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尺度重组是解释当前国家、城市等地域组织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工具媒介。文章以中国华南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香港、澳门三地跨界合作为例,借鉴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研究方法深入剖析珠三角、大珠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3个“新国家空间”的尺度重组过程,揭示中国尺度重组的政治经济逻辑。研究发现,行动者拥有的资源决定了其在尺度网络中的地位,而中国的“新国家空间”形成主要依托中央政府推动,其发展目标的设定具有决定性作用,港澳特区政府、广东省地方政府、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等其他行动者在协同合作中将自身的发展目标与之融合形成了“强制通过点”。纵观三阶段的演变过程,制度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凸显。  相似文献   

2.
胡宪洋  保继刚 《地理学报》2018,73(12):2452-2467
消费转型背景下旅游目的地供需失衡矛盾凸显,由此引致了目的地新一轮的结构性调整,然而这一现象并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现有的理论框架在解释力度上也存在明显不足。本文在详细剖析时空修复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情境与旅游情境,提出了资本应对消费转型的一般框架,分析了三亚海棠湾时空修复的整体历程,并揭示了案例背后的制度逻辑。研究表明:资本以时空修复的方式完成了对消费转型的应对。其中,时空修复的经济维度包括资本的空间修复与时间修复,在三亚海棠湾,空间修复突出的表现为地理扩张与空间重组,时间修复则重点表现在二级循环的缓建、停建及其向三级循环的跃迁。时空修复的非经济维度方面,政府部门藉由尺度重组用以促进资本的循环与积累,通过尺度上推,借助意识形态与城市战略,构建了资本空间运行的合法性;通过尺度下推,藉由绩效优先原则与权力下放策略,支持与服务资本的空间运行。但政府的部分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干扰了市场秩序,延缓危机的同时制造了更大的隐患。此外,时空修复与尺度重组之间存在着理论关联,消费转型使得原有资本节律失常,地域组织通过尺度重组搭建起全新的地理架构,为资本的时空修复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地理平台。本文完善了时空修复的理论框架,部分回应了消费市场的理性回归对度假地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3.
香港旅游购物市场运行机制完善,为中国内地开拓购物旅游市场提供了示范.通过分析内地游客在香港购物旅游案例,认为游客购物行为心理活动规律表现为:兴奋-疑惑-后悔-认可-满足.这种行为心理特征产生的原因与内地商品市场不完善、旅游业运行机制不健全,以及内地经济水平、游客的消费心理密切相关.内地购物旅游市场的培育需要从运行机制、利益分配、旅游商品生产与独家代理、旅游购物市场质量保证措施的可操作性等多方面借鉴香港旅游业发展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陈品宇  李鲁奇 《热带地理》2019,39(5):625-634
区域的社会建构议题较少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既有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研究,也鲜有涉及具体城市政府的行动和策略。为此,文章采取政策话语分析方法探索佛山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政策和策略响应,作为弥补上述问题的文献空白。研究发现,佛山把区域身份建构为粤港澳大湾区西部核心城市,从战略统一上确定了佛山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策略和行动方向。佛山与不同城市和区域之间建立关系网络,形成不同尺度作用下的区域合作地域载体。表现为3个方面:1)在城市尺度上,佛山与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等城市建立合作联系,建设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为地域载体,将松散的资源重新盘整,进一步提高统筹地区发展和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培育新的地方增长极以保持竞争优势。2)在区域尺度上,佛山与广西和贵州建立合作联系,建设佛山西站枢纽新城为地域载体,连接西南地区,把粤桂黔高铁经济合作带作为其经济腹地。3)在全球尺度上,佛山与德国建立合作联系,建设中德工业服务区为地域载体,创造地方-全球尺度的连接渠道,嵌入全球的市场经济。佛山案例展示了区域作为不同尺度上多个行动者的节点汇合,如何把区域资产与国家和跨国经济联系起来,从而生产与再生产新国家空间。文章回应了新区域地理学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审视区域发展问题,也回应了中国城市网络研究的最新呼吁。在实践中为其他城市如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乃至区域发展问题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香港大都市规划:前店的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彦弘 《地理研究》1997,16(2):1-10
香港和内地在劳动地域分工上被称为“前店后厂”模式。文章回顾了二战以后香港社会经济发展和规划的历史,通过香港大都市规划方案,展望未来,重点研究了分散的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原因,并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进行解释和对比,认为跨界发展的大都市规划是实现香港空间合理化的一种战略。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赴香港上市内地企业的空间分布、时间格局、行业格局以及所有制结构特征,并采用计量模型对赴香港上市企业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表明:赴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数量呈现波动式增长,总部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京津冀、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地区集聚特征明显;香港成为内地金融和房地产类企业海外上市的主要目的地;赴港上市的国有企业比重不断下降,民营企业逐步成为香港上市企业的主体。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赴香港上市企业总部分布受到集聚经济、距离、制度等因素影响,城市的经济规模、金融业发展水平、交通便捷性、信息化与通讯能力越强,到香港距离越近,城市行政级别越高,赴港上市企业则越多;此外,距离因素对民企的影响更为显著,国企的空间分布则主要受制度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全球地方化视角下旅游地尺度重组——以浙江乌镇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权力、资本与空间的作用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重要议题,近年来旅游地通过丰富的空间实践接驳全球化进程,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案例。以浙江乌镇为研究案例,通过全球地方化的研究视角,结合Harvey的资本循环理论和Smith的尺度重组理论提出分析框架,将尺度重组理解为一种由权力、资本作用于多尺度空间而形成的复杂过程。基于质性研究方法,对乌镇从“前旅游阶段”向“旅游阶段”和“后旅游阶段”转变过程中的尺度重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镇尺度重组过程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变革的微观映射;乌镇尺度重组是全球、国家、区域、地方等不同等级空间尺度“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综合作用的结果;乌镇尺度重组具有作为权力、资本与空间互动作用下的方式和结果的双重属性,权力、资本与空间之间的交互逻辑是其核心机制;乌镇的空间实践在微观层面上拓展了权力、资本与空间相关探讨的研究范围。作为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空间单元,乌镇的全球地方化实践走出了一条“兼容二元”的现实路径,这对改善中国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现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铃钰  叶浩威  安宁 《热带地理》2019,39(6):880-888
通过文本分析和档案分析的方法,立足文学地理学分析框架和研究范式,分析了香港70年代、过渡时期、后殖民时期三部文学界热门且公认具代表性的作品——《我城》《烦恼娃娃的旅程》和《后殖民食物与爱情》,解构了作品中“本土”“国家”和“全球”3个空间维度下再现的地理物象、空间想象、人物活动、地方文化,窥探其内部隐含的文化认同与身份意识问题。结果发现,由于香港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不断变迁等原因,香港的文化和身份意识处于不断重塑的状态。通过文本分析,发现香港文学作品中最早萌芽的是“本土”意识。西西的《我城》被认为是本土意识的发轫之作,其在港英政府和回不去的家这一夹缝中在“城”这一空间尺度上勾勒出浓浓的地方意识。其次,在中国恢复行使香港主权这一背景下,《烦恼娃娃的旅程》这一极具回归题材代表性的作品深刻地刻画了香港人在身份认同尺度升级过程中的迷惘。最后,也斯的《后殖民食物与爱情》通过“食物”为线索讲述了回归后的香港故事,为读者认识后殖民时期多元文化混杂下的香港社会提供了细致的观察。通过对三部文学作品的分析,发现港人经历了由殖民统治时期本土身份意识的觉醒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归属,到回归过渡阶段身份意识的尺度升级及其不适,再到回归后多元文化的交织和协商,不仅在尺度上实现了由地方到国家再到全球化的身份意识塑造,而且在结构上存在中华文化、西方文化和香港本土文化不断协商与冲突的三重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文学地理视角的讨论,发现这样的文化和身份意识不是属于某个群体的特有特征,而是根植于香港社会的每一寸肌肤,不仅反映了小说作者对香港社会的细致观察,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本身所面临的文化和身份困扰。  相似文献   

9.
地方生产网络是分析地方经济十分有效的理论工具,而空间尺度、形态结构和组织方式是地方生产网络研究内容的3个重要方面。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地方生产网络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研究发现,在空间尺度方面,对网络行动者不同空间尺度的相互关系研究较多,地方内部关系的变化机理少有探讨;在形态结构方面,理想化类型的总结较多,具体案例分析较少;在组织方式方面,往往局限在某个时段内,缺少对不同时段组织方式演化动力的研究。未来可以与城市研究相结合,通过城市生产网络的研究,为城市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香港旅游业市场运作模式的分析和总结,对内地旅游行业管理得到如下启示:①实施政府—市场—企业协调运行的旅游发展战略;②建立旅游—社会—环境共同发展的行业互动机制;③建立研究—开发—推广三位一体的市场管理体系;④构建人才—信息—技术相互配套的管理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1.
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Hong Kong‐Pearl River Delta (PRD) city‐region has taken place alongside complicated cross‐border governance. The framework of time‐space envelopes (TSEs) is adopted for a study of cross‐border governance in Hong Kong, especially in the role of the state, that is,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in cross‐border urban governance.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ension‐ free regional integration has never existed due to a complex governance network. The shift from “cross‐border protectionism” to “cross‐border free trade zone” in Hong Kong's cross‐border urban governance since 2001 is a result of the rearticulation of the state cutting through the geoeconomic and geopolitical TSEs.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香港与大京九带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入手,将香港和京九沿线地区纳入统一的协作框架内,提出了香港同大京九带横向联合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3.
香港岛地区滑坡灾害的时空分布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军  周成虎  许增旺 《山地学报》2001,19(3):248-252
香港岛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开发程度最高的区域,人工滑坡及自然滑坡时常发生。滑坡灾害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本文利用GEO发布的近十多年的滑坡资料对香港岛地区滑坡灾害的时间、空间和时空分布模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With a comparatively mature state of country park development for China, Hong Kong serves as a model that is emulated by many cities in Mainland China. In contrast, Beijing started to establish country parks relatively late, but along with the nascent “Country Park Loop”, achieving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operation management is now the major challenge facing Beijing.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Hong Kong and Beijing country park management in terms of positioning,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legal guarantees, supporting facilities and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actors of social development stage, urban developmental history and planning, the wilderness concept and financial support which are responsible for those differences. In order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hows that Beijing country parks should seek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15.
考察香港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文章将其房地产业的发展划分为起步、升温、繁荣与低迷4个阶段;分析了香港房地产业在经济中占据的地位、房地产的重点开发地区、主要开发类型等特点;探讨了影响房地产发展的经济因素、人口因素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并预测了房地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私人住宅和商业楼宇仍将是香港房地产业消费热点,环境优美的地区仍是投资热点地区,房产价格近期内难以上扬。  相似文献   

16.
香港回归后内地和香港分别处于两个不同的环境法制区域,环境问题没有边界,通过对两地EIA体系的比较,有利于双方互相借鉴,更好地发挥EIA的效能,本文从EIA的发展历程、制度体系、工作程序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对内地和香港EIA的体系进行比较研究,指出EIA时空范围拓展化、工作程序透明化、跟进工作电子化以及跨境项目协作化将是重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回顾总结了香港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模式和产业经济模式,并分析其形成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连要实现建设北方香港的战略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8.
深港边界是全球跨境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以通过深圳湾口岸前往蛇口消费的香港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定量和空间计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香港居民来往深圳的消费模式和行为影响因素,发现在蛇口的跨境港人多来自“新界西”的屯门、元朗、荃湾三地,呈现以公交出行为主、出行频率高、消费低、时间短、老龄化、女性多的特点,其跨境行为主要受到个人年龄及收入、出行距离、区位等因素影响;港人在深港边界的跨境活动开始出现与收入、年龄相关的空间分异现象,呼吁展开针对不同过境群体的进一步研究,厘清其行为特点和影响因素,这将有助于建构粤港“优质生活圈”、促进粤港两地间更便利的跨境活动和更深层次的协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