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西组是大兴安岭地区晚二叠世重要的沉积地层,其研究程度也直接影响古亚洲洋闭合、两大板块拼接、沉积环境转变等重大地质问题。本次研究区主要位于大兴安岭中段,根据实际调查,首次在扎赉特旗巴彦乌兰地区晚二叠系林西组发现了海相的核形石灰岩。根据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古生物学等研究手段,并根据元素比值等确定该核形石灰岩产生于碳酸盐台地边缘温暖、动荡的浅滩环境,具有明显的海相特征,并在林西组中—下部发现了具有明显陆相沉积特征的双壳类Palaeanodonta sp—Palaeomutela sp组合。说明该地区在晚二叠世早期存在海相或海陆交互相的沉积环境,随着环境的改变,林西组逐渐向陆地河湖相沉积环境转变。这一发现不仅完善了兴蒙地区林西组地层的结构,也为以后研究兴蒙海槽在晚古生代—中生代的过渡时期的沉积演化提供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2.
3.
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在中亚造山带东段构造演化过程中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地质时期,所以晚二叠世林西组沉积环境对研究古亚洲洋闭合这一重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大兴安岭地区晚二叠世林西组曾有双壳、叶肢介、植物及孢粉化石记录,但鲜有介形虫化石报道。在大兴安岭中段林西组研究中首次发现介形虫化石,经初步研究,主要分子有Kemeroviana,Volganella,Iniella,Qitaina,Darwinuloides,Palaeocypridopsis,Tomiella,Darwinula和Urumqiella等,暂划为Volganella-Kemeroviana组合,其时代为晚二叠世。与俄罗斯地台晚二叠世介形虫化石群关系较为密切,部分属种曾见于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从介形虫化石组合特征和保存特点来看,其生存环境为淡水湖泊,故认为这一地区的林西组为陆相沉积。 相似文献
4.
5.
6.
内蒙古中部林西地区发育有北东向构造带,该构造带靠近西拉木伦河缝合带,使该区林西组地层部分经受了动力变质作用改造,构造带以外林西组地层未遭受动力变质。此动力变质带内劈理发育,变质的泥岩和泥质粉砂岩构造置换现象强烈。动力变质带内部变形变质强度极不均匀,其间有石英细脉贯入,有的部位变形变质程度高,形成二云母构造片岩,出现了黑云母+ 白云母+ 绿泥石+ 斜长石+ 石英等变质矿物组合,其中黑云母化学组成为Fe2 + ( 1. 38% ~ 2. 63%) ,Mg2 + ( 1. 93% ~ 2. 47%) 、K + ( 0. 96% ~ 1. 38%) ; 白云母为Si4 + ( 6. 13% ~ 6. 78%) 、Al[Ⅳ] ( 1. 22% ~ 1. 87%) 、K + ( 0. 93% ~ 1. 46%) 。根据二云母地质温度计估算的动力变质作用PT 条件为0. 3 GPa,480℃,有的部位只有脆性变形,没有新生变质矿物出现,只有变形没有变质。其动力变质作用研究为松辽盆地及外围上古生界油气资源评价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7.
大兴安岭中段扎赉特旗西北部分布大面积的晚二叠世林西组沉积地层,该沉积地层主要为长石砂岩、粉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夹不同规模的含砾砂岩及灰岩,中部含有较为丰富的双壳类、植物化石。本次研究针对林西组下部的长石岩屑砂岩进行LA-ICP-MS碎屑锆石U-Pb测年工作,共获得98个有效年龄,年龄分布范围为(2 552.3±22.5)~(227.6±5.4)Ma,大部分年龄位于谐和曲线上,部分结果偏离曲线,根据测试数据按年龄值和频率分布特征大致分为以下几组:上泥盆世—晚二叠世(380.0~246.1 Ma)、志留纪—寒武纪晚期(489.0~413.8 Ma)、中元古代—新元古代(1 239.5~808.1 Ma)、古元古代(2 554.0~1 784.3 Ma)。上述年龄与区域上的岩浆事件基本吻合。综合研究表明研究区内林西组沉积下限为(253.4±1.5) Ma,林西组的物源主体应来自于西拉木伦河—延吉一线,其余锆石来源主要为兴蒙造山带内部、华北板块北缘和东北各地块,1.8和2.5 Ga的碎屑锆石更有可能来自华北板块北缘,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在(253.4±1.5) Ma之前已经完成碰撞、拼合,古亚洲洋已经闭合,兴蒙海槽形成。林西组海相核形石的发现表明晚二叠世大兴安岭中段地区应以海相环境为主,直到三叠纪早期才逐渐转变为陆相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8.
大兴安岭中段林西组是重要的含烃源岩层位,烃源岩的形成与生烃母质生物活动和埋藏时的古气候、古构造、古环境息息相关。通过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可以恢复林西组沉积时期的气候与构造环境,利用Sr、Li、Ga含量、Sr/Ba值、U/Th值、δU及Sr/Cu值,从古盐度、氧化还原环境、古气候等方面分析了索伦地区林西组的沉积环境,认为林西组沉积时可能经历了中等—较强风化后的再沉积作用,总体为淡水—微咸水的氧化环境,气候温湿;Al2O3/(Al2O3+Fe2O3)值、K2O/Na2O-SiO2关系以及稀土元素特征表明:林西组形成于靠近大陆岛弧的活动大陆边缘,由早期弧后盆地的海陆过渡相半咸水环境向陆相的淡水环境演变,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是寻找烃源岩的有利层位。研究成果可为该区烃源岩勘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牙形石是当代古生物学界引人注目的微体化石之一,它不仅在地质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已广泛应用于石油、煤炭、水文、海洋勘探等许多部门,成为地质学和生产实践中不可忽视的手段之一.这主要因为牙形石是一种演化迅速,形态多样,分布广泛,并适应 相似文献
10.
11.
大兴安岭中南部上二叠统林西组页岩气资源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区域地质调查、露头剖面测量、钻孔编录等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对上二叠统林西组烃源岩的分布特征、沉积特征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二叠统林西组分布广泛、厚度巨大、暗色泥页岩发育,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为中等—好,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有机质热演化程度为高成熟—过成熟,达到生气阶段,是大兴安岭中南部地区重要的生烃层位.综合评价认为,林西组具有较高的页岩气资源前景,是本区晚古生代最有利的页岩气勘探新层系之一.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东北部上二叠统林西组暗色泥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蒙古东北部地区进行野外地质勘查、典型剖面实测、样品采集及实验分析,确定上二叠统林西组为暗色泥岩发育的重要层位。应用有机岩石学与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林西组暗色泥岩进行研究显示,林西组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为0. 45% ~ 3. 55%,平均值为1. 09%; 有机质类型以Ⅱ1 - Ⅱ2 为主; 82%样品镜质体反射率介于2. 0% ~ 44. 0%,处于高--过成熟演化阶段。林西组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高、厚度大、分布范围广,是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潜在烃源岩层位,具有较好的生气潜力。 相似文献
13.
大兴安岭南段林西地区中生代酸性岩类岩浆的混染作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大兴安岭南段林西地区广泛出露以海相玄武安山岩、安山岩为主的晚古生代火山.沉积岩。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也广泛分布其中。花岗岩体的边部普遍二长花岗岩化和花岗闪长岩化(甚至出现闪长岩),并含有丰富的以玄武质-安山质为主的岩石包体。侵入体-围岩接触带附近为围岩被岩浆侵蚀的港湾状交代反应过渡带。英安岩-粗面英安岩也含有相同的岩石包体,并且与流纹岩密切共生。岩石包体周缘的寄主岩常见淬冷边,聚集针状磷灰石,表明它被捕获时已是冷却的岩石,而非热的玄武岩浆团;它们的Nb/Ta、Zr/Hf比值、弱交代者的化学成分与晚古生代火山-沉积岩一致,Rb-Sr同位素比值散布在晚古生代火山-沉积岩等时线附近,其含量、未交代程度、尖棱状程度、刚性程度在侵入体中从内部到边部增多(强),且较新鲜者结构构造与围岩相同,表明它们来自晚古生代火山-沉积岩组成的围岩;其含量与岩体边部的位置及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粗面)英安岩的成分变化有关,表明包体成分已加入到这些岩石当中。这些岩石的环带状斜长石有两种内核:一种较富钙;另一种较贫钙。两种内核的斜长石外环成分趋同,强交代岩石包体成分和富含岩石包体的酸性岩成分趋同。两者皆记录了两种来源的物质成分同化的过程。同一岩体边部(或火山岩中)酸度较低的岩石化学成分、高场强元素在Harker图解和Nb/Ta(和Zr/Hf)-SiO2及Nb/Ta-Zr/Hf图解中具有中生代花岗或流纹岩浆与晚古生代火山-沉积岩物质混合的特征。这些事实证明林西地区中生代酸性岩浆被较基性的晚古生代火山物质混染,并生成酸度较低的混染岩浆。较基性的火山物质是在低绿片岩相变质的基础上,经钠化交代反应被酸性岩浆同化的。 相似文献
14.
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监测进展 总被引:3,自引:10,他引:3
大兴安岭北部是我国多年冻土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 多年冻土的存在和分布受植被、积雪等局地因素的影响十分显著, 形成了独特的兴安-贝加尔型多年冻土. 随着该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多年冻土对寒区环境以及工程生产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 近几年来逐步在大兴安岭北部建立了以多年冻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监测网络, 包括多年冻土地温监测网络、自动气象站、雪特性观测系统、活动层温度-水分观测系统以及地面融沉监测断面, 获得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数据和成果. 做好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及其周围植被、气候及冻土灾害的监测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和前瞻性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东部林西地区上二叠统林西组沉积环境存在争议。鉴于此,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详实的野外观测与室内鉴定,依据古生物、沉积构造与岩相、地球化学等资料,对林西组沉积环境进行研究;从钙藻、苔藓虫、海绵等海相生物化石、B/Ga值、碳氧同位素和沉积结构构造等方面,认为林西组主体为海相,存在海陆过渡相。林西组沉积环境可划分为三角洲前缘、滨海、浅海和半深海。生物礁主要为蓝绿藻粘结礁和藻粘结骨架礁,指示滨海—浅海环境。林西组沉积环境主要经历了滨海、半深海、三角洲前缘、浅海和滨海的演变,沉积盆地演化分为抬升—断陷—快速充填—稳定沉陷—稳定充填5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林西地区林西组的主体岩性以碎屑岩为主,对其中代表性岩石组合--长石石英砂岩进行了年代学研究.50粒碎屑锆石样品的LA-ICP-MS U-Pb年代学测试结果显示2个主要年龄区间:(256±2~322±3)Ma,峰值年龄为279Ma±2Ma;(357±7~497±4)Ma,峰值年龄为441Ma±3Ma.另有3颗锆石的年龄分别为797Ma±6Ma、1413Ma±38Ma、1661Ma±24Ma.其中256 Ma±2Ma的年龄限定了林西组原岩年龄应为晚二叠世;第二组年龄(357±7~497±4)Ma,峰期年龄441Ma±3Ma,与东北地区的主要泛非期事件年龄一致.表明主要的物源区为东北地块(佳蒙地块).而797Ma±6Ma、1413Ma±38Ma、1661Ma±24Ma等年龄反映了东北地块基底年龄的信息.这些年龄数据表明,林西组应为东北地块的一部分,并进一步限制了华北与西伯利亚两大板块的缝合线应位于林西组发育地区的南部,即西拉木伦河断裂,而拼合时代应晚于晚二叠世,可能为早三叠世. 相似文献
17.
林西地区林西组的主体岩性以碎屑岩为主,对其中代表性岩石组合——长石石英砂岩进行了年代学研究。 50粒碎屑锆石样品的LA-ICP-MS U-Pb年代学测试结果显示2个主要年龄区间:(256±2~322±3)Ma,峰值年龄为279Ma±2Ma;(357±7~497±4)Ma,峰值年龄为441Ma±3Ma。另有3颗锆石的年龄分别为797Ma±6Ma、1413Ma±38Ma、1661Ma±24Ma。其中256 Ma±2Ma的年龄限定了林西组原岩年龄应为晚二叠世;第二组年龄(357±7~497±4)Ma,峰期年龄441Ma±3Ma,与东北地区的主要泛非期事件年龄一致,表明主要的物源区为东北地块(佳蒙地块)。而797Ma±6Ma、1413Ma±38Ma、1661Ma±24Ma等年龄反映了东北地块基底年龄的信息。这些年龄数据表明, 林西组应为东北地块的一部分,并进一步限制了华北与西伯利亚两大板块的缝合线应位于林西组发育地区的南部,即西拉木伦河断裂,而拼合时代应晚于晚二叠世,可能为早三叠世。 相似文献
18.
The ages for porphyry Mo deposits in south segment of Da Hinggan Mountains,Northeast China,are not well known.Five molybdenite samples from the Aolunhua(奥伦花) porphyry Mo deposit,five molybdenite samples from the Yangchang(羊场) porphyry-quartz vein Mo deposit and two molybdenite samples from the Banlashan(半拉山) porphyry Mo deposit were selected for Re-Os dating.Three deposits are spatial-tempo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granite porphyry stock.Re-Os isochron age of 131.2±1.9 Ma was obtained for the Aolunhua porph...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