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评价了印度集中产粮区农业活动引起的饮用地下水中NO3—N和氟化物(F)的潜在污染。从不同深度、不同类型水井中共采集了342个地下水样品,分析了地下水样品中NO3—N和氟化物的含量以及pH值和导电率(EC)。也收集了研究区内有关主要种植模式、肥料和杀虫剂使用情况等数据。地下水样品中NO3—N的含量较低,浓度范围为0.01-5.97mg/L,仅6.7%的样品中NO3-N的含量大于3.0mg/L。居民区地下水样品中的NO3-N含量高于农田区。但所有样品中NO3州的浓度均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饮用水中NO3—N的容许浓度。地下水样品中NO3—N的含量随水井深度的增大而减小(r=-0.297,P≤0.01),而随含氮肥料施肥率的增加而增大(r=0,931,P〈0.01)。种植浅根性作物地区地下水中NO3—N的浓度高于种植深根性作物的地区。地下水样品中氟化物的浓度也普遍较低(0.02-1.19mg/L),仅2.4%的样品中氟化物浓度大于1.0mg/L,这对局部地区居民造成了潜在的氟中毒威胁。总的来说,研究区内地下水中氟化物浓度的空间变化和随含水层深度的变化不大,这表明,研究区的地层岩性是均质的。地下水样品中氟化物的浓度与农业磷酸盐肥料(普通过磷酸钙)的施肥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0.237,P〈0.01)。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研究区内居民饮用的地下水是安全的,但集中产粮区有关的一些人为活动的确对地下水中NO3—N和氟化物的浓度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印度拉贾斯坦邦北部以地下水为主要饮用水源的一些乡村进行了地下水氟化物污染评价。分析了利用手压泵从深含水层采集的水样的氟化物含量。目前,研究区内记录在案的氟化物的浓度范围为1.01m4.78mg/L。研究区地下水中氟化物的平均浓度为2.82mg/L。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或者印度标准办公署制定的饮用水中氟化物的期望浓度(desirable limit)和最大容许浓度,研究区内约95%的地下水不适于饮用。在研究区,由于饮用水中氟化物的浓度很高,目前氟斑牙和氟骨征患者正以惊人的速率增长。在印度最北部的哈努芒加尔县的中部和东部地区,由于地下水中氟化物的浓度相对较高(3-4mg/L),因此,可把这些地区列为氟中毒高风险地区。对本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评价后得出结论,在研究区采取改良措施来预防居民氟中毒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2005年1月到12月,在贵阳市区采集TSP样品,分析了其主要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化学性质及其季节变化规律。结果显示,TSP浓度年均值为106.60μg/m^3;各离子摩尔浓度的大小顺序为:SO4^2->NH4^+>Ca^2+>NO3^->K^+>Na^+>C^->Mg^2+>F^-。TSP及其组分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TSP、Cl^-、SO4^2-、NO3^-、NH4^+、K^+、Na^+、Ca^+和Mg^2+浓度的冬/夏比值分别为1.29、5.23、1.35、2.37、1.73、1.22、1.84、1.23和1.02。影响TSP、Ca^2+、Mg^2+和F^+的气象参数主要是相对湿度和风速,影响SO4^2-、NO3^-、NH4^+,和Cl^-的是温度。TSP大多呈微酸性,可能是高含量的SO4^2-所致。NH4^+与SO4^2-的相关性最好(R为0.85),NH^+与SO4^2-的摩尔比值为0.8,说明NH4^+主要以(NH4)2SO4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4.
伊朗西北部南Azarbaijan省北部的Maku区存在高氟地下水。地下水是常住区域主要的水源。2006年6月和8月期间,对选择的72个点包括40个玄武岩和32个非玄武岩的泉和井分两个阶段进行地下水采样。确定高氟区域,调查氟浓度变化的潜在因素。区域水文地球化学调查说明水.岩关系可能是导致地下水中离子浓度高的主要原因。地下水中的F^+浓度与HCO3和Na^+是正相关性,这说明高浓度的HCO3、Na^+的地下水有助于溶解一些富含氟化物的矿物质。所有的水样都是采自氟化物浓度和其他参数不符合水质标准的玄武岩区域。因此,这些水如果不进行预先处理是不适合饮用的。饮用玄武岩区域的泉和井的水的居民都患有氟斑牙病。研究区域的居民,由于缺乏对氟化物的了解,没有意识到过多摄入氟化物的量对人体的危害,所以,居住在这里的居民都存在氟中毒的高风险。  相似文献   

5.
近来利用微生物原位修复受石油污染的含水层已被广泛关注,然而地下水中含有许多离子成分,这些无机离子对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影响机制还不清楚。本文采用批量实验研究了淄博齐鲁石化污染地下水中常见的7种无机离子(NO3-、PO4 3-、SO4 2-、Cl-、Ca2+、Mg2+、Fe3+)对微生物生长及生物降解苯的影响规律,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一步探究了苯降解菌的种群特征。结果表明:7种离子都存在一个最适宜微生物生长的离子浓度,低于或超过该浓度苯的去除率明显降低,其中NO3-、SO42-、Fe3+最适宜浓度为0. 4mmol/L,PO4 3-、Cl-、Ca2+、Mg2+最适宜浓度分别为0. 2mmol/L、0. 1mol/L、2. 5mmol/L、2mmol/L;从微生物含量及其变化幅度来看,地下水环境中的NO3-离子对微生物的生长及苯的去除影响最显著,其他离子的影响则较小,但微生物对Cl-的耐受浓度较高。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驯化出的苯降解菌主要属于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 sp)、脱硫芽胞弯曲菌属(Desulfosporosinus sp)、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中的菌株。研究结果可为石油污染地下水的原位生物修复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贵州茂兰是研究森林覆盖下岩溶表层系统结构特征、运行规律的重要基地。本文初步研究了该地区碳迁移的若干特征 :(1)土壤剖面中CO2 浓度变化。秋、冬季土下CO2 浓度 ,5 0cm处始终高于 2 0cm处 ,而在春、夏季土壤剖面中CO2 浓度变化幅度大 ,2 0cm处的浓度时常高出5 0cm处。土下 2 0cm、 5 0cm处CO2 浓度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趋势是夏季 (32 833× 10 - 6、 386 6 6× 10 - 6)春季 (2 4 4 16× 10 - 6,2 880 0× 10 - 6)秋季 (6 4 5 0× 10 - 6) ,142 16× 10 - 6>冬季 (3833× 10 - 6,8833× - 6) ,土下CO2 浓度变化趋势与温度和降雨量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2 0cm处的CO2 浓度变化与温度的相关系数r =0 89,与降雨量的相关系数r =0 70 ;5 0cm处的CO2 浓度变化与温度的相关系数r =0 6 9,与降雨量的相关系数r =0 6 6。 (2 )土壤呼吸释放CO2 的速率有类似的变化规律 :夏季为 339 6 8mg m- 2 h- 1、为 2 81 74mg m- 2 h- 1、秋季为 2 0 6 5 9mg m- 2 h- 1、冬季为 6 5 5 3mg m- 2 h- 1。年均排放量为 1 96kg m- 2 yr- 1。 (3)随水排泄HCO3 - 1是岩溶表层泉碳迁移的重要组分。表层泉水的HCO3 - 1浓度的季节变化与气温、月降雨量、土下 2 0cm处CO2浓度存在着负相关 ,其相关系数r =- 0 5 7、  相似文献   

7.
乌鲁木齐河源区大气降水的化学特征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侯书贵 《冰川冻土》2001,23(1):80-84
根据乌鲁木齐河源区一个完整年周期的大气降水样品,初步探讨了该研究区域的降水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在所有被测离子中,阳离子成分以Ca^2 为主,阴离子成分以SO4^2-为主,Ca2 ,Mg2 ,Na ,K ,SO4^2-,NO3^-和Cl-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12.63ug.g^-1,0-2.0ug.g^-1,0.03-5.56ug.g^-1,0-5.57ug.g^-1,0.19-40.46ug.g^-1,0-11.58ug.g^-1和0-24.43ug.g^-1,通过相关分析和经验正交函数分析,确定降水化学成分主要来源于区域性粉尘物质,局地来源物质,人类活动产生的酸性成分以及海洋或周围盐湖来源物质等,虽然区域性粉尘物质对降水化学特征的影响居于主导地,但降水中的Ca^2 受局地来源物质的影响较大,NO3-为主要的污染物,并在相当大程度上控制降水的酸碱性,海洋或周围盐湖来源物质处于非常次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新疆喀什地区多年地下水水质变化特征及污染状况,基于喀什地区主要采样点1970-2018年的地下水观测数据,对该地区地下水主要采样点氟化物、浑浊度、硝酸盐以及氨氮四个指数的变化特征进行。结果表明:各指标年均浓度从2010年以后逐步递减,且氟化物浓度下降趋势最为明显。夏季各污染物浓度均有所递增,而秋、冬两个季节是各指标污染浓度递减最为明显的季节。随着喀什地区地下水环境治理措施力度的加大,2010年以后,区域地下水各污染物指标浓度均呈现较为明显的递减变化,地下水水质总体稳定在Ⅲ类水。  相似文献   

9.
柳江盆地北部牛心山地区存在高氟地下水,严重影响居民身体健康。本文选取牛心山地区为研究区,对其浅层地下水运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氯碱指数图和离子比例图等方法进行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分析研究,从矿物溶解与沉淀、离子交换作用角度探讨了地下水中氟的来源和富集机理。结果显示:研究区地下水离子以Ca~(2+)、Na~+和HCO_3~-为主,水体偏碱性,F-浓度超标点位于火成岩侵入边缘地带,水化学类型为Ca-(Na)-HCO_3、Ca-(SO_4)-HCO_3和Ca-(Cl)-SO_4型,高浓度的F-赋存在Ca-(Na)-HCO_3型水中,地下水水化学组分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的影响;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和地质因素控制地下水化学特征和氟化物的来源、分布;方解石、石膏溶解于地下水作为Ca~(2+)来源影响萤石的溶解与沉淀,阳离子交换作用改变地下水中指定阳离子浓度间接影响F-浓度,同时碱性环境中吸附在黏土矿物上F-被OH-取代,溶解平衡和离子交换是地下水径流中F-浓度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0.
罗山自然保护区地下水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玺  程旭学  马岳昆  李戍 《地下水》2012,(1):23-26,79
罗山自然保护区是宁夏中部的水源涵养林区。通过对罗山地下水进行取样分析、综合运用描述性分析、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统计特征及其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罗山浅层地下水中HCO3-和SO42-绝对含量较高,为地下水中的主要离子。以罗山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地下水化学类型特征及演变规律;地下水中的Mg2+、Na+、Cl-、SO42-、NO3-和TDS的相关程度很高,主要是来自沉积砂岩、板岩中的长石、石英和绢云母;区内硫酸根离子、氯离子和水的总硬度普遍超标,咸水区对人体有害的氟化物含量超标,部分微咸水区的氟化物含量超标,淡水区未出现超标现象。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中部各拉丹冬峰雪冰记录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0~11月在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冰川区不同海拔采集了3个雪坑样品,分析结果表明,雪坑中δ18O和主要离子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风期间降水中δ18O低于其它季节,表明该地区夏季δ18O的"降水量效应"仍然存在.雪坑中主要离子在非季风期的浓度高于夏季风期.主要离子的相关分析表明,除NH4+、NO3-外,雪坑中其它离子浓度之间均存在较好的正相关性.各拉丹冬峰冰川区仍受到南亚季风的影响,但因其位于夏季风影响的边缘区域,其影响程度相对于高原南部较弱;同时也受到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在冬春季节具有较高的粉尘气溶胶沉降.  相似文献   

12.
以贵州中部喀斯特山区普定县后寨河流域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对浅层地下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喀斯特山区,浅层地下水主要阴离子为HCO3-、SO42-、Cl-,分别占总离子含量的53%、15%、3%,主要阳离子为Ca2+和Mg2+,占总离子含量的19%和6%,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水,pH为7.51~8.23,呈微碱性;浅层地下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HCO3-、Na+、NO3--N、Ca2+、TP的季节差异显著(P<0.05),K+、Mg2+、Cl-、TN、NH4+-N、SO42-不同季节之间存在差异,但未达显著水平。喀斯特山区,浅层地下水化学性质主要由地层岩性决定,对农业活动、居民生活活动响应敏感,其中以农业活动最为显著,居民生活活动次之。喀斯特山区居民的农业活动和人为干扰使得浅层地下水中氮、磷质量浓度升高,明显影响水质。   相似文献   

13.
13ka以来东亚夏季风演变过程和全新世适宜期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湖北神农架三宝洞石笋SB43的21个230Th年龄和486个氧同位素数据,建立了13.0-0.2ka时段东亚夏季风强度演化序列,其长期演化趋势与33°N太阳辐射变化基本一致。通过对比三宝洞、董歌洞、阿曼Qunf洞及和尚洞石笋δ18O记录,发现东亚和印度季风强度在轨道尺度上呈同相位变化。石笋SB43、D4 δ18O值与Cariaco盆地Ti含量曲线整体变化一致,相关系数高达0.8,表明热带辐合带(ITCZ)的南北移动可能对亚洲中低纬季风强度起放大作用;全新世适宜期在亚洲季风区不存在显著穿时性,起止时间大体一致,约为10.2~5.7ka。早、中全新世季风强度与极地温度变化趋势一致,相关系数高达0.9,表明当时高纬冰量边界条件可能对亚洲季风强度变化(包括ITCZ的平均位置)具有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亚热带森林岩溶区土壤CO2迁移动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贵州茂兰是研究森林覆盖下岩溶表层系统结构特征、运行规律的重要基地.本文初步研究了该地区碳迁移的若干特征 (1) 土壤剖面中CO2浓度变化.秋、冬季土下CO2浓度,50cm处始终高于20 cm处,而在春、夏季土壤剖面中CO2浓度变化幅度大,20cm处的浓度时常高出50cm处. 土下20cm、50cm处CO2浓度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趋势是夏季(32 833×10-6、 38 666×1 0-6)春季(24 416×10-6,28 800×10-6)秋季(6 450×1 0-6),14 216×10-6>冬季(3 833×10-6,8 833× -6),土下CO2浓度变化趋势与温度和降雨量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20cm处的CO 2浓度变化与温度的相关系数r=0.89,与降雨量的相关系数r=0.70;50cm处的CO 2浓度变化与温度的相关系数r=0.69, 与降雨量的相关系数r=0.66.(2)土壤呼吸释放C O2的速率有类似的变化规律夏季为339.68mg.m-2.h-1、为281. 74mg.m-2.h-1、秋季为206.59mg.m-2.h-1、冬季为65.53mg.m-2.h-1.年均排放量为1.96kg.m-2.yr- 1.(3)随水排泄HCO3-1是岩溶表层泉碳迁移的重要组分.表层泉水的H CO3-1浓度的季节变化与气温、月降雨量、土下20cm处CO2浓度存在着负相关,其相关系数r=-0.57、-0.71和-0.47,而与表层泉水的pH值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与非森林岩溶区的观测结果有一定的差异,内在的机理需要对相关的生物学的指标进一步的研究;(4)野外溶蚀试片的测试结果表明,夏季的岩溶作用强度是春季的2.6倍.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研究奥里萨邦[印度邦名]Nayagarh区温泉地带土壤受氟化物污染的情况。文中分析两种土壤(大部分是在0-30cm深度采集的土壤以及0-90cm深度采集的剖面土壤)的总氟化物浓度(Ft)和0.01MCaCl2可萃取的氟化物浓度(Fca)主要的元素、pH、EC以及有机碳。通过对Singhpur村周围区域和温泉的观察,结果表明Ft和Fca浓度都高。大部分土壤参数的主要因素分析(PFA)表明,两种主要的化学过程是由于三个因素控制区域土壤的地球化学性质。第一个因素占总变化的37.11%,对Al、Si、Fe、F。和F。有很强的载荷能力,而且说明了土壤富集氟化物的原因;而第二和第三个因素分别占16.6%和12.2%,说明碳酸盐沉淀的控制过程和土壤的碱度。对因素做多元回归分析是为了取得土壤的氟化物污染指数。因素影响范围的大小(因素-1〉因素-2〉因素-3)影响污染指数。污染指数的空间分布可以用来划分污染区域的污染等级,即:高度污染区、中度污染区和未污染区。  相似文献   

16.
高海拔雪冰可以记录源自于地球表面的各种化学物质信号.从2002年9月到2005年10月3年的时段内,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采集积雪样品,运用比较法、相关分析法等方法,对其中主要离子、不溶粉尘、痕量金属和δ18O等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积雪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依次为:Ca2+>SO42->NO3->Cl->NH4+>Mg2+>Na+>K+,其中Ca2+是主要的阳离子,SO42-是主要的阴离子.离子相关性分析表明,除NO3-之外,其他离子浓度之间均存在较好的正相关.积雪中δ18O值随时间变化表现出与大气温度变化相反的规律.积雪中不溶粉尘和主要化学离子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季期间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季节,表明沙尘活动对冰川区化学物质输入有较大贡献;此外,痕量金属(Cd、Pb、Zn、Al、Fe)季节变化特征表明,人类活动的污染物对于研究区雪冰中的化学特征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氟广泛分布于地下水且与人体健康相关,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均存在高氟水。本文以江西省均村-高兴地区为例,结合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成果开展地下水中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研究区地下水中F-的分布特征与来源。对研究区4个地下水系统中的442个地下水样品的F-、Ca2+、HCO_3^-浓度及pH值、TDS等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各地下水系统地下水中的F-浓度与Ca2+浓度、HCO_3^-浓度、pH值、TDS正相关,含氟矿物的溶解是地下水中氟的主要来源,较强烈的地下水交替条件及弱酸性的地下水特征是导致地下水中氟浓度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研究区域位于肯尼亚裂谷,包括纳库鲁区的恩乔罗,覆盖面积774km^2。发现岩石、植物、动物、空气和水中有浓度不等的氟化物出现。因为它有很高的活性,氟化物通常以离子形式存在,并通过空气的吸收、吸入物进入水体。水中合的氟化物比食物中合的氟化物更快地被吸收。氟化物被人体吸收后,如果没有排泄出去,能引起牙齿和指甲的细沟、牙的氟中毒或长期处于高氟浓度的环境中,能引起骨胳的氟中毒。  相似文献   

19.
由于印度集中产粮区的岩性和农业活动,我们评价该区氟化物(F)污染对饮用地下水的潜在危害。从不同类型的井中采集308个水样并分析水样的pH、EC、NO3-N荷载和氟含量。记录有代表性的岩性,把该区使用肥料和杀虫剂的区域也要录入数据库。这些水样在反应中几乎是中性的而且不含盐,N03—N含量低(0.02~4.56μgmL^-1),水中氟化物含量也低(0.01~1.18μgmL^-1),其中2.27%超过1.0μgmL^-1,对地下水有氟中毒潜在的威胁。随着采样的含水层深度的变化,上述水样平均含量空间变化甚微,因为这个区域的岩性是同质均匀的。这些水样的氟含量表明,氟含量与农用磷肥的量(个别地区超量使用)之间是正相关(r=0.12,P=≤0.05),但是,研究发现,氟含量与杀虫剂使用的人为活动以及与这些水样的NO3—N含量、pH值和EC值之间都不存在这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磷肥的使用也许对地下水中氟的富集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浅层地下水化学成分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叶志清 《地下水》2010,32(1):40-43
以淮南市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采集样品130个样品,利用多种方法测试了21种水样指标。统计其化学组分,划分了水化学类型,分析了硬度与Ca^2+/Na^+,Mg^2+/Na^+,TDS和ES之间关系,并对地下水中重金属元素与常规组分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最后得出,淮南市区浅层地下水属于弱酸-弱碱性淡水,水体硬度大,水化学类型以Na^+ - Ca^2+ - HCO3^- - Cl^-为主;Cl^-、F^-、SO4^2-和氨氮超标不高,重金属超标高于其它组分,是影响地下水水质主要因素之一。另外随着TDS增加,Cl^-、SO4^2- 含量增大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