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我省地处青藏高原,气候极为严酷,自然灾害频繁,草地畜牧业在遭受雪、旱、雹、风沙等灾害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了草原鼠虫的严重危害,对草地生态造成巨大的威胁。因此,预测未来草原鼠虫害的发展趋势,及时进行防治,对保护草地资源,发展畜牧业生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鼠、虫对草地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花粉记录的青藏高原中部中全新世以来植被与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中部的草甸/草原混合生态群落, 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 孢粉记录显示草原发育时期, 莎草减少, 区域气候是相对干旱的, 在时间上对应季风相对弱的时期. 依据唐古拉山垭口湖、阿洪错和错那3个淡水湖泊钻孔孢粉分析, 定量重建的温度和降水指标, 探讨该地区8200 cal a BP以来的植被与气候变化. 8200~6500 cal a BP, 尤其是8200~7200 cal a BP, 植被以草甸/草原混合生态群落为主, 显示强季风控制着青藏高原中部; 6000~4900, 4400~3900以及2800~2400 cal a BP时期区域植被以草原植被为主, 应是3次百年尺度的干旱事件; 4900~4400 cal a BP期间植被类型由草原向草甸转变; 6500~5400和 3000~1600 cal a BP出现两次大的变干事件; 数值摸拟估计, 高原中部接近于现今的环境, 最早可能出现在6500 cal a BP, 自3000 cal a BP以后高原中部季风性降水和湿度逐渐减少至现今水平, 可能在700~300 cal a BP出现一次小冰期变冷事件.  相似文献   

3.
孢粉多样性可为植物多样性和植被变化历史的研究提供诸多线索.目前青藏高原地区尚未有现代孢粉多样性和过去植物多样性变化的研究.基于青藏高原中部纳木错流域的37个表土和63个湖泊表层沉积物孢粉组合,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H)和孢粉丰富度指数(E(T_(600)))定量构建了该地区现代孢粉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不同植被类型孢粉多样性指数的差异反映了流域内植物多样性的空间变化.东南部高寒草原区域的孢粉多样性较高,在高寒草甸和沼泽草甸植被区域则较低.湖泊表层沉积物孢粉组合主要来自于流域内高寒草原植被和山地垂直植被带.因而纳木错沉积物记录的孢粉多样性可以有效的反映过去植物多样性的变化.通过纳木错NMLC-1孔化石孢粉组合,重建出过去8400年以来当地植物多样性经历了逐渐上升的长期变化,并发生过多期快速变化事件.这主要受控于气候持续变冷驱动下山地垂直植被带的向下迁移.青藏高原中部与纳木错流域面临着气候变暖与植被退化等环境问题的挑战,该地区高寒植被恢复工作应重视山地垂直植被带和地带性高寒草原植被,并从植物多样性的长期变化历史中寻找参照.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青藏高原的东边界,巴颜喀拉块体与四川盆地的接触带,龙门山自中新世以来发生了强烈隆升,形成了世界上最陡峻的地形梯度带。从四川盆地西边界到青藏高原仅50 km范围内高差达4.5 km,龙门山因此成为研究青藏高原物质向东运动及青藏高原东缘隆升机制的重要场所。关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变形机制主要有两种端元模型:一种是以地壳缩短为主的大陆逃逸模式,认为青藏高原东缘的变形主要集中在重要的活动边界断裂上;另一种是下地壳流模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CO_2排放及其碳平衡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压低,太阳辐射强,气候寒冷,其主体部分为海拔4000m以上的高寒地区.由于严酷的自然条件的限制,对高海拔地区的土壤CO2排放的研究非常少,尤其对海拔4500m以上的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的CO2排放研究更不多见.本试验采用静态箱式法,通过对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西藏:班戈县,90.01°E,31.23°N,海拔4800m)土壤CO2排放的2周年的定点观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CO2排放的日变化呈现单峰曲线,CO2排放最高点出现在当地时间的14︰00左右,最低点出现在当地时间的凌晨5︰00左右,在夏季这种特征尤其明显;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CO2排放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增强,冬季明显减弱;根据计算,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CO2排放年日平均值和年总量分别为21.39mgCO2·m?2·h?1和187.46gCO2·m?2·a?1,结合高寒草地净生产量的观测结果,表明青藏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是碳汇.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对北半球气候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近年来关于青藏高原热力作用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北半球区域气候影响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青藏高原热力作用不仅对亚洲季风和降水变率有着重要影响,而且还通过激发类似于亚洲.太平洋涛动的大尺度遥相关,影响着北美和欧洲以及南印度洋的大气环流和气候.青藏高原气候不是被动的受热带太平洋海温影响,它也可以通过北太平洋大气环流调制着太平洋热带和中纬度海.气相互作用.春、夏季青藏高原加热异常通过影响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哈德莱(Hadley)环流和赤道辐合带(ITCZ),调制着热带ENSO发展,因此研究从青藏高原气候异常来预测ENSO发展的方法是必要的.这体现了北半球海.陆.气相互作用的本质.由于过去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青藏高原对亚洲季风区气候的影响方面,因而加强研究青藏高原在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与南极、北极并称的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一直吸引着国内外科学家的目光。1999年,一项宏伟的地质工程在青藏高原拉开帷幕。10余年间,上万名中国地质工作者的足迹几乎踏遍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在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评选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青藏高原上,一批年轻的地震科研工作者正显示着他们的才华.这两年来,一批文化程度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青年在改革中进入了青海省地震局基层领导岗位和研究机构,他们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工作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相似文献   

9.
渭河盆地是环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大型断陷盆地之一。在环鄂尔多斯地块的4个边中,渭河盆地的现代地震活动属于最弱的一边,表现为环鄂尔多斯地块最大的地震空段。渭河盆地内部由多个次级断块组成,但它们对盆地内的现代地震活动控制却不明显。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紧邻的一个大型外侧盆地,盆地内的现代地震活动与青藏高原的大震活动存在着一定的响应,表现为伴随着青藏高原的大震活动,盆地内部的地震活动也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0.
正1月14~16日,由中共称多县委、称多县政府以及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联合组织的"草原治理与生计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楼举行。草原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大地有40.9%的面积是草原。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交互影响下,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趋于变化,对当地牧民和下游区域都有直接或潜在的影响。过去十多年的时间,为了应对新的环境和政  相似文献   

11.
酒西盆地晚第三纪-第四纪早期植被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青藏高原正北缘河西走廊山前凹陷带玉门老君庙剖面13.0~2.21 Ma期间的孢粉记录研究揭示出: 早在13.0~11.15 Ma, 该研究区生态环境已为草原植被和半湿润的气候; 11.16~8.60 Ma, 植被类型可能是以柏科为建群种的森林, 气候较温暖湿润; 从8.60 Ma干旱气候和草原植被开始发育, 虽然干旱化曾在8.40~6.93(森林草原, 温暖半湿润)、6.64~5.67(疏林草原, 较温暖半湿润)和5.42~4.96 Ma(草原, 半干旱)几度缓解, 但经过6.93~6.64, 5.67~5.42和3.66~3.30 Ma几次干旱事件的频繁发生使该区气候越来越干旱, 特别是在3.66~3.30和2.56 Ma两次显著增强后, 植被最终演化为干旱型的荒漠.  相似文献   

12.
《地球》2015,(8)
不曾亲眼见过草原,无法体会"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胸怀;不曾深入过草原,不知什么是动物混群生存的野性与植物应季变化的和谐统一;而不曾亲身经历过草原上的灾难,也无法想象蝗虫过境、片草不剩和风助火势、只余灰烬的悲凉景象。中国是一个草原资源大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原面积近4亿公顷,覆盖着2/5的国土面积,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农业部近日发布了《2014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监测结果表明,通过禁牧封育和草畜平衡管理,我国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草原生态恢复步伐明显加快,生态系统宏观结构整体稳定,草原固有的涵养水源、保持土壤、防风固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增强。而这也是我国自2005年启动全国草原监测后第九次发布监测报告。  相似文献   

13.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后,形成了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高原的大幅度隆升造就和改变了整个亚欧大陆的构造格局,同时对亚洲地区的气候和环境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河西走廊及其邻区是青藏高原北部高原向北扩展的最前缘,也是对高原变形响应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发育有大量的晚第四纪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14.
<正>阿拉善地块南部位于青藏高原以北、鄂尔多斯地块以西,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由于该地区毗邻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处于青藏高原扩展的前锋位置,同时该地区又靠近鄂尔多斯地块西缘,该地区的地质构造研究对于认识青藏高原最前缘以及鄂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中国版图的西北部,有这么一个省份,它雄踞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蕴藏着丰富的冰雪资源;这里有着"江河源头"的美誉,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棋布,还有着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并因此而得名"青海";这里山脉高耸,地形多样,盆地、高山和河谷相间分布,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限……  相似文献   

16.
颜茂都 《中国科学D辑》2001,31(Z1):182-186
对甘孜详细的黄土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 甘孜黄土底部的年龄大约在1.13 Ma, 在0.95~0.92和0.65~0.5 Ma期间有两次显著的气候事件. 它们共同说明青藏高原大气环流在约1.13 Ma产生了显著的变化, 青藏高原进入冰冻圈; 在0.65~0.5 Ma左右青藏高原冰川作用可能达到最盛.  相似文献   

17.
龙首山位于阿拉善地块南缘,也是青藏高原东北部最外围的山脉之一。揭示龙首山新生代构造变形与隆升过程对于理解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隆升与向外扩展及其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磷灰石(U-Th)/He方法,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龙首山南、北两侧岩石的侵蚀与隆升过程开展研究。采集自龙首山南缘的11个磷灰石的(U-Th)/He年龄结果显示,在其南缘断层的控制下,龙首山约于14Ma BP发生了强烈隆升或剥蚀,导致上部岩石快速冷却。而在龙首山北缘采集的3个样品的年龄较老(220~240Ma),但年龄非常相近,表明其北侧活动较弱,龙首山整体表现为掀斜模式。龙首山中中新世由南向北的掀斜式抬升不仅揭示了青藏高原东北部挤压应变可能由南向北扩展,同时也限定了青藏高原在中中新世已向NE扩展至阿拉善地块南缘,使龙首山成为高原东北部现今构造与地貌的边界。  相似文献   

18.
《地球》2015,(10)
<正>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隆起最晚、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因而被称为"世界屋脊",被视为南极、北极之外的"地球第三极"。而西藏高原正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区域,是第三极的核心,是中国乃至南亚、东南亚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西藏的生态安全至为重要。"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努力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这是习近平主席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  相似文献   

19.
正青藏高原是我国现代构造活动和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自有地震记录以来,在高原内记录到多达18次8级以上巨大地震和100余次7~7.9级地震,它们均发生在喜马拉雅板块边界构造带和板内地块区及其次级地块的边界活动构造带上。已有历史地震资料统计显示,青藏高原内活动地块边界构造带上大地震具有明显的空间丛集特征,有仪器记录以来的每次地震活动丛集期都形成以8级地震为核心的7级以上地震活动系列。这可能暗含着活动地块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东北部30ka以来的古植被与古气候演变序列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利用孢粉分析并结合沉积学及~(14)C测年等资料,阐明青藏高原东北部若尔盖高原30ka来的古植被与古气候演变序列以及主要的气候事件。古植被经历了高寒荒漠-草原和亚高山草甸-高寒荒漠-草原、沼泽和亚高山草甸-岛状森林、沼泽和草甸-云杉、冷杉林及沼泽-岛状暗针叶林、沼泽和亚高山草甸7个阶段。气候与植被相应发生了多次变化,冰后期和全新世期间的气候事件在这里均有明显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