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构建城市用地结构时空格局演变分析框架,引入信息熵和偏移份额模型定量剖析2000-2017年中国东北地区城市用地结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分阶段对比分析收缩情境下东北地区城市用地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城市用地总面积持续增长,用地结构信息熵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11年以后,城市用地结...  相似文献   

2.
中部地级及以上城市用地扩张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以中部地市及以上城市建成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建成区扩展速度、扩展系数,分析1985-2004年间中部省份、省会城市、地市级城市时空扩展过程.结论如下:(1)从省域层次看,1985-1991年,各省份建成区增长速度较慢,1992年以后增长迅速.(2)从地级市层次看,多数地市级城市年均扩展速度高于该省省会城市的年均扩展速度,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3)根据城市用地扩展系数分析,在所选98个城市中有62%的城市用地扩展过快,呈现出"土地城市化"冒进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该文简介国内外学术界对城市用地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分析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在空间上的两种表现形式,并对城市化进程中促进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主体、驱动力以及城市用地结构演变的驱动机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从中部地区六省比较看中原崛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中部各省都在谋求发展。通过中部六省的比较,分析河南的优、劣势及其在中部崛起中的目标定位,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快实现中原崛起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利用1988—2012年城市非农人口数据,运用城市首位度指数、位序-规模法则、城市基尼指数等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合理;城市规模结构符合位序-规模法则,各等级城市规模稳步增长,呈现竞争激烈的发展态势;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属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的过渡类型,首位城市郑州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第二、第三位城市(洛阳、商丘)实际规模与理论规模也有差距。今后应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分类指导,重点促进首位城市郑州的产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城市体系发展的拉力和推力,进一步促进河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6.
论中部崛起的背景及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扎实的现实基础,中部崛起既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又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应当明确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思路,实施差异化的省域发展战略,推进中部地区各省互动崛起;实施重点带动战略,发挥中心城市、城市群、经济带的带动作用,走多中心发展之路;实施经济集群化发展战略,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推进东融西进,拓展中部地区的国际国内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河南在中部崛起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人大政协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20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要求河南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走在前列.最近10年河南经济无论是总量指标还是人均指标都走到了中部地区的前列,从而在中部地区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河南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也日益凸现出来,具有继续领跑中部经济的能力.在对中部各省相关数据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就河南的经济地位、区位优势、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对策等方面提出一些判断和看法.河南要在中部崛起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需要解决一些问题并实施正确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部崛起的区域旅游合作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旅游合作是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也是未来影响世界各国旅游业竞争力的重点领域。在中部崛起的宏观背景下中部六省区域旅游合作已经启动,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通过空间生长力、政府调控力和市场驱动力3个层面对中部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进行研究,对于中部六省区域旅游合作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部崛起与区域创新文化体系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文化包括创新文化价值体系和创新文化制度体系,是区域创新的软支撑.中部地区创新文化在价值体系和制度体系上存在阻碍区域创新的因素.在价值体系上表现为个体创新精神不足,社会价值观对创新的鼓励不足.在制度体系上表现为创新运行机制不健全,激励创新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不发达等.要想促进中部崛起和区域创新,必须重塑中部创新文化的价值体系和制度体系,从而使中部创新网络的联结更为紧密,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更为高效,为中部崛起战略奠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0.
胡语宸  刘艳军  孙宏日 《地理科学》2020,40(9):1450-1459
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城市增长与收缩并存的现象,其中收缩型城市中又以资源型城市较为典型。研究城市增长与收缩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优化资源型城市发展路径以及制定合理的规划策略。本研究以黑龙江省鸡西市、鹤岗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为研究案例,从城市比较研究的思路入手,利用均方差决策法、偏最小二乘法等方法定量化表征4市城市增长与收缩过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4市并不是处于持续收缩的状态,而是增长与收缩交替进行。② 从城市增长与收缩过程的影响因素方面看,鸡西市主要受居民收入与消费情况影响,鹤岗市主要受产业及投资影响,双鸭山市主要受制造业和外部投资影响,七台河市主要受煤炭产量影响。③ 从差异性角度分析,城市增长与收缩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的差异主要由替代产业选择差异、城市间竞争、外部性影响所决定。  相似文献   

11.
中部崛起背景下的郑汴一体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决策,为中原城市群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也提出了重大而迫切的战略任务.在中原城市群各个城市处于向心集聚为主的发展阶段,中原城市群建设应率先推进郑汴核心区一体化发展.郑汴核心区既是郑汴一体化的空间承载区,也是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区,需要从发展目标协同、基础设施共建、产业互补共进、资源共事、发展空间与功能协调、实施策略同步等多个方面有序促进郑汴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城市洪涝灾害形成机制与减灾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分析了城市洪涝灾害的严重性与形成机制,阐述建国以来河南省各主要城市洪涝灾害的实际灾情,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今后减轻城市洪涝灾害的几个点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人口变化的视角,分别对2000—2016年间广东省县级以上城市的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进行动态观察,分析不同类型城市人口收缩的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并运用定量回归方法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普遍增长伴随着局部收缩是广东省城市人口变化的主要特征,常住人口收缩数量变化具有波动性和短期性的特征,而户籍人口的波动变化则相对较平稳;省域层面城市人口收缩呈现“核心地区增长—外围地区收缩”的总体分布规律,持续收缩和片段收缩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省域边缘地带。此外,产业经济动力不足、区域发展存在的差异、地方财政力量薄弱以及本地人口持续外流是导致外围地区城市人口收缩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部地区作为一个发展整体具有若干共性特征,但其内部各亚区之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尤其是南北之间的差异,足以影响到区域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确定不同片区的核心发展区,实行有差别的区域政策十分必要.从讨论中部地区内部差异入手,提出将中原城市群区域作为中部地区北片区的核心发展区,而为了放大中原城市群的作用,应调整河南省的空间发展思路,将全省作为一个整体,加强中原城市群区域与周边城市的联动协同发展.在介绍河南现有区域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增长极、核心一边缘等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提出了较为符合河南发展实际的多重极化空间发展模式--涉及省、省辖市、县等不同层次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市辖区人口变化识别2010—2018年东北地区的收缩城市,重新定义城市活力并构建城市活力多指标评价体系,刻画东北地区城市活力时空格局,剖析东北地区收缩城市的城市活力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现有16个收缩城市和7个增长城市,资源衰竭型城市为典型的收缩城市,整体表现为“收缩与增长并存,收缩集聚性显著”的空间特征。(2)东北地区城市活力水平整体提升,呈现出“核心–边缘”的空间整体格局和“北低南高”的省际空间差异格局。(3)收缩城市的综合活力水平普遍低于增长城市。从不同活力系统看,收缩城市的经济活力水平普遍较低,但个别城市的环境活力、文化活力和社会活力水平表现反而优于增长城市。(4)收缩城市活力系统协调度演变特征不显著,城市的原有活力基础和本底条件对于城市活力水平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保持高水平高协调的发展结构对于提升城市活力具有重要影响作用。(5)城市活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功能混合度、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对收缩城市而言,优化建成区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空间多样化容纳程度、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提升城市活力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城市增长与收缩并存的现象,而城市收缩又以老工业基地最为典型。以中国老工业基地城市为研究对象,根据2009—2018年各城市人口和经济变化,分析城市收缩状况及类型,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从城市收缩类型来看,总体上老工业基地城市以经济收缩型为主,人口-经济收缩型次之,而人口收缩型占比较少,在空间分布上经济收缩型、人口-经济收缩型城市多呈现连片的空间分布特征,而人口收缩型城市呈“点”状分布特征;(2)从城市收缩路径来看,经济下滑先于人口流失现象是多数老工业基地城市出现收缩的一个首要表征,较少部分老工业基地城市为早期的人口流失进一步导致后期经济下滑,符合前一个转变路径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省区和东北部分地市,遵循后一个转变路径的城市主要集中连片分布在东北老工业基地;(3)分析老工业基地城市影响因素可见,出生率水平、工业就业、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科技投入多个因素以不同形式和程度影响城市人口与经济的增长和收缩。  相似文献   

17.
吴康  戚伟 《地理研究》2021,40(1):213-229
收缩型城市是中国城镇化、空间规划与城市治理的全新命题。论文在简要梳理收缩型城市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收缩型城市研究在中国的认知误区。因人口统计口径不一致、划分标准不可比、数量属性与地域空间脱节等原因给科学清晰的识别收缩型城市提出了挑战。在周一星、史育龙(1995)建议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基于实体地域对比与行政地域互验来分析全国城市人口的增减变化及收缩型城市的甄别框架,测算表明:全国有114个建制市2010年的“城人口”规模低于2000年“市人口”规模,但由于2000年“市人口”的偏大统计以及2010年“城人口”存在的“个别水分”,这些城市也未必就全是“收缩型城市”;在剔除乡村人口较高的“城市型政区”后,全国2000年和2010年人口处于净流出状态的建制市分别为56个和75个。论文认为:中国应尽快建立城市实体地域概念,推进城市化区域协同统计制度;要构建“时空对齐”的全国常住人口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并综合考虑各地行政区划建制差异,持续推进城乡人口的精准划分。  相似文献   

18.
19.
20世纪90年代,收缩城市开始从欧美发达国家蔓延至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其中以统一后的德国东部城市最为典型。统一后原东德收缩城市的案例表明,城市收缩引发的人口流失与经济衰退现象,主要表现为企业大量倒闭,劳动力市场萎缩,人口总量及出生率急速下降以及城市失业率飙升等;而两德统一带来的体制变化是导致原东德城市收缩的主要原因,此外,人口流动、过激私有化、郊区化和过度补贴等一系列反应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的收缩;本文最后对统一后,在华盛顿共识的影响下原东德地区采取的断崖式改革所引起的城市变化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相似文献   

20.
基于非参数DEA-Malmquist方法,采用2005—2010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对河南省各地级市的城市化相对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南城市化效率总体上未达到理想状态,并呈现下滑趋势;区域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是制约河南城市化总体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且2005—2010年间河南省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的无效率引起的。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