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大陆中强以上地震余震分布尺度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1970年以来记录相对完备的MSge;5.0地震序列资料,统计研究了中国大陆余震分布尺度与序列最大地震震级M0及最大地震破裂形式之间的关系. 在95%置信概率下,考虑主震破裂形式, 分序列类型给出了余震分布尺度与M0之间的统计关系. 定性而言,余震分布尺度的对数lgR与M0正相关, 但数据分布较为离散. 分类型来看, 孤立型序列余震分布尺度与M0之间统计相关程度低, 余震分布尺度介于5~60 km之间; 主余型序列lgR与M0正相关; 多震型序列当M0le;6.2时lgR与M0之间相关性不显著,余震分布尺度介于5~70 km之间, 当M0ge;6.3时lgR与M0线性相关. 统计结果还表明, 走滑近走滑及斜滑型主震所导致序列类型比例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倾滑近倾滑型主震(主要为逆断型破裂)所导致的主余型序列所占比例较高, 孤立型及多震型序列所占比例则相对较低. 对比研究显示, 当M0较高时,余震分布尺度主要取决于主震大小而与主震破裂形式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滇西地区8次中强地震余震序列的衰减特征,得出了余震序列频度衰减符合修正的大森定律:(n)t=k/(t c)^p关系;余震衰减的快慢与大地热流值成正相关关系;强余震前中、小余震活动会出现平静或增强现象,即频度残差小于(平静)或大于(增强)其二倍方差,且持续一段时间,其后发生强余震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陆7级大地震强余震震级和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晓健  高孟潭  郝平  陈丹 《地震》2010,30(2):61-70
本文研究了中国大陆1966年以来15次7.0~7.9级地震序列强余震空间分布和震级分布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 ① 强余震与主震震级差(ΔM)与频度(N)的统计关系服从指数分布, 统计得到了全部序列平均B值为0.72, 12个走滑型地震序列平均B值为0.73; ② 走滑型地震序列强余震优势分布范围是5~59 km, 非走滑型序列优势分布为10~29 km, 并且强余震与主震震中距离服从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4.
曲延军 《内陆地震》1990,4(1):87-96
余震序列特征的研究是地震预报探索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强余震的预报又是地震预报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对1971年以来20次M_S≥5.5级地震余震序列的空间分布,时间序列及强度特征进行初步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强余震的活动是有一定规律的。通过余震序列特征的研究,可以对强余震作出相应的预测。  相似文献   

5.
姚安地震序列与永胜地震序列的高精度定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2000年1月15日云南省姚安地区发生了Ms 6.5地震,2001年10月27日云南永胜地区发生了Ms 6.0地震,两者均位于滇中块体,震中相距较近,构造相似,且各自都有丰富的余震活动。为深入研究姚安、永胜两地震的主震及余震序列的分布与破裂特征,根据云南省地震局布设的流动数字台网记录到的余震序列的震相资料,分别联合采用盖格定位法和双差定位法得出了这两个余震序列的时空分布。在此基础上,联合昆明区域台网记录的两个主震和较大余震的震相资料,利用双差定位法重新校正了姚安和永胜两次主震的震源参数。根据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结合两个地震区的地质构造、所属块体的受力状态等特征,对比分析了两个地震余震序列沿断层面破裂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爆炸余震波形持时和余震事件频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封闭爆炸发生后常常产生大量的余震事件,本文对3次爆炸余震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结果显示,余震波形持时很短, 70%以上的余震波形持时在2~7 s之间,持时频度衰减指数约为-1.6. 幂函数模型较好地描述了余震序列频度的整体变化特征, 爆炸后约两星期内,余震序列的频度衰减较快,衰减指数约为-1.0. 早期余震以群发式为主,后期余震以单发式为主. 对于同强度的爆炸, 因介质和地质构造的差异产生的余震数量相差几倍; 对于一次里氏震级为5.5级的爆炸,爆炸后约一个月内, 余震事件频度就接近了本底,此后仍有少量的余震发生.   相似文献   

7.
利用1965~2012年云南地区的181次地震序列资料,分别用4种不同的方法得到主震和最大余震的震级关系式分别为:b值截距法Mmax=-0.44+1.03Mb±0.4;最大后续余震法Mmax=-0.23+1.00Mm±0.4;主震震级估算最大余震法Mmax=-0.71+0.89M±0.4;主震与最大余震震级差法:主震震级在5.0~5.9级之间,Mmax=M-1.2,在6.0~7.9级之间,Mmax=M-1.0。用这4种方法对2009年7月9日姚安6.0级地震和2012年9月7日彝良5.6、5.7级地震序列中的最大强余震进行估算,结果符合较好。统计结果显示最大强余震发生在主震后前3天的比例高达60%,这一结果可为最大强余震的时间判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新丰江水库地震序列的分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丰江水库地震序列分段、地震序列参数统计、地震序列分段与库水位关系等方面探讨新丰江地区的地震特征.结果表明:①水库地震全序列低b值(≤0.9)时段与大区域地震活动的增强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余震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华南地区地震活动“窗口”的作用.②水库地震晚期余震释放阶段55个ML≥3.5级地震分序列研究显示,1975年...  相似文献   

9.
吕晓健  高孟潭  陈丹 《地震》2010,30(3):108-122
本文收集了1967—2007年全球大陆(不包括中国大陆)29次7.0~7.9级浅源大地震的余震资料。根据震源机制解结果把这29次地震序列分为走滑型和非走滑型, 其中17次是走滑型, 12次是非走滑型, 并分别研究了走滑型和非走滑型地震序列强余震震级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强余震与主震震级差服从指数分布, 统计得到了走滑型地震序列B值为0.58, 非走滑型地震序列B值为1.07。走滑型地震序列强余震与主震距离的优势分布范围是10~45 km, 而非走滑型地震序列强余震与主震的距离优势分布为20~59 km, 并且强余震与主震震中距服从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10.
自然类比法在地震序列分类及震后趋势早期判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焦远碧  刘杰 《地震》1996,16(1):22-32
从震后趋势判断的实际需要出发,提出了一种地震序列类型划分的新方法,即根据强余震次数将序列划分为无强余震型、强余震较少型、强余震较多型、强余震极多型四种类型。为了实现早期判别的目标,采用地震后3天的资料用自然类比法对地震序列类型和震后趋势作判断。将新发生的序列前3天应变能释放分布情况和频度分布情况与以前发生的序列逐一加以比较,用柯尔莫哥洛夫-斯米尔诺夫检验找出与之最相似的一、二个序列,用已知序列的类  相似文献   

11.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eismic codes, structures are designed to resist the first damaging earthquake during their service life. However, after a strong main shock, a structure may still face damaging aftershocks. The main shock‐aftershock sequence may result in major damage and eventually the collapse of a structure. Current studies on seismic hazard mainly focus on the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main shocks. This paper proposes a 3‐step procedure to generate main shock‐aftershock sequences of pairs of horizontal components of a ground motion at a site of interest. The first step generates ground motions for the main shock using either a source‐based or site‐based model. The second step generates sequences of aftershocks' magnitudes, locations, and times of occurrence using either a fault‐based or seismicity‐based model. The third step simulates pairs of ground motion components using a new empirical model proposed in this paper. We develop prediction equations for the controlling parameters of a ground motion model, where the predictors are the site condition and the aftershock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second step. The coefficients in the prediction equations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odel parameters (of the 2 horizontal components of 1 record and of several records in 1 sequence) are estimated using a database of aftershock accelerograms. A backward stepwise deletion method is used to simplify the initial candidate prediction equations and avoid overfitting the data. The procedure, based on easily identifiable engineering parameters, is a useful tool to incorporate effects of aftershocks into seismic analysis and design.  相似文献   

12.
汶川8.0级地震序列动态跟踪过程对地震预报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汶川8.0级地震的类型和破裂特征分析, 讨论了龙门山构造带地震活动与甘肃省地震活动的关系.回顾了对汶川地震序列的动态跟踪过程以及余震活动在甘肃省的震情判定过程.认为地震预报应从地震的孕育、发展和发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物理信息,改变以往以经验、统计预报为主的模式,向以物理预报为主的预报模式迈进.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1976年巴音木仁Ms62级地震序列进行了分析,剖析其前震序列的测震学指标异常及余震序列特征,判定了序列类型,得出一些有预报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为系统评估青海地区余震短期发生率的预测效能,以及构建适合地震活动特点的余震早期预测策略和预测指标体系,利用国际上当前较为前沿的时间序列ETAS模型和"瘦化算法"对青海地区2009年以来的8个地震的早期余震序列参数进行拟合,并利用N-test检验方法对预测结果进行回溯性的效能评估。研究表明:ETAS模型和"瘦化算法"对青海地区的余震发生率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建议采用3天的预测时间窗,且对序列早期阶段进行应用,或可取得"最佳"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5.
安庆4.8级地震序列的地震波谱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安徽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安庆4.8级地震序列波形资料,开展地震波谱研究,求取了零频位移谱值、应力降和地震矩等震源参数。分析了纵、横波零频谱值比和应力降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并讨论了震源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安庆4.8级主震后,纵、横波零频位移谱值比和应力降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可为主震—余震序列的最大余震的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同时发现震源参数与震级有一定相关。  相似文献   

16.
文中根据南北地震带中段及附近区域1973年以来86次5.0级以上的地震序列统计结果,对地震序列类型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的地震序列以主余型为主(51%),多震型次之(29%),孤立型最少(20%);同一序列类型中,随着地震震级增大,主余型地震所占的比例增加,多震型、孤立型逐渐减少,7.0级以上地震以主余型为主,无孤立型地震;对于不同破裂类型,逆冲型地震中主余型最多,多震型地震更可能为走滑和正断性质的地震。2)主余型和多震型地震序列的主震与最大余震震级的线性关系相对较好;绝大多数地震的最大余震多发生在震后20d内,主余型最大余震集中在震后3d内发生,多震型地震中次大地震集中在震后12d内发生,孤立型地震的最大余震多发生在地震当天。3)地震序列空间分布显示,主余型地震分布相对较广,多震型地震主要集中在川西巴塘—理塘、川东马边—昭通一带、川北松潘和滇西北云龙、姚安、龙陵及附近区域,甘孜-玉树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NW段及四川盆地等地更易发生孤立型地震。4)地震序列类型的空间分布可能与本区域的地质构造和历史地震活动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宁蒗─盐源地区各类地震序列在3天和7天内地震波动力学特征的研究,表明该地区前震序列的地震在垂直分量上P波初动一致,且P、S波最大振幅比值稳定,呈过原点的直线,其振幅比值较低,而早期前震序列振幅比值较高。双震型地震序列出现两组初动,第一主震的余震振幅比不稳定,但第二主震的前震振幅比仍保持呈过原点的直线,利用地震特特征可望区分第一主震的余震和第二主震的前震。主余震地震序列的地震振幅比不稳定。应用地震波动力学特征作为地震序列的早期判断方法,可在3天和7天内对宁蒗─盐源地区的前震、双震型地震序列作出判断,在3天内对主余震序列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18.
1999年岫岩5.6级地震序列活动跟踪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们在以往研究大地震余震序列活动过程的基础上,根据“八五”和九五“以来较新的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对1999年11月29日岫岩5.6级地震序列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认为,该地震序列活动过程到2000年10月已经结束,其后发生的地震为正常的余震活动,同时,对震区未来一定时期地震活动趋势及地震危险性也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9.
1999年11月29日岫岩—海城5.6级地震成功预报的科学总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总结了岫岩-海城5.6级地震成功预报的科学依据,其中包括对地震活动背景分析、震前地震学异常分析、前震序列的科学判定、余震序列实时的跟踪研究、临震预报的技术决策过程、前兆异常的临震性质和成功预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并对这次地震的成功预报的主要判据和余震序列分析中的成功与不足作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地震预报研究近十年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过程,并着重对最近10年(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地震预报研究进展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主要分为:(1)大地震震源区地壳细结构和介质物性的探测研究;(2)地震和前兆数字化观测技术的研制;(3)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及其判据、指标的研究;(4)地震序列类型和震后趋势早期应用判断方法及其指标的研究;(5)华北北部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前兆综合解释模型与短临预报综合判别系统的研究;(6)地震预报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7)地震中长期预报研究及我国近期(10年左右尺度)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确定;(8)板内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模型及前兆场物理解释的探索研究.最后还对我国地震预报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