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土壤中硒的淋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我国8种典型土壤中硒淋溶迁移的研究表明,硒的淋溶与土壤PH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中粘粒含量,Al2O3等倍半氧化物的含量、土壤硒的吸附系数呈负相关关系。受这些因素影响,不同土壤硒的淋溶强度不同。本文计算了天然降雨条件下不同土壤中硒的淋溶率。结果表明,土壤硒淋溶率受有机质等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变化范同为0.35-2.22%,其顺序为:紫色土>褐土>暗棕壤>黑钙土>黑土>红壤、砖红壤>灰钙土。比较我国低硒-克山病病带土壤与足硒-非病带土壤的硒淋溶率的差异,病带土壤中硒的淋溶率显著大于非病带土壤,这可能是病带土壤硒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控制土壤硒化学行为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Jackson系统分离土壤磷的程序,研究了我国土壤中结合态硒的含量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在酸性环境中,Fe、Al、Mn的氧化物或矿物是控制土壤硒化学行为的主要因子,Ca、Mg、K的作用不大。在碱性环境中,Ca、Mg、K的化合物或矿物是制约土壤非闭蓄性硒均主要因子,而控制闭蓄性硒的则是Fe、Al、Ma的氧化物或矿物。P、Si不仅以络阴离子的形式参与土壤硒的固定和影响植物对硒的利用,而且以化台物或矿物的肜式影响硒在土壤中的循环。在所研究的土壤中,未发现Cr、V、Sr、Ba、Co、Cu、Ni.Ti,Cd、Pb等与结合态硒含量在统计学上相关。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土壤中硒等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我国黄土高原景观土壤中硒等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硒、铅、钙等元素在不同类型土壤剖面中表现出相似的分异特征,硒主要富积于土壤表层,并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磷、锌、铅等元素从残积景观向推积景观迁移,并在此累积,而硒则在水成景观(泾河水体)中富积。硒在土壤中的地球化学行为受制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和气候条件,其含量水平与土壤类型及发育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大巴山区土壤中硒、氟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大巴山区典型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大巴山区土壤中硒、氟等生命元素的含量、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巴山土壤中硒、氟的背景值高,其含量远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硒、氟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存在空间差异,总体趋势是硒在表土层聚集,氟在心土层淀积;土壤中硒、氟的含量受土壤母质的控制,同时,表生地球化学作用、生物作用以及人类活动也深刻影响它们在土壤中的重新分配  相似文献   

5.
我国低硒带典型景观植物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毅坚  谭见安 《地理学报》1990,45(4):451-456
本研究在我国低硒带的东北端和西南端分别选取了针阔叶混交林景观和云南松林景观,并且在低硒带内的克山病和大骨节病非病区与东南非病带选取了落叶阔叶林景观和马尾松林景观为对照景观,系统地采集了上述各不同景观的主要植物和土壤,对硒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我国低硒带的东北瑞和西南瑞景观的主要植物含硒量显著地低于对照景观,同时景观内土壤硒也明显地低于划分我国低硒生态景观的阈值,从天然植物的角度进一步对我国低硒带客观存在这一科学论断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6.
海南省土壤中的硒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土壤中硒含量异常,通过食物链会影响人畜健康。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海南省土壤全硒量为0.043 ̄0.785mg/kg,平均0.295mg/km;土壤水溶态硒含量为3.50 ̄20.5μg/kg,平均8.25μg/kg,平均8.25μg/kg。土壤硒的含量取决于母质、土壤形成因素和发展过程以及土壤性质等。土壤腐殖质、粘土矿物、铁的化合物等对硒有明显的吸附固定作用。土壤硒含量有明显的地理分异,东部湿润地区硒  相似文献   

7.
壤塘县大骨节病病区环境中硒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骨关节病,主要分布于环境低硒地区。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大骨节病病情已经得到控制,病情相对活跃而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于青藏高原地区。四川省壤塘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大骨节病遍布全县各村且最低患病率不低于13.28%。本文选择不同病区采集了耕作土壤(0~20cm)、青稞、糌粑和饮用水等样品,并分析了样品含硒量与大骨节病病情的关系。结果表明:壤塘县大骨节病病区环境含硒水平很低,特别是病情比较严重的村子其环境含硒水平更低。耕作土壤和青稞籽粒含硒水平依次为中病区>重病区>极重病区。受制作过程中添加物的影响糌粑含硒水平为中病区>重病区≈极重病区。虽然不同饮水类型硒的水平存在差异,但是,极重病区饮用水中含硒量也低于中病区和重病区。大骨节病与当地环境因素特别是主要粮食和食物含硒量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低硒环境条件下,由于饮水仅对人体硒的摄入起辅助性的作用,因此,调节和改善环境低硒地带居民的膳食结构,增加外源性高硒食物的输入,减少人体对低硒环境因素的依赖性,将会对大骨节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婧  李海蓉  杨林生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0):1677-1686
为了解青藏高原大骨节病流行区环境、食物及人群硒水平的分布现状,论文通过CNKI、Web of Science和Google Scholar等数据库检索收集了2000—2018年间发表的关于青藏高原大骨节病病区土壤、粮食、饮水及人发硒含量的文献,按拟定标准共筛选出33篇文献并提取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大骨节病病区自然环境总体仍处于低硒循环状态,其中耕作土壤、饮水平均硒含量分别为0.147 mg·kg-1和0.54 μg·L-1,高原自产青稞、小麦、糌粑平均含硒量分别为9.27、19.08、11.07 μg·kg-1;而病区儿童整体硒营养水平较1990年以前有明显升高趋势,发硒平均含量为0.234 mg·kg-1,已基本脱离硒缺乏状态(<0.20 mg·kg-1);外源性大米的硒含量为43.29 μg·kg-1;病区儿童发硒水平与土壤总硒含量无明显相关关系(r=0.125,P>0.05,N=23)。青藏高原大骨节病流行区儿童发硒水平与自然环境硒水平不一致的变化趋势提示,随着社会人文因素的干预,外源性硒的输入有所增加,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病区人群对当地低硒环境的依赖性,这可能是青藏高原大骨节病病情稳定下降并得到有效控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暖温带地理景观中土壤硒的分异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按垂直自然带谱研究了暖温带地理景观中山地草旬土、山地棕壤、山地淋溶褐土和潮土中硒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硒在土剖面上的分异,除受生物富集的影响外,淋溶和粘人作用强烈地制约着硒在剖面上的迁移;(2)不同机械组分中的硒含量以粘粒中最高,呈明显的粘粒>细粉粒>中粉粒>砂粒序列。因此,成土过程中,不同机械组分以及次生或们生矿物和垂直运动和自然分选作用对土壤硒的地理分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易于淋溶失的有机态或钙结合的硒对所研究的土壤表层硒的贡献都大于50%。提出淋溶作用是我国低硒带形成的主要外营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低硒带人群硒营养状态的变化趋势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侯少范 《地理研究》2000,19(2):134-140
就近20年来中国低硒带人群硒营养状态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其成因作了探讨。自1974~1976年以来低硒带人群的硒营养水平明显提高,一般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提高幅度较大,边陲贫困地区仍处于较低水平。在人群中的变化也不均衡,发硒含量≤0.100μg/g的地区硒易感性疾病患病率仍较高,>0.150μg/g的人群占绝对优势的地区病情基本得到控制,病区自然消退。经济发展,物质交流。居民膳食结构改变以及外源性硒输入是低硒带人群硒营养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我国克山病、大骨节病将随着居民硒营养水平的不断提高得到基本控制。  相似文献   

11.
ItisataskofNationaScienceandTechnologyProjectNo.75-62-03-05and06forthe7thFive-YearPlanperiod.InvestigationsinGansuandShanxiwereundertakenbyInstituteofGeography,CAS,whiiethatinShaanxiwascarriedoutbyNortllwestInstitllteofWaterandSoilConservation,CAS.**OthermembersintheGroupofEndemicDiseaseandEnvironment,InstituteofGeograpl1y,CASare:YangLinsheng,ZhaoYuanwei,ZhaoNaiqin,LiDezhu,WangLizhenandTanJianan.I.IntrodIlcti01llthasbeenreported[21thattwoendemics,KeshanandKaschin-Beck,arecl…  相似文献   

12.
《地理研究》1984,3(4):39-47
本文根据采自全国各地的236个土壤剖面表层样品的硒测定数据,讨论了我国土壤表层总硒的统计分布和地理分布特点及其与人畜硒反应病的关系。从土壤角度进一步论证了以棕褐土系列为中轴的低硒生态地理环境是我国克山病、大骨节病和动物白肌病的共同致病环境,而低硒土壤则是这一生态地理环境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尖峰岭地区山地土壤发生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成敏  龚子同 《山地学报》2000,18(3):193-200
对地处热带的海南岛尖峰岭地区的山地土壤的发生和发育特性进行了研究。因母岩因素以及较弱的成土作用和较强的侵蚀作用 ,土壤质地普遍较粗 ,石砾含量高。由于山地气候的垂直分异 ,不同海拔高度土壤间的发生特性存在较大差异。高海拔地区土壤易风化矿物含量高 ,低海拔地区土壤中抗风化能力强的锆石含量高 ;高海拔区土壤中粘土矿物以三水铝石和埃洛石为主 ,含有一定量的铝蛭石 ,低海拔土壤以高岭石为主 ,有一定量的水云母。伴随海拔高度的增加 ,阳离子交换量 (CEC7)、盐基总量、盐基饱和度、pH下降 ,而代换性酸H 、Al3 却逐渐增多。高海拔区湿润的水分状况和酸性成土环境导致粘粒的硅铝率、硅铁铝率较低海拔土壤小。尖峰岭地区土壤类型以雏形土为主 ,山麓分布有淋溶土。  相似文献   

14.
路域土壤植物系统重金属污染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孔昌  张景光  冯丽 《中国沙漠》2014,34(6):1598-1604
道路建设、交通活动向周围环境排放重金属污染物,引起路域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升高.这些污染物还可能通过食物链对动物及人类造成影响,对区域生态安全构成威胁.本文综述了路域土壤重金属含量随与路缘距离和土层深度增加的变化规律,路域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以及路域土壤重金属的赋存形态.从4方面论述了路域植物重金属污染的研究:(1)路域植物吸收重金属的途径;(2)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与距离路缘的关系;(3)路域不同植物种的重金属含量差异;(4)同种植物不同器官中的重金属含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生物气候带对土壤中锰的赋存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维新 《地理科学》1995,15(4):368-3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