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旅游景区内由于游客的食宿消费行为造成的水电气等资源的消耗,以及交通工具的使用,形成大量的碳排放,使得旅游景区成为旅游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为了实现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创建低碳旅游景区已成为一种必然。低碳景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旅游业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山岳型景区为研究对象,在借鉴黄山风景区低碳旅游景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从资源保护、规划与设计、低碳景区运营、低碳景区管理四个方面构建山岳型低碳旅游景区创建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并对各项指标进行了一致性验证分析,结果满足一致要求。进行验证,说明了指标体系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本项研究,以期能对中国山岳型的低碳旅游景区的评价提供参考,指导中国山岳型低碳旅游景区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借鉴前期精品旅游景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精品旅游景区的概念,阐述了精品旅游景区创建的必要性。详细列举了精品旅游景区和国家A级景区的联系与区别,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景区在环境方面所做的工作。在参考各类景区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创建精品旅游景区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引入运筹学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系统的计算,使其量化。最后以陕西省华山景区为例进行实例验证,验证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参照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与数据包络分析法,结合旅游景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构建了能够综合反映旅游景区碳排放绩效及边际减排成本的评估模型,并以2012—2015年四川省成都市29家景区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旅游景区碳排放绩效存在较大差异,多数景区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对应减排空间及潜力较大;多数景区碳排放绩效呈现下滑态势,相应景区主要以游客接待量扩增推进旅游经济发展,忽视了旅游服务产品的增值能力,且并未对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压力有过多重视;不同景区边际减排成本存在较大差异,因而景区减排存在较大优化空间。  相似文献   

4.
基于游客感知视角,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问卷调查、因子分析等方法构建由生态环境系统、能源系统、低碳管理系统、票务系统、游览系统、食宿系统、娱购系统组成的低碳舒适型景区建设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世界遗产地——广东丹霞山景区为例,对其低碳舒适型景区的整体建设质量及各指标要素的建设质量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显示,丹霞山低碳舒适型景区整体建设质量为良好层次,各指标要素建设质量较高。最后,提出了"以低碳、舒适、健康为理念,以增加/保持碳汇、减少碳源、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以综合考虑旅游六要素、协调四大旅游主体、统一规范与差异对待为原则,以宣传、规划、服务、技术、市场、管理为支撑体系"的低碳舒适型景区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5.
赵多平  陶红 《中国沙漠》2011,31(6):1521-1526
旅游循环经济是旅游与循环经济的交叉研究领域,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借鉴国内外旅游循环经济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旅游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和“?R”原则纳入到“沙水组合类”典型旅游景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中,主要应用专家问询法和层次分析法,按照干旱与半干旱区旅游景区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特点选取指标要素,构建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评价指标体系为标准对宁夏沙湖与沙坡头旅游景区相关数据进行了初步计算分析,以期为干旱与半干旱区的旅游景区循环经济评价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景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对于认知旅游环境现状、提高旅游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模糊综合评价是综合评价中应用广泛而有效的方法之一.根据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将层次分析法应用于模糊综合评价法中,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的多层次、多因素的数学模型,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进行了有效合理的评价.结果显示,6个小景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均为V1~V2级,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为V1级,说明景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属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7.
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动态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滢悦  杨青山  陈鹏 《地理科学》2019,39(5):770-778
以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为研究对象,以鱼骨图、动态贝叶斯、GIS技术等为基本研究方法,从研究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责任人为3个方面出发,筛选景区致险因子,构建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动态贝叶斯方法综合构建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动态评价模型;并以实测数据及景区统计数据为依据,划分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的4个动态时段,综合实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动态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等以上风险区域呈条带状分布;高风险区域与主要景点重合;长白山景区安全风险发生高概率的时段发生在第三个时段(12:00~14:00);较高概率发生分别在第二个时段(10:00~12:00)与第四个时段(14:00~16:00);中等概率发生较高的时段在第四个时段(14:00~16:00);较低概率发生在第一个时段(8:00~10:00)。  相似文献   

8.
以西湖景区为案例地,依据层次分析法(AHP)原理,运用SPSS软件,选取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媒介3个一级评价指标,基础设施及服务、拥挤敏感度、开发、环境、保护5个二级评价指标,19个三级指标,构建了拥挤指标体系并确定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权重向量,对案例地的拥挤度进行模糊评价。结果表明:西湖景区旅游黄金周拥挤度评价综合结果为较高;子系统层中旅游媒介的综合评判值最大,西湖旅游资源较好;因素评价层中评判值由高到低依次是基础设施及服务、拥挤敏感度、开发、环境、保护;因子评价层中交通通达度、停车场占用率、住宿入住率的隶属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9.
分析骊山风景区植被资源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特征和植被资源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利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式对植被资源的旅游潜力进行评价,并作出骊山风景区的绿化规划。  相似文献   

10.
基于WebGIS的旅游景区空间智能评价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现有信息系统在空间智能评价方面的薄弱之处,运用WebGIS空间智能集成方法探讨旅游景区空间智能评价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从三方面提高了旅游景区评价系统的智能化层次:通过集成旅游景区网上调查问卷系统,提高了数据收集提取的智能化层次;通过集成旅游景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客流结构评价模型及旅游专家知识系统,增强了评价系统的半结构化智能推理功能;采用B/S C/S系统构架,并利用Web技术提高了人机交互界面的智能化。周庄景区案例评价结果显示,该系统原型的运行效果良好且智能化层次较高。  相似文献   

11.
基于女性视角,以中国西部城市宝鸡作为典型案例地,从低碳旅游认知、环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参与低碳旅游意愿、约束感知、旅游地低碳情境6个变量出发,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和态度ABC理论,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宝鸡市女性游客的低碳旅游评价与发展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宝鸡市女性游客的低碳旅游综合评价分值为3.352,属于中评价;2)准则层中参与低碳旅游意愿属于高评价(3.5~5.0),环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约束感知、旅游地情境处于中评价(2.5~3.5),这四者综合评价值差距不大,仅有低碳旅游认知属于低评价(1.0~2.5);3)从准则层来看,综合评价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参与低碳旅游意愿>环境价值观>约束感知;4)由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得知,低碳旅游认知、社会责任感、约束感知、旅游地情境是发展宝鸡市女性低碳旅游的关键点。提出女性旅游者参与低碳旅游的积极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3A级以上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开发的重点对象,研究其分布特征及空间聚集性特点十分必要。该文从旅游资源评价出发,针对目前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实用性和科学性较优的多因子综合评价方案,并为8项主类旅游资源设定18项评价因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5A、4A、3A级旅游景区进行分类与评分,以县区为单元统计旅游景区的总评分。最后基于县区总评分,利用统计图表及热点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我国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及聚集性特征。研究发现,受地区自然环境、人口、经济、交通等条件的综合影响,各省份在旅游景区类型和数量上存在较大差异性,我国3A级以上景区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渝陕及华中地区。该文提出的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对策可为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沙漠型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以宁夏沙坡头景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沙漠型景区以其资源独特性备受青睐,较高的生态旅游价值造成游客量骤增、热门项目集中等现象,但基于其脆弱的生态系统,频繁的旅游活动加剧了沙漠型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威胁到沙漠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以宁夏典型沙漠型景区沙坡头为研究对象,以2011—2016年为时间序列,构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指标、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研究旅游安全风险情况,将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划分为五级。结果表明:2011—2016年沙坡头景区旅游安全风险整体呈降低趋势,但存在两个旅游安全风险高值区;2016年,整体上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处于较低风险区。依据沙坡头景区不同等级风险区的划分,并基于景区实际情况提出了差异化风险调控建议。  相似文献   

14.
帽儿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帽儿山旅游发展实际,结合已有的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对2009年帽儿山旅游生态足迹及生态安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生态足迹结构中,餐饮生态足迹比重最大,其次是交通生态足迹及废弃物生态足迹,分别占总旅游生态足迹的58.65%、20.96%、13.07%;购物和游览生态足迹比重较低,分别是0.71%、0.29%。2)帽儿山的生态安全系数为1.0091,处于一般安全状态。随着低碳旅游观念的深入人心,帽儿山景区的开发必须注重低碳理念,建立低碳旅游景区,以降低旅游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压力,最大限度合理利用生态资源,确保旅游地生态安全以及帽儿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旅游“非景区化”现象及其影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提出并阐述了旅游"非景区化"概念.从旅游自身发展演变、影响中国旅游发展现阶段因素等方面分析了中国旅游"非景区化"的必然性.旅游"非景区化"将导致旅游资源与环境的融合、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的融合、"旅"与"游"的融合以及旅游商业性服务与自我服务、社会服务融合等特征,认为旅游"非景区化"会推动旅游开发联合化、促进旅游服务社会化与景区服务专业化、旅游管理公共化.  相似文献   

16.
以南京市为例,选取12个高级别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南京市现有公交线路,从周边站点、公交线路、通达站点3个方面出发,综合评价了南京市城市内部景区的公交优势度。研究结果表明:景区公交优势度与景区区位、景区大小存在较强的关系,位于城市中心且面积较大的景区公交优势度较高,其中公交优势度最高的是玄武湖景区,其次是钟山风景区和雨花台景区;城市边缘景区的公交优势度较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南京市旅游公交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武汉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处在不断演化和发展中,具有等级性、层次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以武汉市2002年和2011年的国家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Moran’s I指数和集聚维数,结合GeoDa、ArcGIS空间分析工具,从不同角度系统分析了武汉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并分析了其经济社会环境、旅游发展政策、交通发展状况以及旅游者行为等因素在武汉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武汉市旅游景区“双组团”的空间分布密度不断增强;2)旅游景区“中密周疏”的空间分布格局有所减弱;3)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在不同地域单元呈现负空间自相关性特征;4)旅游景区空间结构逐渐由简单向复杂演化,不断趋于完善,但空间结构具有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认知地图的岳麓山景区旅游意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地意象研究对于目的地管理者认识当地的优势和劣势,进而更好地管理目的地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比较新颖且切实可行的认知地图法在旅游意象研究领域的应用还少见,特别是针对特定景区的研究相对匮乏。以岳麓山风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认知地图法来研究其旅游意象。首先,在对国内关于旅游意象与认知地图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概括和总结了认知地图与旅游意象研究的现状。其次,综合运用认知地图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收集到的87份有效认知地图进行分类与分析。再次,借助凯文·林奇提出的城市意象构成五要素对岳麓山景区的旅游意象状况进行探讨,以此通过旅游意象点→旅游意象线→旅游意象面→旅游意象图4个基本步骤构建岳麓山旅游意象图。最后,将分析结果与实际地图、景区规划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以沙坡头景区为例,引入预警理论,运用旅游环境承载率计算公式和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沙漠型景区现状和未来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预警分析。结果表明:(1)将沙漠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警界区间划分为弱载(0.8)、适载(0.8~1.0)、轻度超载(1.0~1.2)、中度超载(1.2~1.5)、严重超载(1.5)5个级别,对应的预警状态分别用黑灯、绿灯、黄灯、橙灯和红灯来警示;(2)该景区现状旅游环境承载力在旅游旺季整体上处于弱载状态,但“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期间处于超载状态;(3)该景区在2016-2020年内旅游环境承载力仍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但速度有所放缓,“五一”、“十一”节假日旅游高峰期间处于超载状态。根据承载力预警结果,提出不同承载状态的预警方案。  相似文献   

20.
以沙坡头景区为例,引入预警理论,运用旅游环境承载率计算公式和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沙漠型景区现状和未来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预警分析。结果表明:(1)将沙漠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警界区间划分为弱载(0.8)、适载(0.8~1.0)、轻度超载(1.0~1.2)、中度超载(1.2~1.5)、严重超载(1.5)5个级别,对应的预警状态分别用黑灯、绿灯、黄灯、橙灯和红灯来警示;(2)该景区现状旅游环境承载力在旅游旺季整体上处于弱载状态,但“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期间处于超载状态;(3)该景区在2016-2020年内旅游环境承载力仍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但速度有所放缓,“五一”、“十一”节假日旅游高峰期间处于超载状态。根据承载力预警结果,提出不同承载状态的预警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