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西藏许如错地区新识别出的洁居纳卓组为一套固结—半固结的粗碎屑岩建造。为探讨该地层的沉积时代和沉积物源,对1个砂岩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获得了4组有效年龄:10.1~17.2Ma、41.7~72.2 Ma、77.9~87.8Ma、463~1610Ma。结合岩石组合特征、ESR测试结果和区域年龄资料,认为洁居纳卓组可能形成于上新世。物源分析结果显示,许如错以南的查孜及附近地区的林子宗群、布嘎寺组火山岩是洁居纳卓组沉积物质的主要来源,古新世—中新世的侵入岩和晚古生代地层也为其提供了少量的沉积物质。洁居纳卓组发育于许如错南北向地堑盆地之内,是上新世高原隆升在冈底斯地区的沉积响应,是青藏高原局部构造差异隆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位于羌塘地体与拉萨地体之间的尼玛盆地包含有青藏高原演化过程中重要的沉积记录,恢复该地区的古地理特征及讨论其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地质意义。尼玛盆地南部古近系由古新世-始新世牛堡组与渐新世丁青湖组构成,主体为一套扇三角洲相与湖泊相碎屑沉积建造。采用沉积学、年代学方法,对该盆地南部古近系查昂巴剖面进行沉积特征、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古地理研究,以确定其物源区,并分析构造作用对盆地的改造过程。从牛堡组到丁青湖组,稳定碎屑组分逐渐减少而不稳定组分增加,显示古近纪时盆地沉积过程中受到构造活动影响;碎屑锆石U-Pb年龄中存在36~70 Ma,100~130 Ma,500~550 Ma,750~900 Ma,1800~1900 Ma及~2500 Ma等年龄峰值。碎屑岩组分、锆石年龄特征及其他分析显示,拉萨地体、羌塘地体及缝合带内的逆冲带为其物源区,存在多向物源。在古近纪碰撞、挤压的构造条件下,伴随着地壳缩短、逆冲断层及造山系统的活动,尼玛盆地南部演化为一个受构造活动控制的独立沉积中心;挤压及逆冲变形决定了其古地理特征,沉积过程及物源与区域隆升、剥蚀活动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宋雪  程日辉  高丹  沈艳杰  王嘹亮 《世界地质》2015,34(4):1002-1012
以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北部侏罗系为目的层,探讨侏罗纪北部物源-沉积体系的岩矿特征、物源区构造背景和物源方向。研究区侏罗系是一套陆相碎屑岩沉积,主要岩石类型为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通过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侏罗系沉积序列的研究,识别出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湖泊等3类沉积环境。根据碎屑组分和灰岩丰度可知,北部物源-沉积体系为风化物源,并存在附加的火山物源,物源区为再旋回造山带,沉积体系为自北向南方向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对岩石样品进行微观特征及粒度特征研究,识别出沉积微相类型有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的远砂坝、河口坝、水下河道和重力水下河道4种微相。  相似文献   

4.
侏罗纪是大别造山带与周缘盆地盆山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时期,分布在大别造山带周缘的侏罗纪地层为大别山的造山过程以及深俯冲岩石的折返、剥蚀提供了很好的约束。本文选取大别造山带东南缘安庆月山地区侏罗系磨山组为研究对象,对磨山组碎屑岩进行了详细的粒度分析、碎屑组分分析、重矿物分析和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碎屑岩岩石、沉积特征和粒度分析都指示早侏罗世磨山组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碎屑组分分析、重矿物分析结合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指示磨山组碎屑岩物源主要来自南侧的华南板块,大别造山带宿松杂岩可能为其提供了少量物源,但碎屑物源中未见石榴子石和典型的三叠纪变质锆石,说明此时大别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可能仍未折返至地表。  相似文献   

5.
新疆准噶尔古生代洋盆闭合时限对中亚造山带古生代构造格局及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断裂带南缘广泛出露石炭纪陆相粗碎屑岩系,沉积相分析表明其形成于扇三角洲沉积环境。依据区域地层对比、岩石组合特征及地层接触关系,将其重新厘定为山梁砾石组。选择西段滴水泉和东段双井子2个地区的山梁砾石组剖面进行地层对比,并在2个剖面底部采集粗砂岩样品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定,获得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分别为349±4Ma和355±3Ma,代表山梁砾石组沉积时代晚于349Ma,应为早石炭世早期。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及砾石成分表明,其物源主要来自断裂带北侧的泥盆纪火山岩。在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认为山梁砾石组碎屑岩系是卡拉麦里造山带强烈隆升造山过程的沉积学响应,形成于前陆盆地,限定了准噶尔古生代洋盆闭合时限在早石炭世早期之前。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隆起晚古生代构造隆升的沉积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收先  孟庆任  武国利  段亮 《地质学报》2014,88(10):1771-1789
内蒙古隆起位于华北克拉通与兴蒙造山带的过渡部位,受古亚洲洋俯冲、闭合过程的影响,在晚古生代发生了重要的构造隆升。华北盆地北缘紧靠内蒙古隆起,其晚古生代沉积记录了内蒙古隆起的构造活动历史。本文对盆地冀北—辽西地区的晚石炭—中三叠世地层进行详细的沉积体系分析和物源研究,结果表明:1盆地由远滨—滨岸、扇三角洲、三角洲、河流四种沉积体系充填而成,总体上经历了由海陆交互到陆相的进积充填过程。在晚石炭—早二叠世,盆地边缘发育扇三角洲和河流体系,盆地内部由远滨—滨岸、三角洲与河流体系组成。在中二叠—中三叠世期间盆地整体发育河流体系。盆地的沉积中心位于唐山、宝坻一带;2古水流数据、碎屑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表明盆地物源来自内蒙古隆起,源岩由中上元古界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晚古生代岩浆岩以及少量前寒武结晶基底组成。大量沉积岩碎屑颗粒表明内蒙古隆起在晚古生代被沉积盖层所覆盖,在二叠纪末期花岗岩以及片麻岩砾石的出现代表了内蒙古隆起隆升和侵蚀作用的加强;3根据沉积体系和物源变化将盆地划分为三个充填序列,这些序列记录了内蒙古隆起的隆升和侵蚀过程。晚石炭—早二叠世充填序列以沉积岩砾石、泥盆纪碎屑锆石和凝灰岩夹层为特征,物源来自沉积盖层和晚古生代火山岩。该序列记录了内蒙古隆起陆缘弧的初始隆升和同期火山活动。中晚二叠世充填序列以河流环境下的火山碎屑岩和火山岩为主要特征,记录了华北北缘与南蒙地块的碰撞过程,碰撞导致内蒙古隆起的隆升,同时伴随火山喷发。早中三叠世充填序列以辫状河粗碎屑和花岗质砾石为特征,记录了古亚洲洋闭合后的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7.
论皖南地区前寒武纪浅变质岩系地层层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南部(皖南)前寒武纪浅变质岩地层发育,分布广泛,厚达数千米,称为沥口群和溪口群,传统上当做青白口纪和中元古代地层。可是,这套浅变质岩地层的时代归属、层序叠置关系等,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在分析现有地层划分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地层接触关系、沉积序列、物质组分特征和沉积体系演化研究,结合砂岩碎屑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重新厘定了皖南地区浅变质岩系的地层格架。这套浅变质岩系主要为海底扇沉积体系和盆地平原沉积体系,分为上溪群和溪口群,分别代表北部盆地边缘相带和南部盆地中部相带,两者为同期异相沉积。300颗碎屑锆石的测试结果表明,68颗碎屑锆石U-Pb年龄为727±12Ma~835 Ma,最年青的碎屑锆石年龄(727±12Ma)限制了沉积物的最大沉积年龄,浅变质岩系地层时代为早—中南华世。上溪群分为两个组,下部湘东组,包括3个段,代表从滨岸—陆棚经海底扇到盆地平原的海侵沉积序列;上部羊栈岭组,包括4个段,代表从盆地平原经海底扇—陆棚—滨岸的海退沉积序列。溪口群包括漳前组、板桥组和木坑组,代表盆地中部外扇—盆地平原沉积。碎屑锆石的U-Pb年龄,Tu、U含量以及Tu/U比值,证实井潭组火山岩为浅变质岩提供了大量物源,上溪群和溪口群浅变质岩地层应该覆于火山岩之上。上溪群和溪口群假整合覆于铺岭组/井潭组火山岩系之上,其上为休宁组不整合覆盖,代表皖南地区早南华世—中南华世一次比较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沉积。  相似文献   

8.
通过大量钻井和露头资料的沉积学研究,确认了白垩纪-古近纪三水盆地存在冲积扇、扇三角洲、河流(辫状河)、三角洲、湖泊五大沉积体系,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根据五大沉积体系在纵向上的叠置关系,把三水盆地分为①早白垩世底部粗碎屑进积阶段;②晚白垩世初始湖泛阶段;③古新世-早始新世湖泊细碎屑加积阶段:④中始新世-晚始新世顶部粗碎屑填积阶段.最后,根据沉积演化过程中的生储盖匹配关系,指出盆地西部宝月地区为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块,最有利的层位为古近系怖心组,最有利的沉积体系为发育在怖心组大岗段之上的冲积扇、扇三角洲和三角洲.  相似文献   

9.
通过大量钻井和露头资料的沉积学研究,确认了白垩纪—古近纪三水盆地存在冲积扇、扇三角洲、河流(辫状河)、三角洲、湖泊五大沉积体系,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根据五大沉积体系在纵向上的叠置关系,把三水盆地分为①早白垩世底部粗碎屑进积阶段;②晚白垩世初始湖泛阶段;③古新世—早始新世湖泊细碎屑加积阶段:④中始新世—晚始新世顶部粗碎屑填积阶段。最后,根据沉积演化过程中的生储盖匹配关系,指出盆地西部宝月地区为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块,最有利的层位为古近系怖心组,最有利的沉积体系为发育在怖心组大岗段之上的冲积扇、扇三角洲和三角洲。  相似文献   

10.
广东三水盆地沉积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量钻井和露头资料的沉积学研究,确认了白垩纪-古近纪三水盆地存在冲积扇、扇三角洲、河流(辫状河)、三角洲、湖泊五大沉积体系,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根据五大沉积体系在纵向上的叠置关系,把三水盆地分为①早白垩世底部粗碎屑进积阶段;②晚白垩世初始湖泛阶段;③古新世-早始新世湖泊细碎屑加积阶段:④中始新世-晚始新世顶部粗碎屑填积阶段.最后,根据沉积演化过程中的生储盖匹配关系,指出盆地西部宝月地区为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块,最有利的层位为古近系怖心组,最有利的沉积体系为发育在怖心组大岗段之上的冲积扇、扇三角洲和三角洲.  相似文献   

11.
赵梦  徐长贵  杜晓峰  王清斌 《地球科学》2017,42(11):1984-1993
为了示踪渤海湾盆地石臼坨凸起西南陡坡带扇三角洲源汇体系,对其东三段层序(Ed3)的6个砂岩样品进行碎屑锆石U-Pb定年分析.西部扇体(C6-4-4井)富含白垩纪(K)锆石并具有110 Ma峰值,母岩以白垩系义县组火成岩为主;中部(C6-4-3、C6-4-6D井)、东部扇体(C6-4-5D)富含侏罗纪(J)锆石并具有152 Ma或168 Ma峰值,母岩以侏罗系蓝旗组火成岩为主,古生代(Pz)锆石则来自中生界碎屑岩.所有样品都含有太古代(Ar)、元古代(Pt)锆石,母岩为花岗岩基底.研究表明,除古生界碳酸盐岩外,源区的母岩地层均可通过碎屑锆石U-Pb年龄示踪,各扇体物源的差异性是由母岩地层倾向控制的,由于中生界向西北倾斜,白垩系主控西部扇体沉积,侏罗系则是中部、东部扇体的主要物源区.   相似文献   

12.
王树庆  胡晓佳  杨泽黎 《岩石学报》2021,37(7):2086-2102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地区位于兴蒙造山带中段,是研究古生代俯冲-增生造山作用和地壳生长的关键地区。在苏尼特左旗南部,晚泥盆-早石炭世色日巴彦敖包组角度不整合在早古生代增生楔之上,已有研究对于其沉积环境、盆地属性及区域构造意义一直存在较大分歧。本文对色日巴彦敖包组敖木根呼都格剖面和阿拉塔特剖面碎屑岩和火山岩夹层开展锆石UPb测年及Hf同位素分析,并进行了沉积相分析进一步查明了地层层序、时代及物源特征,并对沉积环境和盆地属性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敖木根呼都格剖面色日巴彦敖包组底部含砾粗砂岩最小谐和碎屑锆石年龄为391±5Ma,中下部凝灰质砂岩最小谐和碎屑锆石年龄为338.2±4.3Ma,凝灰岩锆石年龄为336±2Ma、333±3.5Ma,结合古生物化石,表明底部形成于晚泥盆世,中上部地层形成于早石炭世晚期。阿拉塔特剖面中上部安山质火山碎屑岩最小谐和碎屑锆石年龄加权平均值为320.4±6.2Ma,表明其形成于晚石炭世。碎屑锆石年龄谱及Hf同位素组成表明底部及中部砂岩碎屑物主要来自近源的早古生代白音宝力道和二连东乌旗地区弧岩浆岩,少量来自北侧南蒙古弧。结合沉积相分析,推测苏尼特左旗南部色日巴彦敖包组下部为一套形成于弧陆碰撞后被动陆缘滨浅海相沉积建造,中上部为形成于弧前盆地的一套杂砂岩夹火山岩建造。以上资料表明,该区从早石炭世开始转为活动陆缘背景,暗示古亚洲洋中东段在晚古生代仍未封闭。  相似文献   

13.
西秦岭徽县-成县早白垩世盆地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英利  王宗起  闫臻 《地质通报》2012,31(7):1142-1154
徽县-成县(徽成)盆地是西秦岭造山带内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早白垩世走滑拉分盆地。沉积相分析结果显示,盆地内部发育不同的沉积相组合,且呈现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盆地充填序列分析表明,徽成盆地的沉积演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田家坝组沉积时期、周家湾组沉积时期、鸡山组沉积早期和鸡山组沉积晚期。田家坝组沉积时期,盆地南部以冲积扇砾岩和辫状河砂、砾岩沉积组合为主;周家湾组沉积时期,盆地西部以冲积扇砾岩和辫状河砂、砾岩沉积组合为主;鸡山组沉积时期,盆地北部和南部以冲积扇砾岩和辫状河砂、砾岩沉积为主。在整个沉积过程中,盆地中心表现为湖泊(前三角洲)相细粒沉积,而河流和三角洲体系则分布于冲积扇和深水湖泊(前三角洲)沉积之间。古流向和物源恢复结果证明,盆地沉积物主体来自于盆地北部、南部的花岗岩和前侏罗纪地层。盆地构造沉降和沉积充填过程主要受控于盆地北缘徽凤断裂,盆地南部抬升与盆地边界断层的活动密切相关,是盆地的主要物源区。  相似文献   

14.
王维  叶加仁  杨香华  施和生  舒誉  吴静 《地球科学》2015,40(6):1061-1071
为阐明惠州凹陷古近纪构造活动对物源供给与沉积充填的控制作用,以LA-ICPMS锆石U-Pb定年为主要技术手段,对惠州凹陷古近系不同层段的8件样品中的锆石形态及年代组成进行分析,定量研究其物源供给规律.南部物源,即盆内基岩凸起与东沙隆起,以中生代火成岩为主;北部物源,即盆外华南褶皱带,岩性及年代学复杂.结果显示从下文昌组-上文昌组-恩平组的砂岩样品中,中生代锆石颗粒含量逐渐降低,前寒武-古生代锆石颗粒含量逐渐增加,表明惠州凹陷具有早期南部供源逐渐到晚期北部供源的转换规律.惠州凹陷构造演化分为3幕:裂陷ⅠA、ⅠB和Ⅱ幕.裂陷ⅠA幕,下文昌组沉积时期,凹陷南部断层活动强烈,砂岩中锆石以中生代颗粒为主,沉积相类型以靠近南部断裂带发育的扇三角洲及中深湖相为主;裂陷ⅠB幕,上文昌组沉积时期,北部边界断裂带活动强度增加,中生代锆石颗粒含量为68%,前寒武-古生代颗粒含量为32%,表明该时期南北同时供源,沉积体系以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及中深湖相为特色;裂陷Ⅱ幕,恩平组沉积时期,北部断层持续活动,前寒武-古生代锆石颗粒含量为64%,中生代颗粒含量为36%,证实恩平组沉积时期以北部物源为主,发育了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滩坝以及薄煤层.   相似文献   

15.
姜亭  韩伟  史冀忠  陈高潮  魏建设  张慧元 《地质通报》2012,31(10):1692-1702
分析旧司阶—吴家坪阶额济纳旗及其邻区主要地层中的碎屑岩重矿物组合特征,结合区域地质特征、碎屑岩岩石学特征、碎屑锆石测年资料、古水流方向、沉积体系特征等,阐述了石炭系—二叠系沉积物的物源体系。重矿物组合特征显示,研究区北部黑鹰山-额济纳旗坳陷和南部的柳园-芒汗超克坳陷的碎屑岩重矿物组合类型和含量都有差异,指示它们来自不同的物源区;碎屑锆石测年资料显示,绿园-拐子湖凹陷的埋汗哈达剖面埋汗哈达组碎屑锆石的年龄可分为2类:436Ma±13Ma和1467Ma±110Ma,古水流方向也显示有北部物源区存在,说明沉积物源受敦煌-阿拉善-狼山古陆和马鬃山-拐子湖隆起带的双重作用;北部坳陷沉积物源来自马鬃山-拐子湖隆起带。  相似文献   

16.
富含继承锆石的过铝质花岗岩一般来源于富铝质岩石(如变泥质岩)的部分熔融,因而分析这些继承锆石的U-Pb年龄可以像分析沉积岩碎屑锆石的U-Pb年龄一样,提供过铝质花岗岩源区物质中碎屑沉积物物源区的丰富信息。本文报道了中部拉萨地块早侏罗世过铝质花岗岩的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数据,结合拉萨地块已有二叠纪和晚三叠世过铝质花岗岩的继承锆石年代学数据,总结了目前已有的拉萨地块过铝质花岗岩的继承锆石U-Pb年龄特征(共199个谐和测点)。这些过铝质花岗岩属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其中的继承锆石定义了1250~1100Ma(峰值1181±14Ma)和550~450Ma(峰值494±7Ma)2个最突出的年龄群,分别可比于拉萨地块古生代沉积岩的碎屑锆石年龄峰值(约1170Ma)和寒武纪火山岩的侵位时代,明显不同于西羌塘、安多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新元古代-古生代沉积岩中的碎屑锆石年龄频谱。拉萨地块过铝质花岗岩中约1181Ma的继承锆石,可能与拉萨地块古生代沉积岩中的同期碎屑锆石一样,都来自澳大利亚南西部Albany-Fraser造山带和东南极Wilkes等地,而约494的继承锆石,既可能来自澳大利亚西部,也可能来自拉萨地块本地。本文提供了拉萨地块与澳大利亚大陆北缘具有古地理联系的过铝质花岗岩继承锆石U-Pb年龄证据。拉萨地块的研究实践表明,采用过铝质花岗岩继承锆石和古生代沉积岩碎屑锆石相结合的锆石U-Pb年代学方法,可为重建冈瓦纳大陆北缘其它微陆块的古地理和构造岩浆演化提供重要约束。  相似文献   

17.
《Gondwana Research》2014,26(4):1680-1689
In southern Tibet, Late Triassic sequences are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ing the assembly of the Lhasa terrane prior to Indo-Asian collision. We report new data relevant to the provenance of a Late Triassic clastic sequence from the Mailonggang Formation in the central Lhasa terrane, Tibet. Petrographic studies and detrital heavy mineral assemblages indicate a proximal orogenic provenance, including volcanic, sedimentary and some ultramafic and metamorphic rocks. In situ detrital zircon Hf and U–Pb isotope data are consistent with derivation of these rocks from nearby Triassic magmatic rocks and basement that comprise part of the newly recognized Late Permian–Triassic Sumdo–Cuoqen orogenic belt. The new data suggests correlation with the Upper Triassic Langjiexue Group which lies on the opposing (southern) side of Indus–Yarlung ophiolite. Sediments from both the Mailonggang Formation and Langjiexue Group are interpreted to represent formerly contiguous parts of a sequence deposited on the southern flanks of the Sumdo–Cuoqen belt.  相似文献   

18.
华南新元古代沉积盆地演化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存在紧密联系,但仍缺乏精细刻画.对扬子西缘澄江组开展了系统的碎屑锆石年代学和沉积学研究.澄江组砂岩的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为新元古代(870~780 Ma),少数为前新元古代(2 850~1 010 Ma),最显著的峰值为820 Ma,最年轻一组碎屑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804.5±5.4 Ma.结合已发表年龄数据,将澄江组沉积时限进一步限定为800~720 Ma.物源分析揭示澄江组的新元古代碎屑锆石剥蚀自邻近的新元古代岩浆岩,而前新元古代锆石可能来自于邻近新元古代岩体的剥蚀或地层的沉积再循环.扬子西缘新元古代中期沉积盆地具有由冲积扇相逐渐过渡为前扇三角洲相的沉积演化序列,最终形成了具有裂谷充填特征的“楔状地层”.这种沉积超覆演化过程在整个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系普遍存在,指示在800 Ma左右华南全面进入裂谷盆地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19.
分析旧司阶—吴家坪阶额济纳旗及其邻区主要地层中的碎屑岩重矿物组合特征,结合区域地质特征、碎屑岩岩石学特征、碎屑锆石测年资料、古水流方向、沉积体系特征等,阐述了石炭系—二叠系沉积物的物源体系。重矿物组合特征显示,研究区北部黑鹰山-额济纳旗坳陷和南部的柳园-芒汗超克坳陷的碎屑岩重矿物组合类型和含量都有差异,指示它们来自不同的物源区;碎屑锆石测年资料显示,绿园-拐子湖凹陷的埋汗哈达剖面埋汗哈达组碎屑锆石的年龄可分为2类:436Ma±13Ma和1467Ma±110Ma,古水流方向也显示有北部物源区存在,说明沉积物源受敦煌-阿拉善-狼山古陆和马鬃山-拐子湖隆起带的双重作用;北部坳陷沉积物源来自马鬃山-拐子湖隆起带。  相似文献   

20.
普宜地区位于上扬子腹地——四川盆地东南缘,区内晚三叠世碎屑岩记录了上扬子前陆盆地演化信息,是研究盆地东缘盆山耦合的理想对象.二桥组主要由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相砂岩组成,交错层理恢复的物源主要来自东侧,砂岩岩屑主要由岩浆岩岩屑和变质岩岩屑组成,碎屑重矿物主要由锆石、电气石、金红石、白钛石、黄铁矿、锐钛矿、石榴子石、铬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