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迪军  熊伟 《测绘科学》2016,41(6):130-134
针对海上恶劣的气候环境和不利的观测条件致使长距离跨海高程传递测量难度加大的问题,该文设计了一套基于全站仪三角高程法的跨海高程传递测量技术方法,并在4.3km跨距的跨海场地上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达到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该方法已应用于港珠澳大桥跨海高程传递中,目前已完成30跨次的跨海高程测量,测量成果全部达到二等跨河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路线总长约45.7km的全桥跨海高程贯通测量高差与陆域一等水准测量高差的互差仅为24.8mm,小于二等检测限差(40.56mm)。实验研究及工程应用分析结果表明,全站仪三角高程法适用于10km以内跨距的跨海高程传递,成果精度可达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标准。  相似文献   

2.
三角高程法超长距离跨海高程传递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三角高程法跨海高程传递测量误差的来源问题,该文提出了基于三角高程法的超长距离跨海高程传递方法,设计了具体的测量方案,包括跨海场地选定与布设,观测标灯设计与制作,跨海观测时段数、测回数及组数设计,观测程序与观测方法、观测成果的限差验算与成果取舍等,并提出了跨海高程传递精度评定的两种方法。在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工程现场选定两条跨海线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3.9km和18.0km跨距的跨海高差平差值与已知高差的较差均小于二等水准测量限差,每千米跨海高程测量中数的中误差分别为±0.68mm和±0.63mm。  相似文献   

3.
针对海中测量平台晃动条件下全站仪垂直角观测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掌上电脑的连续多次重复记录垂直角读数取均值的观测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削弱平台晃动对垂直角观测值的影响,从而实现高精度的跨海高程传递测量;研发了基于掌上电脑的外业测量记录软件,可显著提高作业效率及成果精度。工程实例分析结果显示,路线总长约16.7 km的跨海水准闭合环的高差闭合差为-15.3 mm,符合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规定要求。该方法已在港珠澳大桥跨海高程传递中得到成功应用,可在其他类似跨海桥隧工程建设中推广。  相似文献   

4.
海岛开发,测绘先行.为了将高程基准由大陆传递至上川岛和下川岛,该文联合改进的三角高程法、GNSS静态测量、二等水准测量进行了跨海高程传递,测量路线形成了9个闭合环,并将跨海网纳入江门市二等水准网中进行整体平差.结果 表明,采用上述组合测量方法,该次长距离跨海高程传递的环闭合差、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都远小于二等水准测量对限差的要求.该次跨海高程传递对上川岛和下川岛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GPS重力位水准原理,研究利用重力位差实现广东沿海地区跨海高程基准传递的可行性及其精度。利用湛江市GPS/水准数据进行有关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重力位差进行跨海高程传递,在实验区域高程传递中误差小于6 cm,满足广东沿海地区跨海高程基准传递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6.
采用GPS水准法和精密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结合似大地水准面计算的方法进行琼州海峡精密高程传递,通过对中间结果和最终成果的精度分析,选择了GPS大地高差结合似大地水准面拟合模型计算跨海高程,并通过水准网平差获得最终高程传递成果,精度达到厘米级,满足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建设5~8 cm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7.
郑强  赵敏  熊伟 《地理空间信息》2022,20(4):178-180,188
为解决大型跨海桥梁工程海中高程基准建立的实际需求,以黄茅海跨海通道工程为例,对测量平台跨海高程传递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专项设计,根据测量平台的垂直角变化规律情况设计的垂直角观测程序及观测参数,能有效削弱测量平台晃动对垂直角观测的不利影响,并提高作业效率.实测结果表明,跨海水准测量成果均符合规范限差要求,并且利用两岸陆地控...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开展,对于跨海大桥的建设与测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跨海大桥的高程控制点往往布设于两岸,需要采用跨海高程测量的方法传递到海中测量平台上,传统的跨海高程测量方式为精密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但该方法受日光、雨水和雾气、海面宽度等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同时由于风力及潮汐的影响,海中平台存在小幅度晃动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陈功亮  赵峰 《测绘通报》2008,(12):42-44
就跨海大桥中的高程控制测量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对常规等级水准测量、GPS高程测量、跨海三角高程测量等三种方法的应用范围进行阐述,重点分析每种方法的作业方案,并就东海大桥的测量数据对三种方法进行比较,最后得出采用GPS高程测量方法能够满足大桥控制测量精度要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实现舟山群岛长距离跨海高程传递。使用自研的观测目标并提出一种改进的三角高程观测方案。通过对最终成果的精度分析,说明将三角高程测量应用到6km以上的长距离跨海高程传递中测量精度可以达到三等水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跨海大桥高程基准统一新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基于高程异常差的GPS跨海水准新方法,给出新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案,对用垂线偏差、神经网络法、支持向量机求解高程异常差方法的精度和实用范围作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垂线偏差的高程异常差拟合方法适用于距离约5 km的高程传递.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高程异常差拟合方法,在平原地区,当GPS和水准重合点的点数较多、点位分布较合理时,跨距可以达到30 km.而基于神经网络进行高程异常差拟合适用于距离约10 km的高程传递.  相似文献   

12.
刘兆权 《测绘通报》2017,(5):152-154
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施工测量为例,应用徕卡测量设备进行外业观测,分析研究了高分辨率、高精度似大地水准面模型的开发,探索出严密、科学、可行的外海域跨海工程GNSS高程传递作业模式及技术方案,实现水深50 m级高程测控精度达到±20 mm。  相似文献   

13.
基于"移去-恢复"原理,借助GPS天文水准理论,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GPS高程传递方法。首先,通过重力场模型移去高程异常中的低频部分,使其剩余部分趋于平缓;其次,通过二次曲面拟合,获取残余面的形状和夹角偏差,并计算大陆侧和岛屿侧点间剩余高程异常差;最后,获取两点间正常高差。试验表明,该方法可获得三等水准测量的高程传递精度,对跨海高程传递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跨海桥梁高程基准传递的技术难题,该文阐述了GPS高程拟合的基本原理,分析了高程拟合中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总结出了GPS高程拟合的技术要点及提高拟合精度的措施。提出了基于二次多项式曲面的跨海桥梁工程GPS高程拟合方法,利用港珠澳大桥工程区域内的21个高精度GPS水准点建立二次多项式曲面拟合模型,并用另外7个点进行检核。结果显示:模型的内符合精度为±8.7mm,外符合精度为±12.4mm,2个海中测量平台控制点的拟合高程达到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5.
结合某海岛测绘专项的实施,论述多种方法相结合、相互验证的综合跨海高程传递实施方案,综合利用卫星定位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大地天文测量、验潮观测和几何水准测量等多种大地测量手段,对具体的技术要求进行了论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对精密三角高程测量原理及长距离对向观测高差精度进行了分析,针对不同长度跨海水准提出两种观测方案,其中改进的中间法比线性结构观测方式减少了设站数,提高了作业效率.结果表明,在三处跨海水准取得的成果均达到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7.
运用GEOCOM对测量机器人(TCA2003)进行二次开发,设计并研制了能够以GPS数据作为初始点位数据、设置自动完成多测回测量任务的适用于跨海高程传递的三角高程测量系统,通过相关试验,验证了该系统的准确性和自动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南京第二长江大桥高程传递的实践,对桥梁建设中应用三角高程测量进行跨江高程传递及高塔柱高程传递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根据湍流传导模型对观测高差进行改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相关工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长距离跨海高程基准传递方法及精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连市C级GPS控制网覆盖面积为1.7万km2.其中海域为4 700 km2,容有长山列岛的大小不等8个岛屿,8个网点分布在海岛,陆地与近海岛屿之间的距离为20-30 km;岛屿之间的距离为30-40 km;最大间距为120.5 km.本次研讨利用GPS定位技术结合重力资料所确定的小长山岛上网点高程与利用潮位观测法获得的相应网点高程比较,通过比较小长山GPS网点高程差值的方法研究长距离跨海高程基准传递可取的方法及精度.  相似文献   

20.
王永锋 《现代测绘》2010,33(2):11-13
本文采用数字水准仪和钢尺分段向竖直方向传递高程直至参考站观测墩安装天线底部。通过对数字水准仪精度和钢尺丈量的精度分析并结合国家的测量规范规定,得到观测墩安装天线底部的高程精度。虽然向位于高层建筑楼顶的参考站传递高程难度大,高程传递困难,但通过适当的施测方法和理论估算分析,可以获得高精度的参考站点高程,为以后的超高层建筑的精密高程传递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