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河南省短时强降水及其云团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河南省119个气象站1991-2010年5-9月逐时降水量资料,利用线性趋势和克里金插值等方法,分析了河南省短时强降水及其云团的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短时强降水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呈递增趋势,20.0 ~49.9 mm/h级别的降水在驻马店地区东部和信阳地区西部有明显增多趋势;≥50.0 mm/h级别的降水在周口地区北部有一高值中心.年际变化表明,20.0~49.9 mm/h级别的降水呈显著增加趋势,而≥50.0 mm/h级别的降水呈略增加趋势,但是不显著.月份间的差异非常明显,7月份出现的频次最多,其次是8月份,再次是6月份,5月份和9月份最少.日变化统计表明,上午最少,午后逐渐增加,傍晚和凌晨最多.历年极值雨量7月份出现次数最多,并集中分布在河南省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极值雨量不超过50.0 mm/h,明显低于中东部地区.影响河南省短时强降水的对流云团大致有3个源地6条路径,云团特征可分三种类型,分别为不规则对流云团、圆形或椭圆形云团、带状云系.当有强降水发生时,Tbb值一般很低,但是Tbb值的大小与小时雨量没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卫星云图和数值产品结合的讯期强降水预警系统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本文采用卫星云图分析和数值产品释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对汛期强降水在红外云图、水汽图、可见光云图上的特征从形态学、统计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获得了汛期强降水云团的特征结构,并结合数值预报产品,建立了汛期强降水云团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3.
福建“98.6”中尺度强降水红外云图特征量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福建省“98.6”中尺度强降水红外云图特征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6月份中尺度对流云团出现强降水(某站小时雨量≥8mm)机率达到70%,云顶温度TBB平均值为-58℃,冷层(TBB≤-44℃)云温面积占有率TBZ为42%。可以利用冷层云温面积占有率绝对增量△TBZ及云温档次号TBBi作为影响因子估测地面降水。  相似文献   

4.
本文使用2006年9月3日~5日的四川盆地各站点每小时一次的云顶亮温和降水资料,将每小时一次云顶亮温、云顶亮温梯度以及每小时各个站点的降水量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发现,TBB值由最低值快速上升时,其对应站点的降水强度也大,降水区域出现在TBB梯度大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四川2006年“9.3”暴雨过程中TBB与强降水对应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使用2006年9月3日~5日的四川盆地各站点每小时一次的云顶亮温和降水资料,将每小时一次云顶亮温、云顶亮温梯度以及每小时各个站点的降水量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发现,TBB值由最低值快速上升时,其对应站点的降水强度也大,降水区域出现在TBB梯度大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利用恩施雷达资料,对湖北恩施山区强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的落区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强冰雹的右移特征非常明显,当恩施州境内或边境临近地区有新生的中空回波,且回波移动方向上也同时有对流回波滋生时,则两回波源地之间的区域基本可以确定为此次冰雹过程的主要影响区域,新生中空回波向右偏离初始移动方向大约0~60°之间(两处回波源地之间的连线),一般在1~3h内不断加强形成强冰雹而落下;而短时强降水右移特征不明显,发生短时强降水区域不仅与回波系统的走向和移动有关,还与回波单体移动和传播有关系,其回波系统的移动是对流单体的移动和传播两者的矢量之和,同时根据回波形态及其演变趋势,即可判断短时强降水的落区。   相似文献   

7.
云导风反演明显的局限是在晴空区无法获取风场。为克服这种局限,提出利用静止卫星红外图像资料反演晴空区风场的方法—时间序列差值法,利用LOWTRAN7对其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应用云导风实验系统CWIS进行晴空区导风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结果与NCEP资料低空风场有很好的一致性。因此,在传统的“云导风”基础上,增加晴空区卫星导风,可为卫星遥感资料在台风、梅雨和强对流等天气系统分析预报中的定量应用提供更多的卫星风矢。  相似文献   

8.
朱全明  孙浩锡 《气象》1996,22(9):42-44
该文着重分析了1980-1990年江苏前汛期区域性大暴雨的GMS云图,揭示形成区域性大暴雨的云团特征,演变形式,对它们进行了分类,并提出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9.
9608台风外围对流云团造成闽南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毅  刘爱鸣 《气象》1997,23(10):35-38
分析表明:当9608叶风在福建登陆并行西北行之后,台风东侧东南风和西南风中强并在闽南地区形成暖湿切变,台风西侧的下沉偏北气流加强了闽南地区的湿斜压锋区,提供了中尺度对流云团发生发展的有利条件;台风低压西北方干舌卷入并向南扩展、地面中小尺度国界事系统、地面中尺度能量锋区以及闽南特殊的地形作用均加强了对流云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暴雨云团发展和低层风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秀兰 《气象》1995,21(1):14-18
  相似文献   

11.
“98.7”武汉市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徐双柱 《气象》2002,28(7):54-57
使用红外云图、雷达回波、武汉市城区自动雨量站和地面中尺度观测资料,对1998年7月21-22日武汉市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进行了分析。概括了武汉市特大暴雨的时空分布,云图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以及中尺度天气系统。为此后进行武汉市特大暴雨的预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李向红  黄嘉宏 《气象科技》2006,34(2):151-156
分析1980~2002年主汛期(5~7月)广西锋面型大范围暴雨期间孟加拉湾对流云团演变及与之相应高低空环流变化,结果表明:孟加拉湾强对流在广西暴雨发生前3天发展最为旺盛,受孟加拉湾低槽引导,对流云团爬上中南半岛进入广西,当其与高原东移的云团相结合时再次发展,造成广西大范围暴雨。分析200 hPa高度场和流场结果表明:当广西暴雨发生时,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及广西受200 hPa南亚高压控制。分析850 hPa水汽通量矢量场结果表明:广西锋面型暴雨发生时,从孟加拉湾到广西上空有一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带,广西暴雨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  相似文献   

13.
聚类分析在暴雨预报和环流形势分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汤桂生  杨克明  王淑静  赵梅 《气象》1996,22(8):33-38
数值预报投入业务运行以来,高空形势预报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要素预报的准确率也在不断提高,对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是近年来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作者早用数值预报500hPa高度场及降水实况资料,采用聚类分析法,研究暴雨落区预报和我国暴雨环流形势特征,所得结果在暴雨预报业务中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也给出我国暴雨环流型。  相似文献   

14.
一次冷涡暴雨的中尺度对流云团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0,他引:2  
利用MM5模式对2000年8月发生在河北省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发现本次过程是由蒙古东部的低涡与副热带高压共同作用形成的,而局地大暴雨的直接原因是中尺度对流云团的作用。中尺度对流云团形成前期有一个能量急剧积累的过程。通过改变地形、低层东南风大小的敏感性试验,发现这次暴雨虽然发生在河北东部,但华北西部、北部的地形对暴雨影响很大:当降低地形高度后,雨区的位置和强度都发生变化;减弱低层东南风后,蒙古东部冷涡的强度和移动速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并且层次越低影响越明显。  相似文献   

15.
乌鲁木齐地区暴雨云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乌鲁木齐地区夏半年暴雨过程的环境云场特征,以及直接影响乌鲁木齐地区的对流云团发生、发展与大尺度环境云场之间的关系,并对暴雨过程的物理量场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许晨海  吴宝俊  刘延英 《气象》1995,21(4):33-36
利用湿有效能量方法找出了盛夏午后北京地区中尺度暴雨云团发生发展的一些征兆:(1)北京地区已贮存着大量能量;(2)湿有效能量正在北京地区积聚;(3)低层流场结构有利于出现强迫抬升;(4)北京地区与河套地区之间午后将出现非绝热加热形成的巨大水平温差。  相似文献   

17.
暴雨过程中对流云合并现象的观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勇  覃丹宇  邱学兴 《大气科学》2012,36(6):1135-1149
利用静止/极轨气象卫星、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观测和NCEP再分析资料, 对2008年7月22日淮河流域一次暴雨过程中的对流云合并现象进行观测分析。综合观测显示, 这是一次在低层显著气压梯度作用下发生的对流云合并现象, 是一次多尺度、多合并方式的典型过程, 不仅有对流单体之间的合并, 还存在着对流云核(强中心)之间的合并。根据合并的进程, 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单体发展、云桥形成以及系统合并。卫星云图显示, 对流云核合并后云团结构更加紧密、边缘更加光滑;在雷达回波上, 合并后回波顶高和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有显著的增加。对流云核合并完成后, 区域内最高云顶开始回落, 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的最大值开始减少, 并在地面产生强降水。另外, 对流单体之间的合并不仅导致地面降水范围有所扩大, 而且还使降水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对合并过程可能存在的机制分析表明, 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动力因素:(1)大尺度环境场中垂直运动存在的水平不均匀性, 是促成对流云团合并的环境因素。(2)对流系统间存在的低压中心及其引起的显著地面气压梯度, 是对流系统间合并的主要原因。(3)一个云核的下沉气流加强了另一个云核的上升气流, 是对流云核合并的动力学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