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气象站预报开展后,对云的观测和分析受到了广泛的注意,随着探空资料、霄达和卫星云图的使用,云在天气预报中的使用价值越来越大。云系不仅反映本地上空的气流特征,而且在垂直方向,也可反映大气层结和凝结,在准水平方向上,是天气系统侵入的明显标志。所以,云成为县站预报员“登高望远”的好途径。下面谈谈我们观测云系侵入方向分析高空天气形势作预报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3.
辽宁飞机人工增雨天气系统及云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飞机人工增雨天气系统和作业云系进行了统计分析,按照辽宁的天气特征,高空环流分为4种类型,其中西风槽和冷涡为多见;地面以冷锋和蒙古气旋多见。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的主要云系是层状云系。  相似文献   

4.
对飞机人工增雨天气系统和作业云系进行了统计分析 ,按照辽宁的天气特征 ,高空环流分为 4种类型 ,其中西风槽和冷涡为多见 ;地面以冷锋和蒙古气旋多见。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的主要云系是层状云系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应用日本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MS)红外云图和常规的天气图资料对出现在我国东部一带的天气尺度锋面气旋逗点云系进行了复合研究。结果表明,逗点云头和云尾的各个部位的热力和动力环境是不尽相同的。剧  相似文献   

6.
与强对流相联系的云系特征和天气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05—2011年造成高影响的一些强对流天气过程,按其云系特征和天气背景分为冷气团内部型、西风槽或冷涡云系尾部型、梅雨锋或切变线云系上嵌入型和高原东移高空槽云系型4种类型。冷气团内部型强对流发生在锋面或切变线云带后部的晴空区内,沿高空西北气流下滑的积云簇或向东南方向移动的短波槽是其发生的关键因子。西风槽或冷涡云系尾部型强对流发生于云带的尾部,云带后部干气流的反气旋式侵入是其主要特征。梅雨锋或切变线云系上嵌入型强对流出现在梅雨锋或切变线上,云带的北边界因常与高空急流相平行而比较清楚,强对流云团出现时云带北部的急流与高空的反气旋脊线距离较近。高原东移高空槽云系型强对流的关键影响系统是从青藏高原东部移出的短波槽云系,从水汽图像上可以看到其后部常有暗区或暗带相伴。  相似文献   

7.
华北区域冰雹天气分型及云系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地面加密观测资料、FY-2E静止气象卫星观测资料和NCEP分析资料,选取2010—2012年华北区域内27次冰雹过程,按大气环流背景、主要影响系统和云系的云型特征等将其分为冷涡云系尾部型、低涡槽前型和偏北气流控制型3种类型。分析结果表明:3种天气型下冰雹对流云系特征存在差异,但90%以上的冰雹过程发生在对流云团的快速发展阶段中,降雹集中出现于准圆形或椭圆形对流云团边缘或带状对流云系的传播前沿区域,对应于云顶亮温梯度的大值区。在掌握背景环境的前提下,综合分析红外图像中对流系统的发展演变、水汽图像暗带和暗区变化等信息,对冰雹的监测和预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定量统计分析表明,大的亮温梯度值 (不低于8 ℃/0.05°) 是辅助判断冰雹能否发生的重要参量,而当冰雹云同时具备低云顶亮温和大亮温梯度的情况下,更有利于大于10 mm大冰雹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一次暴雨过程天气尺度云系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对2005年6月18日至23日造成广西大范围持续性暴雨过程天气尺度云系特征分析,发现暴雨落区与阶段平均云图的TBB≤-60℃区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表明暴雨主要是由中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的,利用这些关系可以很有助于做好强降雨的精细化预报。  相似文献   

9.
云高与云系     
魏玉琳 《气象》1979,5(11):18-20
在气象观测工作中,云和能见度大多处于目测阶段,特别是云的观测,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下子不容易掌握它。而云的变化又是大气活动的一种直接表现,是天气和气象要素变化的综合反映,因此,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对云的观测能力。 在云的观测中,可以分为云状、云量和云高三个部分,这里就云高观测谈一些看法。 从目前大多数台站来看,器测云高还是少数,目  相似文献   

10.
广西人工影响天气云系模式预报效果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人工影响天气云系模式预报中的柱云水量、柱过冷云水量和云顶温度3种产品进行了预报效果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这3种模式产品对百色、南宁的预报正确率在45%~65%之间,对其它地区的预报正确率则在45%以下;柱过冷云水量预报的正确率最高,平均达到53%左右,其余2种产品平均正确率在35%左右;模式预报检验结果没有出现明显的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三个产生强对流天气冷涡过程的卫星云图.冷涡云系的结构可归纳为单纯的冷涡结构和具有锢囚气旋结构两类.利用诊断分析对冷涡云系中各个组成部分,即涡旋云区、不稳定云区、正涡度平流云区、冷涡云区及暖锋云区与有关物理量的配置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孙丽  马嘉理  赵姝慧  杨磊  刘旸  秦鑫  张晋广  袁健 《气象》2019,45(7):958-967
为区分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云垂直结构的差异,从而为人工增雨作业提供参考,对2004—2014年辽宁省进行人工增雨作业期间,500、850 hPa以及地面的天气形势进行了统计,利用CloudSat卫星观测资料对筛选的出现频率≥2次·a~(-1)的系统配置下的云垂直结构进行分析,并研究了典型系统影响下的作业云系垂直结构特征。根据系统配置差异,2004—2014年间影响辽宁省的共有225次过程,可划分为17种配置类型,其中典型天气系统四种,分别为西风槽—切变线—冷锋(CF型)、西风槽—低涡—蒙古气旋(MCW型)、西风槽—低涡—南方气旋(SC型)和低涡—低涡—蒙古气旋型(MCV型)。对四种典型天气系统影响下的云垂直结构分析发现,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云层均以单层云为主。SC影响下的云层发展较为旺盛,云底较低而云顶较高,云层深厚。MCW影响下的云层云底高度较高,云层较薄。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的云夹层厚度大多(50%)在1 km以下,而且随着云层数目增加,低于1 km的云夹层所占的比例增加。将云底高度≤2 km且云厚≥2 km视为作业云系,发现有云条件下,SC型符合条件的作业云系最多(59.7%),而MCW型影响下最少(14.5%)。作业云系以单层低冷云为主,单层低冷云的云底高度低于1 km且云顶高度可达7 km以上,作业云系的云夹层厚度对降水云催化效果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影响辉发河流域大-暴雨天气的云系特征分析周宪明(吉林省气象台,长春130062)齐艳霞,高锋(吉林省气象局,长春130062)l引言卫星云图资料近十年广泛应用到日常的天气预报业务当中,它具有表现直观、资料间隔时间短、应用方便等特点,因而发挥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朱翠娟 《气象》1977,3(11):13-15
前面我们介绍了主要几类云的识别方法,这些云在卫星云图上的分布有着不同的范围、形状和结构,这种大范围的云系分布常与一定的天气系统相联系。天气尺度的云系从外形上看,大致可分为带状云系、涡旋状云系以及细胞状云系。下面我们对这些云系及其有关的主要天气系统作一介绍。 带状云系 带状云系是指有一条明显的云带,它的宽度超过  相似文献   

15.
典型梅雨暴雨系统的云系及其相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GOES-9红外云图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3年6月29日~7月12日长江中下游一次典型梅雨期间暴雨系统的云系成员及其相互作用.结果表明:(1)梅雨暴雨系统的云系成员主要有四个,它们是梅雨锋云系、西风带短波槽云系、青藏高原东移扰动云系和季风云涌.这些云系成员都可以影响到梅雨锋云系的形状和强度,对梅雨锋云系的建立或重建都起到重要的作用.(2)梅雨云系成员是相应的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副热带高压决定梅雨锋云系的位置,因此也决定了暴雨发生的区域.适当强度的高空槽可以诱生梅雨气旋,产生锋面气旋暴雨.高原东移扰动云系如果受高原槽的引导可以移出高原,同时也诱生西南低涡并移出四川盆地,高空槽和低涡共同作用造成了沿途暴雨.季风云涌在副高东退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北上和梅雨锋云系连在一起.不同的云系成员和梅雨锋云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不同的云系分布.  相似文献   

16.
蔡尔诚 《气象》1980,6(8):14-14
夏秋季节,低纬降水系统北上,是造成我地大范围大—暴雨的主要原因。由于低纬低值系统前方云区广泛,并且常常是与大陆及海上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其云系有许多与西风带系统不同之处。我们利用这些云系特征,自1966年以来曾监视和预报了30次台风和64次其它南来系统的活动。现将台风云系对本地  相似文献   

17.
天气区与天气系统相互影响的预报规则分析天气图时,预报员都比较注重影响本地的天气系统而忽略上下游系统的相互影响,使天气系统预报趋势与实况(位置或强度)偏差较大。根据经验,可将天气区与天气系统相互影响归纳为以下预报规则:①当高空槽移行于锋区之上或高空槽前...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80年到1990年和1998年讯期共13个暴雨个例,反演高原天气系统与背风坡浅薄天气系统耦合相互作用的具体形式.经等压面和垂直剖面上若干物理量分析,揭示了高原天气系统与背风坡浅薄天气系统耦合相互作用的一些主要特征.结果表明:大气内部压能场与流场非平衡强迫既是高原天气系统和背风坡浅薄天气系统发生、发展和东移的动力机制,又是这两类系统耦合相互作用的动力条件.涡度局地变化率的正值区对两类系统的移动有动力牵引作用.经、纬向环流剖面,揭示了两类系统耦合相互作用的前期征兆、开始和结束标志、能量、水汽条件等.两类系统耦合相互作用的结果将导致耦合相互作用的区域产生暴雨等强烈系统耦合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式.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热源与天气系统对我国灾害性天气的影响一直是高原气象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高原热源与天气系统影响灾害性天气关键区与强信号、高原涡与西南涡基本结构和演变特征及其东移机制、高原热源与天气系统关系及其对暴雨天气影响、基于高原影响的灾害性天气分析诊断预报技术等4个方面,综述了其近10年内的最新进展;并针对高原地-气过程影响、天气系统分布演变特征、高原影响灾害性天气机理和高原气象观测试验布局等研究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围绕高原气象综合观测系统、高原天气变化理论和高原天气预报技术展望了青藏高原影响灾害性天气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缪强  刘波 《四川气象》1999,9(3):18-22,45
利用1980年到1990年和1998年讯期共13个暴雨个例,反演高原天气系统与背风坡浅薄天气系统耦合相互作用的具体形式。经等压面和垂直剖面上若干物理量分析,揭示了高原天气系统与背风坡浅薄天气系统耦合相互作用的一些主要特征。结果表明:大气内部压能场与流场非平衡强迫既是高原天气系统和背风坡浅薄天气系统发生、发展和东移的动力机制,又是这两类系统耦合相互作用的动力条件。涡度局地变化率的正值区对两类系统的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