅地震剖面上其内部存在一个明显的反射界面,从而将泥质沉积体分为上、下两个单元。泥质沉积体呈灰绿色调,含少量自生黄铁矿,但其内反射界面以上的沉积物含水量高。根据两个钻孔岩心中有孔虫的分布规律、泥质沉积层的化学组分、沉积磁组构特征以及现有测年数据,得到如下结论:(1)黄海暖流形成于大约6kaB.P.,(2)泥质沉积层内反射界面以上的沉积物是与黄海暖流伴生的冷涡沉积,(3)黄海地区末次冰消期海侵自略早于14kaB.P.之前开始,至约6kaB.P.海平面达到最高位置。从6kaB.P.至今,海平面经历了几次波动,即在6~4kaB.P.和3~1.9kaB.P.海平面超过现今海平面位置;在4~3kaB.P.和1.9kaB.P.~现代,海平面有所降低,可能与现今海平面高度相当。  相似文献   

15.
过去海平面变化特征对认识现代海平面变化过程和预估未来情景具有重要科学和现实意义。海滩岩作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海岸潮间带特有的沉积岩,是海岸变迁和古海平面高程的重要标志物。然而,由于存在海滩岩形成后动力条件发生变化、采用的测年方法不同以及海平面高程估算和分析误差等问题,基于海滩岩的过去海平面重建结果依然存在较大争议和不确定性。我们分析和总结了南海北部中晚全新世海滩岩重建海平面的进展,以及在海平面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机遇,从海滩岩的形成年代与海滩岩形成后高程产生变化等方面进一步量化研究海滩岩重建海平面变化的不确定性。同时,通过对南海北部海南岛东部沿岸的3块原生珊瑚礁(1块大型块状滨珊瑚和2块滨珊瑚微环礁)进行高精度高程测量和铀系测年,共获得6个海平面数据,结合冰川均衡调整模型(Glacial Isostatic Adjustment,GIA)和ICE-5G模型结果,对基于海滩岩重建的南海北部中晚全新世海平面的可靠性进行比较和评估。以上不确定性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年代与高程校正后,海平面重建结果准确性进一步提高。研究结果可为以其他海平面标志物重建的过去海平面的不确定性分析和可靠性分析提供...  相似文献   

16.
如果南极冰盖全部融化,世界海平面将升高到60米以上的高度。南极大陆冰原上的年积雪量相当于5毫米全球海平面的高度。因些,南极冰盖可能是全球海平面每年上升1~2毫米的主要水源。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即使用所有可能的方法去测量雪蓄积量、冰的运动速度、融化基数以及冰山分离,但仍然无  相似文献   

17.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了海南岛东部龙湾滨珊瑚1981-1996年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s, REE)的年际含量.结果表明龙湾珊瑚的REE元素含量呈现明显的年际下降趋势.线性回归显示,在年际的分辨率下,龙湾珊瑚REE同海平面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 -0.5--0.8.龙湾珊瑚REE含量与降雨量、径流量、海表温度(SST)以及珊瑚自身的生长率和钙化率的相关性不显著.分析表明,当海平面快速上升时,河口附近珊瑚受到来自河流的陆源物质影响减弱,海平面上升是控制该区域珊瑚REE含量年际变化的主导因素.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半封闭边缘海,通过珊瑚的REE记录,有利于开展海平面的重建工作,增进我们对过去数百年来海平面的变化序列以及全新世时期亚轨道尺度海平面变化的幅度、周期以及变化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造礁珊瑚骨骼中保存着丰富的古气候古环境信息。文中概述了90年代以来中国科技人员研究南海珊瑚礁和珊瑚礁、发展高精度珊瑚年代学,建立后报海面温度(SST)计,重建SST序列、由珊瑚礁推算古海平面变化等方面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在珊瑚记录过去环境变化和珊瑚对环境变化响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珊瑚骨骼中的稀土元素能够记录的环境信息主要包括海平面、污染、地下水、氧化还原环境等;而在珊瑚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方面,主要体现在稀土元素的含量,配分型式以及Ce、Eu等元素的异常上。珊瑚骨骼中的稀土元素因为具有稳定性高、保存信息丰富以及记录环境准确等优势,显示出了极好的应用前景。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索珊瑚骨骼稀土元素含量的种间及空间差异性,探讨成岩作用对珊瑚骨骼稀土元素含量和配分型式的影响,这将有利于重建更准确、更长时间序列的珊瑚生长时期的环境信息记录。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采自位于南极罗斯海西部的ANT32-RB16C柱状沉积物,根据粒度、有机碳和生物标志化合物数据探讨末次冰盛期(24.8 ~20 ka BP)以来该地区有机质来源及沉积环境特征。该柱状样记录了冰架下沉积、冰架前沉积、开阔海域沉积的沉积环境。指示有机质来源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表明该柱状样中所含有机质主要为浮游植物、细菌等海源输入,同时伴有少量陆源物质混合输入。末次冰盛期,由于冰架的影响有机质含量较低,环流影响使得有机质受低等浮游藻类生物等海源影响较大。末次冰消期(20~11.7 ka BP),罗斯冰架消退,冰川溶解释放的有机质在此沉积,使得陆源有机质输入增多,有机质含量升高。进入全新世,有机质含量较末次冰盛期和末次冰消期明显升高,海源输入比例增大,同时细菌等原核生物增多,导致短链正构烷烃降解程度较大。研究区的氧化还原环境主要受冰架与海冰限制作用的影响,与有机质含量和高氧的南极底层水关系不大。总体来说,从末次冰盛期到末次冰消期,研究区沉积环境受罗斯冰架进退影响,全新世以来受气候变化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